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家的小花娘 第66章

作者:奶酪西瓜 标签: 情有独钟 甜文 古代言情

  封凌了解这一切, 当然不会将上回那个张木的话放在心上。

  坐在殿试考场上,所有学子都有些紧张。

  先点名, 再散卷, 随后礼部走一下礼节程序,讲一讲考场规则再行个礼,显得这个殿试庄重严肃得很。最后发卷。

  殿试只考一个。

  策论。

  这是一场选朝廷核心成员的考核,自然要对朝中、对天下都了如指掌, 才能应对策论, 洋洋洒洒写下影响天下的文章。

  天下太平的时候,策论多是问一下学子本朝与前头各个朝代如何如何。天下不太平的时候, 策论多是问当下的重要事情, 转头写得好的, 很快就会被放到早朝上讨论商议。

  封凌收到卷子时, 基本上心中已有了准备。

  一眼扫下去, 总共四道题。

  每道题题目有长有短,短的两百来字解决,长得四五百字。总结下来,第一题说天下基层缺人才, 第二题说天下军籍的不足,第三题说钱的预算决算问题。

  最后一题,封凌顿在那儿。

  前面三题可以说是没什么大问题,题目非常笼统俗套,但本质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只要懂一点行,亮点相当好写。

  但最后一题问的是:如何使天下百年太平。

  这道题说难不难,会拍马屁就行。说简单不简单,因为天下太平需要关注的点永远不止一个点。

  封凌提笔写字,像是一个真正的十九岁少年郎,意气风发。

  他从来不畏惧说一些犀利的话,毕竟皇帝喜欢。当朝陛下还能活个二十年,正是冲劲十足的时候,说得越是犀利,越是能讨得了他喜欢。

  同时,他还要考虑另外几个考官的想法。比如保守一些的礼部尚书,比如非常爱算钱的户部尚书,等等……

  每道题两千字朝上,当写到最后一道题时,封凌笔再度顿了一顿。多活了那么多年,他经历过很多事情。重新变回街头那穷苦少年郎时,才更意识到一些事情该怎么处理才最妥当。

  封凌不知怎么,竟对着这题想起了傅辛夷。

  要是她会怎么答呢?

  该是天马行空,想象出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天下。

  封凌当然不能以傅辛夷的想法来答题,但却意外受到她的影响,写下了开头:以点引线,以线构面。花有盛谢,国有兴衰,当居安思危,方能以不变应天下万变。

  他写文章从来一气呵成。几乎是很肯定的写下了自己那么多年来的观点,并将这些观点以最现实的例子展现到卷面上。何为现实?现实就是一个最普通的百姓所面对的一切。

  人,是这个天下的根基。

  当然,马屁他也没漏下,多夸了两句皇帝以前做出的好决策。

  收笔,停卷,封卷。

  考生陆续离开。

  阅卷三日后放榜。

  封凌离开时,转头看了眼皇宫。他记得那些年他与十二还算交好时,十二曾对他说过:“启光,皇宫是一个囚笼。在上头坐久了,你会看不见旁人,更看不见下面。”

  他当时回答十二说的是:“不是看不看得见的问题,是乐不乐意看的问题。陛下从未将皇宫看成一个囚笼,这儿就不是一个囚笼。殿下将这儿视作囚笼,这儿就是囚笼。”

  都是皇子了,还那么多矫情的话。

  真是吃多了饭,不知道天下柴米贵。

  封凌轻笑一声,继续顺着大流离开。

  ……

  阅卷日。

  八名考官轮流阅卷,一人一桌,看得最顺眼的打圈,接下去三角、一扛、一和叉,以此代表顺眼度逐渐减少。最后圈最多的十份考卷,送到皇帝面前,皇帝亲自点前三名。

  今年春闱难,能走到殿试这一步的,对国之大事都有了解,每一题都能讲出点道理来。考官们看着看着,纷纷点头,觉得不少人想法让人眼前一亮。

  可惜亮点虽多,完美无缺的少。

  一个考官拿到了一份卷子,看到了上面工整的字,先一步点了点头。字好看,不错。

  第一印象有了,他开始看内容。

  不看不知道,一看倒抽一口气。这第一题大部分人都以国子监为切入点,这没什么问题。结果这人竟然说让国子监另劈一院,专设师学,去天下讲学扫盲。

  这是何等荒谬!

  但考官细看下去,这人细节写得非常好,说了一下扫盲益处,老百姓懂了很多基础务农的知识,就乐意去想办法用学到的东西去改善自己生活。

  这文章就是让人觉得:好像也不是不可以啊?知识改变命运,并不止是科举一条路。挺有道理的。而且老百姓学点基础,犯不着用纸笔,而有点上进心的,自然会主动借着机会来学习,这就打了民众基础。

  考官被说服了,想打圈,又有点犹豫,于是看向了第二题。

  第二题更加厉害了,说近来老有人想从军籍动歪脑筋转农籍,说明军籍最不足的地方,是待遇不够好。保家卫国给够饭吃还有点余钱拿来以后娶老婆,哪里有人会乐意跑呢?别的户籍也是一样的。

  如果觉得给钱不爽,那就让他们做事情。不打仗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为国为民事情多了去了。

  至于钱哪里来呢?统筹收入再分配,国家先用钱投入建设基础的东西,再通过这些基础的东西赚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再取之于民,再用之于民,反正就生生不息成活水。

  当然,这里军籍也要分保家卫国和平时做杂事的。

  接着,这位学子又说了点户籍改革的事情,仿佛是真正管理过户部的人。

  考官琢磨了一下各种观点,觉得有点道理。

  连着两题看下来,考官觉得这人观念新奇,确实开阔了他不少想法。但他还是犹豫,没敢给圈,决定再往下看看。

  第三题,国家钱袋子的预算与决算。

  这一题,学子没那么大胆乱写了,反而是详细讲了第二题里点到为止的一些关于钱的想法。用词用句都非常简单,把事情捏碎到只要识字,人就能看懂。

  这学子还引经据典了一下,卖弄了一点文化。但着实是务实到让人觉得:此法可行,此法真的可行,而且是有钱大家一起赚的法子。从收入一直说到分配,再从预算说到决算,再从决算引出新一年预算。

  看着有意思。

  考官批卷到这里,终于忍不住了,往前开始疯狂打圈圈,打完了不少圈,再回头来看最后一题。

  看完后,他就想起家里老小。

  考官们基本上人到中年,很能理解什么叫一人影响全家人。这学子说得很简单,就是一个人生病了,整家人都会受影响。一家人过不好,说明一个地方有点小问题。一个地方有问题,说明一个国家有缺陷。

  反之亦然,想要治理好国,首先要治理好家,而家的治理,要精确到个人身上。

  最有意思的是他还提出了试点,以及居安思危的预警机制。就是想象一个地方可能会发生的某个事情,然后想出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法。等碰到了事,就按着这个思路走,不全然模仿,也可以从中找到一点解决方法。

  考官开开心心打完了一堆圈,咳嗽一声,把考卷给了下一个考官。

  他生怕对方下手太快,还说了一声:“这卷子有点意思,看完了再评分。”

  另一个考官心中不屑:呵,看来是个走后门的,老子最多给你个三角。

  等看完了四道题,这位考官打了一串的圈,然后咳嗽一声,接着传下去,一模一样警告了一声:“看完了再评分啊。”

  第三位考官莫名其妙看了他一眼,心想:啥玩意,这考生贿赂了两?

  到看完卷子,他终于明白了前两个考官的想法,发出了困惑的声音:“这人怎么那么敢想,那么敢写?一个不慎就是三甲啊。”

  其余几个考官抬头好奇:“什么卷子啊?”

  于是一群人凑到了一起,研究起了这一份卷子。

  “哎哟,这个想法不错啊。”

  “第一题怎么写得像做梦一样。嘿,还真敢想。”

  “要不是最后一题,我绝不会给他前面打圈,最高就是个三角。”

  “这份卷子我觉得要给陛下看才行。即使就拿个第十吧……也算值得了。”

  “太激进了,我觉得不太成。”

  “你又不成!你天天不成!你拿出一个卷子来比他写得好的啊!别人那叫优秀,这叫什么?这叫千年难得一遇!鬼才知不知道?”

  说着说着吵起来了。

  到了最后,这份卷子依旧成功杀入了前十,送到了皇帝面前。

  皇帝今个心情特别好。

  最近吧,京城里事情有,但都是小事情。天下送上来的折子,除了个有病天天喜欢跟他说他们那边今天有没有下雨的臣子,其他都没什么大事情。

  然后皇后亲自给自己开小厨房,做了一碗鸡蛋羹。

  鸡蛋羮好啊。

  他心情非常好翻起了考卷,都没让人给他念。

  第一份,什么玩意。

  第二份,幼稚。

  第三份,还行吧。

  第四份,夸朕夸得不错,马屁精。

  第五份,这不就是前段时间那谁说的么?要么他学生,要么他儿子,没意思。

  第六份,幼稚。七八九,勉强。

  看到最后一份卷子,一看开头,皇帝想骂考官,结果眼睛往下一瞟,又多看了几行字。

  这有点意思啊。

第79章

  了解封凌的人很容易可以分辨出他的卷子。

  他自命不凡, 眼光长远, 一个想法放到百年后都可用。就如阅卷考官之一所说,他是个鬼才, 千年才能碰上这么一个。

  仲永神童每个地方都能出一两个, 过目不忘的人每回科举都有。但到封凌这样地步的人,太少了。

  而他最大的问题, 便是观点太过新,每一个想法实施起来, 牵一发动全身, 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保守之人会很难接受,利益受损之人更加不乐意。

  唯有他将朝廷某种程度搅合成一言堂才行。

  想要让朝廷成为一言堂,这可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太多的人所受的教育和一直以来认定的立场,是与他这样的考生全然不同的。

  饮食都分南北, 有人就是甜咸有喜好。这人前瞻性足够, 但最终是否能落到实处,那是另外一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