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香 第36章

作者:作者:15端木景晨 标签: 古代言情

  “薛氏东瑗,朕今日怎么把你送出去,他日怎么把你接回来,你记着这话!”他的声音充满了狠戾。

  震惊、失措、意外,东瑗猛然抬头,望着他。

  室内的光线暗淡,也能看清一张年轻又英俊的脸庞,此刻肃穆威严,那似泼墨般浓郁的眸子既沉重又坚毅,纠缠着她。看到猛然她抬眼,他也是微愣,望着她眼里的恐惧与担忧,元昌帝的心被重重击了一下,闷闷的疼。

  四目相对,元昌帝心口的涟漪再也平静不下去。

  他用力拉起跪下自己足边的东瑗,将她娇软的身子搂在怀里。

  削瘦、柔软,她似一段锦霞般绚丽,融进了元昌帝的心田。他不由激动,搂住她的手臂越来越紧,似想把她嵌入他高大坚毅的身躯里,只愿此生拥她在怀,不肯松手。

  东瑗被他搂着,喘不过气来,她的脸色已是一片铁青晦暗。没有挣扎,她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盛家的世子爷,她嫁不成了。

  今天,在这个厢房,她只怕要成为这个男人的女人了!

  眼泪就这样夺眶而出,绝望中的她很想扇元昌帝一个耳光,痛痛快快骂他一番,然后一头撞死在柱子上,保全她的名声。

  既然不能保护她,不能给她安全,为何这样纠缠她?就因为她长着一张令他心动难忘的脸?

  他是天子,他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就越发觉得这个东西珍贵,越发想要。东瑗不明白太后到底为什么这样为难元昌帝,可是她知道,不管她进还是退,她都是死路一条。

  只要元昌帝今日要了她,接下来,她就是个死!

  她不甘心的。

  这六年来,她努力钻营,为的只是有平静、相对自由的生活。可她的努力,在六年后的今日全部白费,东瑗的心似万针齐攒般疼,眼泪越流越盛,蝼蚁尚且偷生,她不想死!

  元昌帝的呼吸就在她耳边,东瑗听到他声音微哽道:“瑗姐儿,朕日夜想着你……”

  薛东瑗再也忍不住,趁着他动情处不防备,猛地推开他。

  元昌帝被她推得一个踉跄,差点跌在炕上。他错愕看着她,刚刚还在发抖的女子,此刻如此大胆的拒绝他!

  东瑗没有跑,她的掌心依旧握着元昌帝给她的玉佩。她跪下,重重将头磕在青石地面上:“求陛下饶命!陛下,薛氏东瑗不想死,求陛下饶命!”

  她不停的磕头,额前疼痛得麻木。

  “不要磕了!”元昌帝厉声吼道,却没有再来扶她。

  她不想死,一句惊醒了他。他的失态,他的心动,屋里的暧昧,都被她清脆磕头声打破,内室恢复了初春的阴寒。

  已经失态了,再下去,真的要逼死她了。她是御赐的郡主,要嫁权臣盛文晖的嫡长子。这桩婚事是他御准的,他不能反悔。他不仅仅是个男人,他还是这个天下的主子。

  他爱这个女人,他也要他的皇位。

  而他的皇位,因为他父皇的用人不淑,所托非人,快要落入萧太傅的手里了。他需要薛家和盛家的支持。

  鱼与熊掌,他不能兼得!

  听到他的吼声,东瑗不再磕头,刘海遮住的额前依旧火辣辣的疼。没有磕破,可是红肿了。

  “你去吧。”他的声音无力又失落,似失魂落魄的人。

  东瑗却机敏爬起来,忙不迭向外窜逃。

  元昌帝望着她曼妙身姿飞速而去,又是满心的疼痛。他猛地将炕几拂到地上,哐当一声巨响。

  东瑗听到了,却不敢停足,快步走到门边,开门窜逃而出。

  打开了内室的门,她好似从地狱里走了一趟,衣衫汗透,脚步不由发虚。

  荣妈妈忙上前搀扶她。

  “走,快回去!”东瑗的脸被泪水弄花,又身子发软,瞧着很狼狈。

  荣妈妈却不安的看了眼那名年轻的侍卫。

  那侍卫颔首,示意她们可以走了,荣妈妈才搀扶着东瑗,出了小院。

第056节祈福(6)

 出了小院,暮野四合,涌莲山夜风习习,吹得竹叶簌簌,四周越发静籁。料峭寒风吹在身上,汗湿的衣襟贴着肌肤,东瑗连连寒颤,不禁打了两个喷嚏,身子冷得厉害。

  入夜的涌莲寺点了大红灯笼,处处见灯火明亮红艳,而此处的小院前却是一片昏暗。

  借着稀薄的月色,东瑗搀扶着荣妈妈的手,踩着高低不平的石径,绕过一处半人高的山石,一处短小回廊,才能看见远处西厢房门口的灯笼散发出幽静又艳丽的光。

  东瑗知道,此处的西南厢房是住男客,方才入住的时候那个小沙弥说的。因为提前封山,今日山上没有其他香客,住在西南厢房的,是护送薛府众人上山的两位堂兄和家里的管事、小厮、护院。

  她莫名出现在这里,磕头时把鬓角碰松了,鬓丝凌乱,衣衫汗湿,狼狈不堪,要是被堂兄或者管事看见,没准说出什么样的闲话来!

  她是天成的狐媚模样,要是有什么不利的流言,栽在她身上,往往比栽在一般人身上可信。她原本就被长辈顾忌,再有闲话,只怕婆家先入为主对她不喜,她的未来又是步步艰辛。

  千万别遇到人,东瑗心中默默念着。

  所喜西南厢房门口寂静,并无人迹往来,大约是堂兄带着管事、小厮们在前面吃饭,还没有过来歇息。

  她要快点走。

  荣妈妈见她走得急,生怕山路崎岖扭了她的脚,又不敢让她慢些。

  荣妈妈也怕,万一有什么闪失,世子夫人在老夫人跟前失了颜面,荣妈妈就是替罪羔羊,她一辈子的老脸就保不住了。

  快要走过西南厢房,拐角处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大银杏树,枝桠繁茂,似一座小小茅棚般,有几百年的根基了,挡出了远处的光线,阴森骇然。

  绕过这株银杏树,前面不远处有座凉亭。只要到了那个凉亭,她们的来处就能自圆其说。

  东瑗脚步更加快了,恨不能一下子就飞奔过去。

  刚刚转角,就远远瞧见一大群人往西南厢房而来。为首的是两名男子,他们身后,跟着数名管事及粗使小厮、马车等人,拎着行囊,浩浩荡荡往这边来。

  不是薛府的人。

  而是另外的香客。

  东瑗和荣妈妈就大惊,怎么这样晚了,还有香客上山?她两人一时间手足无措。

  幸好她们所处的拐角没有灯,又被银杏树荫挡住了月光。敌明我暗,那行人没有看到东瑗和荣妈妈。

  荣妈妈比东瑗还要着急,低声问:“怎么办九小姐?咱们往回走,快点,不能叫人看见!”

  现在知道不能叫人看见,刚刚和世子夫人串通把她从老夫人身边弄过来的时候,怎么没有想到?

  责怪于事无补,东瑗反应机敏,她拉着荣妈妈,指了指身后不远处的那株大银杏树:“往回走来不及了,躲在这里吧。”

  荣妈妈急急颔首,主仆二人猫着腰,闪身躲在银杏树的后面。

  东瑗穿着玉色绣卷草纹褙子,月白色挑线裙子,衣着素雅;荣妈妈一袭藏青色衣衫。两人躲在茂密银杏树后,又有昏暗月色,倘若不仔细,不会发现她们。

  那行人越走越近。

  他们不怎么说话,只是静静走路。东瑗只能闻到脚步声,不见人语。

  她方才在小院内室出了一身汗,又被山上阴寒的夜风一吹,着实难受,禁不住想要打喷嚏。

  那行人刚刚走到银杏树前,东瑗鼻子里痒得难以难受。她连忙双手使劲捂住鼻口,可喷嚏来了,她咬紧牙关还是阻止不了。

  因为用手捂着,声音不大,却是连续两声。

  荣妈妈的手捏得更加紧了,蹙眉瞥了眼东瑗,又不安侧耳听着动静。

  东瑗又恨又怕,怕被哪个耳朵尖利的听到。原本她和荣妈妈可以大大方方走过去的,也许会引来一些莫名的猜测;可她们偏偏怕麻烦,想着躲过这群人,结果她喷嚏连连。

  现在要是被发现,就真的百口莫辩了。

  不做鬼,躲什么?

  外面的脚步声轻了三分,一个年轻的男声诧异问:“大哥,怎么了?”

  东瑗就听到一个低沉的男声不紧不慢回道:“无事,走吧!”

  脚步声依旧响起,渐行渐远,东瑗和荣妈妈缓慢松了口气。两人回眸望着他们都进了西南厢房,直到院门关了,才敢猫着身子,从银杏树后面绕过去。

  不慎处,东瑗的袖子被树干勾住,她差点摔倒。

  荣妈妈忙扶了她:“九小姐,您没事吧?”

  东瑗摇头,什么都顾不得了,示意荣妈妈快走。

  两个人的身影渐渐绕回了她们住的东北角。

  等东瑗和荣妈妈两个人疾步远去,西南厢房的院墙上跳下两个身影,一般的高大修长,融在夜色里,面容年轻英俊,有五分相似。

  “大哥,会是薛家的女眷吗?”更加年轻一些的是盛家三少爷盛修沐,御前四品带刀侍卫。他今日不用当值,就陪着母亲来了涌莲寺。

  老成些的,是盛昌侯世子爷盛修颐。他看着那疾步奔走的婀娜身影,淡淡颔首:“不会武艺,不是刺客。莲池大师说庙里只有薛府香客,定是薛府女眷无疑了。”

  说罢,他的眼睛敏锐瞟见一处大红色穗子,挂在银杏树一处断裂的树杈处。盛修颐几步上前,把那穗子摘取下来,发现是一块湖绿色岫岩玉雕刻而成的玉佩,穿着大红色蝙蝠穗子,很是好看。

  借着月色,能看清玉质上乘,刻着流云百福图。

  这样的一个玉佩,价值黄金百两,刚刚那个年轻的女子,是位主子。

  三少爷盛修沐凑上来,接过玉佩瞧了瞧,突然哎呀一声:“湖水绿的岫岩玉……西汉末年的岫岩玉!”

  盛修颐见弟弟失声,就问:“怎么了?”

  “前段日子,皇上叫项大人帮他寻一块西汉末年的岫岩玉。项大人寻了来,皇上画了样子叫内务府做玉佩,就是这流云百福图。”盛修沐声音不由发紧,顿了顿才道,“大哥,刚刚那个女子,是薛府九小姐!”

  盛修颐微微蹙眉。

  盛修沐继续道:“皇上那时拿了块玉佩,被太后娘娘砸了,就是薛府九小姐的那块。后来皇上重新叫人做了,我虽没有见过玉佩,却见过皇上画样子,就是这个图案!”

  说罢,他不安看了大哥一眼。

  盛修颐表情平缓,没有一丝起伏。他接过三弟手里的玉佩,径直收在怀里,好似是他掉出来的东西,声音平静道:“回去休息吧,你明早还要赶着回京呢。”

  说罢,自己先折身回了厢房,一语不提那玉佩。

  盛修沐惴惴不安跟着。他看不出大哥的情绪。他的大哥自小沉稳,长大了就更加老成,向来表情清冷,喜怒不显于色,盛修沐不知道他的态度,什么话也不敢再多言。

  快到门口时,世子爷盛修颐突然站住。他的目光望向西南方向的回廊,变成深邃莫测。

  盛修沐吃惊,顺着大哥的目光望去,看到三个身影沿着小径,快步下山。盛修沐难掩错愕。

  虽然月色昏暗,可是作为御前侍卫,这三人他太熟悉。一个是他的主子元昌帝,另外两个,分别是御前二品带刀侍卫。

  盛修沐又看盛修颐。

  而盛修颐的脸上波澜不惊,好似什么都没有瞧见,又折身回了厢房,丝毫不动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