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扫娥眉 第6章

作者:作者:郁之 标签: 古代言情

  

  赵瑟便将自己与薛玉京去看婚宅却又和谢十七失之交臂的事说了。

  

  “谢十七吗?他怎么想起来寿州……”

  

  “母亲果然认识谢十七吗”赵瑟心里一喜。

  

  新川夫人微微点头,却淡淡地说:“算是认识吧,当年在东都有些往来……都是十几年前的旧事了,现在恐怕对面都无话可谈……”

  

  赵瑟微有些失望,还想再问,新川夫人却打了个哈欠说:“你去吧,娘倦了……”

  

  冬叶挑着帷帐把赵瑟送出门,回来就听见新川夫人吩咐:“叫新来的夏草和夏叶进来揉脚……”

  

  *

  

  绿玉见赵瑟回来,捧了一个匣子与一封书信过来,禀告说是太守张大人一早派人送过来的。赵瑟打开盒子一看,是一套子玉儿文房四宝,东西挺珍贵,也有祝福早日登科的意思在里面。赵瑟有些失望,叫绿玉收了,又喝了会儿茶,忍不住拆开信看。信是张芝兰亲笔,写得很客气。大意是说谢公子今日已离开寿州,没能留下人给妹妹作画万分对不住,以后一定再想办法等等。

  

  赵瑟叹了口气,终究也是没法子的事。想起翠玉跟着自己熬了一宿,便让他先下去睡了,自己收拾了信,随便吃点东西,躲进房里蒙头大睡。第二天起来,眼睛有些红肿,碧玉慌忙要请大夫,赵瑟却止住他,叫拿点冷水敷敷算了。

  

  从这天起,赵瑟收敛心思闭门读书,准备半个月后的乡试。

  

  大郑以科举取士,科举考试分县里的少试,州郡的乡试和两京的院试三级。根据所考内容不同分为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算、格物、道举、仪礼、武制、武选十科,其中以秀才一科最贵,进士科次之。各级科考中,应考仕子自行选择考试科目,可以只考一科,也可以同时考多科,任何一科取中即为考中,同时取中几科就称为连中几科。

  

  少试于每年四月十五日举行,由各县主持,每科取五人,取中者为“生员”,贵族与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可以不经少试而直接获得生员资格,考中生员称为“进学”;乡试于每年八月一日举行,由各地州郡主持,每科取十人,取中者为“举人”,考中举人称为“中举”,一般把连中科目最多者称之“解元”;院试于每年二月十五日于两都举行,由礼部主持,每科取十五人,取中者为“俊士”,考取俊士称为“及第”,一般根据连中科目数量和等级由皇帝亲点前三名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按大郑律,生员以上免除徭役,举人可以接受各级公署征辟为属官,俊士则由朝廷通过吏部统一授予官职。

  

  对于大郑的男子而言,只有通过科举才有可能立于众人之上,只有立于众人之上才有可能获得某个女子的垂青,只有获得某个女人的垂青才有可能留下自己的血脉。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你是皇室宗亲,如果你有家财万贯,如果你能名满天下,那么放心好了,你们一定会有妻子的;如果你出自豪门巨室或者有个争气的族兄弟,那也挺好,除非运气太差,否则怎么也能混个滕来做;出身不好也没关系,只要长的漂亮或者有点特长,愿意屈膝为侍,也总会有女人愿意要你的;另外,你还可把兴趣放在男人身上,这可省事多了。总之办法会有的,就算什么都没有,总还是会有狗屎运的吧。

  

  不管怎么说,科举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登天梯,数以百万计的男人们都挤着要上去。然而,这梯子实在太窄太陡,是有人爬上去了,可掉下来的却是他们的几万倍。

  

  这样看来,像赵瑟这种明明家躺着就能得到一切的女人也来凑科举的热闹,抢可怜的男人们有限的梯子,也未免太不是东西了。然而,那些可怜的男人们花费了无尽的汗水,目的不正是要得到这些“太不是东西”的女人吗?所以说,赵瑟完全应该光明正大地、毫无愧疚地、全力以赴地“真不是东西”才对。

  

  赵瑟当然是很希望顺利中举的,但这并不容易。在大郑,什么事情都能以女子为尊,就科举不行。所谓科举者,选天下之英才以利国家也。英才是不应当分男女的,科举自然也不能特别偏向女子,所以,大家不管男女,都得靠真本事。

  

  既然不能任何便宜,那么……考一科还是考几科,这是一个问题。

  

  指望她连中几科那是作梦,毕竟她还不算天纵英才,也绝不可能像男子悬梁刺骨、破釜沉舟般苦读。赵瑟掰着指头算计,武制和武选科自己根本不会,秀才和进士科太难;道举和仪礼科东西太杂、明法科也不擅长。这样说起来,能选的只有明算、明经和格物三科。赵瑟最擅长的是明算,这一科是肯定要考的。格物是父亲亲自点拨的,也算家学渊源,当然也要试试。明经全凭记性,只当碰运气了。

  

  于是,赵瑟亲自去学政报名,回来又温了几日书,转眼就到八月一日乡试之期。前两天考秀才和进士科,虽然没有赵瑟的事,却也心神不定,索性连书都扔到一边不看了。第三天是明经科,赵瑟起了个大早赶去考场,晚上回来却嘟着嘴。原来记不得的太多了,屋里几个侍儿轮番开解了半夜才好些。歇了一天,又连着考了两场明算和格物,在赵瑟,这乡试就算是考完了。

  

  因为发榜还要到八月底,赵瑟便在家里闹腾起来。一时急着翻书,一时又让把书扔得远远地;一时要出门玩耍,一时又要闭门谢客,日子过得竟然比乡试前还紧张。没几天,就连她屋里的侍儿侍奴小厮们都盼着“赶紧到月底吧”。

  

子周

  眼看中秋将至,新川夫人的滕御——也就是新川侯的七弟、赵瑟的七叔——秦合元看赵瑟整日心神不宁,就琢磨着趁中秋请几个倡优班子进府唱曲,一来给赵瑟解闷,而来家宴也能热闹些。于是,唤人把寿州城里当红的几家倡馆小班列了单子,吩咐身边一个得力的侍儿青衣送去冠云楼给赵瑟挑选。

  

  赵瑟瞅着手里这张单子直发呆。倡馆嘛,她知道是知道的,去是从来没去过的,谁知道哪家合适?七叔这不是给人出难题嘛!再看单子上列的什么倚红楼、拥翠台、暖酥阁、腻云轩、折兰堂、观菊苑等等名堂,都是一般香艳,实在是无从选起。她虽然不愿意显得自己没见识,却也只好说:“请七爷自己做主就好。”

  

  青衣受了嘱咐,当然不敢就这样回去复命,笑着求到:“小姐随便挑几个吧,就当可怜可怜小的,这样回去,七爷非剥了小的皮不可……”

  

  赵瑟被青衣缠不过,又想着他是青玉的哥哥,便随便圈了几个名字交给他。青玉这才欢欢喜喜得回樨香轩交差去了。

  

  到八月十五这天,新川侯带着自己的次子和四子、五子回家团圆。这样,除了赵瑟的大哥赵峥还在京里读书,全家人就都到齐了。府里顿时热闹起来,合元早就吩咐在园中铺好了厚厚的织毯,这会儿摆开筵席,召来家伎,乐声起而歌舞作,正是饮酒赏月的好时节。

  

  赵瑟侧坐在锦绣坐垫上,手肘撑着几案,瞧着几个年幼的弟弟四处爬着玩。二哥赵箫凑过来说:“家里的歌舞伎就是不行,整天只会一些陈词滥调,妹妹等过一阵及了笄,一定要挑几个好货进来,哥哥也能沾沾你的光。”

  

  赵瑟忍不住瞪了自己这位不争气的哥哥一眼说:“二哥你就琢磨点正经儿事吧,再这么下去我什么时候才能有嫂子啊。”

  

  赵箫歪歪嘴说:“你还有大哥呢,我你就别指望了。哥哥我没女人照样能高兴,傻疯了才受那份儿活罪。”

  

  赵瑟顿时语塞,自己这位二个哥打从记事起就是个除了吃喝玩乐学啥啥不会的模样,累得父母不操了多少心。后来父亲把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打了无数次,终究还是没有用。这样下去,别说找个门当户对的妻子,就是作侧夫,官宦富贵人家也是不要的,总不能堂堂千户侯的公子屈身为侍吧。可二哥仿佛一点儿都不在乎,整天还是花天酒地,不务正业。最后父亲也灰了心,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只是悉心教导四弟和五弟,切莫重蹈二哥的覆辙。

  

  六弟以下四个弟弟年纪尚幼,玩一会儿便倦了,由各自的公公或领或抱带回去睡觉。合元拍手令家伎们退下,吩咐几个倡馆小班遣出色的小倡儿唱些新词来听。

  

  于是,满耳红香软醉。

  

  赵瑟是十句里最多听得懂一两句,旁边二哥倒听得津津有味、眉飞色舞地。正打瞌睡间耳边传来一阵歌声,顿时清醒起来。

  

  曲是旧曲,“黄莺儿”的调子,词却着实有些不凡。赵瑟凝神看去,只见一个十来岁的小倡儿,长得异常俊美,边弹琵琶边唱道:

  

  “园林晴昼春谁主。暖律潜催,幽谷暄和,黄鹂翩翩,乍迁芳树。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无据。乍出暖烟来,又趁游蜂去。恣狂踪迹,两两相呼,终朝雾吟风舞。当上苑柳农时,别馆花深处,此际海燕偏饶,都把韶光与”【1】

  

  初听只觉得不错,越琢磨却越觉得不是凡品。赵瑟仔细想了半天,心中连着做了好几首黄莺儿,却自己也能听出来及不上小倡馆所唱那首的万一,一时竟呆住了。

  

  新川夫人见女儿直愣愣地瞪着那漂亮的小倡倌儿,悄声对夫滕们说“女儿大了”,又问唱曲的小倡儿:“这词是谁做的?”

  

  小倡儿答道:“是住奴儿阁里的一位仕子所作,听说是来参加今年乡试的生员,名叫陆子周”

  

  应试的生员吗?赵瑟回过神来。

  

  新川夫人颇有些感慨地说:“果然‘真才士始自风流’,今年的解元必是此人。”

  

  合元素来对这些作诗填词的事不感兴趣,只悄声吩咐身旁的侍儿:“一会散了席,叫鸨子带人过来。”

  

  *

  

  合元翘腿坐在圈椅上,闲闲地拿长长的玉尺拨弄着小倡儿娇嫩的小脸。小倡儿直直地跪着,一张俏脸不敢有一点儿表情,随着玉尺的拨动或仰或俯、或倾或斜。暖酥阁的鸨儿弯腰立在一旁,脸上挂着谄媚的笑,目光却分外紧张地随着玉尺转动。

  

  合元拨弄了一会儿,点头说:“长得还算清秀。”

  

  鸨儿似乎松了口气,殷勤地说:“不瞒七爷您说,这绿云可是奴儿暖酥阁最俊的哥儿……”

  

  合元却眼尾都不扫他一眼,只吩咐了一声“青衣”便起身走了。

上一篇:《皇后重生手册》

下一篇:大药天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