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国·式燕 第47章

作者:十四阙 标签: 古代言情

  寝宫内,彰华在如意的服侍下穿好了帝服,正要去上朝时,吉祥匆忙地捧着一个匣子走进来。

  彰华道:“回来再看。”

  吉祥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是红茧。”

  陛下的密茧分红黄黑白四类。黑茧是循例汇报,白茧是喜事,黄茧是急事,红茧则是最急最重要的事。吉祥已经许久没见过红茧了。

  彰华当即停步,打开匣子,里面果然是一枚浓如血色的茧。他从茧中抽出布条,一看之下面色顿变。

  如意好奇地踮起脚尖往布条看去,依稀看见“谢长晏”的名字。

  吉祥低声道:“陛下,可有指示?”

  彰华的目光闪烁着,将布条揉成一团攥入手心,最后深吸口气道:“退朝后再说。”说罢大步走了出去,脚步沉稳未见变化。

  如意拉着吉祥小声埋怨:“今日陛下要与诸位大人商议税赋一事,听说摊丁入亩施行不顺,本就够烦了,你怎的这么没眼力见,还拿谢长晏的事烦陛下?就不能等他回来再禀吗?”

  吉祥看着如意,只说了一句话:“谢夫人被杀了。”

  如意顿时没了任何声音。

  早朝按时开始。

  彰华端坐龙椅上,听着群臣奏禀议事,有条不紊,赏罚果断,看似并未受到影响。

  然而,如意留意到他的手里始终攥着那根布条,没有松开。

  如意看着看着,长长地叹了口气。

  好不容易熬到退朝,如意跟紧彰华,回到执明殿中,为他换了常服。正要问如何回复红茧,却见彰华召集翰林院学士们来此,为他写谕令。

  彰华沉声道:“向各洲、城、县发布谕令,将钱粮征收放在所负之责之首,丝毫颗粒皆百姓脂膏,不得任意苛索。若被上司察劾,或被科道纠参,必从重治罪,绝不宽贷!”

  一学士迟疑抬头:“陛下,如此苛令,恐会引起地方官的恐慌。”

  “就让他们恐慌。他们若做不好,有的是等着填补的新举子代替。”

  该学士顿时不敢多言,乖乖开始书写。

  如此,等他们全部完成,彰华一一检阅过没问题,盖好玉玺宣发下去后,天都黑了。

  吉祥端来了膳食。

  彰华靠在榻上闭着眼睛,似乎睡着了。但吉祥刚放下托盘,他就出声道:“召千牛备身唐喧来。”

  “是。”吉祥依言出去了。

  如意将筷子递给彰华:“陛下,您一天没吃东西了。”

  彰华终于放下了手心里的布条,拿起筷子用膳。他吃得依旧不多,如意在一旁看得两眼汪汪。

  “陛下,您得多吃点啊,这两年吃得少睡得少,便是铁打的身子也熬不住啊。”

  彰华看他一眼,笑了笑:“没事,别担心。撤了吧。”

  如意没办法,只好噘着嘴巴拿走了托盘。而这时,唐喧到了。

  彰华吩咐道:“你派一队人去万毓林巡戒,这些天任何人没有朕的手谕,不得入林。然后,你亲自去一趟风府,告知小雅,三天后,朕要带个人去陶鹤山庄。”

  唐喧面无表情,应声道:“是!”

  “还有,调一队千牛卫来,在殿旁随时候命。”

  “是!”

  “去吧。”

  唐喧走后,如意犹豫地问道:“陛下,那、那给红茧的回复呢?”

  彰华拿起几上已被揉得不成样子的布条,扔入了一旁的火盆中,火光点缀了他的眼睛,至此也照亮了他的疲惫与柔软。

  “好。”他只说了一个字。而这个字,是在忙碌一天强行将之搁置在旁、不去深思、不去惦念后的最终回应。

  一朵十五年前开始酝酿的云,终于攒够了令天地变色的重量,滂沱而下。

  眼见它就要疯狂肆虐,冲垮一切。

  而他也只能说一句“好”。

  好的,允你所求。

  来吧。

  我们一起来处理。

  孟不离赶着巨型马车,走进了万毓林。

  坐在车中的谢长晏掀起车帘,只见暖日阳光下郁郁葱葱的树木,像个熟悉的老朋友,对她的回归摆出了欢迎的姿态。

  三月底的京郊,姹紫嫣红地渲染出春的气息。自玉滨大运河开后,北境缺水的窘迫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呈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新生。

  马车一直驰到溪边才停下,溪水潺潺,果然也比走时涨了许多。

  谢长晏下车,走到一棵胡桃树下,挖了个坑。然后,从车中取出一件狐裘。

  郑氏的尸体,她在滨州时海葬了,让娘亲的灵魂和爹爹一起永远安息在了蔚蓝色的大海里。

  而此番回京,每到一城,都会埋一件娘亲生前用过的物品,以做纪念。

  到了万毓林,选的就是狐裘。

  她曾在此林中狩到狐狸,郑氏将之缝成了皮裘。她在渭陵渡口拉船时把衣服弄破了,郑氏也没舍得扔,一直放在车内当盖被,天冷时裹腿用。

  此番从车中取出来,皮毛柔软温暖,仿佛还带着郑氏温柔祥和的气息。

  娘亲,你要等我。

  等我查明真相,为爹爹和你讨还公道后,就去找你们,到那时,就再没什么可以将我们分开了。

  所以,要等我。

  要保佑我。

  谢长晏将狐裘放入坑中,正要去捡铲子盖上土时,一只手先她一步将铲子拿了起来。

  那只手修长精壮,颇具力量,却不是孟不离的。

  谢长晏的呼吸一滞,心脏不受控制地疾跳起来。她慢慢地、一点点地扭头,看见那个人黑色窄袖、圆领袍襟、折上头巾。而他的面貌,尚未来得及细看,黑袖里的手臂已朝她伸过来,一带——

  抱住了她。

  一阵风来,树林里全是树叶婆娑的沙沙声。

  天地因此悠远,红尘因此沉静。

  谢长晏因此,感应到了熟悉的气息。

  曾经,在求鲁馆坍塌之际,这具身体抱过她。

  在她的脚不慎掉进幸川的冰窟之际,这具身体也抱过她。

  第一次,源于保护。

  第二次,源于怜惜。

  而这一次,源于安慰。

  谢长晏被动地倚靠在宽广的胸怀中,感受到从对方身上源源不断地传来的热流,一颗心也慢慢地静了下来。

  她曾爱慕这个人,渴望这个人。如今,爱慕和渴望都已消逝,可她靠着这个人时,依然感到一种发自肺腑的安心。

  “师兄……”她缓缓开口,“对不起,我来给你添麻烦了。”

  她知道自己要做一件多么复杂多么困难的事情,胡智仁无数次告诫她这件事会有多么可怕的后果,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执意要去做。

  而想要做成这件事,就必须向彰华求助。

  所以,明明说好从此老死不相往来,说好情缘已断一别两宽的,可她还是厚着脸皮回来了。

  她知道她是一个大麻烦。

  她更知道彰华本身就已经有很多很多天大的麻烦要处理。

  可是,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回来试一试。

  对不起啊,我真是一个不受欢迎的、累赘般的存在啊。

  而你,拥抱了这样的我……

  谢谢。

  彰华跟着谢长晏走上马车,彰华向赶车的孟不离比了个手势后,马车便继续前行了。

  谢长晏将一个软垫推到他面前,低声道:“请坐。”

  彰华跪坐下,打量车内的一切。

  这种谢长晏自创的巨型马车,这两年风靡了运河沿岸,人们亲切地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走屋”,十分适合全家踏青游玩。只不过京中人流熙攘,此车太过庞大,不利出行,因此未在玉京流通。

  彰华虽听说已久,却还是第一次得见。

  谢长晏这辆,显然与胡家别的走屋不太一样,内设更为精巧独特。比如用来隔挡内室的折门上挂了一道布帘,就与寻常帘子不一样,五颜六色,各种材质,彰华不禁多看了几眼。

  谢长晏留意到了,便在旁解说道:“此帘是我每到一处,采选一款当地自产土布,汇编而成。全帘共计七十六块布,从材质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各地的不同。北境酷冷,却好艳色,布料以皮草革绒为主;南域则爱淡雅轻薄,盛产丝绸;秦山多矿,所以百姓出于耐脏耐磨的需求,自产暗色粗布;滨州临海,则追求防潮易干……”

  彰华的目光从帘子转到了谢长晏身上。

  两年前,她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姑娘,来自清高避世的谢氏,满脑子诗词歌赋、礼仪法规,不知民生疾苦。

  两年后,她为他讲解她的帘子,对大燕各地如数家珍。

  彰华想起《朝海暮梧录》里那些洋溢着欢快风趣的字句,那本该是最适合这个女孩的生活方式。然而,海阔天空,终究一梦。一朝梦醒,身置囚牢。

  ——就像当年的他一样。

  “……后来娘亲就把它们缝成了帘子……”说到这里,她的声音慢了下来,悲伤从她脸上闪过,再用微笑克制地取而代之,“总之,这两年,收获很多。”

  红泥小火炉上的茶及时沸开,谢长晏找到了事情做,便停止了话题,一心一意地沏起茶来。

  她拿了两个木头做的杯子盛茶,推给彰华品尝:“自己摘的茶,自己雕的杯,味道一般,但算独一份了。”

第64章 班荆道故(2)

  彰华低头品了一口,得出结论:谢长晏自谦了。她本就是个极聪慧之人,那些需要缜密操作反复锤炼的事情,总是能做得很好。而且,年纪渐长,这优势在她身上就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