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命女 第169章

作者:我想吃肉 标签: 古代言情

  黄赞道:“还是要拿出办法来的,万一圣人恼了,我等须得有个章程。”

  萧司空轻描淡写地道:“那就据实查来嘛,既然有证据了,就照证据来。”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萧司空的意思不就是“咱们不管什么二王两公主了,圣人要穷治他们,只要不牵连别人,请便。”

  黄赞听出来了,道:“不知纪公的意思呢?”他与萧司空的想法是一样的,就是一旦苗头不对,就献祭了凌庶人所出的四个孩子。萧司空会权衡,不会硬保这四个人,但是纪申呢?如果一方面没有影儿,另一方面桓琚非要彻查,纪申会怎么办?

  黄赞有点怵他。

  萧司空道:“他会理解的。”不理解,就给他找点事情做不就结了吗?

  黄赞见萧司空很有把握的样子,笑道:“好,我们且看。”

  纪申此时不在政事堂,他在东宫,正跟太子讲课。桓嶷与纪申也都知道了齐王的事情,桓嶷问纪申:“纪公以为,此事是真是诬?”

  纪申摇摇头:“在崔颖查出来之前,殿下谁的话都先别信,凡事要讲证据的。”

  桓嶷却说:“纪公差矣,十二郎不是无君无父之人。”

  纪申道:“殿下,臣还是那句话,不要轻信,看证据。有人诬陷也未可知。”

  “诬陷?”桓嶷眼前一亮,又摇摇头,“那我等。”

  他不相信齐王有本事勾结了两个公主要搞事,光看势力吧,二王远谪,两个公主很少能够见到父亲的面,四个人没一个有实权的,两个公主别说丈夫了,丈夫同祖的兄弟都没有特别出挑的。他们能做什么呢?

  虽然合浦公主的信差在驿站的时候不小心遗失了一份公主写给齐王的信,信里写了两人人内外配合,争取搞掉太子。桓嶷压根不信,这个计划也太蠢了!桓嶷甚至认为,这得是有什么人恨着他们,才弄出这样的事情来。

  纪申也说了或许有人诬陷,桓嶷脑海中不期然就划过了一个名字——桓岳。

  桓岳与两个弟弟之间的仇结在上一代,之前桓岳干脆就告两个弟弟要谋反,完全不顾逻辑。【是他能干出来的事儿,但是我没有证据。】

  于桓嶷,凌庶人的子女的死活,他并不关心。凌庶人当年但凡善良一丁点儿,提醒两句,梁德妃可能就不会死。桓嶷也不必去为凌庶人的子女做保镖,他关心的是,如果是桓岳干的,那桓岳就太不安份了。

  纪申道:“殿下,殿下当直道行,不要胡思乱想。齐王是殿下的弟弟啊!”

  桓嶷道:“我在想,如何对阿爹讲,将十二郎、十三郎召回京城来管教。离得远了不能消息,就易为小人所乘。即便亲如父子,一旦久不交心,也要生出芥蒂了。”

  纪申这才欢喜起来,提醒道:“殿下现在不必讲,待查明了真相再讲为好。无论是真是假,将二王召回京中教导,都不失为一个妥善的处置。”

  桓嶷相信纪申,也就抱着手等着。案子不小,崔颖遥遥忙了两个多月,才将大致的情况理顺了。

  先是,一个驿丞告发,有一个从京里出来、往齐王那里去的人,在驿馆里落下了一个信封,信被水浸湿了一角,透出点字迹出来。驿丞想拿来烘干,不意却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因为部分被浸湿了,只能读出断续的句子,连猜加蒙,驿丞还原了部分真相——合浦公主意图与齐王里应外合,为齐王谋求回京。齐王、鲁王都是桓琚的亲儿子,不能回京一定是有小人作祟,把这小人除了,齐王多半就能回来了。

  回京干什么,那就不知道了,洇湿了。但是对太子的不满是显而易见的,合浦公主的信里,明明白白的写了,太子这样一个原本卑微的皇子居然做了太子,而齐王这样原本深得圣宠的人却要在外面吃沙子。亲姐姐想到这个,心就疼得不行,让弟弟争气一点,装可怜,说受欺负了,先回京再说!

  又抱怨太子假仁假义,就会装好人。又说大姐不守妇道,居然二嫁黄赞之子,又风光了起来,老天真是瞎眼。还说了吴王桓岳不是个好人,他一定是憋着什么坏呢。桓琚新得了个小儿子,养在宫里宝贝得紧,这儿子的娘是个蠢蛋,别把儿子也养成个蠢货才好。

  这群在凌庶人风光得宠的时候都得缩在一边的货,都抖起来了,老天爷真是不公平。

  扳起指头来数,兄弟姐妹没有一个不被她埋汰的,专拣别人的短处来骂。

  信的最后一句因为折在里面,还能看得清楚——“阅后即焚”。合浦公主也知道自己的这些个话不能叫人看到。

  很不幸,这话就让人看到了。驿丞不敢耽误,将此事告发了。

  桓琚都快忘了还有这几个子女,凌庶人是他的人生中不甚光彩的一页,桓琚有意不去提,没想到合浦公主居然自己跳了出来。与合浦公主所谋之事相比,凌庶人的出身就不算个事了。

  【小人,谁是小人?要怎么除?】皇帝最恨“清君侧”,那哪是“清君侧”呀?把“侧”字去了,留下“清君”就对了!凡打这个旗号的,最后都得把皇帝给弄了!桓琚以一个皇帝的身份鉴定,凡“清君侧”的,都是要反!

  【你们做梦!】桓琚一改无所事事的老人做派,精神抖擞地宣了崔颖,让他去查。

  崔颖先查驿丞,身家清白,与齐王一脉也没有什么纠纷瓜葛,说的话是可信的。将证物拿来一看,是合浦公主的笔迹,一方剩了一半的小印,是合浦公主的。则这信里的内容,就是合浦公主本人写的无误了。

  不能说是“谋反”,但是可以定为“怨望”,以及谋杀未遂。崔颖请旨,见到了合浦公主。对公主是不能用刑的,合浦公主除了“冤枉”一言不发。崔颖不再为难她,将驸马抓来一套乱捶,问出来合浦公主确实与齐王有所联系。

  据驸马所言,以前姐弟俩的通信两三个月一封。到了春季里的某一天,齐王的信使带来了齐王的家书,接着,姐弟二人书信往来就频繁了起来,都是同一个人来回奔波,很秘密。书信的内容驸马表示不知道:“姐弟俩互致问候,我如何得知?”

  崔颖大概是知道自己的名声不大亲切,如果亲自去了,说不定会吓死人,他派人去见齐王。也不知道打没打,确认了齐王与合浦公主通信,自春天起,合浦公主那里送来了一封信,姐弟俩就更加亲密了。

  至于信的内容,都“阅后即焚”了,并没有保存。想要知道就得问齐王,但是齐王不是一般官员可以问讯的,更不用提用刑。崔颖派去的人没有能够问到往来通信的内容,现在崔颖手上掌握的,就只有一封被水洇了一半的信,且送信之人消失不见了。

  崔颖将这些情况汇报给了桓琚,桓琚暴跳如雷:“孽子!畜牲!我怎么养了这一群猪狗?!”

  崔颖道:“臣怀疑其中有隐情。驸马言道,是齐王致信合浦公主,齐王则说是合浦公主先与齐王通信……”

  桓琚冷笑道:“那信是假的吗?”

  不是,鉴定过了,信是公主的,字是公主的,内容口气都一样。

  桓琚道:“贬!废为庶人!”

  行吧,你的儿女你做主,崔颖不再争辩,心道:【信是真的,但是万一有隐情呢?我还是再查一查好。您不管,我管。】他有个追根究底的癖好,别人不叫查,他做白工也乐意。

  直到此时,所谓公主谋逆的案件才广为人知。

  ~~~~~~~~~

  桓嶷知道,他该出场了。

  趁着还没有完全冷下来,离桓琚移居汤泉宫还有几天,桓嶷到了两仪殿,跪地痛哭:“阿爹,将十二郎、十三郎召回京师吧。”

  桓琚并非将两儿两女贬为庶人就算完了的,还给他们挑了个离京城两千里的地方,发配居住、责令地方官严加看管去了。

  桓琚怒道:“妇人之仁!”

  当初看中桓嶷的一条,也是他不那么刻薄,将来会对弟弟妹妹们宽容。现在桓琚收回了原本的心愿,只恨儿子居然这么迟钝!

  桓嶷抹了一把眼泪:“他们年纪小,失了教导,才会误入歧途,引导上正途不就好了吗?阿爹,别让天下人看笑话。”

  “你懂个屁!”桓琚爆了粗口,“信是不是真的?”

  “这……”

  桓琚伸手在桓嶷的脑门儿上直戳:“你啊你!什么时候能够让我放心呢?”

  桓嶷再抹一抹泪,道:“阿爹,十二郎、十三郎已被贬为庶人了,他们还能做什么呢?他们出京的时候年纪就小,哪里会有什么势力了?不过是空想想罢了。何必吝啬七尺眠床、一日三餐呢?养着就是了。”

  桓琚深吸一口气,道:“也罢。既然是你把人要回来的,就交给你来管教了。”

  桓嶷只是要求把两个弟弟好吃好喝软禁起来,没搞什么不要追究、大家和解之类,桓琚的火气就没那么大了。把齐王、鲁王搞得太惨,对自己名声也有点影响。桓琚权衡再三,同意了桓嶷的要求。

  桓嶷道:“儿遵旨。”

  桓琚无力地道:“你呀,都做爹了,要立起来了!”

  “是。”桓嶷露出一个笑来。

  前两天,朱良娣给桓嶷才生了一个女儿,除了朱良娣本人,没有太多的人失望。不少人甚至松了一口气——就等太子妃生个儿子,东宫就又是一片和谐安定,连个隐患都没有了。这个女儿生得巧,赶在桓琚准备往汤泉宫之前,京城里的一切贵戚都还在,小女孩极有面子地收获了许多贺礼。

  桓琚深觉这一群儿女看着都要孝敬自己这个父亲,恭顺自己这个皇帝,实则无一不是来讨债的。摆一摆手:“别傻笑啦,好好教导,不然以后有得愁呢。”MD!真愁!

  桓嶷将脸上的泪痕抹去,乖巧地上前给桓琚捶背,问道:“舒服吗?”

  “呸!”桓琚被逗笑了,“过两天移驾汤泉宫,这里就交给你了,去年你做得不错。不过有几件事你要留意,一是番使……”

  两仪殿里,也还算父慈子孝,温馨宜人。

  程为一不想做这个打破美景的人,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在桓琚说话的空档里来报:“圣人,合浦公主,自缢身亡。”

  桓嶷的手落在桓琚的肩上,半晌没有动。桓琚倒沉得住气,道:“畏罪自杀?她倒是有气性了。”

  桓嶷低声问道:“有遗言吗?”

  程为一为难地道:“冤。”

  桓琚不耐烦地道:“犯人都说冤!”他家里的这些人,没一个说自己罪有应得的。他最讨厌的就是这种嘴硬的人,这毛病还是杜庶人给他留下的。桓琚道:“知道了,葬了吧!你怎么停手了?”

  桓嶷只得再次抬起了拳头,轻声劝道:“给她个体面的葬礼吧。”

  “庶人要什么体面?”桓琚就是不松口。

  桓嶷心道,那我回去给些奠仪吧,反正花不了几个钱。

第141章 半枯半荣

  合浦公主死了, 在桓琚那里是恼怒,他还没有从女儿那里问到整个阴谋, 在桓嶷这里是一声叹息,他怀疑别有隐情。不过齐王还在, 总还能接着查下去, 合浦公主之死对父子二人并没有造成很大的震荡。

  落入别人耳朵里, 情况就不大一样了, 大家还是担心这件事情会殃及无辜。执政的家中, 能够进宫的人家里, 被各路探听消息的人充满。

  萧司空等几人排了班次,比往日更加紧张的守着桓琚, 所担心者也是桓琚要再搞事情。

  反而是桓嶷向桓琚请示, 命人“保护”好齐王、鲁王与安泰公主, 免得他们也步了合浦公主的后尘。桓琚考虑到合浦公主的死让线索断了,采纳了桓嶷的建议。人心稍安。

  如此过了半个月不见桓琚有什么动静,待二王进京,桓琚没有接见他们,将他们幽于别馆, 令崔颖去审他们。一时京城不少人的心又悬了起来。

  桓嶷知道之后, 便不再插手, 又上疏, 请桓琚给这二弟一妹衣食住行不减等。

  桓琚知道之后, 只是摇头:“心太软了。”

  其时王才人陪在桓琚身边, 就夸桓嶷:“他们毕竟是您的儿子, 太子关爱弟弟,也是为了您。”她现在心思会转弯了,就想提到了太子,让桓琚想起来,太子还是有一个“关爱弟弟”的建议。

  王才人有一个私心——她的儿子一天天的在长大,她想给儿子求个王爵。齐王、鲁王顶好是真的谋反了,一谋反,他们就做不了王了,无论齐、鲁,听起来都是个大国。他们的封户也不少,正好给她儿子腾地方。

  桓琚此时没有想到小儿子,孩子还小呢,急什么?弄明白齐、鲁二王,尤其是齐王,想怎么“清君侧”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总不能是齐王和合浦公主自己拿着刀,见谁杀谁吧?这绝不是他们这些人做事的逻辑,一定是得搜罗党羽,最好是有点兵权的人,否则怎么“清”?

  王才人白白挖空心思想了这么一句词,俏媚眼做给了瞎子,桓琚没接茬,将王才人气得要命。次日,桓琚召王才人伴驾的时候,王才人称病。桓琚心思不在她心上,压根不知道她还生了气,自然也不会哄她,更不会有什么补偿。她生气也只是气自己,儿子的王爵依旧遥遥无期。桓琚听说王才人病了,吩咐程为一:“宣个御医去看看吧。”转脸把李美人召了来伴驾,王才人听了,又是一气。

  宫里一个才人的心情,没有什么人在意,只在掖庭人的口中念过几回“才人病了”,甚至没有传到宫外。

  宫外的人都紧张地等着结果。

  此事如果在“四凶”横行之前,是不会有这么多人紧张的。只要是自认清白的人,都揣起手来看笑话。“四凶”之后,人人都不这样想了,很怕会被无故牵累。

  纪申为此求见了桓琚,请桓琚给一个说法,“以安百官之心”。桓琚道:“他们不参与其中,有什么好不安的?”

  纪申揭了他的老底:“是怕再有一个卢会一样的人。”

  桓琚老脸一红,羞恼地瞪视纪申。纪申凛然不惧,目光丝毫没有偏移。片刻后,桓琚自己移开了眼睛:“咳咳,我查自己的儿子,他们操的什么心?我行家法。”

  纪申逼问道:“圣人会安抚群臣吗?”

  桓琚无奈地道:“抚、抚、抚!”

  纪申伏地请罪,请桓琚治他无礼之罪。桓琚苦笑道:“执政劝谏我,何罪之有?问你的罪,我成什么人啦?”想想自己真是太惨了,儿子、女儿闹事,宰相还要怀疑他乱来,好心酸!

  走下台来,扶起纪申,桓琚感慨地道:“称孤道寡,孤、寡二字难道不是说得很贴切吗?”

  纪申并非腐儒,不会说“天子的孤、寡与孤寡不是一回事”,也不会说“天子富有四海,有百官百姓”。而是说:“人都是这样的,旧识逐渐凋零,难免有孤独之感。”

  桓琚道:“哦?纪公也有这样的感想吗?”

  纪申笑笑:“所以就要想办法,昨日不可追,还有今日和明日。今日多寻找志同道合之人,明日就不会继续孤独了。”

  桓琚叹道:“不愧是纪公呀。”

上一篇:神秘王爷的爱妃

下一篇:阿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