盛唐小女官 第50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轻松 古代言情

  “喜欢!”三娘连连点头,“我每天都要练的。”

  随着小伙伴们送她的东西越来越多,她每天要练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特别忙!不过因为都是她很喜欢的宝贝,所以她每天都玩得津津有味,从来不觉得累。

  卖鼓的人说道:“那你鼓杖坏了,可以来找我做。”

  三娘听说圣人练鼓,打断了许多鼓杖,她想到练到现在都没练坏半根,登时有些赧然。她有些郁闷地说道:“我鼓杖还没有坏过。”

  卖鼓的人乐道:“你才这么小,力气肯定也小,当然打不坏。慢慢来,有需要再找我。”

  三娘不服气,觉得自己力气不小,决定回去加练一番。

  她就这样被她八叔或者她祖父带着到处走走停停,遇到有人邀他们进门玩耍他们就过去作客,短短小半个月便把邻里都认识了个遍。

  有天三娘跟着她八叔路过隔壁邻居家,忽地瞧见一树枣子高高地越过院墙,上面结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枣子。

  三娘顿时不走了,要她八叔把她抱起来,一边昂起脑袋想看清楚点,一边和她八叔讨论道:“我也想在家里种枣子,你看它能结这么多!吃不完的话,能做枣糕!”

  一般长辈可能觉得在别人院墙外讨论别人家果子不太好,但郭幼明才十五岁,算起来还是个半大少年。他听后点着头说道:“还可以种点樱桃树,樱桃树也能结满树,吃不完拿来做樱桃酥山。”

  叔侄俩正讨论着,就听身后传来“噗嗤”一声闷笑。

  叔侄俩一起转过头去,却见那是一对年纪相差不算特别大、长得也有些相似的兄妹,哥哥约莫十六七岁,妹妹约莫十三四岁,刚才那声笑应当是少女发出来的。

  那对兄妹也是在叔侄俩转过头来,才赫然发现郭幼明长着张相当俊秀的脸蛋,而他抱着的三娘瞧着更是颗粉嫩可爱的小团子。

  光看皮相的话,还真是一看就让人心生好感。

  兄妹俩便邀他们得空过府玩耍,这几天就有不少枣子陆续熟了,正好可以吃个新鲜。

  原来他们就是隔壁裴家的人,哥哥叫裴朝牧,妹妹叫裴朝秀。

  最开始搬过来那几天三娘还要去上课,错过了和邻居交朋友的重要机会,这会儿受到对方邀请后自然跃跃欲试。

  有外人在,三娘便不让她八叔抱了,挣扎着下了地,积极地跟着裴家兄妹俩去人家家里摘枣子吃。

  在感受到裴家兄妹俩的善意后,三娘甚至试图掌握新技能——上树摘枣!

  作为一个武官之家培养出来的小娃娃,最不缺的就是胆子,何况还有她八叔在底下等着接应,她得了那位裴家姐姐的许可后二话不说就爬了上去,顺利吃上了现摘的枣子。

  裴家也不是拘礼的人家,裴家兄妹俩小时候关起门来也是上树好手,只是他们年纪都不小了,现在不能再这么干了。

  她们瞧见三娘在树上从这边爬到那边,兴冲冲拿她八叔递上来的长竹杆敲下不少圆溜溜的胖枣子,不由也想起了年少时光。

  等三娘依依不舍地从枣树上下来,裴朝秀接过她献宝似的地跑过来拿给自己的枣子,笑着说道:“我们表哥也最喜欢这棵枣树,一天能上去好几遍,一入秋就天天摘枣子分给我们吃。”

  听裴朝秀介绍她表哥的丰功伟绩,三娘立刻来了兴趣:“你表哥也住这里吗?”

  她一副想和人家表哥讨论上树技巧的跃跃欲试模样。

  裴朝秀道:“小时候我们是住一起的,不过这几年他到外面游历去了。”

  “游历!”三娘听了分外感兴趣,“都去什么地方?好玩吗?”

  裴朝秀本来就是个爱说话的人,碰上三娘这个爱发问的,话就更多了,兴致勃勃地把她从家书里读来的吴越风光与吴越民俗都讲了遍。

  不知不觉竟讲到了饭点。

  郭幼明这么大个人自然不好留在别人家吃饭,便带着三娘起身道别。

  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隔壁这位小娘子想偷拐他侄女。

  郭幼明一手揣起很有些舍不得漂亮姐姐的宝贝侄女,一手揣起裴朝牧叫人摘下来的一竹筐枣子,赶紧溜了。

  三娘觉得她八叔夹起她就跑的行为叫她很没面子,一路上都气鼓鼓的。

  可到家以后她没空生气了,她哒哒哒地跑去找她祖母,把郭幼明扛回来的枣子拿给二老尝鲜,还给她祖母重点介绍她们的好邻居:“他们家这棵枣子可甜可甜了!”

  郭家祖母无奈地说道:“哪有你们这样到别人家里连吃带拿的?”

  三娘道:“等我们把枣树、梨树、杏树、桃树、石榴树、李子树、樱桃树都给种上,也邀她们过来作客!”

  郭家祖母无奈地说道:“你是要把家里变成果园吗?你看这宅子把你说的都种上,哪里还能走得动路?”

  三娘不由苦恼起来。

  哪种她都不想放弃!

  郭家祖父说道:“不是还有庄子吗?嵩山那边什么都能种,你爱吃啥我们就种啥,再种上一片寒瓜、甜瓜之类的,到时候夏天有吃不完的瓜。”

  三娘双眼熠熠发亮:“还要葡萄,我们种一架子葡萄,吃不完可以酿酒!”

  郭家祖父统统应下。

  三娘一想到自己马上能有满园瓜果,开心得都有点睡不着觉了,当场表示要写信告诉她阿娘这个好消息,并且力邀她阿娘快些过来东都玩耍。

  郭家祖母:“……”

  这一家子人哟,小的不靠谱也就罢了,老的也不靠谱!

  你哪怕现在就种下去,啥时候才能结果子?啥时候才能邀人家去玩儿?

  确实得让二郎家媳妇早些过来了,人情往来方面靠他们这些家伙根本不行!

第60章

  长安城中, 还真有不少人准备前往东都。圣人把两京当两个家,勋贵与百官也有这么个准备,大多都是两地置产方便伴驾。

  今年圣人准备在东都过冬, 许多没能跟过去的家眷们自然也想过去跟家里男人一起过年。王氏快一年没见到自己三女儿了,收到家翁的信后二话不说就安排起来,趁着秋高气爽赶早出发。

  除了自己不想去的、年纪太小不适合行动的(比如那刚出生没几个月的小九叔), 全都浩浩荡荡地加入到前往东都的队伍里。

  三娘是在八月初得知她阿娘已经往洛阳这边出发的,相比于随御驾出行,寻常人往返京洛之间不过数日功夫,也就是她们今年可以一起过中秋了。

  薛王李业到底只是个亲王, 朝野上下不可能为他沉寂太久, 到了八月洛阳的各种宴饮活动又开始兴盛起来。

  三娘同样收到了不少请她登门玩的邀请,比如李林甫这位国相便把女儿李腾空接过来了, 邀她过府玩耍。

  三娘记得李林甫说过他女儿和自己一般大, 立刻兴致盎然地应邀去李家玩耍。

  郭幼明这个当叔的按照约定好的日子陪着侄女登了宰相门。

  三娘头发已经可以扎成两个小揪揪了,今天团了两个包包头, 看起来格外可爱。

  李府今日宾客如云, 李林甫休沐在家,正带着客人在看年轻人们在球场中打马球。他年轻时也是个斗鸡走狗的好手,少时还买不起马,便骑驴子踢球,每日踢到耐力极佳的驴子都趴地上直喘气了,他还意犹未尽。

  像他们这样的达官贵人家中都是设有马球场的, 再奢侈点的在铺设球场时还会先往地上撒一层油,据说这样能让场地更结实耐用。

  这对于寻常百姓来说是很难想象的, 毕竟乡野之中一入夜便到处黑黢黢一片,鲜少有人舍得点油灯。

  干脆早点睡当是省钱了。

  不过寻常百姓难以想象的事情多了去了, 倒也不差这么一桩。

  郭家叔侄俩入了李府便分开了,一个被领去球场,一个被领去内宅。李林甫前头好几个女儿都已经出嫁,李腾空又是喜静的性格,她所住的地方便布置得十分清幽,行走其中仿佛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

  连带三娘这个走路爱连蹦带跳的,走着走着都变成个斯斯文文的小淑女。只是她荷包上挂着两个小小的铃铛,不时会发出清脆的叮叮当当声,人还没到呢,就叫人知道她来了。

  李腾空也听到了这越走越近的铃铛声,她耳朵动了动,放下了手头的笔,抬眸看向门口方向。

  一下子看到了衣着鲜妍的三娘。

  大唐人是很爱美的,不仅衣裳款式多种多样,色彩方面也有非常多大胆的尝试,对自家小孩更是像装饰七夕彩楼那样用心——具体体现在只要是手头有的且觉得好的,甭管什么颜色都想往她们身上妆点。

  饶是李腾空从小偏好素淡清雅的打扮,瞧见这般鲜亮的三娘还是不由得生出几分好感来。

  就好像本来整个世间都灰蒙蒙的,忽然凭空多出点光亮来。

  李腾空微微一顿,起身走向门口。

  周围远远伺候着的丫鬟们发现她们家这位万事不管的小娘子竟是主动去迎接三娘。

  三娘走到李腾空住处前,先探头好奇地往里看了两眼,本想看看李腾空在哪儿,结果一下子瞧见了正朝她走过来的小姑娘。

  这一看就叫她给看愣了。

  这小姑娘年纪分明和她一般大,衣着却素淡至极,眸色仿佛也比寻常人要浅淡一些,整个人看起来都淡淡的,仿佛生来便游离于俗世之外。

  李林甫平生爱游猎、爱华服、爱美人、爱豪宅、爱歌舞,凡是显达者应当拥有的享乐方式,他认为自己统统都该拥有。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居然会生出李腾空这样的女儿。

  两小孩对望片刻,都没有第一时间开口说话。

  最后还是三娘跑过去问李腾空:“你在写什么?”

  李腾空回道:“我在抄《道德经》。”

  三娘听后立刻高兴起来,这书她读过,可以和新朋友聊了!

  她屁颠屁颠和李腾空一起坐下,凑在一边看桌案上摆着的《道德经》,赫然发现李腾空竟是已经抄到下卷的后半部分。

  纸上这一段讲的是“天道犹张弓”,意思大致是“天道就像拉弓射箭一样,高了就放低点,低了就举高点,拉得太满就放松点,拉得不够开就用力点”。

  简而言之,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好叫事情能自然而然地如自己期望那样发展。

  一如箭矢正中目标。

  可惜谁肯把自己“多余”的部分拿出来“补不足”呢?

  所以俗世间的规律往往是与天道相反的,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

  就像大唐均田制的崩溃一样。

  一开始说是每位丁男都有自己的百亩田,其中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即便是最势弱的寡妇寡妾也能分到三十亩地。

  其中口分田在丁男老迈或者身死之后是要归还的,理论上来说不得买卖。

  后来地已经不够分,许多人直接拿不到口分田了,只能靠祖上传下来的永业田勉强过活。

  偏偏依然有人还是对此十分不满,威逼利诱地把他们手头仅剩的祖产也给夺走。

  造成了大量没有土地的百姓或沦为佃户、沦为流民,乃至于为奴为婢,奉献自己的一生为达官贵人维持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

  这些消失于丁册上的人口约莫都算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受害者。

  李腾空见三娘一瞬不瞬地看着自己抄写的《道德经》,好奇地问道:“你在想什么?”

  三娘眨巴一下眼,从方才的思绪中回过神来。她笑眯眯地说道:“我在想,弹弓好像也是这个道理。你说我已经学会玩弹弓了,以后学射箭会不会更简单点?”

  李腾空没想到三娘想的是这个,点着头说道:“既然都是看准头的,那应该有相通的地方吧。”

  三娘问:“你玩过弹弓吗?”

  李腾空当然没有。

上一篇:锦鲤娘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