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小女官 第84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轻松 古代言情

  过了晦日,萧戡才知晓新昌公主也在辋川那边弄了个别业,还招呼他逢上假期便过去住上几日。

  萧戡忍不住和三娘嘀咕:“她怎地跑辋川去了?难不成是听你老师说辋川那边风光好?”

  三娘道:“你娘应该是想多见见你。”

  萧戡道:“我有什么好见的,过去十几年不是天天都见。”

  三娘和他分辨起来:“就是因为以前天天都能见着,如今见不着了当然会想念你。你要是平时得空了便回家一趟,你娘也不至于琢磨着到蓝田县置产。”

  萧戡的情况和她不一样,她有正经官职在身上,等闲不能离开自己任地。

  萧戡可是想去哪便去哪,他是能时常回长安走动的。

  可惜萧戡压根没有这么细致的想法,一脸敬谢不敏地说:“回家又没什么意思。”

  三娘不再劝他。

  说萧戡不体恤新昌公主,她自己又何尝不是执意离家,走上这条许多人并不看好的路。

  过去很多次母亲拉着她的手欲言又止,她都知道母亲想说什么。

  只是母亲偏爱她,不忍把她拘在家中,一直没把“不如别考了”“不如别去吧”之类的话说出口,她便装作不知母亲心中的忧虑与不舍。

  说到底,她们都是仗着母亲的偏爱而已!

  除了新昌公主的别业落成,李腾空也搬来了,三娘便择了个休沐日过去见自己的好友。

  李林甫为她修整了一个环境清幽的道观,背山临水,松竹繁茂,还是冬天景致便很不错了,想来待到春暖花开时节应该更宜居。

  观中还有几个原本就在的女冠,俱是品行端正、潜心向道之辈,断没有淫祠野庙那些腌臜事。

  李林甫当了这么多年的宰相,又花钱把整个观都翻修了一遍,李腾空搬过来自然没人会为难她,住的院子也是单独的,不管是清静修行还是招待朋友都很相宜。

  三娘与李腾空坐下论道半天,感觉整个人都空明了许多。

  末了她还一点都不见外地捞过李腾空的琴给她弹了几曲。

  “要不你还是回去吧。”

  李腾空素来都喜欢清静,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有个话多到永远说不完的朋友。

  话讲够了,她还能给你弹琴。

  所谓的一个人堪比千军万马,说的可能就是三娘这种人了。

  三娘则觉得是自己让李腾空来蓝田县的,怎么都得多陪陪来投奔自己的好朋友。

  听到李腾空让她走,她还很有些意犹未尽,坚持不懈地对李腾空说道:“你再给我指正指正,一会我准备去看老师在不在。最近我都没空练琴,怕生疏了,得在你这抱抱佛脚。”

  虽然弹琴作画只是聊以娱情,可人准备去见老师前总是觉得自己该做点准备的。

  李腾空便又凝神听她弹琴,不时点出她的几处错音。

  倒也不是三娘不记得琴谱,只是她有时兴致来了可能会随心地改那么一两处,改着改着就把自己改动的部分记进去了。

  这就得让能静下心来分辨每个曲调的李腾空来帮她纠正了。

  两人随意地消磨了半天,三娘才溜达去王维的别庄看看王维有没有过来。

  三娘一走,整个庭院便静了下来。

  李腾空在原处坐了许久,才渐渐习惯平时的清静状态。

  最爱说话的人和最不爱说话的人当了这么多年的朋友,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

  另一边,三娘去寻王维,得知王维没过来,也没纠结,准备回县城去。

  赶巧萧戡也从新昌公主别业中出来了,两人便又一起回。

  “我娘刚还问起你,说你怎么不一起过来。”萧戡在三娘面前向来是有什么便讲什么的,从来不藏着掖着。

  三娘道:“我与你往来也就罢了,再见你娘就不好了,御史肯定会弹劾我。”

  萧戡便不提了。

  说到了御史,翌日三娘还真接待了个御史,是要往南边去巡察的王昌龄。

  王昌龄已四十多岁了,许是因为如今仕途顺遂,瞧着竟比从前精神气更好些。

  当初张九龄罢相,王昌龄心中是很有些愤懑的,与人书信往来时没少抨击此事。

  张九龄之所以罢相,明面上的祸首是李林甫,实际上做决定的人还是李隆基。哪怕王昌龄骂的是李林甫,李隆基也会觉得他是在骂自己。

  若非太子李瑛从中转圜,他怕是要被贬去岭南吸瘴气了。

  这会儿王昌龄也是去岭南,不过是当朝廷使者去的,走到那儿都会被盛情款待,与那些贬谪去岭南的罪官待遇可截然不同。

  三娘与王昌龄也算是许多年的朋友了,坐下一同喝了几杯,便托王昌龄到了韶州以后也替自己去祭拜一下张九龄。

  许是宦途几次大起大落,张九龄年纪比贺知章他们小二十来岁,却已经去世三年了。

  可见劳心者未必就轻松,越是到了高位便越是熬心费血。

  提及当初提携过自己的张九龄,王昌龄也是慨然若失,别过三娘便启程往南而去。

第99章

  蓝田一地, 素来是南商喜爱货物周转之地,开春以后车马麇集、商船蚁聚,处处都是说不尽的热闹。

  比起不便远行的寒冬, 天气暖和起来了,事情也多了,三娘便把绕梁和郑莹安排出去负责建立县城治安班底。

  不良人大抵都是些不受管教、曾有恶迹的小吏, 若不是萧戡这个不良帅压得住他们,寻常县尉来了是很难如臂使指般差遣他们的。再加上文化水平的参差,很多事务还是需要些人手来办的。

  三娘便跟崔县令要了批免役名额。

  按照大唐律例,各家各户都要按丁口比例出人服役, 其中最轻松的徭役就是来县衙干活。

  只要家中有人在县衙里谋了个稳定差使, 就等同于可以免了一丁的役。

  且这还是个能接触许多大人物的肥差。

  理论上来说,男子二十成丁, 而女子是不算在内的, 不必参与县中的徭役安排。只不过三娘本就是女子,要批女吏给自己打下手也很正常。

  人家一个女孩儿, 天天只跟群臭男人打交道算什么事。

  崔县令大方地允许了, 只是令三娘务必选身家清白、品行端正的,断不能叫人拿住话柄。

  很多事不是不能特事特办,可你既然做了特殊的那一个,就得考虑到旁人有可能盯着你攀咬。

  所以你得比旁人更小心几分。

  崔县令也是把三娘当自家晚辈看待,才忍不住多叮咛了几句。

  三娘谢道:“我会谨慎选人的。”

  名额到手,三娘便给郑莹分了一个。她家中没有旁的兄弟, 不过族中总有几家是帮衬过她们母女两的,便帮一个上进知礼的族兄免了役, 好叫他能专心读书应试。

  那些从前欺负她们孤儿寡母的堂兄弟都懊悔不已,想说她帮着旁支不帮自己, 又怕她在县尉面前告状,只得恨恨地把这事忍下了。

  算下来郑莹母亲也算是“兵嫂”之列,她爹一直没有消息,是生是死都不晓得。

  郑莹母亲年纪也不算大,才三十多岁,郑莹游说她去采薇学堂读书,她本不愿去,说是许久没与人往来了,怕生。

  这也是许多人的想法,都三四十岁了,半辈子都过去了,还读什么书、识什么字?

  别说三十岁以上了,便是二十岁以上也觉得晚了。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识字,还不是一样好好地过日子?

  还是三娘给她说,就是因为许久没和人往来了,才要出来走动走动。

  眼看郑莹都过了要被县里安排相看的年纪了,当娘的不出来多认识些人,如何知道各家儿郎的品行?

  郑莹母亲一听,觉得是这个理,当娘的都不帮女儿考虑,谁还能为女儿着想?

  须知媒人的嘴是最信不得的,家里有几亩地的就敢说家境殷实,长得还算过得去的就敢夸潘安再世,什么都没有的她们便说对方十分老实。

  她待在家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如何能知晓这些话里的虚实?可别让媒人给她女儿胡乱说亲。

  如今郑莹母亲与别的兵嫂一块上课,渐渐也被采薇学堂的气氛感染了,目前正考虑学完常用字后要不要选修作画。

  主要是采薇学堂这边不教太高深的东西,只教些最基础的画法。若是能学成,以后她们能自己画图样,不管是做衣裳还是绣帕子都能自个儿琢磨新鲜样式。

  要是学得格外出色,说不准还能留在采薇学堂教授后头的新生员,就像县学那些夫子那样能拿俸禄。

  还能与其他人一同住在学堂这边,夜里点了灯一起读书做事,不像在家里那样天一黑就得睡下,省得费灯油钱。

  好处多得很!

  这谁能不心动?

  古时有句话叫做“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说的就是当你周围全是那奋发向上、精神焕发的人,你便是那爱胡生乱长的蓬草也会跟着长得直挺挺的。

  采薇学堂这第一批生员大多都是自己抢先报的名,自然个个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郑莹母亲待在里头很快便受了影响。

  对于母亲的转变,郑莹是最高兴的。

  有时郑莹还是忍不住想起教她识文断字的那位县令娘子,想着那位县令娘子若是还在的话,兴许是第一个参与到采薇学堂来的人吧?

  以她那样的才学、她那样的品行,合该也像卢氏那样当个学官,凭借自己的学问把名字写进县志里头。

  每每想到这一点,郑莹暗自鼻酸之余,又督促自己打起十二分精神办好三娘交待给她的差使。

  转眼一个多月过去,学堂生员们的学习进展喜人,大多数人已经掌握近百个字,其中包括最常用的数字以及基础常用字。

  这些最基础的常用字只要加上不同的偏旁便能有不同的含义,学了一个往后就能连带认出许多字来。

  由于郭家人口众多,三娘有相当丰富的带弟弟妹妹识字的经验,开学之初便与卢氏她们整理出适用于初学者的识字教材,是以这个打基础的阶段进行得相当顺利。

  生员们学满一个月后,卢氏给她们开了节十分特别的课,为此她还把丈夫书房中珍藏的《说文解字》给搬了出来,给生员们讲解常用的偏旁结构以及它们能给字赋予哪方面的意义。

  这些生员之中大多都是没有自己名字的,这一点在寻常百姓家其实无论男女都差不多,想起名只能去求在他们眼里有学问的人帮忙起,自家起的话大抵是叫什么“大牛”“二牛”“大囡”“二囡”“阿珍”“阿宝”之类的。

  左右起了也没什么用,何必费那个事?

  所以卢氏把字体结构这一节课拿来给她们起名用。

  自己挑学过的喜欢的字,再挑喜欢的偏旁部首,看能不能组合出寓意好的字当自己的名字。

  哪怕只是用于她们这些同窗之间相互称呼,总也是要起个好名儿的,没见那些文人墨客都给爱自己起字号吗?

  按部首把字归类的办法相传是东汉著名学者许慎所创,后世的文字学便是因他那本《说文解字》而兴盛起来的。

  当年许慎写这份书稿的时候曾奉命教授宫中内侍读书,以便让这些中官去教授太后身边的宫女们读书识字。

  兴许远在东汉年间,便曾有不少宫中女子受这套方法启蒙,生在数百年后的她们在这方面也算是后辈了。

上一篇:锦鲤娘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