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铁匠与豆腐娘 第98章

作者:一只鲨手 标签: 古代言情

  制作好一批货物后,就只需要等待时间,二十日到三十日之后再去一趟,一一检查即可。

  “你知道么?特别奇怪。原来要赚几十文、一百文,从早忙到晚,要么给人做工,要么自己摆摊,一天也不愿歇息。可是现在第一个月赚三十两银子、第二个月赚了四十九两银子,根本就不怎么累。”阿绵趴在被窝里,脑袋歪枕着胳膊,“诶,你说,有没有可能,勤劳做活跟挣不挣钱之间没关系。”

  “空想也没法变出铜板,做活好歹有口饭吃。”孟驰坚在用匕首在一块木料上试图凿刻出一只小狗的样子。

  “也是哦。”

  “只要不饿,做活也挺有意思的。”

  阿绵若有所思:“不然没事做也有点儿乏味。”

  “嗯。”

  乡下没什么娱乐活动,一个戏班轮流在各村走一遭能演一年,除此之外就无甚新鲜事了。而那些戏哪怕一年就看一次,十几年下来也是索然无味。孟驰坚认为还不如听陆阿绵胡说八道有趣,后者此时不知又在想着什么,云游天外地发着呆。

  “对了,过几天善堂会在城中施粥祈福,这是祛百病的。我们要不要带宝宝去?”孟驰坚唤回此人的注意。

  “那几天冷得很,到时候把宝宝冻到了。我们去讨半碗粥回来,让阿月沾沾嘴巴就行。”善堂的粥是不好吃的,捞米就像在大海里捞一根针似的,不过这是大家讨彩头的行为,并不为了果腹。

  隔日下午,夫妇二人带着两文钱来善堂讨粥,没想到这里挤满了父母,不少人都带着家里的小孩出来了。相识的妇人们凑在一块,热闹地说着自家的孩子。

  “你家娃真聪明,这才八个月就会说话了!瞧着虎头虎脑的。”

  “一天到晚在家皮得很,你看这脑袋,肿这么大个包,就是从箱子上摔下来的。”

  “天可怜见的……”

  “还是你家小宝好,不满周岁就会站会走了,多皮实。”

  孟驰坚听了一耳朵,原本他一直是坦然自若的,那是因为他不知晓别人家孩子的进度。如今一想,小阿月也七个多月了,成日里还是只会说“啊啊”和“麻麻”。而且,偶尔有几次,他叫小阿月,阿月却根本不理,还是在那玩布偶或者是木头做的小玩意儿,就好像没听到一样。

  他的心一下沉到谷底,难道宝宝是憨傻的吗?还是耳朵是坏的?怎么一直不能说话呢?

  陆阿绵对此一无所察,兴冲冲地排在队尾,饶有兴致地打量着旁人。

  不少人也悄悄打量着阿绵——妇人带孩子来的较多,可这对夫妇两人来就算了,还没带小孩来,算个怎么回事?

  “娘,累不?”前方队伍里,有个一岁多的小女孩,仰起脑袋小声问。

  “还好……等会儿就到我们了。”

  与她交谈的娘子一脸倦容,身上的衣衫是整洁的,只有胳膊肘上略打了一个差不多颜色的布丁,不仔细看也看不出来。

  此人正是陆微微,生下女儿的这一年最让她措手不及的倒不是钱不够,毕竟她也攒下了不少铜钱,一直往布庄卖做好的帕子。

  可是最大的问题是她的夫君是个读书人,奔前程事业是要以读书为重的。平日里别说带孩子,那是要让孩子不去吵着他、打扰他念书的。

  这能说有错吗?

  陆微微认为这也是应当的,若是夫君今年考上秀才,在大家族里他们这个小家也会更有份量些。

  婆家不喜生的是个女孩,平日里也再无什么照拂,人家说忙着带“孙子”呢。

  这两个字是念了重音的。

  她就只好自己一个人带小孩。

  其中心酸苦楚,光是尿布就洗不过来,腰也是这个时候落下了毛病的。陆微微在这里排队久了,就得一只手撑着腰方能好受一些。她略微瞥了一眼左侧,看到了陆阿绵。

  阿绵还是那个样子,将脑袋转来转去的到处看,眼神依旧灵动,脸上也不见暗沉和疲惫,若不是她知道她也有了宝宝,还当她是来祈福求子的!

  孟家人……就对她这么好吗?

  陆微微鼻子一酸,赶紧扭过了脸。

  若她仔细打量阿绵身边皱眉的男人,会发现其实阿绵家也不容易,阿绵的夫君看上去又老了五岁似的。

  其实一开始小阿月是很好带的,王婶带到了五个月,睡前一顿,睡两个时辰再去找阿绵一回,如此宝宝就能睡到天亮了。阿绵那时候不出门做工,这之后就睡到自然醒。

  等王婶走了,孟驰坚觉得六个月可以睡整觉了,就断了宝宝的夜奶。小阿月自然不干,嗷嗷哭,然而哭也只有阿爹喂小米粥吃。

  就这么缠斗了五六日,小阿月无师自通了在睡前那一顿多吃一些,从此一觉睡到天亮。

  原本小阿月白日总是叫小婧和孟母一块带的,然而孟驰坚这人一向事多,他老是觉得别人没他带得好。

  “小婧是老幺,根本没拉扯过弟弟妹妹,哪里晓得带孩子。我上次一回家,看到崽崽的衣裳裤子全都穿反了,里头都团在一起,穿着不知道多难受。”孟驰坚在阿绵的边上念叨起来。

  “快排到我们了,碗呢?”

  “在这。你也一样,老是拿宝宝当玩具玩,她又不是布娃娃……”

  阿绵很想捂住耳朵,不过拿着碗,听他啰嗦什么宝宝如果不会说话要带去医馆或者庙里看看。

  “孟驰坚,我们宝宝一点也不傻,更不可能不会说话!”阿绵生气得瞪他一眼,“她不理你是嫌你烦!”

  “……”

  “不可能。”

  阿绵递出碗去,打了一些粥。

  看着跟白水似的。

  两人正要走,就听到一些妇人窃窃私语:“你们听说了吗?”

  “城里有人在偷孩子!”

第168章 阿月大魔头(二)

  两人停住了脚步,纷纷看了过去。

  “还有这种丧良心的事?”做娘的人这下悬着一颗心,凑过来听。

  也就是现在年景好,若是大旱两年,孩子是一丁点钱也不值的,换半袋子白面都行。

  中年妇人拍着胸口:“可不么?!家里有男娃的担心了,说是想着偷偷抱去续自家的香火。就前两天吧,娟儿带着她家小子,好险没给人抢走!”

  “这还直接上来抢的。太吓人了……”

  “是啊是啊,要留神那等子凶神恶煞的人,见着了就带着孩子赶紧走掉才是。”

  阿绵放下心来,心中暗暗庆幸生的是小女儿。

  许多人家连自家的女娃都不愿养,更不可能会去偷别家的女孩了吧?

  夫妇两人虽说松了口气,但不约而同地都加快了脚步。直到回到家,见小阿月在木床里呼呼大睡,才算彻底踏实了。

  宝宝醒着的时候,做大人的总觉得很烦,小阿月总是一会儿大哭、一会儿乱爬、一会儿把脸弄得脏兮兮的。当她睡着的时候,一切就颠倒了过来,木床旁的爹娘一边一个,全神贯注地欣赏起阿月长长的睫毛和粉扑扑的小脸蛋。

  这犹如菩萨转世一般、柔软而纯粹无瑕的睡颜,简直看多少次都看不够。

  “差不多了吧?不能再睡了,否则晚上要闹人的。”

  阿绵去推醒宝宝,阿月在梦乡中被打扰,又生气又委屈,一口咬在阿绵的胳膊上。

  “痛!”这么丁点大的小人,咬起来人来居然能把人咬疼了。

  孟驰坚把宝宝捉起来教训,“怎么可以咬娘亲呢?”

  阿绵捉住阿月的小手,也想轻轻咬回去一口,然而转念一想:“我们大人为了自己晚上睡个好觉,就把她从好觉中吵醒,也难怪她想发脾气。可是做小孩就是这样,要被大人安排。”

  “也是。下次不要咬阿娘,阿娘细皮嫩肉的,一个印子要好久才能消下去。”

  阿绵暗地里踩孟驰坚一脚,“不许乱说。”

  孟驰坚自认说的是实话,抱着小阿月出去玩秋千,总算将宝宝哄好。

  这一年的冬日不算太冷,家中添了小阿月比往年更加热闹。

  宋东家那边在洲城大力推广乳腐酱,阿绵忙里偷闲,时不时的带阿月来铁匠铺里,这里冬日享受得很,就跟那暖室花房一样。她俩来的时候孟驰坚就不做太吵的活计,反正家中这会儿一点儿不缺银子,慢慢干活就是了。

  “初二恐怕要落雪的,我想着还是开春后,抽一天带宝宝去看娘。”

  阿绵顿时两眼笑得像弯弯的月牙,用力点头。

  成亲后,第一次去看阿娘只有阿绵和阿豆,第二次有了她的夫君,现在又有了她的宝宝。阿绵的娘在天上看到,心里会高兴的。

  出发的那日,孟驰坚照例换上最体面的衣裳,将半旧的棉衣敞开着穿,阿绵则是裹成了个雪球似的,外头还披着那件羊绒披风。另有小阿月,她也穿得很多,帽子围脖一件不落,就是棉衣大了许多——阿绵一家还没有奢侈到让小小孩就穿合身衣裳的地步。

  这件棉衣是预备着做到了阿月能穿到四五岁的尺寸的。

  眼下小阿月穿着,衣摆都要拖到地上了。

  在这时候能置办这一身,是农家很疼爱孩子的父母了。

  这一趟不打算让阿月乱爬,所以里面套上几层后再用棉衣一裹,抱在阿绵怀里,怎么也冷不到的。

  吃过早食,阿绵自己打扮,在脸上涂了些蛤蜊油,也往宝宝脸上涂了些,防止待会风把脸吹皱了。

  “别动别动,我给你按一个小红点。”阿绵在阿月的脑门上点了一个红圈圈,接着自己用嘴巴抿了抿红纸,让她看上去更加的容光焕发。

  “把棉鞋穿好,陆阿绵你赶紧穿上,寒从脚起。”孟驰坚回屋子里拿了汤婆子,灌满热水,最后重新装上外头的布套,放在驴车的位置上。

  又返回来给阿月穿足衣(袜子),一边问:“菜篮里放了卷饼和大葱,要不要再煮点鸡蛋?”

  阿绵说:“煮三个,我放口袋里我们路上吃。”

  总算一切妥当,驴车上已经放好了东西,阿绵抱着小阿月,不停地与她说着一些姥姥的事情,孟驰坚则坐在她旁边赶着驴车,一路往陆家村去。

  走着走着,阿绵说:“唔唔,唔唔唔唔唔,唔唔唔。”

  她的声音在围脖里听不大清楚。

  “嗯?”

  “你看路边,有个好像迷路了的娘子。”阿绵把围脖拽下来些。

  那是个看上去约莫六十多岁的老妇人,慈眉善目,一脸的迷茫在寒风中左顾右盼。

  “阿婆,你这是怎么了?”阿绵问。

  “哎,我这想着走亲戚,老头子走了之后……我一个人认不到路了。你们知道王村在哪边么?”

  阿绵摇头,“不清楚,我们去陆家村。”

  “哦……哎呀,我想起来了,王村就在你们陆村后头呀!再走半个多时辰就到的。”

  阿绵倒是没听说过什么王村,但是王这个姓很多,认为或许是周边比较多姓王的那个村。

  “那正好顺路,我们带你一段。”阿绵大方道。一来是化雪的时候真的很冷,二来乡下人顺路带一下落难或困顿的行人,也是普遍的乡情。

  反正驴车后头也没装什么值钱的东西,就是些贡品贡果。

  阿婆千恩万谢,“好心的娘子啊,今个不是遇着你们,我这把老骨头就扔这里了!上天会保佑你们的……多谢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