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朱门 第13章

作者:芭蕉夜喜雨 标签: 古代言情

  “蓝氏,明堂得一实职不容易。你若看不上那姚氏,只让她和田氏一样,在后院不必走动便是。”

  蓝氏咬牙暗恨,“是。都是儿媳关心则乱,生怕世子得了实差得意忘形,遭了皇上不喜。”

  “嗯,你所虑很是。有你帮衬提点,我很放心。”

  “多谢母亲。”

  夫妻二人出了正房,蓝氏疾走在前,季明堂小心讨好跟在后头,“夫人,你听我解释,我昨晚喝多了,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到的栖雨楼……”

  那边事情办妥,窦邑很快便得了信。

  “不为,你亲自去给季姑娘送信,告诉她,今后有事尽可让人来找我,我定无不应的。”

  “是。小的这就去。”

  窦邑望着不为的背影出神。

  安澜派人来找他,他很高兴,也猜出几分她这么做的意图。那蓝氏得知她姐弟进京,必不会轻轻放过。安澜不过是给安冉争取时间罢了。

  于他来说,把一个女人送进季府,并不很难。毕翕与窦家有旧,现在父亲又入了吏部,将来官员升迁考核都得过父亲的手。

  他不过是给毕翕传了一句话罢了。

  经了此事,窦邑算是体会到权力的好处。对即将到来的殿试,越发势在必得。

第16章 武殿试

  季安澜知道事情办妥,厚赏了不为,才命人送他离开。

  蓝氏想拿捏她和安冉,她便先给她添添堵。

  不是情比金坚吗,为了蓝氏不再近女色吗,且让她看看是不是真的如此。那姚氏晚娘,可是她花了大价钱才让老鸨舍了的。

  又托窦邑借毕大人的手送上门。有了毕大人的关系,姚晚娘会在季府呆得好好的。

  季明堂怨祖父给他定下母亲这门亲,又怪祖父不为他仕途奔走,现在好不容易得了实差,是绝不敢得罪顶头上司的。

  季安澜叫来刘大壮,夸了他几句,给了他一个厚厚的荷包。

  刘大壮不肯要。

  “拿着。我和安冉身边,属你最亲近。你昨天打点怕是也花去不少,今后在京城走动,要花钱的地方还多着。”

  刘大壮是她奶兄,奶娘是母亲的陪嫁丫环,小时候放着刘大壮不喂,只一心喂她,她长得白胖,刘大壮倒养得细瘦。

  结果长大后,变得又高又壮,还养得一身力气。

  进京前,奶娘还非要他跟着,说不放心他们姐弟。

  刘大壮这才接了,“小姐放心,首尾扫得干净,那府里查不到我们头上。”

  季安澜对他办事很是放心,又吩咐了几句,“一会回城,继续盯着那些落榜武考生,若有合适的,试着招揽一二。”

  武科殿试虽还未举行,名次未定,但录取名单算是定了。那些落榜考生里有不少好手,可试着招揽。

  虽说不一定轮得到她,但没准也能捡捡漏。

  今科武试足有一千余人进京赴考,各军营各卫所举荐来的,落榜后也会各回各处,差事不缺。

  各家各府各商贾各门各派来的,亦有归处。但那独身的,有想留在京城找差事的,或再备三年后再考的,都会找个去处。

  京城及各地军营会从中招揽一部分,各世家勋贵也会招揽一部分进府充侍卫家丁,各商贾也会招揽一些人充做护卫。

  季安澜也想找几个护卫充到家中及商行各处。

  事情安排妥当,宅子那边蓝氏也未再派人上门,季安澜便安心陪着弟弟留在谢家庄子上。

  到时蓝氏若要以她住到外头污她名声,也可求谢家祖父说情,说他们是住在谢家庄为了更好求教。

  住了两天,转眼便是武殿试。

  武殿试也分内场和外场。先于奉天殿考军事知识兵法策论,再于外场考武艺。

  谢寄很是重视,亲自派了心腹送安冉赴考。

  安冉别说进宫了,就是进京,长这么大也是头一回。在宫门口惴惴不安,好在顾少晏见着他,与他同行细声安抚,这才消去几分忐忑。

  等进到大殿,坐到考案前,也就沉静下来了。

  承平帝看着隐在一众牛高马大武考生之间,细细弱弱的一个小人,乐了。问一旁监考的兵部尚书:“就是那个,文秀才转过来的?”

  兵部尚书陆烺笑着点头,“正是他。年方十一岁。”

  “可有查过,为何会转考武科?”

  年方十一,已考中文秀才,学识只怕不差。等再过几年荣登杏榜,得中文进士,仕途享通,自然平步青云。怎么会想不通转考武科的。

  时下武人地位可大大不如文人。

  “是最后一批报考,只怕是临时起意,报考缘由尚未可知。倒查出他姓季,是平凉侯季茂忠的嫡长嫡孙,不知是不是平凉侯授意。”

  “哦?平凉侯的孙子?”

  承平帝来了兴致。

  目光落在那小小的身影上。平凉侯祖上跟着太祖皇帝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又得先帝和自己看重,两代人镇守北边重镇宣州。

  季府除了平凉侯,还有跟在他身边的一个庶子,余

  者皆改走文途。

  如今倒是出了一位孙子辈的要走武途了吗?

  平凉侯授意的?

  “之前怎么没传出风声?”

  京中勋贵的动向,承平帝还是知道的。曹国公府今年就出了个异类,改走武科不说,内场外场还都中了头名,惊掉勋贵们的下巴,听说那小子还被曹国公追着打。

  曹国公为人谨慎,他是知道的。

  那顾少晏他命人打听了,听说年后还跑去通州追花魁了,过往种种都被人查实报了上来。

  这季侯府倒是没听见动静。

  “听说先前是养在陪都的,年后才进的京。”

  “养在陪都?”迁都这么多年了,嫡长嫡孙没跟着进京?

  陆烺小心翼翼看了承平帝一眼,“是季侯世子前头那位的。他外曾祖就是先郑国公。”

  哦?

  这小子的外曾祖是先郑国公!

  一代郑国公被太祖皇帝视为同袍手足,立国后封公爵以示恩宠。只是到了先帝,觉得世家勋贵太多了,倒显得皇室赵家这个曾经的泥腿子单薄了。

  先郑国公因抗敌不力,被先帝借机夺了爵。

  承平帝叹了口气,先帝为他荡平的江山,他也不好评说。

  过往的记忆在脑中掀起,又想起他似乎还给季世子赐过一个平妻。所以,这发妻之子没跟着进京,被留在陪都,是受了前人之过?

  承平帝目光深沉,又落在季安冉身上。

  安冉进到大殿还是很紧张的,但发了考卷后就缓过来了。动起笔来,就忘记了紧张害怕。策的部分,还是默写武经,下笔飞快。

  到了“论”,一看题目,顿住了。

  说的是如今海晏河清,边关无战事,但每年军费耗资颇丰,问裁撤兵员否?

  季安冉想着这两日谢家祖父的指点,思索了一番就开始下笔。

  谢家祖父说,他年纪小,见识不足,这得认。只如实写自己的观感便是,充大人不懂装懂皇上也不会觉得他见识就高了。

  秉着赤子之心作答就不会出大错。

  反正他已经被录取,年纪还小,名次如何倒是不用太在意了。

  而顾少晏拿到题目也是顿了顿。

  不由揣测起圣意,想着这些年,皇上和先帝逮着功勋大臣的错处就重罚夺爵,如今又是太平年景,国库银子有限,怕是不想养那么多吃白饭的了。

  大魏以武立国,如今要转为民生民计了。

  想了想,开始落笔……

第17章 如何安置

  奉天殿中,一众武考生埋头专注于考卷上。

  看到最后的题目,顾少晏和季安冉思索一番,开始落笔。

  而其余考生见问他们要不要裁撤兵员,大部分人都是持的否定意见。裁撤完兵员,下一步是不是连武科也要裁掉了?

  思维发散,想得就有点多了。

  他们这些武人读书不成,想投效国家,只有“武”之一途。若将来连武科都没了,只怕报国无门。

  如今他们尚能坐在这里参加武试,若同意裁撤兵员,裁撤武科,那子孙后代岂不是没有机会了?

  不行!

  不是所有人都有那脑子,能挤过万千人走的独木桥,以文入仕的。他们这些武人大多只有一身蛮力。

  而且前前朝,因重文轻武,导致军事软弱,被外族入侵,生灵涂炭国土沦丧,仿佛就在眼前。

  如何能因军费损耗大就裁撤兵员!

  军费不足,不是应该想着各处开源节流吗。户部若没办法,那是户部无能。文人无能。

  与他们武人何干。

  本来只是略通文墨的武考生,因这个题目,皆奋笔疾书,洋洋洒洒,洒洒洋洋,力透纸背。

  把承平帝和兵部尚书都看愣了。

  “好啊,好啊!这科皇上定能录到那文武皆通的将帅之才!果然今科胜于往科!”

  今科外场试于箭术一项就有近百人得了上上。

上一篇:上京缘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