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插柳成荫
俞荷简单的给大家分享她在达州城看来的行情,当然价格不能跟省城比。
第二天,家里一早就做起中午卖饭菜的各种准备。
俞老头提着一桶鱼回来,李二娘赶紧处理腌制再油炸好。
马三面笼屉蒸上泡好的各种杂粮红薯洋芋块大米饭,切好去了炒的青红辣椒,和做汤的青菜。
早上十点,大家一起把满满一缸的热米饭先搬上牛车,再拿上大锅柴火桌子板凳碗筷调料等,一起去码头。
俞荷也收拾妥当一起去。
她今天准备了一背篓大个儿的玉米,次点的拿了五个,最好的只拿了三个。
“俞荷,这都是50文一个的!”马三面摸了摸玉米,笑问道。
“今天先把这些出了,这些要的人多。阿奶,等会你帮我看摊。”
“好!”马三面一口答应,小孩子人多了是得大人跟着看着。
俞有粮早早买了二十斤豆腐和两斤五花肉,放在小吃店,看见阿爹李大嫂弟妹一起来,才舒了一口气。
俞有钱俞有粮帮忙卸车,李二娘连忙说:“只把大锅和柴火拿下来,我赶紧炒辣椒炒肉和红烧豆腐,等会老二老三都帮忙,我们去码头大道上摆摊。”
屋里收拾的唐大丫也赶来帮忙,今天的热米皮已经卖完了。
中午码头放工吃饭,吴大汉先闻到一股霸道的辣椒香,就看到路边多了一家新的小吃摊,再一看幌子,居然是俞记胡辣汤,连忙叫上身边的朋友来看。
“开业大酬宾,原价8文一碗的饭菜,有红烧鱼块、辣椒炒肉、红烧豆腐三样菜加一份杂粮饭,现在只要五文,再送一碗青菜汤!
吃的先坐,马上给你们盛饭!“俞有钱能怎么办,媳妇,爹娘大嫂二哥都看着,只得大声吆喝叫卖。
吴大汉看看大盆里红艳艳的豆腐,锅里油辣辣的辣椒炒肉,还有大碗的杂粮米饭,送的一缸青菜汤热乎乎,马上说来一碗。
“好的,你请坐!”
赵娟激动的舀米饭,李二娘接过饭,先打一勺辣椒炒肉,再打了一勺红烧豆腐。大碗已经满了,再放上四块炸鱼块,分量十足,色香俱全。
“哈哈,你们俞记的吃食就是这么实在。”吴大汉端着碗,笑着说:“你们的胡辣汤一绝,味道好,还实惠。”
先吃了一口杂粮米饭,出乎意料的绵软香甜,香软嫩滑又麻又辣的豆腐入口吴大汉就知道值了,加上辣椒炒肉辣中带香,几口下去浑身微微一热,身体困乏解了大半。
“好吃,好饭菜!”
几个买过烧鸡的船工,一看又是俞记,一碗五文钱也不贵,跟着买了十碗。
小吃摊一下坐满了人,成武跑去店里拿了板凳和碗筷来帮忙。
这边俞荷的玉米摊今天一摆,就有人来问价,看货,尤其是看仓库督促出货的货行几个掌柜,摊子前蹲下就不走了。
一会儿问这个多钱,一会儿问那个多钱卖,便宜吗?
一会儿又看上500文的贵货,几个人商量着,暗中比划着。
卖出5个80文的,一个500文的好货,这会儿又从街道来了几个认识的掌柜管事。
“俞荷,这个400文卖给伯伯,成不成?”开着大杂货铺的张掌柜也来凑热闹,一眼就看中彩色的小玉米。
“叔,500文一个,只剩这两个了。”
“听说,你昨天三两银子卖出去了一个。这就是粮食么,便宜点,这个400文我买了。”张掌柜是越看越喜欢,旁边人说看看,他都舍不得给。
“你也听说了。500文一个。我不愁卖。”俞荷摆摆手,笑着说。
张掌柜给了钱,拿着玉米走了。
有几个雇工也来看,俞荷就说这是一种粮食,清明种八月收,可以磨面吃。
“这种五十文一个,有三四十粒,一窝两粒,肥料下足,你们要是有兴趣种的可以买回去种种看。”
大家都嫌贵,只有一两个人买了,俞荷还有点失望。
跟着来了一群伙计小二,把俞荷带的大个儿都给买了,口里说着他们要去种种看。
“听胡家茶楼说书的说,你昨天卖了一个玉米得了三两?”有人忍不住问了。
“只卖一两五百文,得了赏钱。没有三两。”俞荷才知道说书人给她打了广告。
“那也不错。”
“回去再晒一晒收好了,种的时候底肥要下足,种出来可以磨面吃。”
大多数人是抱着明年能卖高价,来买的,也准备听她的
下肥料来种。
俞荷一百二十穗玉米全部卖完,李二娘的快餐车也收了。
今天总共卖了八两一,加上昨天的有十两,再来卖两天剩下的留种。
李二娘和赵娟孩子都忘了,一到家两个人就开始数钱,算成本。
豆腐40文,五花肉30文,辣椒和鱼自家的没花钱,一碗饭五文,卖了五六十碗有280文,利钱有100文左右。
“大嫂,今天我们一人先分30文,剩下的月底再算再分。这可是我们两个人自己赚的钱。太好了。”赵娟一边记账,一边笑着说,“等店里装修好,我们都在店里做,倒时候吃的人更多。”
俞荷来看了一眼,觉得还不错,背着背篓去地里收玉米摘棉花。
等洋芋地的青菜一拔,辣椒树霜降前一收,花生红薯一挖,这一亩地全部种冬麦,赶明年五月得盖三间仓房。
俞荷背玉米穗回来收拾,马三面抱着小兰花过来玩。
李二娘赵娟腌制鸡鸭肉,要了心肝肺鸡鸡肠,准备做一道荤菜。
“俞荷,你说炒鸡杂还是卤?”
“卤。鸡杂算一道荤菜,一个红烧鱼块,一个红烧豆腐,已经够三个菜,再做一个青菜汤。”俞荷一边捡玉米,一边给两个大人出主意。
傍晚,带了任务的俞老头提着三条大草鱼,一桶巴掌大的小杂鱼回来。
“俞荷,这是我那老伙计卖剩下送我的,你看能做菜吗?”
“能。油炸以后红烧,一人两条,比鱼块好吃。再有,你就给十文全买了,给他说清楚我们买了也不亏。”
小鱼卖不上价钱,大家嫌腥味重,费油,费调料。刚好,豆瓣酱和酱油调料他们家都不缺。
“俞荷,趁着天色好,我们再做几坛子豆瓣酱吧!”豆瓣酱和花椒粉是红烧豆腐好吃的关键。
“能行。”
俞荷先泡了十斤的胡豆,再院子里看她爹二叔三叔计划小吃店砌灶台的事。
这个她是一点都不懂,就跟着听,听他们说怎么操作。
“要不明天我请赵德营去看看,砌灶台就一次性做结实,多管几年。”俞有钱没自己做的把握,他会搭小土灶,灶台不会砌。
“我明天早上去说一声,你在店里等着。”俞有地笑着说。妻子干劲十足得支持,要是以后没人吃,也不关他的事。
俞有地又问起俞荷的打算,知道她只卖明天一天了,索性三个人趁着夜色将玉米穗都掰回家,倒在正屋里让俞荷选明天卖的,剩下的晒干了,留种。
俞荷挑了三十个好的,五十个次一点的,八十来穗又大又红的玉米。
“阿爷,留种要留这种小粒粒,能长成大玉米,穗子结的大的当粮食吃。”
俞老头笑着点头,小孙女执着于种粮食,他们这地方好,水稻红薯种种就够吃了。
“妹儿,听说你卖玉米一个就得了三两银子。”俞梅搂着俞荷的小肩膀,好奇的问。
“我们也听说了。说一个六岁的小女娃卖自己种的玉米,一穗就得了三两银子!街上都议论呢!”成义抢着说,成文跟着点头。
“哪有那么多。伯伯见我机灵打赏了一两,总共得了二两五白文!”
“最顶级,最上乘的玉米,这些里面就挑出了那一穗!”
见哥哥姐姐不可思议的看着自己,俞荷拼命解释。
“明年大家都种,也就贵这一季而已。”
第69章
“你强!”妹儿这是什么脑袋啊,俞梅感到无力,她就是把手绣断也赚不了这么多钱!
俞荷把脸转向俞有地,直接问道:“阿爹,哪里有地卖,田也可以,你名下还能挂4亩,都给我呗。我一年给家里每亩地二百斤粮食。”
“这事包在我身上,我去打听。”俞有钱笑着说,一边偷摸顺走了两个自己觉着好看的玉米当收藏。
俞荷发现了也让大家挑两个自己喜欢的拿着玩。
李二娘唐大丫赵娟笑呵呵的挑,马三面俞老头跟着也挑了两个乌黑乌黑,红的发黑的小玉米。
俞老头做主要了几个要给赵芳元,让俞荷想起他买洋芋给的一千五百文,又给了几个小的做种子。
村里陆续有人来买洋芋,卖出去一两百斤,留在地窖的六百斤不动,家里还有一千多斤自己吃,现在卖午饭,洋芋消耗的更快。
玉米洋芋棉花都有去处,花生能做什么?俞荷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俞荷,别赖床,我们该上街了!”早晨,赵娟跑着来叫俞荷一起出摊。
李二娘把蒸好的杂粮饭装在新买的大木桶里,婆媳两个抬到车上放好。
鸡杂卤好的,小河鱼昨晚上炸好,豆腐去了再做,青菜汤也一样。
“出摊出摊!”俞荷最后把大门一关,全家出动。
村里人听说番麦卖了钱,站地头来看稀奇,一看俞荷连玉米杆都收回去了,地里啥都没剩。
“这是真卖到钱了。”俞存山婆娘阴恻恻的一笑,啧啧感叹说。
“那肯定的。要不然,我昨天看都还有一半呢,一晚上就都收回去了。”
“你们说,他们还会像卖洋芋那价给我们卖番麦子吗?不对,人家叫玉米。”
“街上卖的有呢,一穗50文,30文的也有,就是没有俞荷种的红,颜色好。”
俞荷的玉米一上码头就被人抢了,这拨人多是家丁小厮丫鬟,俞荷钱收的理直气壮。
“今天是最后一天,这种大个儿的50文,最好的800文,次一点的便宜50文今天只要450文一穗,卖完为止。”
好眼光,大家选的基本上都是小穗,又小又好看。
“这是450文。”
……
“谢谢惠顾,800文!”俞荷喜滋滋的收钱。
上一篇:一别两宽,将军自重,妾身想独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