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阮阮阮烟罗
慕晚猛然从疼痛中清醒,心中的恐惧完全压过身体上的痛楚,如惊涛骇浪要将她灵魂震得粉碎。她抖颤着唇,望向神色讥冷的皇帝,说不出话来时,喉咙忽被皇帝一手扼住,皇帝冷冷地剜看着她,手上力道一分分加重,像就要将她扼死在这床榻中,慕晚本就虚弱无比,疼痛中渐又意识模糊,像被一波又一波的黑潮袭卷,被推向了黑暗的最深处。
梧桐院屋舍外,陈祯在暑气中来回踱走,甚是不安。他并不知那份来自江州的密报上到底写了什么,只知陛下在看到那份密报后,就将那只白玉插梳摔得粉碎,只是能感觉到,陛下对慕夫人的心意,像是因为那份密报完全改变了。
陛下今日来这梧桐院,与从前来的每一次都不一样,第一次,陛下在走进这梧桐院前,就已让他安排人手准备某事,是一件让慕晚慕夫人就此死去的事。
听到脚步声与推门的轻响,陈祯连忙在门外跪了下来,他低着头,听皇帝淡声吩咐道:“就按计划的去做。”
“……是”,陈祯在恭谨遵命后,本该起身就走,传话令弟子们按计划行事,却在向外踏出半步后,没忍住又回转过身,躬身乞问道,“陛……陛下可要三思?”
今日这事真做下,将掀起巨大波澜,这波澜但凡有一点溅到陛下身上来,都会遗患无穷……有关陛下与慕夫人的事,陈祯曾经试想过多种可能,但绝没想到眼下这种,陈祯担心陛下是一时冲动、将来会后悔,第一次没有立即执行陛下的命令,第一次僭越地恳请陛下三思。
然而陛下仍是道:“去做。”嗓音淡冷,蕴着不容违背的天家威严。
陈祯只得恭声道“是”,下去安排,他快步走在热意蒸腾的暑风中,却觉身上有些发冷,枉他从前自诩最知圣心,陛下的心像已被阴霾遮天蔽日,他无法再看清了。
黄昏时候,谢疏临来到了和昌门前。宫外女眷若有事入宫,皆由和昌门进出宫廷,近来每日下值后,谢疏临都会来到和昌门前,接出宫的妻子一起回家。
今晨他离家上朝前,妻子边为他穿衣,边同他说,她已完成了教授绣技的事,那幅药师佛佛像今日一定能够绣完,今天是她最后一次进宫刺绣,遂今天也是谢疏临最后一次来和昌门接妻子。
第47章
◎有锁链声响。◎
然而到和昌门前,却不仅看不到妻子人影,也看不见妻子平日乘坐的马车,像是妻子已先一步坐车离开了。因妻子晨间说,那幅药师佛佛像只差一点就绣好了,谢疏临想,也许妻子午后入宫绣了小半个时辰,就将绣像完成,而后未在宫中停留,就直接出宫回家了。
谢疏临这般想着,就向驻守和昌门的侍卫询问。侍卫头领姓李,客气地告诉他道:“慕夫人在申时就已出宫了。”
谢疏临就以为妻子已经回家,遂也坐车回府,然而到了府门前时,却看到了阿沅翘首以盼的身影。阿沅还以为娘亲在他的车中,见只他一个人从车上下来后,以为娘亲在和他捉迷藏,蹦跳着去掀车窗帘,看娘亲是不是藏在里面。
“娘亲不在我车里”,谢疏临将阿沅抱起在怀里,温声问孩子道,“娘亲没有回来吗?”
“没有”,阿沅摇头疑惑道,“娘亲怎么没和爹爹一起回来啊?”
谢疏临也感到疑惑,如果慕晚出宫后没有直接回家的话,那可能是到慕记绣馆看生意去了。他这样猜想着,就同孩子说道:“你娘亲可能在绣馆里,你先回房,要是饿了就先吃晚饭,我去绣馆接你娘亲回来。”
“不不不”,阿沅将头摇得拨浪鼓般,央求谢爹爹道,“爹爹带我一起去吧,我也要去接娘亲。”娘亲今天走之前,说会给他买好吃的,他想快点看看娘亲都给他买了什么好吃的。
谢疏临就将阿沅抱进了马车,让车夫驱车往慕记绣馆。妻子在与他成亲后,因身上担着为太皇太后刺绣佛像的差事,平日里没有时间亲自管理绣馆诸事,将绣馆的大小事情,都交给了二掌柜琼芳,妻子只是抽时间看看帐和偶尔过去绣馆看看。
但到了慕记绣馆,琼芳等人却都说东家今日没有来过。谢疏临越发疑惑,心境随越发暗沉的天色浮起了不安,妻子一向疼爱孩子,既知道孩子在家等她,为何不早些回家呢?妻子在京中没有其他家人,她除了去慕记绣馆和谢家,还能去哪里呢?
阿沅没在绣馆见到娘亲,却不是很着急,小孩子心思简单,他以为娘亲可能是在哪儿给他买好吃的,就告诉了谢爹爹他的想法,告诉谢爹爹今天娘亲临走前对他说的话。
阿沅掰着手指头猜想道:“娘亲可能在杏花居,那里的蜜饯鸭梨我最喜欢,娘亲也可能在八宝斋,它家的梅花香饼我怎么都吃不腻……”
但据和昌门侍卫首领所说,妻子在申时就已离宫,就算要为阿沅买好吃的,也不必在外买一两个时辰,妻子应该早就回家了才是。谢疏临心中仍是不安,但未向孩子诉说,他尽力不将自己忧虑焦躁的情绪传染给孩子,只是揉了揉孩子的头,尽量语气寻常地道:“那我们就去杏花居等地方找找看。”
在去往杏花居、八宝斋等食楼寻找时,谢疏临也派家仆散往其他地方寻找,如妻子常去上香的京中法净寺等。此外,谢疏临还想起了宋挽舟,宋挽舟是妻子在京中的唯一亲故,也许妻子有事去见宋挽舟,宋挽舟知道妻子在哪儿,谢疏临另派仆人去长乐县主府,询问宋挽舟是否知情。
将妻子可能去的食店都走了一遭,仍未找到妻子她人,也打探不到半点有关妻子的消息后,谢疏临心中忧虑焦躁更是深重。本来心情轻快的阿沅,到这时候,也不由着急起来,抓着谢疏临的手问道:“爹爹,娘亲是去哪里了呀?”
“……娘亲可能已经回家了,在家里等我们呢。”谢疏临努力哄孩子时,心里也希望妻子已经回家,他是在出来寻找的路上和妻子错过了。妻子确实可能已经回家了,天已黑透了,京城万家灯火,人人都在回家的路上,妻子不回家还能去哪儿呢。
除非……除非妻子出了什么事、回不了家……谢疏临这般一想,不由在犹有燥意的夏季晚风中,通身打了个冷战。不……不会的,陛下登基以来,天下承平已久,京城又是天子脚下,怎有歹人敢在天子眼皮子底下为非作歹,伤害谢家的少夫人,妻子不会有事的,他不该胡思乱想。
谢疏临哄着孩子时,也在心中尽量宽慰自己,命车夫驾车回谢府,希望一回去就听到妻子已经回府的好消息。谢疏临的马车抵归时,也有一辆马车停在了谢府门前,从车上下来的是宋挽舟,因有谢家仆人上门询问,宋挽舟得知了慕晚似乎失踪的事,故赶来谢府询问情况。
在门人禀报少夫人并未回府后,谢疏临心中忧绪如夜色深浓,他问宋挽舟今日可曾见过慕晚,也得到了同样令他失望的否定回答。
“我今日未曾见过嫂嫂”,宋挽舟微一顿后,询问恩师道,“嫂嫂今日可有进宫刺绣?”
谢疏临微微颔首,说道:“可据和昌门的侍卫说,她在申时就已出宫了。”心中忧虑越积越深,谢疏临不能再空等下去了,他决定将谢家仆人都派出去寻找,另外要向京兆府报案,让官府张贴告示寻人。
就在谢疏临要赶往京兆府衙门时,有人衣裳污脏、哭哭啼啼地回来了,是素日为妻子驾车的仆妇钱氏。谢疏临急忙向钱氏询问情况,钱氏一边流泪,一边诉说,虽将话说得抽抽噎噎、断断续续,但也大抵将事情同众人说明白了。
在钱氏口中,少夫人申时从宫里出来后,见时辰还早,就想去京郊普贤寺上香,并买些寺中的斋饼。普贤寺的斋菜斋饼风味独到,十分有名,少夫人想在寺里买些普陀素饼之类的,带回来给小公子吃,并顺便在寺中为丈夫孩子祝祷祈愿。
然而马车在上山路上时,有野兽突然从道旁林子里窜出,拉车的马受到惊吓,向旁狂奔,使得马车倾倒山坡旁。钱氏因要拼命勒马,紧勒着缰绳,没有直接摔下车,但车里的少夫人因无凭依,径从倾倒的车厢中摔了出去,钱氏伸手扑抓不及,眼睁睁地看着少夫人坠下山坡,坠向了山下的滔滔江河。
谢疏临闻言如遭雷击,五脏六腑似被俱被震碎成齑粉,夜色灯光下脸色煞白,几乎要站立不稳。谢府门前死一般的寂静中,小孩的哭声像利刃划破了夜幕,“你胡说!你胡说!”,阿沅冲到钱氏面前,嚎哭得身体直哆嗦,“你不要胡说八道,你和娘亲一起出去的,你把娘亲带回来,你快把娘亲好好地带回来!”
“……我把她带回来……爹爹去将你娘亲好好地带回来……”孩子的哭喊声,更似利刃在谢疏临心上千刀万剐,他作为丈夫和父亲,这时候无论如何都必须冷静镇定。
谢疏临无暇和孩子多说,令侍女强将阿沅抱回府中,交给父母看管照顾,自己强撑着心神,一壁令仆人往京兆府报案,借用官府力量,一壁令钱氏带路,领谢府家丁同去寻找。浩荡出发的车马灯火中,谢疏临用力鞭马在前,面白如纸,紧紧攥着缰绳的手,几乎将要骨节生生攥碎。
长夜无尽,慕晚像是沉陷在永远醒不过来的噩梦里,噩梦燥热而又阴冷,如是冰火两重天,煎熬着她的身体和灵魂。
梦里,她似乎是在渡月山的暗室里,做着将来会让她后悔万分的事,耳边俱是那人痛苦愤恨的咒骂声,他说他会百倍千倍地报复回来,他说他定会将她千刀万剐。
又一时,她似乎是在梧桐院里,她像是砧板上待宰的鱼肉,被揉成团的帕子堵住口腔,被缠紧的披帛绑紧双腕,她不能说话,不能挣扎,只能承受似乎止尽的痛苦,承受漫长无期的严酷刑罚。
疼痛,永无休止的疼痛中,她听到那人问她,“当年在渡月山时,你可有想到,会有这一天?”
可有想到……若能想到……若能想到,她绝不会在当年做下那样的事,可事情早已做下,不能回头,她早已……有了阿沅……
……阿沅……阿沅……慕晚在噩梦中挣扎着呢喃,像是溺在深深的湖水里,越是挣扎越是下坠,窒息得就要死去,然而湖面上,阿沅被那人抓住,那人紧扼住阿沅的脖子,面色狰狞,就像要扼死她那样。
“阿沅!”慕晚惊叫着从噩梦中惊醒,却又像仍没有醒来,眼前是噩梦般的漆黑,她略动脚踝,便听到有锁链声响。
第48章
◎是陛下的亲儿子。◎
慕晚在黑暗中摸索着,摸到自己右足脚踝被扣着锁环,锁环连接着冰冷的锁链。她似乎是身在一张石榻上,黑暗中双手触碰到的,除了锁链,就是坚冷的石面,她可能被关在一间石室里,或者某处地下,如今正是炎热的夏季,但周遭空气却十分阴冷,暗暗侵袭着她未着寸缕的身体。
慕晚清楚,在渡月山的秘密被发现之后,她落在皇帝手里几乎不可能有任何生路,可是求生的本能,对阿沅和谢疏临的爱,让她不能够坐以待毙。既然皇帝没有在梧桐院榻上直接掐死她,只要有一线生机,哪怕极其微弱,她都要拼尽全力,试着抓住。
首先,得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慕晚强撑着几乎要散架的身体,从石榻上下来,边拖着锁链赤足走在冰冷的地面上,边在黑暗中继续摸索,每走一步,身下似乎撕裂的痛感,都让她不由暗吸凉气。锁链紧紧绷住,束缚住她前行的步伐时,慕晚似乎摸到了一张石桌,她努力将身体前探,摸到桌上有烛台,烛台旁有一只火镰。
慕晚拿到火镰,燃起了桌上的蜡烛。烛光亮起的瞬间,慕晚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皇帝竟就坐在不远处,他就在这间石室里,但她没有听到任何声音,皇帝似连呼吸声都没有发出,他就在黑暗里静听着她不肯坐以待毙的动静,像是歇伏在深林里的野兽,因猎物太过孱弱无能,不可能逃脱它的掌心,而将猎物徒劳的挣扎,当做打发闲暇的戏码。
幽幽亮起的烛光中,皇帝无声地看着慕晚,心中浮起巨大的嘲讽。眼前这女子,在这等情况下也能镇定行事,他却在过去几个月里,都以为她心性怯弱、楚楚可怜,以为她是离不开他人护佑的莬丝花,皇帝不由在心中嘲笑自己眼瞎,他能辨前朝忠奸,却长久都没能看穿慕晚的皮囊。
皇帝也不由佩服慕晚的演技,佩服她竟能将她的蛇蝎心肠,完美地藏在柔弱可怜的皮囊下,竟能在这几个月里,在面对他时,始终应对地游刃有余。如果不是那份密报,他不知还要被她蒙骗多久,还要被所谓的“喜欢”和“欲念”,纠缠多久。
皇帝心中恨火如焚,却不想立刻杀了慕晚。杀了她,叫她一死了之,实在是太便宜她了,他要慢慢地折磨她,等她为当年对他犯下的罪行,付出千百倍的代价后,再了结她的性命,将她挫骨扬灰,因为这个,他才在梧桐院将要扼死慕晚的关头,将手松了开来。
慕晚在那时被他扼晕了过去,直到此时才醒来。独自静坐在黑暗中时,皇帝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思考那个宋沅,究竟是慕晚和宋扶风所生,还是慕晚当年为了自身利益,通过暗中囚辱他,生出的孽种?
那份密报详细记载了有关慕晚的一切,慕晚在江州的生平,他人眼里的慕晚,慕晚在慕家和宋家的处境等等。皇帝通过那些详细记载,得知慕晚当时在宋家,十分需要一个遗腹子,如果慕晚当时没有怀有宋扶风的遗腹子,她可能拿不到宋扶风的遗产,可能会被宋氏宗族扫地出门。
慕晚怀孕的时机怎就那样巧,怎么与宋扶风做了三年夫妻,之前都没有怀孕,偏就在宋扶风快要病死的时候怀上了?偏就在她最需要一个孩子的时候,怀上了遗腹子?
虽然密报里记载,根据大夫诊断脉相,慕晚是在宋扶风死前两三个月怀上孩子的,而他是在宋扶风死前的那一个月里,被囚在渡月山七日,时间上似是对不上,但皇帝仍对此深深怀疑,因他已知慕晚这女子是何等的狡诈阴险、擅于欺骗。
但皇帝只能怀疑,查不出实证,因当年为慕晚把脉的大夫,和为慕晚接生的产婆,都已不在人世。这世间准确知晓宋沅身世真相的,就只有慕晚一个人,但慕晚此人最擅欺骗,她的嘴里,能有一句真话吗?
皇帝起身上前,在石室幽冷的烛光中,将慕晚拖回了那张石榻上。“你要这么赤|身裸|体地跑出去,跑到谢疏临面前吗?”皇帝将慕晚按在榻上,冷锐的目光尽是尖利的嘲讽,同石室里阴冷的空气,剐刺着慕晚裸|露的肌肤,“你可别吓着了谢疏临,一个死人,突然赤|裸|裸出现在他面前。”
慕晚心中一凛,皇帝所说的“死人”,是她在谢疏临那里、在世人眼里,已经死了吗?若她只是失踪,谢疏临会拼尽一切寻找她,可若皇帝制造出她已经死亡的假像,完美的假像,就不会有人寻找她的下落,她无法凭依任何外力。
……若是阿沅和谢疏临以为她已经死了,该有多么伤心……现在她的死亡还只是假像,可她被皇帝关在这里,假像迟早成真,她迟早是会死在皇帝手上的……该怎么做,怎么做才有可能挣脱锁链,逃出这里……
……皇帝没有立即杀她,应只是希望她死得更加痛苦折磨,简单地一死,不足以泄皇帝心头之恨,皇帝当年就说过,他要千百倍地报复回来,要将她千刀万剐……逃脱的生机极其渺茫,她大抵真的会在这里被皇帝折磨致死,她会死在皇帝的报复下,那阿沅呢,阿沅会死在他生父的手中吗?
与自身相比,慕晚此时此刻更加担心阿沅,皇帝既能查出渡月山的事,查出她就是当年囚虐他的人,会不会也查出阿沅的真正身世?皇帝是否已经知晓阿沅是他的孩子,对他的孩子,皇帝是会因为孩子身上流着他一半血液,而网开一面,还是会因为孩子是她慕晚所生,而痛下杀手,毫不留情?
皇帝若想要抹除阿沅的存在,是极其简单的,随便令人制造出什么“意外”,就能夺去阿沅无辜幼小的生命。慕晚暗自为阿沅担心不已,却又不敢试探皇帝,她怕皇帝本来并不知晓阿沅的身世,却被她勾起了怀疑,怕她的担心,反而害了阿沅。
慕晚只能在强烈的担心中沉默不语,皇帝见她不说话,扼着她的下颌,迫她仰首看他,冷声讥讽她道:“别做梦谢疏临可能来找你救你,你只会无声无息地死在这里,你这样卑污龌龊的女人,若死在谢家,都会脏了谢家的地,你那个儿子也跟你流着一样卑污的血,根本不配留在谢疏临身边,你之前不是说想和儿子地府相伴吗?朕大发慈悲,今晚你儿子就可以在地府等你了。”
慕晚心骇到极点,几乎就要为阿沅求饶时,却似在皇帝眸中深处望见一丝狐疑。她咬牙忍住想为阿沅求情的话,在心中飞快猜想皇帝此刻说这番话的目的,皇帝是否在怀疑阿沅的身世,却无法查实阿沅究竟是不是他的儿子,皇帝想在她这里试探出真相,在试探出真相后呢,皇帝会怎么做……
……皇帝这番话明摆着是要将阿沅杀死,若她没有任何戒备,被对阿沅的担心冲昏头脑,应就会为了救阿沅,立即将阿沅是皇帝儿子的真相说出,但……但这是否就是皇帝的目的,皇帝就是要逼出她这句话,而后……而后真的杀了阿沅……
……若皇帝知晓阿沅的身世,应是会杀了阿沅的。本来天家无情,历史上多的是帝王杀死自己的儿子,哪怕是曾经的爱子,而她的阿沅,在皇帝眼里只会是个孽种,皇帝不可能接受一个孽种,只会嫌阿沅玷污皇家血脉,阿沅的存在,就是皇帝的污点。
决不能让皇帝发现真相,可如果她此时依然沉默,皇帝依然会怀疑,帝王的疑心,对阿沅来说也是致命的,皇帝可能仅仅因为疑心,就对阿沅下杀手,用“意外”抹除孽种存在的可能,谢疏临无法保护阿沅。
“……陛下不能杀阿沅”,慕晚终是开口道,“因为……因为阿沅不仅是我的孩子,也是陛下的亲儿子。”
皇帝瞳孔急剧收缩,心中如有江河倒灌,一瞬间呼吸都已停滞时,忽右手被慕晚用力抓住,慕晚紧紧抓着她的手,像紧抓着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急切望他的眼神,俱是迫切求生的欲|望。
“陛下,阿沅是您的亲儿子,您不能杀他!陛下,我为您生了一个儿子,这是您唯一一个孩子,我过去是有过错……但,但也有功,不是吗?请陛下看在孩子的面上,饶恕我过去的罪行吧,请陛下放我出去,请陛下饶我一命,我还可以为陛下生更多的孩子……”
女子贪生怕死的恳求,被皇帝用力甩手打断,皇帝望着被他甩在榻上的慕晚,心中俱是冷冽的讥讽。慕晚便是这样一个贪生怕死、狡诈多端的女人,都到这种境地了,还不肯认罪就死,还在想尽一切办法苟且贪生,还能熟练地采用欺骗的手段,抓着他一点话音,就顺势使用诡计,想用所谓的“儿子”,骗他放过她。
依慕晚之贪生怕死,若宋沅真是他的儿子,慕晚应在昨日他要扼死她时,就赶紧将这事搬出来求他饶命,人在性命攸关生死之际,会将真相脱口而出,而不是现在,经过思考说出的话,只会是慕晚妄图活命的诡计。
真是个虚伪至极的女人,他从前竟会以为她温柔善良……皇帝只顾着在心中嘲讽自己,未注意到被他甩伏在榻上的慕晚,在他的身影笼罩下,暗暗地松了口气。
第49章
◎金屋藏娇。◎
慕晚想用“反其道而行之”,打消皇帝对阿沅的疑心,依皇帝这会儿将她厌恶甩开的反应,她这样做,是成功了吧……她会死在皇帝手中,可阿沅,阿沅一定不能受她连累,要在谢疏临的庇佑下,平平安安地活着……
慕晚因受昨日在梧桐院的折磨,和长时间的未进水米,身体虚弱至极,被皇帝用力甩伏在石榻上后,一时间没有力气起身,只能伏在冰冷的石面上,身体不住地发抖。
皇帝似以为这也是她在惺惺作态,厌恶她厌恶到连看都不想多看她一眼,仿佛与她同处一室都令他感到恶心,步声冷漠地离去了,留她在这间石室里自生自灭。
慕晚拖着沉重的锁链,努力将身子蜷起,却还是得不到丝毫暖意,她想着阿沅、想着谢疏临,不肯舍弃对人世的眷恋,可拼命坚持的意识,仍是因身体越发虚弱而渐渐模糊,在又一次坠向黑渊的深处前,慕晚想,也许她用不着皇帝百般折磨,就已经默默地死在这张石榻上了……她只能……只能辜负谢疏临,不能相携到老,不能死而同穴……
谢疏临已几乎要疯了,彻夜的寻找,只在妻子落水的沛江中,找到一条藕色的轻纱披帛,那披帛是因被水流推缠在靠岸垂水的树枝上,才能被人发现,妻子不知被水流冲向何方,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妻子是不会游水的,理智上谢疏临绝对清楚,这一夜落水,妻子几无生还的可能,然而他不肯放弃,既然死不见尸,那妻子就没有死去,她还活着,她在等他来救她,他绝对不可以放弃,他要救回妻子。
谢疏临从来严守礼制,然而妻子的生死不明,令他完全心神大乱,他连告假都未,就直接没有上朝、没有上值,径率众乘船在沛江上日夜寻找,每每见到远处似有浮木,就赶忙命人划船靠近,希望妻子就伏在浮木上、等他来救她。
尽管每一次希望都会无情地破灭,但谢疏临仍不肯放弃,相信妻子还活着的执念,是支撑他没有倒下的基石,若是他失去这份心气,他也就与死人无异了。
谢学士之妻落水的事,在昨日夜里就已在京城传开,到今日,更是在市井街头传得沸沸扬扬,几乎无人不知。没有人认为慕晚落水一夜还可能活着,慕晚已经死了,而谢学士找不到尸体是太寻常的事,落在江河中溺死的人,十有八|九都不能立即找到尸体,江河浩荡,尸体可能被乱流冲走,也可能沉在泥沙中,往往要在许多时日后,才有可能被人发现,也仅是有一两分的可能而已,更多的可能,是永远都死不见尸。
本来春日里,世人都还在感叹慕晚命好,一个嫁过人生过孩子的寡妇绣娘,竟然能得到谢学士的垂青,能在天子赐婚的恩典下,嫁进钟鸣鼎食的名门望族,一跃成为人上之人。世人皆对慕晚的好命十分眼热,盼着老天爷对自己也能垂怜几分。
然而不过短短数月,已是谢家妇的慕晚,就在上山的路上,摔崖落水溺死了。老天爷给了慕晚好命,慕晚却福薄,承受不了这样的好运道,因为承受不住,直接就折了阳寿,没过几天人上人的贵妇日子,就一命呜呼,一脚踏进了鬼门关。
世人为此议论感叹时,宫中的太皇太后也已听说了这件事,昨日傍晚,太皇太后才得到慕晚为她绣制的药师佛佛像,哪想到今天就听说慕晚溺水死了,太皇太后唏嘘不已,对着那幅佛像念了几句经文,又捻了捻手中的十八子菩提手串。
徐丽妃本就因厌恨谢淑妃,而连带着讨厌慕晚,这时候有机会,就“体贴”地在旁说道:“老祖宗还是将这佛像收起来,另挂一幅吧,这幅药师佛佛像是慕晚在死前绣的,挂在老祖宗宫里,怕是有些不吉利……”
太皇太后虽叹息着说,“慕晚那孩子,是去侍奉佛祖了”,但心里对这幅药师佛佛像,也确实因为徐丽妃的话,有了两分芥蒂。尽管太皇太后十分喜爱这幅佛像的精美刺绣,最终还是长叹了一声,让宫女将这佛像从墙上取下收走了。
对慕晚的死,徐丽妃自然是喜闻乐见的,她还记着在清宁宫那次,慕晚对她的顶撞,慕晚配合谢淑妃装晕陷害她,害得她被陛下当众责骂,丢了好大的脸面。在徐丽妃看来,慕晚就是谢淑妃的左膀右臂,谢淑妃断了一臂,心情一定是糟透了。
然而此刻看谢淑妃面上,却看不出什么特别惋惜的情绪,仿佛慕晚死了这件事,对谢淑妃没什么影响。徐丽妃疑惑片刻,就想通了谢淑妃是在强装淡然,谢淑妃在硬端着,因不想在她面前被看了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