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珠 第94章

作者:意迟迟 标签: 古代言情

连二爷不忿:“哪里不好?比你的名字可好听多了!小宝小宝,多么朗朗上口!”

若生听着,一把拽住不再让他往前走,等到连二爷疑惑地转过头来看她时,她便粲然一笑。朗声说:“叫若陵吧!”

连二爷嘟哝着:“哪及小宝呀。”

若生见状不觉笑出声来,谁让她同父异母的幼弟,的的确确就叫做若陵。

“罢了罢了,到时候也让阿姐给取一个就是。”连二爷摇头晃脑地说着,迈开腿继续往前走了去,但只过一会,他就又忍不住要来同若生争论。是“小宝”这名好还是“若陵”这名好。

父女俩说着话。呆到了夕阳西下。

天色未黑,若生便在明月堂陪着他们用了饭。

夏日里白昼漫长,天色也黑得较平常更晚一些。

掌灯时。时辰就已不早。

若生便也就没有在明月堂多留,径直回了自个儿的木犀苑。洗漱过后,她散着头发坐在灯下看书,绿蕉就拿块帕子为她擦湿发。

淡淡的香气就伴随着绿蕉力道适中的动作。一点点在夏夜里散开去。

若生“哗哗”翻着书,略有些漫不经心地问道:“那丛蔷薇养得可还好?”

绿蕉笑着答:“奴婢白日里才亲自去看过。您放心。”

蔷薇花期长达近半载,眼下正是次第开放,一派繁荣的时候。

若生合上了书,叹口气:“明知自家墙上有个洞。却不叫人去修葺,这样的主人,恐怕也就只有我了。”

绿蕉道:“有那丛蔷薇花遮着。倒也不显。”

“眼下也就只能先这样了。”若生又叹一口气,将书搁到了一旁的矮几上。

元宝把来连家的这段路摸得滚瓜烂熟。闭着眼睛都不带走岔的,但轻易更改路线总是不安全,所以那墙上的洞,若生想了许久该封,最后却还是没有封。

回京后,元宝跟着苏彧走了,谁知没两天却又悄悄跑了来,来了也不闹,乖乖地进门,仰面往地上一躺,四肢摊开,等着若生给自己揉肚子,不时发出轻快的“咕噜”声来,模样极享受。

等到暮色四合,它就又麻溜地甩甩尾巴,回家去了。

当真是,来也一阵风……走也一阵风……

十足潇洒。

但它悄悄来了两趟,却并没有带任何东西,显然不是苏彧发了话让它来的,全是它自个儿自作主张。

慢慢的,元宝来的次数多了,木犀苑里的人就时常会在廊下看见一只肥猫蹲在那,仰头盯着挂在窗下的铜钱。

大多数时候,铜钱都是不搭理它的,只偶尔听见喵喵声,会猛地一扇翅膀,扑底下的人一头灰,再顺便叼两粒米朝元宝吐。

元宝立马炸毛,可它够不着铜钱,只能急得在地上乱转,转啊转,就发现了散落在地上的米粒,张嘴就舔,舔两下又给吐了,嫌难吃,飞奔至若生身边,要小鱼干“漱口”。

自打若生跟苏彧熟悉起来,元宝总黏着她,她手边便也备上了元宝爱吃的东西。

元宝吃过一回,食髓知味,就牢牢记住了。

不过这一次,它已经有数日不曾露面,也不知是不是被苏彧给拘了起来。

若生莫名地还有几分想它。

“姑娘,元宝那小东西又来了。”这时扈秋娘忽然打从外头走了进来,面上带着无奈的笑,微微一侧身,露出自己身后跟着的大猫来。

“喵呜……”它昂着脑袋轻轻叫唤了声,越过扈秋娘迈着小短腿朝若生走了来,走到边上就献宝似地一举爪,按到了自己身前悬着的锦囊上。

若生怔了下,凑近仔细看过,才认出来这就是原先用过的那只锦囊。

她不由得想起那次元宝带着空锦囊来的事。

百思不得其解后,她在平州问了苏彧,他却说是元宝偷的……

思及此,若生不免多打量了元宝几眼,这猫精怪得很,该不会又偷了一回吧?

  第119章 重五

元宝则见她只是看着自己,也不动一动,不由得歪歪头,叫唤了起来,“喵——喵呜——”

夜色正寂寥,轻轻的猫叫声,恍若婴童细语。

它模样乖巧地将爪子放下,搭在了若生的鞋面上,蹭了两下。

“里头是空的还是装了东西的?”若生扬一扬眉,终于俯身探手将它脖子上挂着的锦囊给摘了下来,一面又扭头问扈秋娘,“什么时候瞧见它的?”

扈秋娘笑着答:“就方才,吴妈妈说起今儿个夜里看天象保不齐有雨,想着让人将铜钱带到屋子里来,奴婢便过去了,哪知一转头就发现了元宝。”

若生嗔道:“它倒是每回来都先去寻铜钱了!”

早几回,它可都是马不停蹄地来寻她的……

须臾,锦囊的系带在她指间松开来,口子展开,露出里头装着的一张字条来。

原来不是空的。

若生将纸条取了出来,正要展开,伏在她脚边的元宝蓦地又叫唤了两声,嘴边的胡须抖啊抖,像在得意地笑。

“元宝。”若生叫了它一声。

它立马高高抬起头来,竖着耳朵“喵”了声。

若生便垂手摸了摸它的脑袋,笑吟吟道:“辛苦了。”

锦囊里头既然不是空的,那这字条定然就是苏彧写下的,所以元宝时隔几日突然间又冒了出来,应当为的就是来给她送信。它往常过来,也都是挑了白昼来的,这在入夜后过来,却还是头一次。

也不知苏彧要同她说什么。

二人回京后,见面总不如在平州时来得方便。自打苏彧来连家接走了元宝后,他们就再未见过。

若生暗暗揣测着,将手里的字条展开来。

薄而窄的一张纸,上头只寥寥写了几个字——

重五见。

若生微微一怔,呢喃着将这三个字给念了出来。

一旁伺候着的扈秋娘闻言,皱一皱眉,禁不住好奇地问道:“这莫非是什么哑谜?”

“重五。是端阳节呀。”若生将字条揉作一团。笑着摇了摇头,“不提倒是真的全给忘了。”

五月初五,是为重五。正逢端阳节。

端阳节这一日,饮菖蒲酒,食五毒饼,乃是风俗。

但在大胤。除这些之外,还有一项顶要紧的习俗。大胤朝多水。漕运兴隆昌盛,水路繁多,所以每一年的端阳节,大胤各地都会举办赛舟大会。天子脚下的京城自然也不会例外。

重五日的赛舟大会是大胤一年一度的盛事。

连家掌着水路多年,这样的盛会,当然少不了连家人的事。

尤其连家迁居京城。入驻平康坊后,又一向很得嘉隆帝器重。京城每年重五时节的赛舟大会便会有连家人亲自到场主持。

云甄夫人嫌闹腾,轻易不会露面,所以主持盛会的事就落在了若生的三叔跟四叔身上。有时是连三爷去,有时是连四爷去,俩人一道出现的时候,也不多。

但重五日的赛舟大会,究竟是怎么个流程,若生却一点也不知道。

她仔细回忆了一番,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

想一想,这么多年,她有记忆以来,好像只去过一回!

而且就是那一回,似乎也没能留多久便回来了。至于为何早早离场,她已记不大清楚。

她将揉成一团的纸条置于灯火之上,指尖一松,纸条便落了下去,不过一瞬间就被烧成了灰烬,冒出几缕青烟来。

扈秋娘见状不觉问道:“姑娘可是要在重五日出门?”

“今儿个是初几?”若生不记日子,如今突然要想,半天也没能理清楚。

“初二了。”

若生蹙起眉尖:“三天后就是端阳节了?”

难怪那天她偶遇三叔家的四堂妹宛青时,那丫头连连叹气,说好些日子没见着过父亲了。可见三叔是忙着办正经事去了,脚不沾地,连陪四堂妹多说两句话的工夫也没有。

说来三叔既忙着,四叔想必也躲不开,是以她将老吴的事说了后,四叔连传了底下的人去问话的也没有,显见是忙。

但除了太忙外,四叔想必也没有将她放在心上过,拿她当回事,没准根本就不曾想过老吴的死会有什么猫腻在。

不过他不来折腾,若生还乐得自在。

她空了手,便随意拣起边上搁着的一柄扇子把玩了起来,抵住自己下颌,沉思了起来。

苏彧为何要见她?

她猜不透,但却明白他为何选在端阳节。

赛舟是盛事,不仅京城的勋贵世家会派人参赛,普通民众也都会去围观。而且岸边多的是学子聚集,以赛事作诗,作的好作的妙的,亦有奖赏。人人都知道连家财大气粗,这奖金十分可观,是以参与之人众多。于贫寒学子而言,能在这一日脱颖而出,不但能获得奖金,亦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万一走了运,叫哪家瞧中请作幕僚,来日致仕,便极有可能成为捷径。

毕竟除了这一天,再想一口气见到这么多的达官贵人,就不容易了。

所以那一天的人数之众,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着实不为过。

她同苏彧见面的事,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若生给自己扇了两下风,又去给元宝扇。

夏夜逐渐闷热,窗子半开着,也没有什么风。若生不喜欢用冰,嫌化开后湿漉漉的,都是水,瞧着就闹心,好在她也并不大怕热。

可元宝就不同了。

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它长得胖乎,毛又厚密,打从入夏开始就怕热得很。

若生给扇着风,它就四肢摊开,四仰八叉地躺在地上歪着脑袋。眯起了眼睛咧嘴似笑非笑地看她,发出舒服的叫唤声。

若生就顺手摸了它一把,结果摸了一手的毛。

掉毛掉成这样的,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得亏它毛多,不然早该秃了。

“喵呜……”元宝蹭蹭她的手指,黏着不放。

但外头的天色已是越来越黑。虽然天上有星子发着微光。但终究还是夜深了。若生想着它回苏家去的路程,过了会便将扇子收了,道:“好元宝。该回去了。”

先前未曾说好,她也不便自作主张将它留下。

元宝就从地上爬了起来,扭着屁股甩甩尾巴往外头去,倒也没有依依不舍。

若生不放心。吩咐扈秋娘跟着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