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插柳成荫
邓郎中看着跑回去的俞荷,微微一笑,邓虎全身寒毛一竖,不,他不要比他还小的师姑!
“爷,我们快回去。”
“嗯,好。”邓郎中加快脚步。
“看到挖到什么了吗?”俞梅等俞荷回来,好奇的问。
“山药那些,其他藤藤蔓蔓
的不认识。“俞荷捡背篓继续装花生。
“妹儿,我们林子里的猕猴桃应该快熟了,月底带你们去摘,我知道地方。”
“好啊。”
有野果吃,噢耶!
“快点快点,赶天黑全部背回家。”俞梅催促着干活慢的小老弟。
俞荷和龙龙看着姐姐拽着小哥跑,也跟着跑。
嘻嘻哈哈边玩边干活,等马三面把辣椒全部剁好,地里拔出来的花生也背的差不多。
来吧,搅拌!
俞荷带着手套,严肃的往辣椒盆里放豆瓣儿花椒和足量的盐,一边放一边搅匀,装进大直缸扣上透气的细筛子,晒半个月,拌进菜籽油,装坛保存。
“成了!”
“什么成了?”李二娘大门里进来,笑问道。
“阿娘,三婶,我们做辣椒酱了。”俞荷笑着说和两个人打招呼,“怎么二叔们没回来?”
“阿娘,老三红川买了两千片青砖,说后院门面用砖盖,一片砖瓦要五文钱。”不知道他发什么疯,突然就这样了。
“爹和二哥二嫂一起帮忙去了,说是有砖厂的人给送到家,我和大嫂赶回来准备晚饭。”
有买砖的怎么不买成瓦呢!
马三面心里这么想,面上笑着说:“也好,青砖门面好安窗户,做四扇的雕花窗,二楼的光线更好一些。”
“娘,要修两层吗?”
“姑娘长大了要有一个绣楼,修三间,读书做绣活都可以。”
马三面一听说有砖厂的人来送砖,先和了一盆白面多的杂粮面团。
“做一锅臊子面,大家一起吃饭。”
李二娘赵娟帮忙切洋芋肉和菜,煮了一大盆臊子烩菜。
面擀好一案板,切好,三个人又换着擀了一大盆面条,锅里倒上水,就等人回来。
俞有地成文俞有钱七个人和送砖的四个人一起回来。
“阿娘,砖块卸到哪里?”
“先倒在空地,等我这两天把菜收了。”马三面让成城火烧旺,先给赶牛车的四个人吃。
俞老头后院帮忙,给四头牛一个抱了一捆番麦杆又来提水。
“一车五百块砖,我们的牛车空着我就捡了一车的次品回来。”俞老头的活被儿子抢了,进来板凳上坐着和老伴儿说。
“瓦片全部盖得要一万四五。”
“没那么多,六间厢房要不了那么多。”俞老头被这数字吓着了。
“瓦多少钱一片?”
“一样的价。”
“先订一万。”
不愁烧鸡烤鸭吃的人们,突然就发现俞记又又不卖了。
连饭菜也不卖了,热米皮只卖五十碗,来迟一步就吃不到,一打听,俞家在村里又开始修房。
“俞记经营小吃店赚的钱,还不够建房花销!”
“你别忘了,俞荷三天就赚到几十两。连带着县衙去年的番麦种都卖到钱了。”
“那钱,俞有地都买成了地,好地方,五亩上等水田要六十两。”知道的人笑着说。
这么说,俞家掏空了?
那他们今年肯定还会再摆摊。
俞荷这两天忙着后院拔菜,清理菜园,腾地方要打地基。
这么热闹的事,怎么能少了她呢!
面对面的厢房三间两层,正房五间两层,后院还有一块小菜园,旁边就是她那块地,她的仓库门开在后院,安全到家。
“三叔,干脆连后院都打在围墙里面吧!”俞荷挤在俞有钱和木匠石匠身边看设计图,出主意。
“好。”这点小事,他能做主。
八月二十,俞有钱在村里找了十个能干的青年,一天给二十文,又请了宋老太婆媳专门负责给工匠们做饭。
挖地基,打地基用了八天,干两天,木匠做好柱子横梁架子,请全村人帮忙上梁用一天。
架好木质结构,接着上套板打墙,这时候要的人就多,两个人看一副套板,背土另外请人,一天干活吃饭的就三十多人。
人多力量大,眼见着厢房正房的三面墙就起,赵德营试着砌砖墙,赵芳元领着专业的泥瓦匠师徒俩来帮忙。
“他们有砌砖墙的秘诀。”赵芳元指了指自家牛车上放的沙袋子,给俞老头笑着说。
师徒姓齐,只要了个锅,躲在牛圈里熬啊熬,拿出一罐白白的糊糊砌墙,果然砌出来的墙不一般,不仅好看,干了砖拉都拉不开。
俞老头当着全家的面把亲家夸了一遍又一遍,听的赵娟心里高兴极了。
九月中旬,俞荷后院新牛圈旁边的三间敞亮的大仓库建好,赵德山赵德营背着工具,领着厚厚的工钱回家,继续干活。
门窗,楼板还都没做好,这是精细活,得等房子里面干透,再慢慢的安装。
修房前看着留了很大的院子,房子修好,中院大,后院只有四十几平米,尤其中院还有二楼,院子略显得有些窄。
打扫干净的两间牛圈旁边搭了两个石板房,牛圈做厨房,两个石板房放杂物,面对面三间厢房上下六个房间,共十二间。
正房楼下五个房间,楼上还有五个房间,全家都住中院,也能住得下。
最高兴的就是住一间房的成文兄弟四个,时不时的龙龙还要来挤,实在住不开。
“妹儿,你想不想去中院住?我听阿奶说都搬新房去。”
“我都可以。”俞荷在算账,算上辣椒花生棉花产出,她要买肥料。
后院出去的半坡地是王大富家的,有一二亩多,稀稀拉拉种点树,几乎荒芜,她想让阿奶买下种果树,当粪场堆肥。
“都不富裕!”阿奶最近简省的很。
“不富裕就摆摊吧,我明天帮你摆摊卖棉花,一斤棉花要150文,卖十斤就有钱了。”俞梅兴致勃勃的提议。
“还有饭菜,油辣椒也能卖呀!”
“阿姐真聪明,都听你的。”
俞荷踮脚搂着姐姐的小肩膀,笑着说:“走,叫三叔杀鸡,我们做烧鸡烤鸭,好好赚一笔钱,好过年!”
马三面也希望家里的小吃摊赶紧摆起来,嗖嗖嗖的往外花钱,真让人提心吊胆。
没两天,雇工们发现俞记小吃店又火了,还有红川李山的人跑来买烧鸡烤鸭,说他们吃过的烧鸡不地道。
“俞记烧鸡肉香浓郁,略带点麻辣口感,大人小孩都爱吃!”
“烤鸭比顾家的要差一点,但耐不住便宜,锅里热热能去腥,会好吃一点。”
两个老饕当着俞有钱的面边吃边聊,怕热汤影响了他们的食欲,俞有钱给他们打了两碗免费的白开水。
“两位先生,我们今天的红烧豆腐和麻辣酸菜鱼,刚刚出锅,你们要不要尝一尝!”
两个人看一眼对方,再看一眼大盆里热辣辣的红烧豆腐。
“一份多少钱?”
“两荤一素六文,一荤一素5文,两素三文。送一份米饭一份汤。”素菜辣椒炒洋芋丝正好出锅,香辣扑鼻。
“来两份六文的饭菜。”
“旁边红艳艳的那锅是什么?”赵老太爷看到了熟悉的鸡肝。
“这是另一道荤菜卤鸡杂,有鸡鸭的心肝肺,鸡肠等会用辣椒炒,还得等一会儿。”
“单买多少钱?”
“不单卖,包括在你刚点的菜钱里。”
“那你们不亏吗?六文钱三道菜,一份饭,还一份汤?”
“薄利多销。码头都是体力活,一顿吃饱吃好下次还会来店里吃饭,我们做的是回头客生意。”
“你忙去吧!”
这俞记小吃店做生意挺实在。
第71章
两个老爷子吃了饭,走进旁边开门的小杂货铺,发现货架上有县里前些天炒的大热的玉米,有油盐酱醋盐,有自家竹编的篮子小凳子,笤帚茶罐大缸小缸碗筷,还有麻袋装的花生,一布袋的棉花,红薯,小米,洋芋。
柜台上趴着一个扎着两个包包头的小女娃,在练字。
赵老太爷伸着脖子看一眼,写的是《三字经》,小女娃握笔姿势正确,字体工整,再看,砚台是好砚,墨不是上等,纸质偏下等。
“大
爷,要买点什么吗?“俞荷见他们进来许久,放下笔,问道。
“这玉米多少钱一个?”赵老太爷挑了一个巴掌大黑红米粒的玉米。
“50文。”
“这种呢?”拇指大小,玉质透亮,好看。
“800文一个。”
上一篇:一别两宽,将军自重,妾身想独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