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堂入室 第136章

作者:吱吱 标签: 古代言情

  “说我们窑厂正是最困难的时候,他相信只要我们缓过这口气,肯定会补偿他的。”

  “现在竟然还有这样的人!”宋积云哭笑不得。

  “那也是因为东家您的信誉好!”周正逮着机会就拍宋积云的马屁,“那些客商听了,就慢慢都开始在我们家进货。只不过,他们要求我们把他们进货的时间写清楚了。瞧那样子,应该是把钱三的话听进去了,想来我们家进其他瓷器的时候好和我们讲优先订单的事。”

  “也行!”宋积云当然不能让相信她,信任她的人失望,“你就帮他们好好记下。”

  “还真有补偿的办法啊!”周正听了失声道。

  “肯定是可以补偿他们的。”宋积云笑笑,卖关子似的不再提起这件事,而是问起他去山神庙的事怎么样了。

  “大家都同意了!”周正说起这件事还是有点激动的,他代表宋家窑厂,不仅坐了主位,还坐在了马会长的下首,李子修的上首,是在场中地位仅次于马会长的人,那种集众人目光于一身的光环,实在是让人陶醉。

  可激动过后,他也挺担心的:“我瞧着有些小作坊东家虽然答应了,但答应得勉勉强强的,不知道这办法最终行不行?”

第193章

  各家的情况都不同。

  短时间还行,时间长了,肯定行不通。

  宋积云也不是太看好,但她还是道:“且先看看。”

  也只能如此了。

  周正有些无奈地长叹了口气,正帮着宋积云把锦盒搬到库房里去,之前借了地给他们砌龙窑的吴老爷来拜访宋积云。

  他一看见宋积云就站了起来,恭敬地给她行礼,    寒暄过后就说起了风神庙的事:“马会长虽说让我们紧咬着价格不降,逼着原料商不卖原料给良玉窑厂,可良玉窑厂一家独大,赚到了钱,大不了就去杭州、苏州进原料,哪能真正掐住他们的脖子。”

  还求宋积云给他拿个主意:“这景德镇上,我谁都不服,    就服您。您说让我把家里的那些青花瓷囤着,我就囤着,    您说让我卖了,我就卖了。”

  可见大家对马会长的决定还是非常怀疑的。

  宋积云当然不能在这个时候抽马会长的桥板。她委婉地拒绝了:“马会长刚在风神庙和大家商量好了共进退,怎么您转身就改变了主意?我是觉得马会长既然也是为了我们大伙儿好,我们怎么也应该支持他试一试。”

  吴老爷忙道:“我肯定和您一样支持马会长,只是觉得这大风大雨的,您这里最稳妥。想着若是您这边有了什么决定,招呼我一声,我肯定以宋老板马首是瞻。”

  话说到这个份上,宋积云再拒绝就是得罪人了。

  “一定,一定。”她笑眯眯地端茶送了客。

  吴老爷失望不失望宋积云不知道,但他刚走,陈老爷又来了。

  宋积云道:“之前我们想借他们家坡地,他提出让他们家的把桩师傅跟罗师傅学手艺的那个陈老爷?”

  周正点头,    去迎了陈老爷进来。

  陈老爷和吴老爷一个意思,    只是走的时候悄悄和周正感慨:“要是你们东家是我们行会的会长就好了。我就信服你们东家。”

  周正听了心花怒放。

  在他看来,    宋积云完全够格。

  可他想到宋积云常在他们耳边告诫的什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闷声发大财不香吗”,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在别人地盘上那么嚣张,不收拾伱收拾谁”的话,他对陈老爷道:“您的好意我们东家心领了,只是我们自家窑厂的事情都忙不完,实在无力再管其他的事。这人多口杂的,这种话您和我说说也就罢了,若是传到其他别有用心的耳朵里,别人还以为我们东家想当行会的会长,想和马会长一争高低呢!”

  陈老爷也未必没有试探之心,闻言笑呵呵地也就把这件事揭了过去。

  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在大门口,他们又遇到几个来拜访宋积云的同行老板,而且这几个人还不是一起来的,是在宋家门口碰到了一起。

  周正请了几位老板进门。

  陈老爷坐上轿子的时候还在想:这行会的会长只怕迟迟早早会落到宋积云的头上!

  宋积云则是忙到掌灯时分才好不容易把来访的人都送走了。

  她叮嘱周正和吴总管:“再有人来拜访我,来家里的人,就说我在窑厂,去窑厂的人,就说我在家里。”

  周正和吴总管听了直笑,    异口同声地道:“若是他们一群人在家里堵你,    一群人在窑厂堵你,你怎么办?”

  “那我就在码头!”宋积云道。

  引得两人又是一阵笑。

  宋积云原本打算去荫余堂的也没能去成。

  她干脆更衣洗漱,早早地睡了。

  或许是因为这段时间连续不停地烧窑,就算她只当是好玩,但心底还是盼着能有所突破,下意识的还有些紧绷,不烧窑了,不自觉地就放松下来,她这一觉沉沉地睡到了第二天的中午。

  她这才去了荫余堂。

  元允中应该刚吃了午饭,正坐屋檐下晒着秋日的太阳,炖了秋梨川贝蜂蜜水喝。

  邵青见到她,还问她喝不喝:“正宗的莱阳梨,我特意找邓晨要的。”

  “邓晨?!”宋积云望了望垂着眼帘喝着水的元允中。

  邵青飞快地睃了元允中一眼,忙道:“哦,就是新上任的巡检司邓大人。他不是在八仙庵的时候帮了我们不少忙吗?我前几天去谢了他一番。正好看到他那里有几筐莱阳梨,这个季节炖水喝最好,就要了几个。”

  宋积云笑笑没追究,笑道:“好呀,我也跟着沾沾邵公子的福。”

  “不敢,不敢!”邵青说着,飞快地跑了。

  宋积云把手中的锦盒递给了元允中:“一共十二个,你将就着用吧!”

  元允中接锦盒的手一顿,抬睑望着她,皱了皱眉:“十二个?”

  宋积云给他烧的矾红六角盒一个不过酒盅大小,精致玲珑,用来装胭脂也很好。

  她留下了几个。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她这矾红用的是后世油画的技巧,谁看了不惊艳。

  元允中却只是接过去看了一眼。

  她龇牙,道:“怎么?不喜欢这画案?要不,你画个你喜欢的画案,我再给你烧几个?”

  之前一直烧不成,看着就觉得刺眼睛,只是觉得漂亮,不像现在,阳光下,桔红色的杯子仿佛秋日的暖阳,越看越觉得好看,越看越喜欢。

  元允中要是不喜欢,她正好拿回去收藏着慢慢用。

  谁知元允中一听,“啪”地一下盖住了锦盒,脸也崩得紧紧的,不知道是哪句话又戳着这位小公举了,板着脸道:“不是烧了九窑吗?”

  是嫌弃她成品率低吗?

  宋积云冷笑,道:“你不会以为烧瓷器就像种大白菜似的,只要天气可以,撒了种子浇了水,总能种出几颗来。难怪二十四衙门的开口就是要烧龙缸。”

  她平时不会这样,这次实在被给元允中烧的这几个矾红的六角盒把她给弄得心浮气躁的。

  元允中听了这话却莫名其妙地神色渐霁,声音也舒缓了不少地“哦”了一声,道:“那些烧坏了怎么办?”

  “砸了!”宋积云道。

  一般的瓷器会把残次品降价处理,但高档瓷,特别是这种小范围只准备私用的,用了自己款的瓷器,为了保证出品的全是精品,都会砸得粉碎,埋到地下或者是丢到河边。

  她通常都会丢到河边。

  元允中闻言明显心情大好,居然冲着她笑了笑。

  宋积云看着这样的他,不知道为何猝然间兴趣阑珊,懒得和他坐在屋檐下喝什么秋梨水了。

  她想着自己手头还有一堆事,深深地吸了口气,干脆利落地起身告辞:“帮我谢谢邵青,秋梨水我就不喝了,等忙过了这几天再来拜会!”

  只是当她跨出荫余堂的门槛时,她突然想起元允中那句“不是烧了九窑”的话来。

  她断断续续地烧了月余的窑,浓烟滚滚,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除非盯着她的小作坊,否则就是罗师傅,也未必能知道她到底烧了几炉窑。

  他怎么那么清楚地知道自己烧了九窑?

  (本章完)

第194章

  等邵青端了秋梨川贝蜂蜜水走进院子里的时候,只看见满院子盛开的各色菊花和仿若被霜打了似的元允中。

  他不禁环顾四周,道:“宋小姐呢?”

  元允中没有理他,却立刻端坐如松,恢复了往时的冷淡和倨傲,自顾自地打开锦盒,拿起其中一个六角盒细细地摩挲起来。

  邵青悄悄地撇了撇嘴。

  肯定是又把宋小姐给得罪了。

  他们家公子什么都好,就是说话不好听!

  唉,这也是没办法的。

  就是对着老爷、夫人、老太爷,公子也没什么好语气,更何况别人了。

  公子对宋小姐,还算是好的了。

  他把那碗端给宋积云的秋梨川贝蜂蜜水给了自己,拿着调羹慢慢地喝了起来。

  一旁的元允中却对着一个六角盒的盒底看了半天,然后开始一个一个的翻着盒底看。

  邵青瞟了一眼。

  六角盒的落款是“宋家窑厂”。

  古隶,整整齐齐的,还挺好看的。

  宋家窑厂出来的东西都落的是这个款。

  元允中又打开六角的盖子,对着阳光,一会儿看内壁,一会儿看盖子,一会儿看盒面,像找什么似的。

  那么好的东西,邵青看他把盒盖、盒子翻得乱七八糟的,生怕落一个在地上,废了一个六角盒,忙道:“你找什么呢?要不要我帮忙?”

  元允中神色微凝地停了下来,问邵青:“你发现没有,她烧的东西好像都落的是‘荫余堂’的款?”

  荫余堂,宋又良的“款”。按理,宋积云接手了宋家窑厂,就应该换新款了。

  邵青不以为然,道:“说不定人家宋小姐怀念父亲,决定继承宋二老爷的衣钵,以后也用宋二老爷的款呢?”

  元允中没有吭声,把六角盒收好,亲手放在了内室的置物架上,还叮嘱邵青:“走的时候记得把它带走。”

  但还没有等邵青应诺,他又改了口:“算了,还是我自己带在身边好了。”

  邵青觉得这样也行:“宋小姐的烧瓷技艺真是鬼斧神工,我还没见过这么精美的瓷器,这么独特的画工,说是传世之作也不为过。”

  元允中“嗯”了一声,去了书案,铺了张宣纸,一面思忖着,一面用各种字体写着什么“荼荼”、“日照”、“暮江”……之类的词。

上一篇:折青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