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蓬莱客
在尽数没入,再也无法推进之后,瑟瑟看着他,一面流泪,一面咬牙,狠狠地旋动匕把,在李珑的身体里搅了一圈。
他在宫中惊鸟铃的叮咚声中,当场气绝,倒了下去。
李珑的弓弦"嗡"地震颤,那箭矢斜射入梁,插在上方,惊落簌簌灰尘。
大长公主和李霓裳奔出,瑟瑟和李珑一道倒在廊柱之下,两人都是满身的血。
老女官颤抖着,用手指在李珑的鼻喜爱探了片刻,颤声道:“他——他没气了——”
大长公主双目空洞,盯着血泊里的李珑,浑身瑟瑟发抖。
"嗬……"她的喉间挤出怪声,像被掐住脖子的母兽。
“大长公主!大长公主!”
"啊——!"
突然,在一道终于发出的似哭似笑的尖厉声中,她双眼一闭,向后栽倒。
老女官扑上,呼唤大长公主,见她软绵绵没有反应,呆了一呆,突然,转身又扑向血泊中的瑟瑟,枯爪般的手刚揪住瑟瑟衣襟,想要狠狠打她,寒光已至。
李霓裳拔出李珑身上的匕首,一刀划开她的咽喉。
瑟瑟月白的衫子染成绛色,胸口的血花还在慢慢扩大。李霓裳用力地压住她的伤口。
"来人!太医!传太医!"
她厉声吼道。
第164章
164
深宫内发生的那一场喋血, 迅速被掩盖了过去。
那日她的姑母因事关机密,提早清空了周围的宫人,令李霓裳顺利地暂时封锁了消息, 对外声称大长公主与少帝相继感染疫病, 一段时间内,不可理政,全部事务,暂由她代为处置。
谁都知道,李珑虽然已登基称帝, 但一应政务, 全部是由大长公主代理,他二人又关系亲密,相继病倒,虽觉意外, 却也无人生出疑虑。至于李霓裳代事,更是理所当然,无人不服。
唯一知道实情的, 只有李长寿与胡德永二人。
李霓裳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决定分出部分兵马, 前去支援河东南线。
李长寿收到密报后, 匆匆赶回,悲恸之余,得知要分兵支援南线, 担心洛阳安全, 毕竟,崔重晏是个极大的威胁。李霓裳告诉他,即便崔重晏当真会趁此机会来攻, 也有人会替洛阳阻挡兵锋。那人便是陈士逊。他如今应已有些恢复元气,怎可能坐视洛阳这块肥肉落入宿仇之手。即便当真兵临城下,凭着洛阳的防守,也必能支撑一段时日,等返兵回救。
李长寿领命,决定由孙儿北上,自己留下协防洛阳,毕竟,此事关乎基本,相比较而言,不容有失。
李霓裳接受。李忠节如今也已迅速成长起来,此次她姑母与何尚义之事,便是他探查所得,秘报到李霓裳跟前的。
事情议定之后,整兵完毕,这一日,李忠节领着兵马,出发北上。
李霓裳亲自为李忠节和将士送行,归来途中,转道去往平桥驿。
这里是出洛都的一处送行之地。
那件事对他的打击应当颇为巨大,接到他的归乡之请后,李霓裳并未多加挽留,今日亲自来送。
驿亭外,胡德永系舟柳下,人在水边,虔诚祭祀。
他脱下了新穿不过数月的朝服,腰上不见鱼符,一身布衣,看去苍老无比。
见李霓裳来,他显得有些有些惊讶,急忙迎了上来,欲行拜礼,被李霓裳扶起。
李霓裳向他深深拜下:"胡公一生赤忱,忠节不改。是我无能,未能挽留贤臣,愧对老宰公这些年的奔波辛劳,如今到头来,竟一场空。"
胡德永慌忙避礼,抬手在空中虚扶:"公主使不得!"他叹息了一声,"老朽残躯,不过风中烛火,能亲眼看到圣朝复立过,也算了却平生,已无遗憾。如今龙钟年迈,本就无用。想如此乱世,活到老朽这年岁,亲历两朝,安然归乡,我已是大福之人了!”
李霓裳命随从捧上为他准备的赆仪,与柳树下设一便案,请他入座,亲自为他斟酒,郑重送行。
李德勇感恩拜谢,指着水边道:“老朽想着就要走了,便在此通水处,祭拜一番先帝,也算是尽最后一程君臣之礼。”
李霓裳便也上去,接过线香,虔诚拜祭。胡德永在旁观望,完毕,又喟叹一声:“不瞒公主,老朽早在获悉那宇文纵横死之事时,便已萌生退心。先帝一朝,同朝有交通者,其余人早已相继凋零,除老朽外,也就剩他一个。如今连他如此剑断黄河的潇洒人物,竟也如此收场,似我这等庸碌之徒,又有何放不开。”
虽向来敌对,或是因今日已辞官的缘故,胡德永的口吻,听去竟颇有几分惋惜。
李霓裳想起当日之事,心中一阵难过,道:“那日他也算是为我挡敌。老宰公若是愿意,可否与我讲讲他当年之事?”
胡德永坐回柳树下,道:“他甚为可惜。当年虽说起初铸错,但毕竟年少气盛,情有可原。公主你可知道,他本差一点便可忠臣孝子,走上正道,可惜啊……”
李霓裳再为他斟酒。胡德永饮毕,接道:“他起兵叛出朝廷之初,两方相持,先帝便命裴大将军改劝降,裴大将军果然劝成,他愿意归降。也不知是否当真或是以讹传讹,谁知——”
胡德永忽然顿住,看一眼李霓裳,目光又瞟向水边的灵位,迟疑了一下,起身道:“罢了罢了,方才老朽一时多言。时辰也不早了,多谢公主亲自相送,不敢再耽搁公主了。老朽恭送公主。”
李霓裳怎肯就此作罢,又追问几声,见他目光又瞟河边,若有所悟,道:“莫非是与先帝有关?若是,尽管说来!”
胡德永依旧含糊打岔,显是懊悔自己方才多言。
李霓裳翻脸,冷声道:“胡德永!我命你说,你敢不从?”
胡德永慌忙下跪,无奈,只得说道:“老朽听闻,似乎是先帝又改了心意,或是听了什么人的谗言……担心裴将军和宇文纵勾结,便下令杀死进京的宇文纵全家,剩他一人逃脱,这才致令他彻底叛出朝廷,后来又与裴大将军打了几年,越走越远,再无回头可能了。”
李霓裳惊呆。
她此前全部听来,都是因宇文纵造反失败,全家被杀,他一个人逃走,因此他迁怒裴家。
怎的听胡德永的意思,竟是叛乱后不久全家就被杀了,当中还牵扯到裴大将军。
“你说的,都是真的?”她醒神过来,立刻追问。
毕竟事关她的父皇,胡德永已经后悔不已了,忙道:“此事全是先帝秘密所为,当时以我的官位,也是丝毫不知,直到几年后,大将军入狱,我从中奔走,这才略微知晓了些,至于全貌如何,个中曲折,我一外人,更是不敢肯定。公主若想知更多,裴家叔祖裴隗。他是裴家人,辈分又最高,或知道些当年我不知之事,公主可以去问他。”
“不早了,船家在等,老朽先去了,公主保证!”
胡德永说完,匆匆上船,立在船头,拜别而去。
木舟已去,李霓裳的心情却久久难以平复。
她立在祭拜的河边,盯着残留的香火,久久凝怔之际,身后传来马蹄之声,转头,见一亲卫匆匆赶来,说刚收到一封信,称万分火急,便送来此地,请她过目。
李霓裳接过,看完,心顿时砰砰急跳起来。
信中说,如今河东的北线的大战进入最关键的时期,正在进行一场决定性的大决战,战事极为吃紧,君侯夫人白氏忙于筹措军马,好给前线补给,不料,行踪被叛徒泄露,遭遇马贼围攻,那些马贼疑是兵丁假扮,不但人数众多,且战力极强。君侯夫人就近退到定阳郡附近的一个小城中,正在坚守。
如今河东两面受敌,且路程距离那地各都颇远,会有她这里,发兵过去,最为便捷,故大胆给她发信,恳请出手救援。
信至此为止,并无署名。
李霓裳问是谁送来的,亲卫说对方也没说,送到就走了。
李霓裳当即赶回城中,召来李长寿,也无商议,径直便将事情告诉他,让他把守此地,她立刻出发,追刚走不久的李忠节,先去解白氏之围。
李长寿欲言又止,李霓裳道: “我知晓你的所想。你是担心万一有诈。你放心,我会警惕。不管是真是假,此行我定要去一趟!”
李长寿只得应下,亲自为她挑选一队忠勇的卫队。
救兵如救火,李霓裳当日出发上路,次日,追到了才出去没多远的李忠节,汇合后,当即掉头,大队先赶往定阳郡。
大军雾甲星途,以全速急行军,五日后的黄昏,便赶到了小城。
那一伙儿马贼人数约五六百众,怎敌这边五千强兵,也不用什么计策,到达后,李忠节当先冲突,不过一盏茶功夫,对方应也知断无取胜可能,迅速撤退,戴围城得解,天也才刚擦黑。
只是于白姝君而言,她这一行百人,已在此被困多日,突然见到李霓裳领着军队开到,瞬时解围,欢喜感激,自不必多言。
原来只她自己也就罢了,此行因拗不过爱女的缠磨,怜她前次所受之苦,想着这回不算辛苦,路程也都是熟路,便带上同行,没想到竟会遭此意外。
当夜二人同宿一床,阿皎躺在中间,叙旧话新,谈天说地,夹杂着阿皎的笑声,纵然太下依旧乱战,世上兵荒马乱,但这个时刻,这一张小小的床榻,便也足以承载片刻的欢欣和热闹了。
李霓裳将自己收到无名信的事告诉他。起身下榻,取信给她看。白姝君看完信,沉吟了下,说:“我若所料没错,信或是夏家儿子夏惟钰所写。此前两家节贺往来,我见过他的笔迹,与这很像。”
“是他?”李霓裳终于想了起来。
“他若知道,为何不公开具名,况且,他是如何得知阿嫂你被困在此的消息的?”
白姝君似若有所思,却没立刻说话。李霓裳问完,很快,自己便也醒悟了过来。
“难道内奸便是便是出自他家?”她吃惊道。
白姝君道:“若是如我所猜,主谋怕应是顾家。他家此前因为婚事不成,应是怀恨在心,或有所动作,里应外合,他两家孟不离焦,应是不得已跟从,他家儿子才会匿名发信给报讯。”
“上次阿皎出事,我便疑心应有内奸协同。只是不敢肯定,如今看来,极大可能,我会尽快发信给韩枯松,让他留意!”
二人已是多年未见,此番相见,起初仿佛都有默契地避免主动先提及裴世瑜和天王新近的噩耗,片刻后,白姝君望了她一眼,终于还是说道:“天王之事……消息传来之时,夫君已经在北境,我写信,已经告诉他了。他意外之余,也唏嘘许久。”白姝君说道。
李霓裳眼前浮出天王最后时刻和她说话的样子,虽然过去已有数月,想起来,心中却依然难过。
“他……知道了吗?”她终于还是抑不住,轻声问道。
白姝君摇头:“他阿兄思虑过后,决定等战罢,再将消息告诉他。”
李霓裳静默了片刻,将那日自己的亲历说了。
白姝君显也是受到些震动,缓缓摇头,叹息:“他虽性情有异于常人,却也是真正性情中人。以如此方式离去,配得上他天王之号。”
又安慰道:“你也不必过多自责。彼此敌对,此事便是有武节参与,也天经地义。天王他自己从前不也常征伐别家?入浊世如涉大江,登舟之初,已当怀覆舟之心。与你无关。何况,我看他应当也是个通透潇洒之人,听你讲述,他去之前,心中应该是痛快的,既如此,你又何必执着难过?”
阿皎已甜甜睡去。
她安慰完,将李霓裳搂入怀中。李霓裳长发婉转,伏在她的身前,情绪终于慢慢好了些。
“我毒发后,是他救了我。他怎会在那里的?”片刻后,李霓裳终于还是忍不住,又闷声问道。
“他啊,在河西听闻阿皎出事后,知阿皎不可能会去他那里,总算是肯出来了,火速前来,那日见到你派人送回阿皎,听到你为救出阿皎废了颇多周折,中间还夹杂那崔重晏,他没说什么,但当夜人便不见了。这一去就是许久。后来北边又打了起来,他径直去了。”
白姝君不紧不慢,娓娓道来。
李霓裳沉默。
“毋多担心。”她轻轻拍了拍她的背。
“公主你知道吗,我少时,十三岁那年,认识君侯的第一天,他身上便挂着血。这些年,打仗更是家常便饭。你知道每回他在外厮杀,我都是如何对说的吗?”
李霓裳睁眸,从她怀里慢慢坐了起来:“如何说?”
“他若注定属于刀剑,妾便把自己修炼成鞘。他若有一日会为国死,妾便替他把国活成家!”
李霓裳怔了。
“如此,我便不会过于担忧。公主你还年轻,这些经历也不多,日后公主若是也遇到如我这般的男子,自然就会领悟了。”
白姝君看着她,微笑说道。
李霓裳慢慢再次依偎进她怀里,紧紧抱住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