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扫娥眉 第335章

作者:作者:郁之 标签: 古代言情

  正巧城外一阵急射,射翻了一批守城的将士。为首的校尉也被一箭贯穿左胸,但其人却剽悍异常,一手按住伤处,扔咬牙奋战。直到另一批人马顶上,他才被拖下来裹伤。这情景,让赵瑟突然想起当初中原大战,自己与傅铁衣一道陷入流寇包围,日夜苦战的日子。于是,脑子一热,她竟走过去亲□问受伤的校尉。

  那校尉鼓舞之上更受鼓舞,一时鼓舞得大发了,激动之下,竟是翻身而起,一把拔出自己身上的羽箭,然后单膝跪倒,献上道:“请大人也射一箭,以壮我军威。”

  “这个……”赵瑟一怔,瞅着那染血的箭为难了。心中不由有些后悔,早知道就不应该去搞那些装模做样的把戏。现在可怎么办?

  关键时刻还是要靠自己人啊,赵瑟旁边的江源立即就出面打圆场了。说起来,这位江指挥使和赵瑟还有那么一星半点的亲戚关系。他是凭借当初一而再,再而三地献上儿子的功劳,才能依附上门阀赵氏然后得以飞黄腾达,算是赵氏家臣似的人物。因此,赵瑟那里一犯难,他马上就察觉了,然后自然义不容辞,要站出来替主人顶枪扛刀。他大声斥责道:“放肆!大人是什么身份,以女子娇贵之躯踏足此地已是我等的无上荣耀了,怎么能求她拉弓射箭?还不快快退下!”

  奈何那校尉却是个实诚人,只道赵瑟是不会射箭,于是便诚心实意地建议道:“末将知道大人是女子,不会射箭。可大人不会射箭没关系啊,拉不开弓弦也没关系。大人可以用弩,不消拉弦的。只要是大人亲手射的,将士们都会精神百倍,更加浴血奋战。”

  这一番话立即就得到围观将士们的哄然叫好,于是其余的将领也都跟着起哄。

  赵瑟看着校尉脸上无比认真而诚恳的表情,耳边听着将士们的鼓噪声,心中一阵烦乱。如果面前的这些是高官显贵,她自然有得是办法拒绝。然而问题是,他们不是。以前的经验完全派不上用场。赵瑟不知道该怎么对待这些卑微的小人物,不过赵瑟感觉,这时候不能拒绝他们的要求。于是,赵瑟点了点头,冲那校尉道:“好,你起来吧。”

  将士们发出一声欢呼,迅速准备好了弓弩送上来。赵瑟推辞不得,只得从某个半跪的小校手里接过弩。

  弩是上好了弦的,射地时候只要一按机簧就能可以了。按照旁边将军的指点的方式,赵瑟将弩握在手里,抬起头,目光有些茫然从战场上扫过。

  “只是射一只箭而已。”她想。

  “大人,您看那里,那是帅旗,敌军的主帅就在那里。”又有一名将军极是体贴地向赵瑟指点发箭的方向。

  赵瑟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放眼望去,见无数兵马盾牌之间,高矗着一面大旗。大旗之下,有人手握宝剑,指挥战斗。举手投足之间,雄姿英发,挥斥方遒。尽管看不清面目,但赵瑟确定,那是叶十一。

  一旦看见了叶十一,毫无道理的,赵瑟心中顿时翻起无穷的气苦。什么低头啊认输啊之类的大计全然给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就剩下了个赌气。而且气得要命,眼睛一酸,眼泪就充盈了眼眶。

  “还打这么起劲,高兴死你算了!”她愤愤不平的在心中想,对准叶十一的脑袋,恶狠狠地扣动了机簧。上足了弦的弩箭立即便挟着一声尖锐的声响,激射而出。

  赵瑟射箭的水平,可以负责任的说,不是不好,而是相当的不好。那准头,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但是,这一次,大约是她的怨念实在太深了。这一箭竟如箭神附体一般,直直地冲着叶十一的脑袋就去了。众将齐声欢呼,战场上的将士们大受鼓舞。

  当然了,这个欢呼水分极大,捧场和鼓劲的比例至少占到九成,反正把气氛烘托起来也就达到目的了。因为在场的将军们都知道,虽然这一箭准头十足,劲头也够,但真要说能射中叶十一,那恐怕可能性是不大。要是准头和力道有用的话,那还要护卫和盾牌干什么呢?野战更是没有必要。咱也就不必费劲了,直接弄一排神箭手城上射呗。所以说,那玩意就是个人品活儿,需要超凡脱俗的运气。至于说到运气,这么不靠谱的事儿,一般大家是不会指望的。

  果不其然,赵瑟准头与力道都绝佳的一箭,在保护层的外围就被拎着盾牌的叶十一亲军给挡了下来。寿州城上的将军们象征性的发出一声齐叹,然后,就着士气正旺这股热乎劲该干嘛就干嘛去了。至于挡在叶十一身前的卫士们,战场上这种事情司空见惯,挡下来就挡下来了,没人会去过多注意。甚至多看一眼,他们也会嫌浪费时间。然而,士兵们没注意,不代表叶十一没注意。

  很难相信叶十一是怎么从战场上那些成千上万的到处乱飞的箭矢中扑捉到其中有一只是由赵瑟射出来。这完全没办法解释。非要解释的话,只能说,赵瑟是不一样。在灵魂层面,对于叶十一,她和别人不一样。于是这种不一样在冥冥之中成为一种神秘的力量,让叶十一在这一刻心有灵犀了。

  事实上,赵瑟的弩箭脱手的一瞬间,战场中的叶十一就仿佛是被什么猛得触动了的心弦一样。他福灵心至地一抬头,望向寿州的方向。然后,他就看见了赵瑟。他看见赵瑟拿着弓弩立在城头发呆的样子。

  霎时间,强烈的感情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千万种滋味在心头翻滚,几乎是叶十一无法自禁。这是自渭河渡口她与他擦身而过,宣称“我永远不会原谅你”之后,他们第一次见面。叶十一顿时呆住了,茫然不知所措。

  战场上形势的变化是很快的。叶十一这一愣神的功夫,前方的进攻失去了统一的调度指挥,立即就有点跟不上趟的意思。

  “怎么回事?”前方进攻的将领们纷纷扭过头来向后观望。

  然而,扭头也没能发现后方有命令传来。于是,将军们只好按照自己的理解各自为战了。

  各自为战当然是不行的,或者对别人行,但对张襄肯定不行。是的,叶十一放在前面地将军都是不赖的,或者有智谋,或者有勇力,或者智谋勇力兼而有之。然而,没有了统一的指挥,全凭大伙儿自由发挥,再怎么不赖,那种行云流水的感觉终究是没有了。张襄是什么人?跟叶十一有差距,跟越鹰澜宇文翰卢宾还有差距吗?所以,敌军的进攻上的凝滞他第一时间就发现了,于是立即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发动反击。叶十一前锋几员大将各有主张,登时就有点要乱套的架势。

  好在这个时候叶十一的注意力总算是回到了战场。他拿眼一扫战场,有些嫌恶地小声嘀咕了一句,然后果断地一挥手,下令道:“撤退!”

  一番厮杀,直至黄昏,叶十一麾下各部才渐次撤回淮河岸边的大营。此一番战斗,各部均有所折损,竟是叶十一兵出关中以来少有的挫败,诸将不免有些垂头丧气。大家心中也明白,之所以有此挫折,全是因为指挥突然中断,不过没人敢去怪罪叶十一罢了。他们想不到,也不相信叶十一会在战场上发愣,于是不免要将罪名加在中军的段文虎、卫伯贞等人头上。卫伯贞都冤枉死了,真是打掉牙往肚子里吞啊。

  好在叶十一人品不错,很快就替他平反了。把自己关在帅帐里谁都不见,整整一宿之后,第二天一早,叶十一就召了全体文武官员会议。会上,他直接承认昨日小挫,责任全在自己指挥失误,然后一挥手打断了众将极力把错误自己身上揽以还他清白的积极发言,语气很是难测地说道:“日前中原传报,赫连胜、庞炜等已然合兵彭城,包围曹秋何军。为了尽快攻下彭城,以出兵两淮正面夹击金陵,我打算亲自前往彭城。至于寿州这边,则遣一人为大将主持,诸位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大伙儿都愣住了。实在没准备啊!谁也想不明白叶十一这是要搞哪一出。守彭城的是曹秋何,守寿州的可是张襄。无论水平、能力,除开不要脸地程度,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也都是张襄要更难对付一些;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是寿州更需要叶十一亲自坐镇指挥啊?好端端的做什么要跑到彭城去,难道就因为今天稍微出了点失误?这里有也太……主上您这不用这么严于律己,我们承受不住啊。于是,大家伙蠢蠢欲动,都有了要劝谏的意思。

  叶十一心知肚明,有赵瑟在寿州,自己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专心与战事了。于是,他索性不给臣下劝谏的机会,径直下令道:“卢宾,你点一万兵马,与卫伯贞一起随我前往彭城!”

  命令是不能违背的。于是,卢宾只好施礼应道:“是!”

  叶十一继续令道:“越鹰澜,我任命你为大将军,授虎符印信。我走之后,寿州方面战事,由你全权主持。”

  越鹰澜亦道:“遵令!”

  “你……”叶十一望着越鹰澜,欲言又止。他还没有失去理智到明确下达诸如“决不可伤到赵瑟”这样愚蠢命令的地步,然而,赵瑟……

  好在越鹰澜完全领会到了叶十一的意思。她郑重向叶十一施了一礼,目光坚定地迎着他的眼,仿佛起誓似地道:“请主上放心,臣绝不负主上所托!”

  叶十一点点头,道:“阿鹰,尽管放手去做,我是信任你的……”

  就这样,叶十一把寿州扔给了越鹰澜,自己跨上健马,心安理得地跑去彭城找曹秋何单挑去了。

  他这一走不要紧,可把赵瑟给坑苦了。

  人家赵瑟可是做好了准备,来寿州找叶十一低头认输的。结果一个没看住,让叶十一给溜了。这让赵瑟找谁认输去?

  难道向越鹰澜认输吗?

  赵瑟是绝不愿意向越鹰澜认输的。就算她愿意,张襄也绝不能愿意。武人有武人的骄傲。向叶十一认输是一回事,向叶十一的手下认输又是另外一回事。前者张襄尚且不能接受,后者就更不要说了。

  而况即便是张襄列祖列宗的脸都不要了,愿意认输,赵瑟其实也是不敢的——不关愿不愿意的事,就是不敢。

  于是,寿州之战,只好硬着头皮打倒底了!

  命悬

  越鹰澜打寿州,思路和叶十一又有所不同。

  叶十一的策略是集中力量打紫金山。寿州那些老弱残兵,窝囊废厢军府兵他是不屑去打的,太费工夫且无聊。决定寿州之战成败的关键在于驻扎在紫金山的张襄和他手下的河西铁骑。只要消灭了这部分了力量,战争就结束了。这个策略,是最快获取胜利的方法,但是,怎么说呢,但凡是最快的,总是最有风险的。那真不是一般将军玩得起的。叶十一敢于用这种打法,是因为他有十分的把握在战场上压制住张襄。这个把握越鹰澜是没有的。所以,她在接手寿州之战的指挥权之后,立即就改变了打法。

  和叶十一不一样,越鹰澜很屑于欺负战场上的老弱病残与女性。身为女性的她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她完全不必在意被人指责为没追求、没人品,没尚武精神。于是乎,在功利战争的思想指导下——也就是说尽可能规避强敌,专捡窝囊废死劲欺负,越鹰澜做出了彻底包围寿州的布置。

  “没有速战速决走捷的能力没关系,只要我们具备和我们的能力相匹配的耐性就可以了!”

  这是后来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是当时寿州之战越鹰澜决定包围时说的。然后,她就将寿州城密不透风地包围起来。

  越鹰澜是威武的。她有和张襄相匹敌的作战能力,也有足够的耐性围城,于是在己方淮河上游巨大的战略优势配合下,她成功地将寿州城里的守军与紫金山上张襄率领的机动力量隔绝开来。无论是谁,寿州的厢军也好,张襄的河西铁骑也罢,谁都没办法越雷池一步。另外,为了彻底断绝金陵方面的念想,她还做了一个非常“缺德”的安排——在淮河上栓铁链。

  以攻打寿州搭建的浮桥为中点,她命人在上下几十里水面拴上了数千尺长的铁锁。光栓铁链还不算,还有更缺德的升级版。水军统帅罗文忠建议,为了增加浮力,应该给这些铁链都连上木头。这样铁链就不会下沉,可以彻底拦住金陵的战舰了。越鹰澜立即批准了这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的建议,于是,一夜之间,铁链上都系上了巨大的木头,寿州上下的水路彻底被封锁了……

  种种布置都指向一个结论:越鹰澜虽然没有叶十一的天赋,但她比叶十一更加稳扎稳打。“稳”是战场上最可怕的存在,因为无懈可击。

  这一下,赵瑟算是遭了老罪了——当然,寿州还没到缺粮断顿杀战马吃人肉的程度,所以这个遭罪不是身体方面的,而是心理上饱受折磨。

  赵瑟简直快要疯了!

  投降不成,突围不成,死守不成,援军还是不成。

  投降就不必说了,不能也不敢。

  突围也是做不到。越鹰澜展显示出名将风采,外抗张襄内击寿州,且战且围,把寿州围得个水泄不通。寿州城里,别说是人了,几乎连只耗子都跑不出去。他们不是没试过,可就是从寿州城到紫金山这么点路,愣是咫尺天涯,说什么都突破不了。

  至于死守待援,先说救援。目前紫金山上的张襄和越鹰澜是势均力敌,谁也奈何不了谁。想要反败为胜,唯有指望新的力量加入战局。这个新的力量,目前看来只有金陵方面的援军。援军也的确是来了。既然是赵瑟困在寿州,金陵方面自然是义不容辞要派援军。

  于是尽管刚进三月,还不是水军出动的最好时节,金陵方面还是第一时间就派出了强大的水军——强大的这个词绝不夸张。虽然说除了淮勇之外,南方的军队大多疲软,但江南的水军可一点儿都不疲软。不仅不疲软,而且一直以来都很强大,实力是全天下都公认的。

  援军的主将是王余。这也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物,甚至用强大来形容都远远不够,或者只有用他的出身经历才能准确的诠释他的水平。简而言之,王余这个人在加入江南水军之前是个海盗,也有传言说他实际是出身于河东王氏,总而言之,他十三岁就下了海。王余下海的时代,正是被称为老船长的海盗之王遭到谋杀,大大小小的武装贸易船队忙于海上大火并的时代。他从最下层的水手做起,在惊涛骇浪中参与抢劫、战斗与贸易,三十四岁那年就成为了控制往东瀛、大秦等处贸易的四大海盗王之一,手下的武装船队跟朝廷的水军相比也毫不逊色。要说这辈子唯一的污点,也就是不知怎么搞的,竟被个曹秋何忽悠上了岸,从此充当起金陵小朝廷的走狗打手。

  强大的水军加上强大的统帅,可以说金陵派出援军的阵容是相当靠谱的,只不过靠谱的阵容未必能带来靠谱的结果罢了。谁能想得到,经受得住海上暴风骤雨考验的强人,竟然能在淮河这么个小水沟里翻了船呢?

  事情是这样的:王余带着水军开到寿州上游,碰到拦江铁索,船开不动了。于是王余陈兵下蔡,派人趁着夜色凫水过去搞破坏。然而,搞破坏也是需要时间的,还没等他们这边破坏搞完,潜伏在不远处的罗文忠水军突然就发动了进攻。王余何许人也啊,人家是经见过发风大浪的,自是微微一笑,凛然无惧,下令还击。就在这一刻,杯具发生了,战舰竟然都开不动了。原来会游泳的人,北方虽然少,但还是有的,罗文忠库里栓河道的铁链也还有剩。于是会游泳的几个人就拎着剩下那点儿铁链,趁着夜色悄默声地潜到王余战舰的底下,然后慷慨地把他们统统送出去了——他们用锁链把战舰牢牢拴在了一起。于是,王余这条大海里的蛟龙就这么窝囊地败给了小河沟里的泥鳅……好在,他本人还是逃脱了,带着残军后撤进涡口水巷,嗯,继续在精神上支援寿州。

  精神支援当不了饭吃,反正援军是没指望了。没了援军,就凭寿州城里那几块料,死守又能守得了几天?

  另外,赵瑟还得为薛玉京操心。薛玉京快要临盆了。虽然说用不着赵瑟去接生,但看着她每天挺着滚圆的肚子在自己眼前晃,赵瑟心里不可能没有压力。

  张襄心里也饱受折磨。他都后悔死了。早知道会是这种无耻的打法,他是绝对不会将自己即将临盆的妻子独自留在寿州的。显而易见,他被隔绝在寿州之外,而敌军压着寿州穷追猛打。寿州城里有他最重要的人,他却无能为力。

  不是他能力不够,而是无力回天。他手中虽然还有几乎完备的河西铁骑,说起来并不比越鹰澜差,然而,这并不足以动摇敌人在江北巨大的战略优势。叶十一离开之前,他的军队就已经夺下了舒州、和州、薪州等地,对他形成绝大牵制。张襄知道,他再怎么努力也是不可能解寿州之围了。甚至于他不动还好,一动就极有可能被收紧的包围网勒死。强劲无比的河西铁骑,似乎除了逃跑之外,已经毫无用处了。

  跑当然是跑得了的,可是张襄能跑吗?就算赵瑟可以不管,薛玉京和他们未出世的孩子还被围在寿州呢!

  考虑了几天之后,张襄决定逃跑。

  他也不得不跑了,因为寿州城马上就要被攻破了——当然,是带着老婆一起逃。他决定闯过寿州城外的包围,返回寿州将薛玉京和赵瑟接出来,然后再护着她们突围。虽然解寿州之围是不可能了,但如果只是以一小队精锐趁敌人不备快速杀回寿州,凭张襄的能力与河西铁骑的快马,应该还是没问题的。不过,这么做极为冒险,有点自入绝境的意思。如果张襄不回去,他就可以轻松逃生。如果他回去了,就有可能送命。毕竟后面的突围很不容易,还要带一个孕妇和一个累赘。不过,男人为了老婆孩子总是要拼命的。

  张襄仔细的策划这次行动。他首先和停泊在涡水巷道的王余取得联系。王余表示,发动进攻虽然不行,但可以前往下蔡附近接应。只要张襄他们一从寿州突围,跨过淮河北岸,登上战舰,就算是安全了。王余那边联络好之后,张襄开始准备行动。先是布置好自己走后大军如何撤退,然后挑选最快的马、最锋利的刀、最矫健的骑士,选择突破路线。

  乙酉年三月初八日拂晓,张襄率百余精骑,悄悄潜入越鹰澜大营附近,然后突然发动,向内闯营。

  这个时候,寿州城里,赵瑟正陪着薛玉京。寿州的战局已经那样了,赵瑟也不是打仗的料,并没有扭转乾坤的神奇力量,于是索性也不上城头去给大家添那个麻烦。眼见着到了最后的时刻,长夜漫漫,反正也睡不着,为了避免胡思乱想,索性整夜都陪着即将临盆的薛玉京。

  他们两人并肩躺在床上,屋子里静静的,隐约只有城外的砲声和喊杀声。赵瑟静静地说:“玉京姐姐,孩子叫什么名字你想好了么……”

  薛玉京手扶着肚子,朦朦胧胧地说道:“想好了,如果是女孩子就叫佑,男孩子就叫鄂,易经上说……”她突然停了口,侧耳倾听半响,然后道:“瑟儿,你听,什么声音?”

  赵瑟手支着床榻半坐起身,侧耳倾听,除了一贯攻城的声响,并无什么特别。,于是说道:“没什么声音啊?”

  薛玉京执拗地摇头,一推赵瑟道:“有的,派人去看看。”

  赵瑟只好传唤门口的侍从:“小白,你去城上看看,有什么变故即刻回报!”

  门外白下城答应一声就去了。赵瑟和薛玉京躺在那里,一时都没了话,安静下来。

  大约半盏茶地光景,门咚得一声被推开了,一个全身甲胄仿佛被血泡过似地将军闯了进来。那将军步伐极快,赵瑟还没反应过来是谁,他就几步跨到窗前。他伸手将薛玉抱起来,又将一床薄毯从头到脚将她裹住,往怀里一抱,转头就往外走。同时丢下一句话给赵瑟:“快起来穿好衣服,马上就要出城突围!”

  薛玉京叫了一声:“阿襄!”

  赵瑟终于反应过来,是张襄回来了。于是她赤脚跳下床,追上去揪住张襄的衣袖道:“不行,玉京姐姐马上就要临盆了!”

  “必须马上走,城要破了!”张襄将张瑟往旁边亲军处一推,道,“快,给她穿盔甲!”

  赵瑟被匆匆忙忙套上一声盔甲,然后被几个士兵架出去推上马,向外走去。城里火光冲天,一路上到处都是匆匆忙忙奔跑的士兵。

  到了西城门,张襄勒住马。赵瑟四面一看,发现周围乱糟糟的,江源等寿州城中几名重要的将领都杂在骑兵之中。张襄偏过头来问赵瑟:“自己能骑马吗?不行可以让骑兵带着你!”

  赵瑟点点头道:“我可以。”

  这时候,张襄怀中薛玉京挣扎了一下,道:“阿襄,你放我下来!你这样抱着我没办法交战,我更危险。我也骑马,我没问题!

  薛玉京怀着身孕,没办法横搭在马上的。张襄迟疑了一下,终于将心一横,点头答应。

  张襄鹰隼一般环视一周,然后将手用力一挥。霎时间,寿州城四门齐开,聚在城门的守军潮水一般地涌了出去,顶着枪林弹雨往外冲,顿时间乱作一团。趁着短暂的一点儿混乱功夫,张襄一马当先杀出城去。河西军最精锐的骑兵紧随其后,将赵瑟和薛玉京围在队伍中间,疾冲而出。

  越鹰澜立即调兵拦截,然而河西铁骑无愧天下第一劲旅之美誉,只一心突围简直无人能挡。等越鹰澜好不容易带了兵马追上来,他们几乎已经突出重围,要杀过淮河北岸了。

  越鹰澜一挥手,立即就是万箭齐飞,她本人也弯弓搭箭。这个时候,宇文翰正好赶过来,于是说了一句:“阿鹰,刀枪无眼,战场上就算是误伤了什么人,也是天意,主上也没有理由怪罪的……”

  越鹰澜心头一震,箭尖不由自主就瞄向了赵瑟。她是万中无一的神射手,她知道,只要这一箭射出去,也许她心底那个卑微的愿望就有希望了。她潜意识的很想射这一箭。然而,手指松开弓弦,箭刚要离弦的一瞬间,一句话突然在她脑中炸响——阿鹰,我是相信你的……

  离弦的箭带着风声呼啸而去。与此同时,河西骑兵也冲过了淮河北岸。

  鹰击

  “梆”、“梆”、“梆”,三更鼓响,夜已经深了,寿州帅府内外却还灯火辉煌。帅府前面的长街马蹄声一阵紧过一阵,都是飞骑而来的将领。他们到在帅府门前,飞快地一旋调过马头,门前卫士立即上前一步,正好抓住缰绳。马上将军手按鞍桥一跃落地,同时将手中的马鞭丢给随行马弁,脚下拾级而上,跨步进门。一套动作做来行云流水,霎时潇洒好看。一名将军刚进去,紧着着另一名将军就到,都是不作停留匆匆赶了进去。一时之间,帅府门前,人马络绎不绝,却有条不紊,不见一丝骚乱。

  马蹄声想响过一气,渐渐消止。帅府深处,一众将官全身甲胄分两旁肃立大堂。堂中极是安静,虽数十将领却不闻一声杂音。火烛高悬,亮光打在他们明晃晃的盔甲上,如冬雪寒霜,刺得人心底发寒。堂上张襄立在帅案之后,银盔银甲,一如少年时装扮,眉眼间却满是凝重,再无少年时的神采飞扬。他缓慢地踱着步子,目光注视着帅案之上平摊开的巨幅地图,沉吟不语。

  “秦九爷到,俞大使到!”门口亲军大声禀告。

  张襄豁然抬首,道:“快快有请。”说着亲自迎下堂来。

上一篇:《皇后重生手册》

下一篇:大药天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