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秋色未央
赵元嘉闻言更是难堪,在林婉卿处偷来的片刻旖旎早已经烟消云散,此时只有满腹怒火,他重重地捶了一下门:“你闹够了吗?方才不是你自己允我过去的吗,怎么翻脸不认?”
傅棠梨亦沉了声音:“不错,殿下自去无妨,去了就不要回来!你明知今日乃你我大婚,却弃我于不顾,前往林承徽处,你既不念我的体面,我又何需留你的情分?”
赵元嘉烦躁地扯了扯衣领:“你待要如何?”
傅棠梨清晰地回道:“请殿下把林婉卿逐出东宫,你我便做一对顺遂夫妻,若不然,殿下另请别处去,莫来就我。”
“好啊!”赵元嘉气得差点说不出话来,在原地转了一个圈子,脸色铁青,“原来你先前的贤德淑仪都是装出来的,甫一成亲,就露悍妇之态,孤堂堂太子,纳一承徽,有何不可,连父皇都允了,你算什么,胆敢对孤指手画脚,简直小人猖狂!”
傅棠梨发出了一点轻微的笑声,她性子沉稳,说话一向不疾不徐,如同惠风和畅,赵元嘉便是看不到她的脸,也能想象到她露出那种似笑非笑的神情来。
“林婉卿者,下作婢子也,明知殿下与我定下婚约,依旧勾引殿下,对我屡屡挑衅,此其一也,我离京之日,趁虚而入,抢先进入东宫,折我颜面,此其二也,今我大婚,更是明目张胆,诱殿下舍我而就彼,此其三也,件件桩桩,皆触我逆鳞,我与其绝不两立,有她无我,有我无她,但凭殿下决断。”
张嬷嬷在旁,做大惊失色状:“便是市井百姓人家,夫主纳妾也是寻常事,更何况太子乃国之储君也,为社稷计,更应广纳佳丽,为皇家开枝散叶,所谓娥皇女英,古来圣人亦有先例,太子妃这么做,岂不是有意为难太子吗?使不得,万万使不得!”
那是明晃晃的威胁,当此众人面,赵元嘉绝不可能低头,他骑虎难下,怒从心头起,声色俱厉:“傅二娘,你闹够了没有,孤宽宏大量,不和你计较,你若再得寸进尺,休怪孤翻脸无情。”
“这么说来,殿下是铁了心,不肯舍弃林承徽了?”傅棠梨慢条斯理地问了一句。
“绝无可能!”赵元嘉斩钉截铁。
傅棠梨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仿佛笑意未褪:“殿下年轻气盛,心思不定,如今妄下定论,不知道多早晚要后悔,与其到时候来求我,不若,这会儿多多思量一下?”
她语气中嘲讽的意味过于明显了。
“孤求你?哈!”赵元嘉一时气极,夸张地笑了一下,“孤会求你?你在痴人说梦话!”
傅棠梨倏然大步向前,“咔嗒”一声拔开锁,一把拉开房门。
宫室内的烛光倾斜而出,她肤白如雪,乌发似云,似华茂春松,就那样站在那里,直直地望着赵元嘉。
赵元嘉猝不及防,本能地往后退了一步,及至回过神来,见她容光照人,反而觉得刺眼,他恨恨地道:“怎么,这会儿知道害怕了,想要向孤低头了?孤告诉你,迟了!你这般骄横无状,孤绝不会轻易饶恕!”
傅棠梨双手笼在袖中,身姿挺直,下颌微抬,仪态娴雅,好似又回到了和赵元嘉初见时,那是一种不动声色的疏离和傲慢。
“殿下记住,今日之局由你定,日后别回头。“她勾起嘴角,轻轻地笑了一下,慢慢地道,”可别让人瞧不起你。”
她的眼睛生得过于美丽了,宛如明月春辉,那么干净、那么清透,当她睥睨着看向赵元嘉的时候,几乎刺透了他的心,巨大的怒火席卷而来,瞬间把他吞没,他死死地拽住手心,几乎想朝她挥拳,但一种不知名的情绪又拉住了他最后一丝理智。
赵元嘉喘着粗气,用赤红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傅棠梨:“好,若要叫孤回头,除非日从西出、江河为竭,傅二娘啊傅二娘,孤且看看,到底是谁会后悔!”
他盛怒之下,一甩衣袖,转身大步离去。
陈虔急得跺脚,追了上去:“殿下、殿下请留步,今夜是您大婚……”
赵元嘉一声暴喝:“滚!”
陈虔吓了一跳,缩头回去,不敢再说半个字。
这厢傅棠梨却泰然自若,依旧回到宫室中。
左右宫人万万不料事态竟至于此,皆不知所措,方司则想要劝说几句,又不知从何开口,只愁眉苦脸,不住叹气。而傅棠梨也不欲多言,遂命宫人退出,只留下黛螺和胭脂两个婢子贴身服侍。
待到四下无人之际,黛螺掩上门,心有余悸,咂舌道:“总算应付过去了,娘子啊,您的胆子也未免忒大了些,可差点把我吓死。”
傅棠梨浅浅一笑,并不言语,拿起案上的那卷道经,摸了摸夹在书页中的那三张符箓,小心地收好。
胭脂移步上前,将那对耀眼的龙凤高烛撤了下去,宫室内留了几盏描金珐琅琉璃灯,光影暗了下来,仿佛说话也能安心些:“这张嬷嬷果然能干,娘子不过叫她挑唆林婉卿装病,她还能附送一番火上浇油,这事情办得干脆利索,也不枉娘子在她身上花了大价钱。”
黛螺思虑的更多一些,她摇着头:“张嬷嬷也忒贪心,不过简简单单一桩事,就要了我
们足足一千两银子,也亏得娘子手头宽裕,若换个人,哪能由得她狮子大开口。”
傅棠梨漫不经心:“区区一千两,值什么,张嬷嬷是个聪明人,很合我心意,黛螺,日后打点好她,说不准还用得上。”
黛螺踌躇了一下,没有直接应下,而是低声道:“可是,娘子,您终究嫁给太子了,我们往后非得这般行事吗?”她觑看着傅棠梨的神色,含含糊糊地道,“庭州您去过了,也算……对得住那位了,就当我冒犯,多说几句,太子虽然有这样那样不好,但他才是您正经夫婿……”
“你在说什么呢?”胭脂打断了黛螺的话,气鼓鼓地道,“难道你与娘子不是一条心吗?你看看太子那般模样,新婚之夜,那姓林的婢子一叫他就走了,这算什么意思。”她说着,眼睛红了起来,“要是老夫人还在,知道娘子受这般委屈,不得心疼死,你还劝娘子和太子好,你有没有良心?”
傅棠梨莞尔,她抬了抬手:“好了,你们两个别吵,吵得我头疼。”她转而看着黛螺,心平气和地问道,“黛螺,倘若我日后不得太子欢心,被冷落、被怠慢、甚而至于被贬、被废,你会弃我而去吗?”
“奴婢愿意为娘子去死,永远都不会离开娘子。”黛螺毫不犹豫地回答。
傅棠梨颔首:“那就是了,可见你也知道,人各有其志,荣华富贵并非第一要义,既如此,你何必强求我呢?”
黛螺怔怔的:“我怎么能和娘子相提并论呢?娘子是金尊玉贵的人,本应享受万千娇宠,无忧无虑,若太子当真弃您于不顾,这寂寞深宫,您无依无靠的,往后一生该怎么办呢?”
“该怎么办呢?”傅棠梨玩味一般,重复了一遍,眉目间淡淡的,不辨喜怒,“没办法呀,我骗不了自己的心,不能说服自己和太子亲近,只能这样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虽则身为女子,我以为,未必要依靠男人才能过日子,我手里有钱,脑瓜子也不傻,身后还有傅、韩两家做底气,往后的日子大致不会差到哪去,你信我就是,不必忧愁。”
她言尽于此,不再多说,令黛螺和胭脂也下去了,独在案头留了一盏小灯,她坐在灯下,静思至夜半。
宫室宽大华美,雕梁画栋,锦屏珠帘,便是在昏暗中,也泛出绮丽的光,大红金绣的壁纱从立柱上垂下,宛如春水倾泻,流淌一地,光线朦朦胧胧、层层叠叠,人在其中,愈发显得四周空旷。
说什么不必忧愁,那是骗人的,其实,她心中大抵还是惘然的,只是无从诉说。
——————————
次日,循礼制,太子应携太子妃朝见帝后。
赵元嘉在林婉卿处睡了一宿,纵然林婉卿百般婉转俯就,他依旧怒气难消,怎么弄都觉得索然无味,一夜辗转反侧,天未明,不待詹事来唤,他便自行起身,命宫人为他穿上冕服礼冠。
到外头大殿的时候,却发现傅棠梨早已在那里等候他了。
傅棠梨今日穿了一身翟衣,服色深青,饰以十二章五彩翚翟纹,乌发高髻,佩赤金点翠花树冠,与昨日大婚的浓华艳丽又不同,整个人显得端庄而高贵,她见到赵元嘉,面色如常,欠身为礼。
“殿下,不早了,我们走吧。”
连声音居然都是那么柔和,仿佛新婚燕尔,温情款款。
赵元嘉再次被气得厥倒,偏偏又不好发作,只能含恨与她同行,以至于到了立政殿中,他还一脸沉郁之色。
立政殿庄严辉煌,元延帝高居中央,冯太后位右,沈皇后再下。
太子立于东、太子妃立于西,赞者诵祝词,太子与太子妃皆四拜,进枣栗盘予尊长,再拜,帝后笑而纳之。
冯太后亦颔首,诸孙辈中,她独爱此嫡长,此时甚是欣慰:“哀家犹记昨日元嘉呱呱绕膝,今日他却已娶妻成家,岁月荏苒,令人感慨啊。”
待礼毕,沈皇后忍不住开口询问:“太子面色不对,似有心事?”
赵元嘉愤怒地看了傅棠梨一眼。
傅棠梨跪下,低声禀道:“因林承徽故,儿与太子昨夜起了些须争执,惹太子不悦,儿有过。”
她这话说得十分巧妙,明着认错,矛头却直指赵元嘉。
“你还敢说……”赵元嘉简直百口莫辩,新婚之夜被妻子拒之门外,说出来是丢人,究其缘故,却是因他去了小妾房中,个中详情更是尴尬,他哪里敢在沈皇后面前提起,嘴巴张了又张,半天接不下去,气得脸都红了。
而沈皇后比太子更加生气几分,她当即冷笑起来:“林承徽果然是家学渊博,能让太子和太子妃新婚之夜就为她而不睦,好本事、好手段。”
元延帝与沈皇后少年结发,也曾经一往深情,但架不住林贵妃温婉可人,后来居上,他移情别恋,对沈皇后多少有些愧疚,此时见赵元嘉如此,也不免动了怒气,重重一拍扶手,沉声斥责:“太子荒唐,这么多年的圣贤书都白读了吗?太子妃是朕为你聘下的正妻,你如此轻慢她,是对朕不满吗?”
赵元嘉苦不堪言,连忙也跪下了:“儿臣错了,儿臣不敢。”
傅棠梨俯首,神色谦和:“父皇息怒,太子年少,偶有糊涂,是儿未尽劝诫之责,儿既嫁与太子,自然夫妻同德,待儿回头和太子好好解释一番,消了误会也就是,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还请父皇和母后宽心。”
元延帝叹道:“太子妃识大体,很好,朕果然没有看错你,太子有妻如此,朕和皇后放心不少。”
冯太后从旁劝说:“好了,小夫妻拌嘴也是常有的,太子才新婚,日后慢慢磨合就是,圣上不必苛责,两个孩子快起来吧。”
傅棠梨螓首微侧,扯了扯赵元嘉的衣袖,以目光示意,那一眼,纵是无意,也似春水横波。
赵元嘉黑着脸,“哼”了一下。
“殿下。”傅棠梨低低地唤了一声。
其实她若是温柔婉转起来,比起林婉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可惜,她这般情态,都是在人前装模作样罢了。赵元嘉心里恨得痒痒的,不情不愿地伸手过去,搀扶着傅棠梨,站起身来,一起谢过了圣恩。
两个人站在一起,珠联璧合,光彩照人。
元延帝见状,大为宽慰,赐太子及太子妃以东海照夜玑、灵犀飞天镜、七宝玲珑砚、水精琉璃瓶等珍宝,并无数瓷器丝缎。冯太后及沈皇后亦有赏。
赵元嘉携傅棠梨逐一谢过,他此时心情放松下来,坐到沈皇后的身边,随口闲聊起来:“昨日皇叔来贺,送了儿臣一柄神兵利剑,儿臣甚是欢喜,却被陈大人说了一通,依儿臣看,陈大人年纪大了,如今愈发迂腐了。”
冯太后闻言,一脸担忧之色,立即问道:“对了,哀家正要问你,听闻昨日五郎去为你贺喜,却旧伤复发,当场吐血,可有此事?”
元延帝的目光也转了过来。
赵元嘉如实回道:“是,皇叔瞧着气色很不好,当时吐了许多血,过来送了贺礼就走了,儿臣甚是不安。”
元延帝目中流露出一种奇怪的神色,似是庆幸、又似是悲伤,他摇头叹息,语气中满满都是心疼:“五郎征战多年,从无败绩,怎么竟出了这等意外?早知道,这次朕就不该让他去北庭。他大约是在责怪朕吧,朕遣人去元真宫探视,他也闭门不见,不知究竟伤势如何,叫朕夜不能寐啊。”
沈皇后劝慰道:“陛下如此疼爱淮王,淮王怎么会责怪陛下呢,他大约是不想叫陛下担心,才会避着陛下。“
冯太后低头,开始抹泪:“他一向这样,一回长安就做他的道士去,无亲无情,叫人又气又恨。”
她说着,记起往事,愈发大悲:“都怪圣上不好,圣上疼他那么多年,他什么都听圣上的,当初他说要出家做道士,圣上不死拦着他,由着他任性去,才落得这个局面,可怜的五郎,如今哀家想见他一面都不得,心里难受又有谁来体恤?”
元延帝连忙起身:“是朕之过,不能爱护幼弟,令太后忧思,朕惭愧。”
赵元嘉难得福至心灵,自告奋勇:“父皇和皇祖母不必担忧,此事交由儿臣,皇叔昨日既来贺,儿臣今日携新妇往拜长辈,此礼制也,想来皇叔不好拒绝,待儿臣这就去元真宫探视,并替父皇和皇祖母转至关切之意。”
傅棠梨猝不及防,惊出了一身冷汗,她心念急转,还未来得及开口推脱,那边元延帝已经点头:“太子之言大善,可速去,命太医署掌令随行,往视淮王伤情。”
沈皇后马上吩咐宫人从内库取来了一对百年老山参。
不多时,太医署许掌令带着十数名太医匆匆忙忙地赶了过来,准备妥当,元延帝和冯太后叮嘱再三,方才放行。
太医并东宫内侍,一行人浩浩荡荡,随太子车驾出宫,去了元真宫。
……
到了十一月天,长安愈发寒冷,零零星星的雨夹着雪沫子从天上纷纷扬扬地飘下来,潮湿而黏糊,翟衣华丽却不御寒,傅棠梨坐在车上,一路行去,渐觉手脚冰凉。
至元真宫,知客道人见太子车驾,不敢怠慢,殷勤延入大殿。
少顷,青阳真人出来,和太子见过礼,见其身后仆从如云,摇了摇头:“玄衍自北庭归,愈发寡合,连我也不得见他一面,今太子至,车马喧哗,恐其不悦矣。”
赵元嘉告罪,恳请再三,青阳真人始命人去禀玄衍。
等候多时,方见玄安姗姗而来,转赵上钧之意:“师兄不见俗人,只因太子新婚,破例一次,太子和太子妃随小道进来吧。”
太医署许掌令欲随行,玄安收住脚步,不耐烦地瞥了他一眼,重复了一遍:“师兄不见俗人。”
许掌令目光微动,讪讪地停下了。
傅棠梨螓首低垂,从许掌令手中接过了装着老山参的檀木匣子,亲自捧着,抬手致意,玄安这才又举步。
元真宫景致不改,观中青松如故,夏如此,冬亦如此,经了霜雨,愈发苍劲。至后院,月洞门边苔痕浓重,两只白鹤从门中踱出,见傅棠梨,扑打着翅膀过来,引颈鸣叫两声,又飞走了。
静室僻陋,雨水溅湿了木台阶,显出一种斑驳而陈旧的痕迹。廊庑下支着红泥小炉,炉上架着黑陶罐,小道童蹲在那里熬药,白色的雾气飘散开,袅袅如浮云,须臾不见。
玄度守在门前,见客至,挑起帘子:“殿下请。”
赵元嘉和傅棠梨进去。
窗牖掩着,光线不好,一切都显得昏暗而晦涩。汝窑青瓷的博山炉里点着香,烟絮在山文间宛转盘绕,仿佛是信灵香的味道,旷远如山林,但在这个时节却稍嫌冷了些。
赵上钧斜倚在罗汉榻上,双目微闭,他面容苍白,连嘴唇的颜色都是浅的,而他的长发披散下来,却极黑,如同漆墨,或许是因为重伤体弱,他穿了一件狐裘,白色的、丰厚的皮草长长地逶迤在榻上,让他难得显出了一种懒散而颓废的气息,在这个时刻,好似天上的仙人被困于凡尘,不得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