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日暖 第25章

作者:怀愫 标签: 古代言情

  沈老爹搭了个梯子是借题发挥,王老爷见色这样快是正中下怀,两个人一句私话都不曾说过,这上头倒有默契,一句话就堵死了王大郎的路,朱氏便是要哭要求,也没法子张开口去。

  苏氏正在家里哭天抹泪的砸东西,朱氏捂了心口倒在床上,这回却没有桃姐儿再帮着求了,她在自家屋里,从窗户缝里看外头闹得翻天,“吱呀”一声合上窗扉,又坐到镜台前去,张了口“霍霍”两声,还是发不出原先的声来,桌前一大壶蜜水,她急急灌下去一口,再张口还是这声儿,气得把杯子一砸,合衣倒在床上。

  苏氏杀猪似的叫,王大郎原还木呆呆坐着只当听不见,不防她伸手拿个木梳子砸过来,正砸在额角上货郎拿扁担打中的地方,王大郎“滋”的吸一口气,立起来也不出声,两步走过去,把苏式两只手拎起来,一耳光甩得她耳嗡眼花,瘫在床上起不来。

  朱氏听见响动只作不闻,王老爷就是想管也管不着继子的房里事,他坐到窗下,把棋盒打开,一黑一白两边摆起子来,自个儿下起棋来。

  梅姐儿在楼上不敢出来,宝妞却哭得惊天动地,她眼见得亲娘被打,缩在墙角哭个不住,朱氏听见宝妞哭了,才挣扎坐起来,进门看看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抱了宝妞道:“你两个出去赁屋子罢,宝妞便留在我身边。”有个孩子常在王老爷面前晃,若能哄得他回心转念是最好,若不能再搬进来,有个孩子也好常常走动。

  夜里风一起,白日里日头晒出来的暑气慢慢散了,沈家把晚饭就摆在院里树下,玉娘歪在床上,兰娘端了几碗大菜出来,专谢那位小哥,给他碗上盖了满满一层肉菜,沈老爹见他相貌正人年轻,便问他多大年岁,家乡在何处。

  货郎乐呵呵说了,潘氏直在桌下踢沈老爹的腿,怕他要把玉娘许给货郎,沈老爹拿筷子一碰碗,啧一声背过身挟菜,再不理会潘氏。

  那小哥兀自不觉,不知潘氏跟沈老爹两个已打了解场桌下官司,扒掉半碗饭道:“怎不见那守孝的娘子,饭总要吃嘛。”

  蓉姐儿捧了碗去找大白,拿筷子叮叮当当的它都不出来,墙缝里屋檐上都没它的影子,在院里转了一圈都没找到它。

  “大白!大白!”小人儿急了,转到灶下,才听见弱弱一声猫叫,弯腰往灶洞里一看,大白正伏在里头,有气无力的,睁看眼儿看见蓉姐儿也扑上来,眼睛一眯又阖上了。

  蓉姐儿吓坏了,探手进去把它抱出来,大白身子绻成一团,尾巴都不甩了,蓉姐儿抱了它就哭,满脸鼻涕泪的找到了沈大郎:“舅,大白生病啦。”

  沈大郎除了做手艺,就只有一个爱好,招猫逗狗,从小便是如此,是招来真猫逗来真狗,见着那流浪的野猫野狗,必要舍些饭菜,也不知叫潘氏说了多少回,这个毛病就是改不掉,他见得多了,一抱过大白就动动它的爪子,皱了眉头:“这腿,怎的断了。”

  

  第52章 俏 蓉姐午睡偷起敏少年立意科举

  

  大白的后腿上了夹棍,沈大郎巧手做了个猫儿用的夹棍,拿布密密绑实了,大白头先两日还恹恹地藏在灶洞里不肯出来,后来见好了,绑着棍子也跳来扑去的,一直拿嘴去咬那木棍,想把上头的布咬下来。

  蓉姐儿见了大白断腿的可怜模样心疼的紧,不许它动,一瞧见它动就把它抱到褥子上,叫它躺在里头睡觉,偶有个蝉声乌呜勾了大白去玩,她就板着小脸,手指点着大白:“不许!”

  大白听了这声,喉咙口里呜哩呜哩,拖着腿还伏回褥子上,沈家人对蓉姐儿只说大白帮忙捉贼,叫贼人一脚把腿给踹断了,蓉姐儿心疼的不得了,拎着小棍子在家里转了好多天,一瞧见门外有黑影就喊。

  玉娘对大白更是尽心,怕它在褥子上卧着热,到竹匠那儿央求半日,叫竹匠单拿竹条给它编了一方竹席子,同它睡的褥子一般大,放在上头正好,大白甩了尾巴伏地阴凉处,连吃的猫儿鱼都剔了骨头,把肉切得碎碎的拌在饭里给它吃。

  到大白腿脚灵便了,整个身子肥了一圈儿,抱在手里鼓出一圈肉来,从竹凳子上跳上桌还轻巧,再往屋檐上跳,一个踩空差点儿掉下来。

  蓉姐儿抱了大白再去找舅舅:“舅,大白腿没好,跳不上去呢。”

  沈大郎把它抱在身上翻来覆去的看,还是孙兰娘走过笑一声:“这样肥,哪里还跳得动呢,可不能再叫它吃了。”

  朱氏后头来过一回,拎了各色礼物,布匹钗环一应俱全,都是给玉娘的,原还想拉了她的手说上几句话,潘氏跟着门神一般在屋外头杵不动,朱氏有多少话都吐不出口来,只好赔上几句不是,把自家的儿子骂个臭头,说甚三杯迷汤下肚失了心智了,从来是老实本份的人儿。

  潘氏听见差点一口啐到她脸上去,等朱氏走了,潘氏刮了脸皮进屋:“好不要脸,死的都叫能说成活的,老实,他要是个老实的,那桥洞下趴的王八都是不缩头的硬直汉子!”

  王家送来的东西一概不要,全给了玉娘,点一点竟有十两银子,玉娘要把这钱给潘氏,潘氏赶紧推了手:“这哪里能沾的,你且收好了,说句不好听的,便是你寻着了亲人,就能顾你的终身了?”

  话虽不中听,道理却是真的,玉娘被卖的时候才多大,这十几年过去,家人也不知变得怎生模样,也许还惦记她,也许早就把她抛到了脑后,寻不着是一说,寻着了就一定肯照拂她,给她说人家定终身了?说不得还得靠着自己,如今能攒着一些往后也好自家养自家。

  玉娘想跟儿媳妇学织绸,潘氏倒喜欢她有主意不靠人,又听见肯于她三分利,意动一番把三分减成二分,玉娘原是奴身,做不得私活,她意思意思收上两分一来算是压制了她,不叫她以为主人家好说话就翻了天去,二是总也有个进项,有了这两分利,手头松快一些,好寻街坊打叶子戏。

  玉娘因了这桩祸事倒得了好处,思想一回也不觉得委屈,收拾好待脸上的乌青褪尽了,便日日跟着孙兰娘去学织绸。

  秀娘走时把这屋子典了下来,如今不必给租子钱,还要收别人的租织机的钱,三边全叫打通了,寻了个看更的,各家有绸机的也都置了搬在里头,一间屋子摆八张,三间通屋一共摆了二十五张,里头倒有二十张是秀娘的。

  她临走把钱给了孙兰娘,央她看管收钱,里头有一份算是给的佣钱,孙兰娘既作得主,也学着样弄了个帐薄,一笔一笔勾勾画画的记在上头,挤出一张织机来给玉娘,叫她从打下手开始,一点点学起来。

  先不给她织绸,先学缫丝,收来的蚕茧在水里泡发出来,一根根均平了扎成一捆,这是个水磨功夫,玉娘先是站着,站久了便坐着,一天下来连腰都直不起来。

  第二日还接着上工,忍了腰酸腿疼缫出一捆丝来,她做这些的功夫,旁人早早把一筐都缫好了,玉娘红了脸,兰娘只宽慰她:“那是积年的蚕娘了,你怎么好比,慢慢学着,就有手快的那一日,这些个哪有甚个机巧,不过就是做得熟跟生的分别罢了。”

  玉娘不着家,便只有潘氏一人看着蓉姐妍姐,她跟陈阿婆两个磕牙扯闲篇,四个娃娃挨个儿排着睡在竹床上,就在院子里的阴凉处睏中午觉。

  夏日里泺水家家都睡竹床,说是床其实并没有床腿,又不似席子这样薄,须两个人抬起来,四边都叫粗壮的竹杆围起来,抬空了不贴地,上面是拿细竹排起来的。

  天热的一丝风都没有的时候,便拿井水洒在院子里,抬出竹床来睡在院子里,开了门通风便是一夜好眠。到了大暑三伏,便把院里的沟堵起来,从井里打了水,地上薄薄倒上一层,不浸着人,竹床当作船那样摆着,借了湿意好睡得凉快些。

  这时候天还未热透,几个娃娃却爱在竹床上玩耍,就是跌到地下也摔不痛的,安哥儿跳上跳下,宁姐儿跟蓉姐儿拉手说悄悄话,妍姐儿最乖,搭着小被子已经睡着了。

  潘氏跟陈阿婆两个坐在椅上说了会话,陈阿婆的店里有人来打酒,潘氏也跟上去推自己做的小菜,宁姐儿眼皮都耷拉下来了,蓉姐儿却还精神的很,眼睛一会看天上飘过去的云,一会看屋檐上踏出去的猫。

  冷不丁的一道白影,她坐起来下脚趿了鞋子就要去追,还以为那是大白,想着大白好些时候都不曾跳到檐上了,怕它踩空了跌下来又断了腿,从开的门缝里跑了出去,才走了没两步,就被人一把抱起来,点着她的鼻头:“你又自家跑出来?”

  眼睛笑盈盈,正是那个少年郎,一只手托了她的背,一只手点着她的鼻子尖尖,蓉姐儿也伸出一根指头,点在少年鼻子上,张了嘴弯起眉:“你!”

  徐少爷眉头一下子便开了,脸上带足了笑意,拿手去挠蓉姐儿的胳肢窝,蓉姐儿笑的摇摇晃晃,哀哀叫两声,团了手求饶,徐家少爷忍不得“扑哧”一声笑出来。

  他身上还是热孝,本来极惹人的眼,可正晌午,不去做活计的人都在家里歇晌,连船都没泊几只,一条巷子全无人烟,他抱了蓉姐儿寻个阴凉处,试着叫她的名儿:“蓉姐儿?”

  “嗯?”蓉姐儿正拿手去勾他胸前挂着的玉牌,上面串了绿莹莹的珠子作丝绦,打的结子她也从未见过,听见叫她,把头一歪,眼睛盯住少年郎的脸,好奇起来跟大白活脱脱一个模样。

  少年郎就又笑,把她抱在怀里颠一颠,又叫一声:“蓉姐儿?”那日潘氏叫她,他听的真切,叫得一声见她又是这付模样抬了头,有趣的紧,拿手指头去逗她,抱着软绵绵的身子,见她身上穿的薄,鞋子还挂在脚上没穿起来,知道是偷跑出来,一只手给她穿鞋子,一只手拢住她的身子,抱她坐在腿上:“你出来作甚?”

  “追大白,大白掉下来。”蓉姐儿复又担心起来,点点屋檐上的翘起来的檐角,少年看见她上一刻还笑着,下一刻倏的收了笑容拧起了眉头,笑的抖个不住,蓉姐儿听见他笑也跟着“嘻嘻”笑起来。

  徐少爷抱了她一刻,听见里头潘氏叫她的名儿,给她两只脚才套好鞋子,拍拍她:“去罢。”蓉姐儿还知道要跟他摇手,走到门边了,身子进去了头还探出来,一只手冲他摆摆,这才缩回去了。

  “不是来送我,怎的绕到这儿,早同你说了,那贱人叫我赶跑了。”吴少爷搭了腿靠在船边,懒洋洋的往嘴里送葡萄,看见表弟来了,把腿一收,好让他坐到自己身边:“怎的,来看姑娘家?”说着挑挑眉毛,黑脸盘上全是挪揄的神气。

  若是别个打趣礼哥儿定要生气,可开口的表哥,他也不当真:“十年后倒是个俏生生的姑娘家。”说着也往嘴里扔了个葡萄,在家日日受父亲的气,关了眼睛闭了耳朵他还要吵到跟前来,难得出来一趟不由松快起来。

  吴少爷刚要送到嘴边的葡萄顺着衣襟滚到腿间,他结巴两声,一拳头砸在表弟肩上:“成啊,十年后这就盯上啦!”

  徐少爷一颗葡萄还没咽进去,呛得直咳嗽,喝尽了一杯茶才把噎住的葡萄顺着喉咙送下去,冲着吴少爷直摇头:“连个娃儿你都能编排,敢情嫂子没把你这性子扳回来。”

  新婚才一个月,正该是蜜里调油的时候,吴少爷却要去投军了,此时并无战事,他去投军不过为着不愿读书,拿刀拿枪比捏笔不知容易多少,他把手作枕往后一仰靠着船舷,两腿一摇一晃:“大丈夫当马革裹尸还,这才叫真英雄,娘娘们们的吟诗作对,我可不干。”

  徐少爷拆他的台:“你是叫舅舅舅姆念得烦了才想往外去,马革裹尸,你到是挣上一头战马回来。”此时去投军全是当大头兵的,哪有战马可骑,那些骑马的不靠父荫便是靠人头。可若真有战事,吴家第三代就只得这一个儿子,又怎么肯放了他去。

  虽无战事,新皇帝倒是个尚武的,把那愿投军效力的都集在一处,各各州府记录名册,集在大营里操练,不能杀敌出去剿匪也是好的。

  船家摇了橹离了大柳枝巷子往清波门去,出了清波门便是去江州的水路,吴少爷便是从江州去往东台大营。

  吴家原来逼着他从文,书读一筐忘两筐,脑袋就跟漏斗似的,师傅教一句就漏一句,气走不知多少师傅,看哪本书都像是新的,得了这投军状就跟得了天书似的,瞒了家人报上名去,初检竟过了,拉弓的力道也比旁人足得多。

  “叫我舞文弄墨不如到大街上敲锣耍把式,你且等着,看我骑不骑个战马回来。”吴少爷做个剑指,似戏台上那样摇晃起脑袋来,耍过之后又拍弟弟的肩:“你也莫急,姑父看着也不是个靠谱的,你只在我家呆着,徐家自有祖父理论,真是脂迷了心油蒙了窍,这么个爹,倒生你这个明白小子出来,全是靠了咱吴家的相!”

  徐少爷笑容一敛,想到家中两个伯伯几个堂兄弟都不是省心的,阖家俱是糟心事,把眼皮一垂,双手规规矩矩摆到腿上:“我也不愿走科举这条路,可我不似你,眼前便只有这条道能走了。”

  

  第53章 表兄弟话别荻花荡梅姐儿卖情惹卖油郎

  

  吴少爷听见这话也是一声长叹,有官职在身的人家,子弟便不能去经商,这事儿从来都是民不究官不举,似那七八品的小官儿,就是有些营生也不打紧,谁家闲得往官府里告你。

  徐家大老爷二两爷一个布政一个盐政,家里自然拘束得紧,士农工商这几样,徐少爷不考科举还真没有别个出路。

  可他就是考了,也没甚个好出路。徐家因着老太爷太太俱都在世,并未分家出去单过,几房人家都住在一个大宅子里,经年累月,妯娌之间也闹出些事来,大房二房一向势同水火,为着不是一个娘生的,到了徐三老爷这里,他自家扶不起来,于他无事,却累得妻儿也不受待见。

  徐家老太太只说这吴氏管不住丈夫,不能劝着他上进,主不得家事,是个没用的妇人,看礼哥儿也带了三分厌恶,等闲不叫他近身,只宠着大房的仁哥儿。

  大孙子小儿子,老太太的命根子,徐老太太在几个儿子里头偏疼小儿子不错,可到了第三辈,她疼爱的便是嫡孙。生的早便开蒙早,早早就会“床前明月光”,颂《千字文》读《幼学琼林》,越长越大,把徐三老爷都比了下去,占着徐老太太心头第一把交椅,别个俱都撼动不得。

  三房里只有徐三老爷家最弱,人又最不上进,两个哥哥都做到一方大员了,他却还是个通判,还不是直隶州下的,不过六品,得过且过的混着。

  徐老太太晓得这个儿子叫宠得没了边,定亲的时候特意寻了个家中富贵,祖上出过五品,如今却只当家人领了个监生名头的吴家,为着便是往后家财上帮补一把,又因着身份压不过儿子去。

  谁成想叫这个不争气的儿子生生气死了,老太太自家也后悔,早晓得就不把他外放出去,可儿子已经三十了,连大孙子今年都要跟着父亲到任上开眼界,难不成还把他圈在身边,出了这样的事也只得捏着鼻子认了。

  徐少爷幸而还有个靠谱的舅家,吴家在前途上却不能给他作保,银钱不少,单是吴氏的嫁妆就够他富裕一世,可在仕途上却苦无人脉,还是得让他靠着本家,僧多粥少,这些个人脉空缺,轮到他头上也没甚个好挑捡的了。

  这道理家中无人做官的吴少爷都明白得紧,徐礼天长日久大家子里长成的,哪能不明白,可明白归明白,别无他路能选,只有这一条,难道真要靠着母亲留下的田地铺子作个富家翁不成。若能在科举上考个好些的名次,叫族里高看一眼,也好与他疏通关系。

  礼哥儿是族里第三个男孩,前头还有仁哥儿跟义哥儿,后头又跟着智哥儿跟信哥儿,大房二房一家两个,就他不尴不尬夹在当中,既不最大又不最小,过了撒娇作痴的年纪,又没到出仕的时候,除了过年祭祖他得代表三房上香之外,平日里再不出挑。

  要让族里下力气给他谋个好差,只得靠自己考出来,譬如仁哥儿,比吴少爷还小上两岁,已经是秀才了,先不急着考举人,徐大老爷安排他跟在身边,摸一摸实务,等个三年再考,十八岁的举人也是少年俊才,人中龙凤。

  二房的义哥儿也是一样,各家都有各家的打算,只有他,除了自己替自己打算,再无他法。不趁着守孝三年发奋用功苦读出来,等亲爹这一年的妻孝满了,再娶进一房,说不得还要再生下儿子来,届时他这的身份只有更尴尬的。

  一霎时两人都不再开口,船家摇了橹贴着桥洞钻出清波门往江州去。船浆一动搅得一湖波光碎影,吴少爷把腿高高支起来,也不吃葡萄了,远远望着如今还一片青色的狄花荡,动动鼻子:“这缠七缠八的人家,一肚子鸟气。”

  徐少爷却笑,以手作拳摆到嘴边咳嗽一声:“你当恁谁都似你这样逍遥,我只尽心尽力,不论别人怎生说,我只不辱没了母亲,就算全了孝道。”

  去时艳阳高照,回来落日镕金,徐少爷添了银子给船家,叫他再往大柳枝巷子靠一靠岸,他自此日后便要到山上结庐苦读,一直想拿些东西谢谢这个小人儿,吃了她的糕还拿了她的五毒香包,便是她还小,也该还她些什么。

  家家炊烟,出去织绸缫丝的大姑娘小媳妇拎了篮子家来,徐少爷坐在船中去看岸上走过的人,眼睛溜过一圈,盯着陈阿婆家的大门,许久都不见蓉姐儿出来,好容易瞧见个圆滚滚的女娃儿,刚要唤她,却又不是,直等的暮色四起,弦月东升,这才叹一口气,指点船家往南山去。

  朱氏自王大郎搬出门去,整整躺在床上四五日不曾起来,那两个原不肯走,无奈王老爷再不留他们,叫他们尽早搬出去,典屋子也好赁屋子也罢,总之再不能呆在家里。

  王大郎心头闷了一口气,叫苏氏收拾箱笼要走,可点一点银子,连一季的租钱都付出不来,要赁了屋住,哪里是三两日的事,只好又是去求亲娘。

  朱氏这回底儿都叫儿子媳妇掏空了,银子早早帮他赔了出去,只好拿收拢的布去置铺换银子回来,别个送来的好绸好缎王老爷都心中有数,只捡那不贵重的挡掉三匹,又把自己家的钗环脱出来一付,凑了个三十两银子,十五两典了上下二层的屋子来住,一个窄小天井,临了河打水烧饭都便宜的很。

  余下的十五两里打了家具置了锅碗,还留十两给王大郎当本钱跑货,这本钱已不算少,那卖油挑担了三四年才攒下这些来,苏氏却还叫苦不跌,又是哭又是求,知道实无指望了,把箱笼收得满当当的,连镜子架都叫人搬了走。

  原住在王家一针一线都不需他们来出,一日三餐四季衣裳都有人打理,可这一搬出去,活计就全落在苏氏身上,早起要喝茶夜里要烫脚,汤汤水水一顿都少不得。

  苏氏未嫁之前也不是富户家出来的,这些活计也曾做过,可她自嫁了王大郎,初时还勤快,时候久了有人侍候着叫养出了懒性子,只是挑剔旁人,自家一根手指头都不动,重又开始做起这活计来,第一日就要差点要了她的命。

  她也跟朱氏似的,倒在床上只嚷着闪着腰,王大郎理亏,又从这十两银子里头,拿出五两银子买了个十二三岁的半大丫头,苏氏又嫌弃她是乡下人粗手笨脚调理起来费力气。

  在家千日好,待自己出来立身了,却是万般不如意,原来紫帽儿街上住着的多是官家,如今典的这屋出门却全是市井小民,苏氏没住上两三日就跟人起了争执,这些全是常年住在此地的,她不过新来,嘴上吵不赢不说,第二日屋门口就叫扔了一地的鱼脏鱼胆,腥臭冲天。

  苏氏又是叫骂又是跺脚,指这个问那个,无人搭理她,只说没瞧见是谁干的,王大郎嫌她刚到地方就惹事,自往外头喝酒,深更半夜才家来,夫妻两个日日拌嘴,再没有好的时候。

  这两个也不是没打过王四郎那间院子的主意,那间屋子是有契的,王老爷当初花了五十五两买下的,典来的屋子又不同,典屋只立点屋契,只当把这房子押给他们,等房主人有了银两还能赎回去住,就是在这儿住了,也不得长久。

  朱氏也不是没往王老爷耳边去活动,她还没张口,就叫王老爷一顿臭骂,说她不会教儿子,坏了他的名声,朱氏这回却不能说养不教父之过了,王大郎根上是姓郑的,气得仰倒,叫梅姐儿扶回屋去,呜呜咽咽哭了半日,阖家没一人理人她,还是梅姐儿端了饭给她吃。

  苏氏不在,朱氏又病了,桃姐闷在屋里不出来,梅姐儿从没这样自在过,王老爷因着亏欠她,从来不缺少银钱,手头有零碎的便给了她,见她爱动笔,还给她买了五色的彩墨跟狼毫细笔,一样样给她办好了,家里有帮雇妇人,她也不需要做活,只在窗下动动笔便成。

  这日灶下无油,原是苏氏走的时候,把一瓮子油都给带走了,只留一小壶,妇人使完了才察觉出来,嘴里啐了一口,伸头出来叫了梅姐儿,央她出去买油。

  梅姐儿到朱氏那里支了铜板,开门出去,正见个挑担子的正在卖油,梅姐儿眼睛一扫见是个年轻的后生,先自红了脸盘,有些扭捏的走过去递了壶,那卖油的眼睛扫都不曾扫她:“左边二十文,右边二十五文,要哪个。”

  一壶就是一斤,梅姐儿捏捏手里的钱道:“要二十五文的。”这管声音一出,那卖油的才抬了头,见是个俏生生的小娘子,赶紧给她称出来,梅姐儿立在墙边等他,见他油担子上除开红漆写的两个“油”字,油桶边还画了两枝梅花。

  接过油瓶,会了钞还回头又看一眼,那卖油的晓得她盯过来瞧,笑一笑,拿脚尖去点桶边的梅花,梅姐儿一羞,转身回去了。

  家去了妇人正等着,菜急着下锅,倾手一倒,如今可没人再划了刻度计较油钱,那妇人嘴里还在嘟嘟,说苏氏抠门,连炒菜的油都要带了走,梅姐儿斯斯艾艾的不动腿问了一声:“咱家是不是该再买一瓮来?前头那个卖油的,倒便宜呢。”

  这话同帮厨的妇人说不着,还得去寻朱氏,梅姐儿又没这个胆子,回屋托了腮叹一回,拿细笔在纸上勾了朵梅花,只觉自家勾出来的便不如那油担子上画的活,一样是没枝没叶,也没傍着石头山水,怎的卖油的就能画的这样好。

  梅姐儿因着名字,最喜画梅花,自认也算画得好了,叫个卖油的比下去,她咬了唇儿,把自家画的裁下来,偷跑出门去,卖油的正在打油,她只躲在墙边,把纸拿出来,比着那桶上的,一抬头见那卖油郎正冲她笑,梅姐儿慌忙把纸边塞进袖兜,往后退了两步躲进门里。

  阖上门心还在“怦怦”的跳,捂脸发烫的脸颊坐在床沿上,再去摸袖子,哪里还有纸片的影子,开了门探头出去,那卖油的正拿了纸边细看,梅姐儿“呀”了一声,羞的缩回身来不敢出去,又怕叫人看着了说嘴,躲回屋里连窗子也合上。

  她好容易把心平下来,那人又不识得她,画上头又没名字,也不怕他叫嚷出来,梅姐儿刚要喝一口茶,就听见墙院外头响起敲空竹叫卖的声:“卖油啦!卖油啦!”一声拖的比一声长。

  他立在那儿些许时候,油都卖出半桶去了,也不曾有一声叫卖,这时候开了腔又是为着哪个?梅姐儿双颊飞红一片,抿了嘴儿,悄悄笑了出来。

  

  第54章 得 放手朱氏作难难回头梅姐踏错

上一篇:做贤妻

下一篇:一品夫君三流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