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糖暖
谢左刚说完,张行远便凑了过来。
“二十万攻打蔚国够吗?”
谢左将信递了过去。
“她为何攻打蔚国,阁老一看便知。”
张行远抚须,在看过后意味不明的将信又递给了宋老国公。
一众官员陷入沉默,等着后文,怎看到信后都不说话了。
征伐蔚国早有定论,陛下归京后,若有余力,再兴兵不迟,怎才过了一年就要动手呢?
“能撑的住吗?”
慕容博扶额,钱撑的住,可出海的粮食才是大问题。
信中唐朝朝特意嘱咐,不得说出要征伐四大隐族的消息。
对外只说是攻打蔚国。
“粮食乃重中之重,两线进攻,耗费民力,应缓上两年。”
张行远自然明白灭了四大隐族,所能带来的好处。
可眼下康国实在是撑不住了。
总不能让征西大军无粮可吃吧。
“张阁老,要不咱们再商议商议?”
谢左看向张行远,两人对视,又看向慕容博。
慕容博无法拿主意便对着宋老国公道。
“宋国公以为如何?”
“老臣以为,两横一竖就是干,云鸾王既想做,定有把握。
咱们有马铃薯,只需等到明年六月,大军便可远航。”
对于蔚国带来的作物,慕容博不仅知道,还亲自尝过,可这东西还未普及开。
若唐朝朝想用,推行开的时间便要延长。
“准了,此事交给云鸾王全权做主,朝廷提供饷银。”
慕容博硬着头皮拍板。
“二十万是不是太少了些?”
慕容博看向宋老国公苦笑道。
“宋国公,咱们现在算上征西大军与云鸾王即将成立的新军,便是足足八十万。
每月近千万两的消耗,再加上各地官道修葺。
虽不用朝廷出银子,但粮食。”
宋老国公也知道康国现在缺粮,便只能无奈摇头。
待旨意写好,慕容博盖上玉玺对着护卫道。
“速将旨意送至浙南云鸾王手中。”
“是!”
次日一早,京中便再次沸腾,只因云鸾王打算亲征蔚国。
“弄他们!落井下石之辈,是为贼也。”
“不就少吃两口吗,熬个两年,蔚国也是咱们康国的。”
“又要开战了?不过这蔚国就该打。”
几乎没有多少百姓不支持,因为蔚国的行径早已传开。
若不是云鸾王与将士用命,说不定现在辽海与浙南都被掠夺了一遍。
辽海碧海湾码头,蔚国海盗们扬帆启航。
这些船只将会开往浙南,萨姆手中把玩着燧发枪。
填装弹丸后,他朝天一枪道。
“小的们!启航!”
海船摇晃着朝着浙南驶去。
“船长,咱们已经造出了更便捷的燧发枪,云鸾王会赏赐多少啊?”
萨姆此时一身锦衣,却依旧戴着三角帽,他轻抚大胡子道。
“云鸾王的赏赐从不会让人失望。
不过咱们还需要再改改,精准度实在是太差了。
都是火药击发,装药耗费的时间太长。
只能打出一声响的火器,根本无法抵挡那些江湖高手。”
这个问题困扰了萨姆很久,仅仅改变了点火的方式,在云鸾王面前他有些拿不出手。
“船长,都是靠着火药燃烧的推力将弹丸发射出去。
为何不将火药与弹丸装在一起,只需点燃便可击发?”
嗯?!
萨姆陷入思考,他想到了康国的烟花。
如果将火药装进管子里,会怎样?
“不错,非常有想法,叫上人都跟我进去,咱们试试。”
船舱里,二十多人纷纷被提议吸引。
“大家都仔细琢磨琢磨,再有四天就要到浙南了。
能不能拿到赏金,可就是这几日的功夫。”
事关赏金,一帮人开始绞尽脑汁,尝试了各种想法。
浙南邵华县,明珠造船坊。
唐朝朝看着正在修建的巨大明珠海楼船道。
“急中有缓,不能因为着急,而忙中出错。”
罗聂闻言点了点头道。
“先行下水的三艘,我们已经确认无误。
可惜依旧无法达到巴格蒙麾下那三艘明珠海楼船。”
比的上才奇怪,通身玄铁,罗聂想都不敢想。
“我们最少需要五十艘明珠海楼船。”
因为淮城两国大战,明珠造船坊不得不停止建造,改为修葺玄铁明珠海楼船。
至今能造出三艘已经是极限。
“眼下浙南与辽海各个造船坊都被征调,全力打造,相信不出一年便可完工。”
有想法有目标,造船也不能一蹴而就。
四大隐族所积累的财富,唐朝朝势在必得。
敢盗金,就必须付出代价。
“越快越好,你先忙,我去问问征兵的情况。”
罗聂知道唐朝朝打蔚国是假,夺取四大隐族的底蕴才是真。
掏出烟杆给自己点上,罗聂走到外面坐下吞云吐雾。
一队人推着木推车与他打了个照面。
“罗坊主。”
“是景旭啊,又来拉木屑?”
一年多的合作,德莱居的东家景旭已经与罗聂混熟,现在的纸亦是供不应求。
生意也越做越大。
“可不是嘛,这人家定钱都给了,我那也是每日每夜的忙。
罗坊主,这个月的木屑钱,您数数。”
景旭将银票与账册送上,罗聂随手接过道。
“云鸾王回来了,这账目便由她亲自过目吧。
你那边的厕纸多给咱来一些。”
“哪还用您吩咐,刚刚来前便已经放入库房了。
云鸾王要去征伐蔚国,小人也想捐些银钱,不知可行否?”
征兵的告示已经在辽海与浙南传开,身为天门麾下出来的商贾,景旭决定将这些时间赚来的银子都捐给云鸾王。
粮食不好弄,眼下朝廷已经有出禁酒令的苗头。
“朝廷不缺银子,无需破费。”
“此言差矣,哪还有嫌银子多的。”
“你还别不信,真不缺,你能将纸张的银钱打下来,已经很是不易,本就利薄,这钱就算了。”
罗聂又不能说唐朝朝是去攻打四大隐族,便只能委婉拒绝。
“那这笔银钱我留着,相信日后总有帮上忙的时候。
文道渐兴,也不知当今陛下何时归京。
科举可否照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