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命万岁 第34章

作者:舟不归 标签: 豪门世家 婚恋 甜文 古代言情

  最初的踏春宴,便是太.祖以踏春之名,吊怀故乡所设,才有百官同往,犹如当年世族随他一同离开故土。

  因而文帝在深觉此等千人宴席实在铺张浪费,又有鼓励内外百官不事朝政之嫌后,主张取消,可也只取消了用来凑数的其余三节气,踏春宴则始终不曾取消过。

  谢宝因低饮一口茶,大枣、桂皮的甜香直钻入鼻腔与嗓子。

  她不禁想起,前面来时,谢晋渠又再次发问归宁宴那日的话,要是她被家主逼着入仕,可会答应。

  她答,我会。

  要是儿郎,她就要建功立业、留名青史;要是女郎,她也要借夫君的势去瞧瞧青云之上有何风景。

  踏春,所踏的不是春色,踏就是这些子弟的宏图霸业。

  这时,王氏也从远处自己的帷帐走过来,而后坐在面西的坐席上,瞧见女子隐有哀思的相貌,以为她是因为踏春而伤感,也颇忆岁月的感概道:“七八载没有来这里了,陵江的水看着都变清澈起来,策令刚下发时,还有不少人反对,现在看来,陛下所做的决定是对的。”

  建邺城周围水流极多,流经京畿道各郡。

  陵江流经的围春草场则是建邺城水草最盛足的地,往年不属皇室的园林田地,任由百姓放牧生养,只是前些年的一次踏春宴使得众人败兴而归,太仆寺上报是因放牧过度,才致草矮半寸之下,黑土尽露。

  水流上涨,冲刷黑土入江,又使得江水浑浊。

  于是中央下达禁止牧马的政令,归入皇室,为护草场与陵江,规定一年之中,百姓只能来此牧牛羊四月,便连这七八载来,也是另外寻到草场踏春。

  上书反对的人都是随霸主北渡来建邺的世家,他们所踏的不是春,所以于他们而言,终究是失去了其中所含的意趣与缅怀。

  “叔母说的正是。”谢宝因搁下手中的漆碗,他们这些世家都并非是北渡的,没有南方世家的伤意,“这春色我看着也的确是比往年更盛。”

  说完,又怕眼前妇人与她客气,亲自递去加有葱姜及花椒的咸茶。

  王氏嗅闻出辛辣味,眉毛都弯起来,咸茶味千百种,她却最喜欢这种,生津又暖脾胃,等喝下一口,突然看到漆碗的纹样,好奇的看起来,拿远一看才发现是摩羯纹样的。

  这种纹样款式是从外域流进来的,摩羯纹是其中最受欢迎的,多为皇室用,今天竟然是拿了天子所赐的妆奁器物出来。

  谢宝因扫了圈食案,想要吃些蒸卷,又怕脏手,仆妇瞧见,聪明的用干净手帕裹了一块递给女子,她赞赏抬头,复又用微张嘴,用齿贝轻咬一口,里头的蟹黄蟹肉便在嘴中爆开而来。

  王氏又看见女子正在吃的金银夹花平截,这需要把面皮擀到似丝绢那样薄,再将蟹肉蟹膏铺上去,卷起来蒸熟,因截面为黄白交织,才取出这样一个雅名。

  这种面食很常见,尤其是八月至十一月,那时膏蟹正肥,但现在的时节,膏蟹都还没有成熟,能够做出这样的蒸卷,螃蟹品质必定是很好。

  听说前几日天子也只赐给三品官员各一笼,难道也赏给了林氏?

  她再想到今日要为二郎林卫铆看新妇人选,了然一笑:“说起来,陈留袁氏与清河崔氏的那两位娘子都已经来了。”

  长颈微动,喉咙吞咽。

  谢宝因用手帕轻拭嘴角油污,瞥见王氏还只是喝下几口咸茶,亦笑道:“叔母怎么不先赶紧吃些,要是饿坏了,叔父怕是要怪罪于我。”

  踏春宴要日昳才散,何必着急。

  围春草场直到宣帝朝,每次来踏春都必须要用数丈红葛布所用,每五步一甲士,后在武帝手中,长驱直击外敌,又以狠辣手段内治,晚年自认天下在他手中已是海晏河清,开始不设围帐,甲士也仅在四方守卫。

  在东南西北四方中,又以西面居高,可俯瞰江面浩浩,故于此处设天子帷帐,设宴席酬百官。

  宴席过后,七大王李毓听着远处传来世家子弟的喝呼声,魂魄早就已经飞了过去,显然是已经生出纵马的兴致,在场众人都知道这位大王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心中只有纵马二字能引起他的注目观望,但也只在广阔的草场上,从来都不去百姓安居的地方扰乱民生,他是几位大王中最有天子仁爱的一位,所以才最得圣心。

  眼下宴席已经尽到侍奉之道,侍奉宠爱此子的天子也就点头准允他起身离席。

  七大王疾速大步的走下高坡,常年侍奉在他身边的王邸舍人早已经从马厩中牵出这位大王近日最爱的那匹高马,这匹马因毛色在日光下会泛出天虹,灿烂炳耀,得名“逾辉”。

  他翻身上马,从舍人手中拿过马鞭,抬起挥下间,他已经驰骋于草长莺飞的春色中,不时发出几声痛快的喝声。

  人虽然欢畅,但鸟却受了惊。

  飞累的黄莺正要停歇,却又被这一人一马吓得立即腾飞,成群的径直往北边飞去,似乎要飞回故乡去,可飞了没有多久,便停在男子身侧不远处的地上,垂食草籽。

  林业绥站在翻腾的江边,陵江之水发源于长江,这里是陵江在建邺城江面最宽的地方,虽然隐隐有长江水的气势,但终究还是比不上长江,当年博陵林氏正是由此处随霸主进入的建邺城,从此远离故乡。

  林氏第一任家主在乱世中积累起来巨财,世人只知道博陵林氏是用钱财相助霸主争得天下,但不知道那时林氏家主早就已经决定孤注一掷,除了自己外,还让族中子弟全部从军、入仕助霸主夺取天下。

  博陵林氏是把子弟和钱财都压在了这场乱世争霸中,不给自己留后路。

  因为当时三足鼎立的局面虽然才刚形成,但也意味着这样的乱世终有一日是会结束的,并且就在不久的将来,博陵林氏要想从商末之流变成士族,就需要尽早在乱世建功立业,成为未来的开国功臣,只是在三位霸主中,其中两位早已经形成属于自己的势力,他们自己更是一方财主,南北两边的无数世族都趋之若鹜,根本布需要一个商贾之家的助力。

  于是林氏家主选中了庶族出身的本朝太.祖,最终位列三公九卿,五代列侯,家族显赫一时。

  江声滔滔下,吃完食的黄莺接连扑腾飞走。

  昨日接到监察御史任命文书的裴爽循着黄莺的痕迹走来,瞧见男子伫立江边,一言不发,便知是在缅怀北渡的先祖,可裴氏与王谢等大族皆是建邺的北方世族,踏春就是迎春,不会像博陵林氏等南方士族一样,生出这些多余的感伤。

  他走上前,随着沉默片刻后,才直言道:“不知林内史推举我做监察御史,可是要我做些什么?”

  音落,江浪翻滚,吞没水面浮萍。

  林业绥将落于江面的目光收回,瞥视一眼身侧之人后,伸手拍去衣袍上所沾染的水滴,转身往草场走去,戏谑道:“裴监察不是有自己的赤子之心吗?入仕多年,既已升迁,不去做心中想做,竟还要来问我这个蝇营狗苟之辈?”

  裴爽面露窘态,去年孙酆找人打伤眼前的人,他前去报信,因天色已晚,无法出坊,便宿在林氏外邸,次日在得知男子用私刑处置家中奴仆后,前去质问,蝇营狗苟之辈就是他当面骂男子的话。

  “大直不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他急忙清嗓道,“这是林内史曾在天台观与我说过的话。”

  往日他太过直,不懂委曲随和,所以才一直无法实现心中抱负,被掌权者轻易折断,但那些名士所追求的竹子,用火一烤,却是最能弯曲的东西。

  孙酆之案与他的升迁也都是这个男子运筹而成,赤子心和权势竟得两全。

  林业绥会心一笑,他道:“我要你公正廉直,抱诚守真,为芒寒色正者。”

  凡有抱负者,皆想入仕,入仕者,皆想往上走,无关奸忠,此乃人欲,裴爽又怎么能够例外。

  两人走至草场以东时,忽听一阵取笑声,只见一群世家子弟不在射箭,反而围绕起来哄笑。

  仔细一听,才知道原来是其中一个小郎君拉着七斗弓被鄙夷,后来又不服气的要去拉两石弓,但是因为臂力不足而拉不开,射出去的箭全部落在原地。

  射箭是世家子弟必须要学会的,所以经常有攀比之风,以所拉的弓力为豪,这里臂力最好的少年郎君也只敢拉一石弓,两石弓是专门射箭之人常拉的。

  带头取笑的子弟看着不过十五六岁,他举起长弓,炫耀扬眉:“昆仑瘦猴瞧好了。”

  昆仑瘦猴最初是北方世族骂南方世族的话,因为他们刚北渡而来,骑射都落后,昭国郑氏便有人用这样的名号来喊南方世家的子弟,昆仑奴为黑奴仆,价格十分便宜,这是讽刺南方世族低贱,瘦猴则是笑讥其瘦弱无力。

  如今这个带头的好像就是郑氏的子弟。

  裴爽摇头,太过骄傲自负,必会挫败。

  那边羽箭搭弓,即将要拉开时。

  林业绥缓步走过去,从小郎君手上拿过两石弓,而后弯腰捡起地上散落的飞虻箭,削瘦的手指将箭搭在弦上,慢慢拉满全弓,在郑氏子弟射出羽箭的同时,他紧随其后射出,手指松开的瞬间,利箭划破空气,直追那一箭。

  在羽箭快要击中靶心时,飞虻箭追上,于空中破开羽箭后,稳稳钉入三十丈之外的草靶。

  羽箭则裂为两半,落在地上。

  裴爽不敢置信的朝男子所射中的草靶望去,却只见到模糊的黑点。

  三十丈为最远。

  前面郑氏子弟那箭也不过是想要射中十五丈外的靶子。

  被取笑的小郎君喜逐颜开,侧过身,拱手道:“长兄。”

  靶场的郎君再也笑不出来。

  林业绥将弓箭递给贴身侍奉林卫罹的奴仆,隐下戾气,沉声训诫道:“这些年来所学的经学就是如此学的?谁教的你意气用事,能力不足,凭意气又能够得到几分胜算,要是日后有人讥讽你搬不动一块石头,你还要逞能去搬巨石?”

  自知行为有失的林卫罹立马垂下脑袋认错。

  “归家后,四十二经熟读百遍。”林业绥抬眼瞥向一处,语气变得凝重起来,“去找你二兄。”

  林卫罹不敢不从,拱手转身走出靶场。

  ...

  随后只听一声烈马的嘶鸣,七大王策马而来。

  靶场众人惊恐的四处散开。

  林氏大帐这边,谢宝因和王氏在用完小食后,因为王氏突生内急,短时间很难解决完,所以她便先去了崔氏的帷帐内。

  清河崔氏的权势虽然已经不如从前,但是还有之前积攒的家望在,谢贤当初看上的就是崔氏的家望和家风清净,只要两姓通婚,谢贤自然会再帮助崔氏重起权势,成为自己的助力。

  崔仪的父亲崔望这支是以前从嫡宗分出去的,与嫡宗那边不知道因为什么争吵起来,随后两边都没了来往,到了近些年才有所缓和,这还是因为谢贤瞧不上嫡宗的子弟,偏偏就瞧上了崔安。

  崔氏嫡宗为了能够借助谢贤再起势,所以才主动去找的崔望,只是后来被崔望给拒绝了。

  他们这支当年就是因高祖乐道遗荣而分出来的,到崔望这代也依旧还是不争名利的家风,子弟入仕都是由他们,要是娶谢氏女郎为新妇,就是间接逼崔安入仕,而崔安又是个死活都不愿意做官的人。

  崔望爱子女的心都是认真的,但是嫡宗仍旧不死心,频频前去劝服,在崔望有松动的时候,天子让她代五公主嫁进博陵林氏的诏令也下来了。

  谢宝因垂头思量的时候,步履已走到帷帐外面,只看见崔望的妻子贾氏与崔大郎的妻子沈氏在这里,她已经先遣仆妇前来问候,所以现在彼此见面也没有诧异。

  身为晚辈,她行礼道:“崔夫人。”

  随后又与沈氏颔首见礼。

  崔望靠着高祖恩荫,现任五品官,身边仅有妻子贾氏一人,育有三子一女,长子早年入仕,升迁至六品官,第三子则是前年入仕的,任八品官,似乎是京兆府的司士参事。

  贾氏笑着点头,打量起女子来,心中直叹不亏是谢氏养出来的娘子,绿色龟甲纹大袖上儒,束朱色连珠纹间色裙,雪白脖颈和胸脯落下金色镶嵌烟绿宝石的璎珞,更衬白皙。

  又下意识想起当年的事情来,那时二郎崔安从外面游历归家,知道嫡宗要他娶这位谢家五娘,成婚后还需要按照谢贤的要求入仕,她本来以为这个阿子会比他父亲还要生气,谁知道不仅不怒,还点头同意,说什么子弟应该要有抱负。

  可惜还是迟了。

  自从谢五娘与林氏行完六礼,崔安也再次外出游历,每年归家居住的日子还没有一月,唯独今年岁末从天台观回来后,竟然在家中住到三月中旬才离开建邺,去了终南山。

  妇人回过神,命仆妇摆好坐席:“林夫人请坐。”

  谢宝因屈膝跽坐在席上,不动声色的瞥向面前的几案,看着她前不久遣仆妇送来的面食,虽然没有吃完,但是每样都少了一半。

  坐下各自寒暄过后,彼此都知道此次的来意,她也不再绕圈子,笑着问道:“听闻四娘去年就开始在建邺议婚,不知道现在是议到何家,我家二郎还有没有机会迎崔四娘为新妇。”

  “现在还没有个定数,说到底我与她父亲只负责为她找郎君,要嫁谁,还是要让她自己选选哪个最中意。”贾氏明白女子的来意,想要为家中叔郎议婚,这位林二郎她也打听过,貌相品行都不错,修史的著作佐郎一职也好。

  虽然不喜欢说话,但是刚好也能够忍受四娘私底下聒噪的性格,就算是夫妻吵架都未必能够吵起来,可惜就可惜在林氏的人口太多,他那君母也不怎么好相处,还有他二叔父一家...就怕嫁过去,未必就能够处理的像谢家五娘这样游刃有余。

  她不由叹道:“我们都是不怎么拘束她的,随她二兄出去野惯了,太好的世家我们也不敢攀,我们虽然是清河崔氏嫡宗,但怎么说也早就已经分了出来,哪里还敢去沾人家的光,家中盘根错节的也舍不得嫁过去,她那种简单心思的人怎么能够应付。”

  谢宝因听出其中的婉拒之意,也不再提议婚的事,这些话是母亲对女儿未来的希冀,她还能说什么,总不能去强求。

  随后就找理由起身离开了。

  还没有走回帷帐,解决好内急的王氏迎面走来,皱眉不解:“怎么回来这么快,那件事谈好了?”

  谢宝因缓缓摇头,摇了没几下,忽然凝眉,往北面的靶场瞧去,那边乱作一团,来来往往的人都慌乱不已,不知道为什么,连带着她的胸脯也猛跳起来,促使着她问道:“叔母,靶场发生何事了?”

  “听说是七大王纵马进靶场,伤了人。”王氏只是听自己家中的仆妇说起,“事发时,监察御史正好在那里,已经跑去陛下面前弹劾,郑氏的人知道后也赶了过去。”

  只是事情才刚发生不久,究竟是什么情况都还没有传出来,比如伤的是谁,伤了几个,伤的如何,全都不知道。

  谢宝因心悸的感觉越来越强烈,突然记起林卫罹还在那里射箭,就连林妙意、林却意两个娘子也是在那附近的水边嬉戏,心神还来不及缓好,已经顾不得与王氏说话,抱歉行礼后,脚下匆匆往靶场赶去。

  没走几步,远处跑来一人,嘴里不停喊着“女君”。

上一篇:匪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