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堂入室 第125章

作者:吱吱 标签: 古代言情

  他抓耳挠腮了半晌,觉得既然想不出办法,就暂时别想算了,思绪渐渐转到了其他事:「您说,英国公把他侄儿丢在梁县这么一个犄角旮旯是什么意思?不会他也和宁王走私案有关系吧?太祖可是说了的,谁「以王小过奏闻」,谁就是「离间亲亲者」。这宁王走私,到底是「小过」还是「大过」呢?」

  谁知道元允中却没有理他。

  邵青习以为常,自言自语地在那里唠叨着。

  元允中却突然道:「宋小姐机智过人,就算一时被人非议,也会很快站起来,不会放过那些在她背后生事之人的!」

  邵青睁大了眼睛。

  他已经在和元允中说朝中大事了,元允中却还在说宋小姐的事。

  那宋小姐的事,元允中到底是要管呢还是不管呢?

  *

  有关宋家窑厂的那些流言蜚语,正如宋积云预料的一样,从「宋家窑厂烧出了惊釉」到很快变成了「宋家窑厂封了窑厂的库房和码头的仓库,停工停产在查自家的烧出来的所有瓷器」,再到「谁家要是买了宋家窑厂的惊釉瓷,拿着订单就能换他们家三尊佛像」,最后变成「宋家窑厂和颜记釉料铺子打起来了,说是颜家以次充好,卖了釉料给宋家,宋家这才烧出了惊釉瓷」。

  而宋家窑厂的销售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反而是更多的人在宋家窑厂排起了长龙,问窑厂什么时候开始重新接订单。

  有过路的人问:「你们就不怕买到了惊釉瓷?」

  「怕什么!」大部分人都不以为然,「他们家不是在一件一件的检查吗?万一查出了问题,还能白得三尊佛像。」

  窑厂的大门则被人堵住了。好几拨人

  像钱三似的,拖着一板车的惊釉瓷,叫嚣着宋家窑厂换货赔钱。一时间让人分不清楚哪些是来讹诈的,哪些是真要赔偿的。

  尽管宋积云早已安排了人,大家还是忙得团团转,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

  周正目瞪口呆:「还能这样?」

  他相信宋积云的办法能扭转乾坤,但像这样的火爆,却还是出乎他的预料。

  宋积云却没觉得胜利了。

  她对周正道:「这件事还没完。查出来已经销出去的瓷器还有一百多件没有收回来,后面应该还有人会断断续续地来退货,你们要拿出耐心做好退货、安抚。」

  周正忙道:「东家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的。」

  他望着攒动的人头,另有担心:「那订单我们怎么办?按这样下去,要排到三年后去了。」

  虽然日进斗金,可也得有命花才行啊!

  他想停下来一段时间,好好地把接下来的订单完成了再接活。

  宋积云狡黠地笑道:「我们开龙窑!」

  周正惊呆了。

  龙窑,是窑的形状。

  它依山坡而建,自上而下,有时候可长达几里,远远看去,斜斜地盘在山间,像龙又像蛇,因而称龙窑。

  而烧瓷的条件苛刻,全靠手工,制不、拉坯、上釉、把桩,全凭经验。

  龙窑因为体积大,热散得快,很容易裂瓷。

  景德镇如今用的都是像馒头一样的圆窑。

  既好控制火候,又因为蓄热好,瓷器成品比其他的窑都有保证。

  但龙窑一次性能烧很多件瓷器,有些窑厂在烧低档瓷的时候,偶尔会开龙窑。

  反正瓷器只要不漏水,总是有人买。

  不过是价高价低的区别。

  「可,可我们窑厂从来不烧低档瓷!」好半天,周正才声音有些干涩地道。

  东家都能因为一个惊釉翻天覆地了,怎么也不会用低档瓷冒充中高档瓷。

  可不冒充中高档瓷,开龙窑做什么?

  他觉得脑子有点不够用,跟不上东家的思维。

  宋积云笑道:「别人不能烧,不代表我们也不能烧啊!你去请了罗师傅过来,我们商量一下,看这个龙窑怎么开?」

  除了技术,开龙窑还得地方和窑工。

  他们家窑厂一直都烧馒头窑,窑厂建在一片开阔的平地上。

  从前其他窑厂都很眼红他们家有这么一块好地方,如今要开龙窑却得另找地方。

  「借!」宋积云慢慢地望了一眼在座的罗子兴等人,徐徐地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们家的生意这么好,不知道碍了多少人的眼。既然如今要扩张,与其买地,不如互利互助,借别家作坊的地方,大家一起赚钱。」

  至于怎么借,就看大家怎么谈了!

第177章

  罗子兴和项阳等老人闻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吭声。

  周正和顾清几个年轻人听了却跃跃欲试,道:“东家,这主意好。通过借地方,把那些小作坊联合起来,既可以用他们的窑工和大师傅,还可以避免让那些小作坊的东家担心我们是想吞并他们。一举两得!”

  合作是要彼此有对方想要的东西。

  那些小作坊的老板有地在手,首先就会放下戒心,再谈合作的事,就会容易很多。

  而宋家窑厂订单这么多,耽搁的时间可都是钱啊!

  至于时间长了会发生什么事,那就是以后的事了。

  周正几个显然已经领会了宋积云的意思,罗子兴几个还是有些担心,道:“东家,怕就怕那些小作坊的老板们狮子大开口,或者是只愿意借地不愿意借人。”

  宋积云笑盈盈地望着周正,道:“那就看我们周大掌柜怎么去和别人谈啰!”

  周正立马道:“东家放心,我肯定把这件事做成了。”

  罗子兴等人见事已成舟,也不再纠结,毕竟能烧出更多的瓷器来,大家都会受益。

  他说起技术方面的事来:“不能是普通的松柴,得是带着油脂的松柴,十年以上的老松根就更好了。”

  宋积云沉吟道:“火候是一部分,保温也是一部分。得和昌江帮的人商量商量才好,看能不能在窑外面多糊一层黄泥。”

  罗子兴赞同她的观点,道:“黄泥透气,是最好不过的了。”

  周正忙吩咐手下的一个管事去请了专给宋家窑厂砌窑的昌江帮领头的人过来,自己则带着几个管事去满景德镇找能砌龙窑的地方去了。

  昌江帮领头的是个四十来岁的汉子,也是从宋积云父亲起就帮着宋家窑厂砌窑了。

  他听了直抓脑袋,道:“东家,窑顶若是多糊一层黄泥,怕是承受不住。”

  三个人又凑在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决定大家一起先试着砌个窑顶,看看具体的承重是多少。

  几个人又在窑厂的空地砌了一小截窑炉,一点一点地往上加黄泥。

  忙了两、三天,周正那边看好了四块地:“一块是严老爷家窑厂的,严老爷听说你要烧龙窑,说免费给我们用,到时候让他看看就行了。

  “一块地是洪家的,如今种着杂树,洪大少爷让我们租,而且开的租金还不低,我瞧着是想让我们知难而退,不太想借给我们。

  “还有两家是小作坊。一家姓陈,愿意借地,但要求我们烧窑的时候要带着他们作坊的把桩师傅,想学手艺。一家姓吴,也愿意借地,但要求我们开窑的时候能让他们搭着烧两百件青花。”

  宋积云笑道:“你觉得哪家好?”

  周正有些意外,想了想,认真地道:“我觉得姓吴的那家更好。银货两讫。”

  严老爷这个人情还不知道用什么还。

  陈家那里担心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

  宋积云点头,道:“那就选吴家的。但你可以去跟陈家的人说一声,他们家的师傅、学徒若是愿意来帮忙,我们也欢迎。”

  周正讶然。

  宋积云笑道:“这世上只有不努力的师傅,没有饿死的师傅。我们这也算是千金买骨了。”

  到时候景德镇的那些小作坊知道了,他们窑厂要再借熟练的窑工也好,大师傅也好,都会容易得多。

  周正笑着应下,叫了账房的先生来立契书。

  立了契书,宋积云看过没问题,他就可以去找吴家签约了。

  账房里顿时又忙了起来。

  有小厮跑进来禀道:“东家,颜记的王老爷过来了,说是要见您。”

  周正听着瞋目裂眦,道:“他还有脸来!要不是他,我们窑厂怎会如此?还真以为我们拿他没有办法不成?大不了我们去苏州进釉料?”

  颜记是景德镇最大的釉料商,不仅价格公道,品种齐全,还不时能弄来些几乎在市场上绝迹了类似苏麻离青这样的釉料,景德镇烧瓷的就算不是常在他那里进货,也都会去他那里补货或是委托他们家帮着找些不常见的釉料。

  宋家窑厂自宋积云管事之后,大大提高了瓷器的成品率,利润是其他窑厂的几倍,这点车马费,他们完全承担得起。

  这话周正的确是有底气说的。

  宋积云笑道:“听听他说什么也好。”

  自宋家窑厂一出事,颜记的掌柜就跑了过来,说是听了传言,他们立刻去查了库房,没有查出问题。但他们会继续查,宋积云这边若是查出了什么,也跟他们说一声,他们肯定配合把事情查清楚。

  还说什么两家都是几十年的老交情了,宋家窑厂也向来是他们的大客户,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坐视这样的大客户流失的,请宋积云放心,如果是他们的责任,他们责无旁贷,一定会负责之类的话。

  宋积云当时忙着查点库房,点了点头就让他走了。

  周正气得不行。

  陪着宋积云去见了王老爷。

  王老爷满脸的歉意,看见宋积云就喊冤:“都是我那不成气的小舅子,把他养在外面的的一个女人弟弟悄悄地安排到了铺子里当学徒。他错把平等青当成了石子青发给你们窑厂,这才酿成了今日苦果。

  “宋老板,看在您父亲的面子上,您可无论如何给我这张老脸一个面子,这件事就这样算了,窑厂的损失,全是我的。”

  说完,还深深地给宋积云弯下了腰,鞠着躬,一副宋积云不原谅他,他就不起身的架势。

  平等青和石子青都是青花的釉料。

  平等青烧出来的青花淡雅清亮,石子青烧出来的青花浓中带灰。按理,大家都会用平等青。可若是想烧出蓝中透紫,端庄雅正的青花,就得在另一种叫“回青”的釉料里掺石子青,按比例使用。

  平等青当成石子青,掺到了回青里,那不得出事吗?

  宋积云看见王老爷这个样子,很想问他:你太太知道你这么说她兄弟吗?

  她决定要告诉王太太才行。

  但此时,她笑着对他道:“王老爷也不必这么自责。我一个做晚辈的,您这样,我就是有话要说,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上一篇:折青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