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小女官 第66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轻松 古代言情

  武惠妃病得更重了。

  李隆基对此不甚上心,他回来是跟李林甫商量朝政。他虽然不想事事亲力亲为,偶尔还是要把控一下大方向的。

  李林甫与李隆基汇报完近日诸事,又顺嘴和李隆基说起今年文辞秀逸科的安排。

  听这个制科名头就知道了,要选的是擅长舞文弄墨的人。

  李林甫笑着给李隆基介绍起今年的应试名单,主要是挑拣些有背景的给李隆基讲讲。

  比如这颜真卿吧,二十几岁就考上进士,才登科就被中书舍人韦迪相中当女婿。颜真卿家里往上一代可都是和贺知章、陆象先他们玩一块的,岳家还是枝繁叶茂的京兆韦氏,不得多关注关注。

  还有这郭家三娘,才刚考完进士科又报考文辞秀逸科,看来举荐她的贺知章对她很有信心。

  若是李隆基不是看着这郭家三娘长大的,看到这么个女娃娃说不定还会有些不喜,不过因着当初有过几次戏言,如今竟是越看这郭家三娘越觉得顺眼——

  连女娃娃都能因为他的金口玉言有这样的成就,岂不是正好证明了他是天命所归的千古明君?

  不给她出头也罢,既然给了她出头,那就要把她用起来,而且要把她用好,最好是用成朝廷的一根标杆。

  这做法就和千金买骨差不多。

  我连这么个女娃娃都敢重用,你要真有本事难道还怕出不了头?

  机会若是给了有能力的人,对方兴许很快就能一飞冲天。可要是给了没能力的人,那对方可能会摔个粉身碎骨。

  不过,可能摔个粉身碎骨的人又不是他,于他而言根本没什么损失。

  李隆基十分随意地把自己的想法透露给李林甫听。

  李林甫闻弦歌而知雅意,对这些人的安排已经心里有数了。

  有数归有数,考还是要考的。

  自开元十六年起,朝廷便在宰相张说的提议下把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每到这天群臣就会陪李隆基观看各类文艺表演并为李隆基献上诗文,如今已经算是相当盛大的聚众拍龙屁节日。

  制科日期便定在八月初,好叫这批参加制科的青年才俊能赶上千秋节这个好日子,与群臣一起给李隆基过个热闹的生日。

  在揣摩李隆基心思以及想方设法讨好李隆基这两件事上,李林甫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的。

  八月初一,李隆基意思意思地上过早朝,便亲临勤政楼观看这场文辞秀逸科考试。

  兴庆宫有两栋名楼,西边一栋是“花萼相辉之楼”,简称花萼楼,主要用来举办偏娱乐向的宴饮活动;南边一栋是“勤政务本之楼”,主要用于各类政务活动和赐宴百官。

  因为李隆基今年大多住在兴庆宫,所以今年的制科考试也就设在勤政楼这边。

  这对三娘来说可太省事了——

  常乐坊和兴庆宫之间就隔了个道政坊。

  这意味着她随便溜达溜达就能走到兴庆宫,连车马都不必准备。

  这可太方便了!

  制科考试既然是推荐制,还是由皇帝亲自试策,考生人数当然不可能太多,各地举荐上来的名额加起来拢共也就几十个。

  相对地,制科的录取人数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朝廷缺人的时候可能录取六七个,不缺人的时候可能只录取一两个。

  即使只录取这么一两个,录取率也比进士科略高一些,进士那可是真正的百里挑一啊!

  三娘溜达到兴庆宫外,很快见到了自己幼时的书法老师颜真卿。

  “先生!”

  三娘跑过去喊人。

  师生两个一起参加制科考试,算起来也是前所未有的奇事。

  好在大唐前所未有的奇事多了去了,也不差这么一桩。

  颜真卿朗笑着朝她点头。

  考生们被搜验过后都被引到勤政楼外。

  三娘以前陪贺知章他们遛弯的时候偶尔也会路过兴庆宫外,她不止一次在外头好奇地观察过花萼楼与勤政楼,真正进到里头来倒是第一次。

  长安算是高楼比较多的地方,不过勤政楼依然比周围的坊市都要高,勤政楼周围也十分开阔,据说李隆基曾经在楼上看过“百马舞”,也就是说这个场地能容纳人骑着一百匹马进行舞蹈表演。

  三娘她们今天的考试场地就被安排在勤政楼前,李隆基优哉游哉地在楼中吃着果子喝着茶,等着看他们能写出什么好文章来。

  李白今天也被李隆基带过来解闷,君臣俩很随意地坐在一块聊天。

  听人说考生都到场了,李隆基转头问李白:“今天郭家那小娘子也要应试,听说爱卿和她也认识?”

  李白也不避讳,有什么便答什么:“早些年在洛阳认识的,颇有趣一小孩,写起信来很能唠。”

  交朋友这种事都是有来有回的,哪怕一开始只是萍水相逢,经过那么长时间的书信往来总归有那么几分真交情在。

  李隆基道:“我倒是没收到过她的信。”

  李白哈哈笑道:“臣怎么听人说她行卷还曾行到陛下头上?”

  李隆基闻言也乐了起来:“确实有这么一回事。”

  两人说话间,三娘她们也都拿到了考题,纷纷静下心来开始拟写这份至关要紧的答卷。

  既然考的是文辞秀逸科,考生们自然得在文辞方面有独到的长处,而且不能磨磨蹭蹭憋半天。

  圣人正亲自看着呢,谁要是最后一个交卷,估计哪怕是写出花来都别想着登科了。

  颜真卿性情沉稳,虽然很快写完了答卷,却没有贸然去当出头鸟。

  等到陆续有人交卷,他才把自己的卷子交了上去,走到外围等候李隆基召见。

  三娘也是等颜真卿交了卷才跟上。

  制科考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仅考过了就授官,而且考完后当天就能出结果。甭管最后中没中,考生都能拥有一次朝见圣人的良机。

  所以她们交了卷还不能走,大可先坐在外头欣赏一下兴庆宫的好风光。

  虽说考生人数不多,但要当场看完几十份答卷还是得费些功夫。好在李隆基带的不仅是李白,他还带了一整词臣当批阅卷官,所有答卷都是由这些词臣先把关后再送到他面前。

  若是某份答卷都被评为下等了,那李隆基当然是不用细看的!

第79章

  近来天气晴好, 勤政楼后的龙池波光粼粼,远远看去到处都是一派好光景。

  可惜三娘是来考试的,也不好到处溜达, 只得边和颜真卿闲聊边等着结果出来。

  都是经过地方官或者京官举荐才有考试的青年才俊,答题都不会太慢,没到正午便都陆陆续续交卷。

  在最后一个考生把卷子交上去后不到一刻钟, 便有人过来领他们去拜见李隆基。

  李隆基趁着他们上前见礼时扫了一眼,见姿仪最出众的果然是李林甫提到的几个人,便也没有多打量,笑着让人宣布这次制科考试的结果。

  李隆基继位后经常举办制科考试, 走的一般是少量多次路线。

  这次成功登文辞秀逸科的人也不多, 拢共也就三个人:崔明允、颜真卿以及三娘这个唯一的女考生!

  三个人都是进士出身。

  其中以崔明允及第最早、资历最老,当场被授为左拾遗。

  是个品阶不算特别高, 但是十分清贵、能直达天听的官职, 算是文官升迁路线中的中层。一般来说要是办事水平能让皇帝满意,接下来应该就能混出头了。

  不过“伴君如伴虎”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 要是说话不合皇帝心意, 估计就要被撵去边远地区了。

  颜真卿也已经高中七八年,有过出任校书郎的经历,所以这次被授为醴泉县县尉。

  醴泉县可是畿县,几乎紧挨着长安,算是大唐众多畿县中相对比较靠前的,比之王昌龄当初去的汜水县还要略胜一筹。

  最让人意外的还要数三娘的任命。

  三娘今年才考上进士, 资历最浅,竟也和颜真卿一样被委任为蓝田县县尉!

  蓝田同样是畿县!

  哪怕畿县县尉只是正九品的小官, 也足以让她刚踏入仕途就积累了基层历练经验。

  何况这还是天子脚下!

  众落第考生看向三娘的目光都既羡又妒。

  人和人真是不能比啊!

  可惜制科考试是天子亲临试策的考试,他们就算再不甘心也没办法。

  俗话都说“学成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人家李隆基这个帝王家一把手都觉得颜真卿几人好,他们这些没发挥好的人又能说什么?

  还是安心熬资历吧!

  即使不少人满腹牢骚,还是只能恭恭敬敬地跟着谢恩。

  不管考没考上,总归是有机会再圣人面前露了把脸不是吗?

  颜真卿当初刚授官没多久就丁忧去了,算下来他其实只当了不到一年的校书郎,如今得了实职他心里也挺开怀。

  三娘这个任命倒是让颜真卿有些意外,一上来就是县尉的话,三娘一个女孩儿做得来吗?

  这么个念头在颜真卿脑海中一闪而逝,很快他就想起三娘骑马张弓都不在话下,人家算起来还是武将之女来着!

  看来圣人目前还挺看重三娘。

  既然两人都是要在京畿当县尉的,离开兴庆宫后便约好以后多多交流,遇到什么事可以相互商量。

  醴泉县在长安西北方向,蓝田县在长安东南方向,离得不算特别远,书信往来还是挺方便的。

  三娘自然一口答应。

  她还以为自己只能先弄个校书郎之类的闲差,没想到一上来就是县尉。

  这对于三娘来说当然更好!

  是骡子是马,总要拉出来溜溜才成!

  在从前,女官的升迁途径和寻常官员是很不一样的。

  就算是正九品的县尉也是僧多肉少,进士们都得苦等多年,自然轮不到女官来染指。

  即使李隆基只是心血来潮想试试她的斤两,三娘也要尽可能地把握住这么个好机会。

  三娘被授官的消息很快传开了。

  同年们自然都登门来祝贺,要她请客吃饭。

上一篇:锦鲤娘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