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世家 第35章

作者:夫子红颜 标签: 朝堂之上 科举 宫廷侯爵 古代言情

  对这次改革反应最大的还是勋贵。

  由于国朝日安。这些勋贵每日安享太平,不知做了多少违法犯纪的事情。谎报土地更是得心应手。如今皇帝推行这样的政策,着实是让他们头疼。

  谢家对皇帝的改革是持有中立且表示积极态度的。

  这不难理解。谢家在江南虽然田产颇多,但是在弘治十年整饬族务的时候已经把那些漏报土地的族人行以家法。

  加上这些年在老族长的带领下,谢家的家规越发严格。

  所以说,这次的改革对于谢家一系而言并不会伤筋动骨。既然如此,那不妨给皇帝卖个好。

  而且好说歹说,这个主意最早也是由谢棠想出来的。别人不知,皇帝和自家人还是知道的。

  更何况这也算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只要在不得罪人的前提下,为这次改革提供方便,谢家还是十分愿意的。

  存着这样心思的人家不在少数,这也让皇帝身上的压力轻松了许多。

  或者可以说,皇帝就是想到了这一点,才坚定了自己想要变革的决心。

  若是满朝文武都反对,皇帝也不会孤注一掷。

  改革就这样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吏部、户部、刑部都忙得不成样子。

  吏部忙着把那些被皇帝下到诏狱的官员空下来的位置补上官员。

  刑部忙着审问那些由诏狱转道刑部的犯人。

  而户部的忙碌更是可怕。毕竟这次改革改的是税制,而户部掌管的就是全国的土地、赋税与户籍。

  谢棠已经连着十多天是在天都黑了才回家,日日都有数不清的公务要做。

  不过户部的人大多都很亢奋,毕竟这次的改革陛下的重视是肉眼可见的。若是能够办好差给皇帝留下不错的印象,想来以后升官也会容易些。

  而在这不久之后,又有一条好消息给弘治帝的改革打入了一针强心剂。

第77章

  弘治十八年三月二十八, 大明船队归航。

  船队上的商人们都喜笑颜开,欢欣鼓舞。

  这一次虽然惊险十分,甚至有所伤亡。但是他们这一次真的赚的盆满钵满。

  那位谢大人果然是财神爷, 说的全然没错!

  大明的丝绸, 瓷器在海洋的另一边竟然真的能够卖到十倍之价!

  此时的奉天殿, 弘治帝的心情极好。

  他身边的大太监怀恩道:“宣出海使者陈隆,副使者王永,海军千户秦冬觐见。”

  宣召声从奉天殿传到了午门外, 小黄门引着几位官员一起前往奉天殿。

  路上,小黄门对副使者王永恭维道:“公公今日回来, 怕他日是要升了掌印了。”

  王永笑眯眯地道:“你这小子倒是嘴甜, 不过咱家做什么都是为了陛下效力。出海也不过是敬仰三宝太监, 哪里是为了什么劳什子的升官!”

  小黄门恭维道:“公公果然深明大义!”

  到了奉天殿,几人三跪六叩行大礼后。陈隆主使禀告道:“臣等出海,行至海外大陆。其民民风淳朴,尚未有文化典仪。其上有诸多作物, 谢大人所言之粮种俱有。问其民,知其果然高产于水稻、小麦。”

  “我邦之丝绸、瓷器尽售。得黄金、珍贵香料、毛皮、宝石及诸多当地特产。”

  “行海路时遇海盗, 有胜有败。所幸我军经历历练,作战能力数倍于前。”

  “另,与佛郎机海匪作战。其火铳炸膛几率低于我朝, 火炮射程倍于我朝。为大害。”

  “所幸我军势重人多, 鏖战后俘虏佛郎机海匪。获得火铳、火炮图纸。”

  王永道:“海外番邦首领敬仰我大明文明, 欲与大明通商。奴婢与部落首领谈判,对方允许我大明前去开矿。”

  秦冬在两位上官禀告后上前禀告:“臣亦有言,小谢大人练兵之法确有成效。我部战斗力明显提升。应对海战卓有成效。”

  弘治帝听的开心,自然是赐下赏赐。陈隆升了佥都御史, 王永升了御用监掌印太监,秦冬升了留守指挥同知。都是升了整整一个大品阶。除此之外,金银丝绸更是赏了许多。

  同时,船队带回来的一部分的玉米番薯和许多金银被弘治帝赏给了谢棠。他也算是小小地发了一笔。

  当然,对于谢棠而言,大头还是自家出海的货船带来的收益。这次出海,真真正正地给谢棠挣了几万两的银子。

  船只归航后,内库自然是又进了几十万两的银子和数不尽的金银珠宝。国库也丰足了许多,只是韩老大人仍旧抱着国库钥匙不撒手,谁也不能从他手里掏出银子来。

  “《农书》已经编好。”韩文道。“接下来应该培育粮种。陛下的新政也可以尽快施行”

  谨身殿的西暖阁里,此时只有三个人。弘治帝,韩文以及谢棠。

  今日他们几个凑到一起,还是为了新政商量计策。

  “陛下可以以高产粮种为诱饵。”谢棠道:“并非每个地主都参加了这次出海。参加的官员更是寥寥。改革改的好、办事办的对的地方官员,可以先给其的属地拨粮种过去。”

  他继续道:“粮食高产,税收自然就高。税收高,政绩就好。政绩好,自然升官快。把这个消息放出去,底下的官员自然会用心办事。”

  之前这些地方官千般推诿,无非是因为改革损失了自己的利益。对自己没什么好处还会得罪人。

  而若是参与改革就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自然会有人先出头去做皇帝的马前卒。

  当有人去把事情实实在在地做了后,得到粮种。自然就会有其他人担心自己的税收和政绩与别人比相差太多,以至自己的政绩难看、无法升迁。

  这样,自然而然地,大家就都会去进行新政。皇帝的困局自然而然地就迎刃而解。

  “除此之外,陛下可以给最开始积极改革、拥护中央的官员与后面才积极参与的官员待遇不一样。”

  “一开始的那些官员可以分配更多粮种,并且可以给他们派皇庄的老把式去帮忙。而后来的那些官员除了粮种之外自然是什么也没有,而且粮种要比先拥护您的要少。”韩文补充道。

  到时候各地之间百姓得到的收成不同。当他们知道这是因为主官不拥护天子的政令后得到的结果时,自然会对主官不满。

  到了那时,在评定官员政绩的时候,再给那些不拥护陛下的人评一个下等。没有人敢说这是皇帝以公报私。只会说这是遵循民意。

  “可以。”弘治帝道:“朕会在大朝会上把这件事情公布。也会张贴皇榜,同时让锦衣卫在市井中宣扬此件政策,令百姓知情。”

  让百姓知道的自然是皇帝要给各地拨高产粮种,只有积极支持陛下新政的官员才能够得到的消息。

  到了那个时候,那些没有粮种的地方的百姓,定会对主官不满。

  这样,也就达到了弘治帝的目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谢棠拿出了一张图纸,恭恭敬敬地把双手举过头顶道:“陛下,这是臣家在江南的绸缎庄的工匠发明的先进织机。织布功效有寻常织布机八倍有余。臣敬献陛下,请陛下开办机械局,生产织机。”

  “可将织机卖与出海商户。令买此织机者开办织造庄,聘请无地游民前来做织工。这样,一可令无地游民衣食有着。二来也能够缓解新政压力。第三,新政若是成功,人口定会快速增加。但大明土地不变,到时候游民增加,恐会扰乱治安。若是其能够进入织造庄做工,也能够减少这方面的祸患。”

  弘治帝看到后问道:“你说的八倍,可是真的?”

  谢棠道:“已经投入使用过两年左右,没有故障。确实是八倍的效率。”

  韩文道:“但是一定要确保买织机的商户都是出海的海商。要不然这些商户把他们生产的丝绸投入市场和寻常的丝民、织户竞价,可能会让江南一些市镇的百姓破产。”

  弘治帝道:“朕倒是有个法子,可以派官员前去监督。每年定下必须拿去出海的布匹的数量。令专人负责监督商户把这些布匹运到船队。”

  韩文道:“只是这样,未免需要很多人手来监督。而且海商的税在弘治十六年开海禁的时候就定了下来是两成。这些丝织品的税收数额也是很大。臣建议陛下建立一个新的衙署来主管新式织机和这些绸缎庄的督查、税收以及绸缎庄里织工的户籍。”

  弘治帝道:“那就在户部之下建立织造司,把伯安调过去。左右这个法子也是伯安想出来的。底下的属官就从此科的进士里挑。浙江清吏司的的继任长官,不知道韩大人和谢郎中有没有推荐的人才?”

  韩文道:“老臣推荐户部湖广清吏司平允安。”

  弘治帝想了想道:“平道明的儿子?”

  韩文道:“正是,平允安在湖广清吏司已经做了三年的员外郎,没有出现过什么纰漏。为人细心,可堪重用。”

  弘治帝道:“那就是他了,你去和吏部说一声。等到朕给伯安的调任书下达后,就让平允安走马上任。”

  韩文道:“是。”

  出了皇城,谢棠给韩文行礼道:“多谢大人成全。”

  韩文道:“平允安做事的确不错,我这也是卖平道明一个面子。更何况你还是平道明的小师弟,平允安是你的小师侄。怎么样我也要给你面子。”

  说着说着韩文转了话头:“老夫想去书局一趟,伯安有空就和老夫走上一趟?”

  谢棠扶着老大人上了马车,笑道:“荣幸之至。”

  户部的左侍郎年纪大了,想来不到一两年也就退下去了。到时候右侍郎升任左侍郎,谢伯安凭借这次织机的功劳和浙江清吏司的资历,只怕是要坐上三品侍郎的位置了。

  三品是个门槛,只有坐到三品及其以上的位置,才算的上当权之人。

  按照陛下的意思,是要让谢伯安来接他的班了。

  “伯安少年英才,还要多照顾下我家涛儿。”

  “韩兄英朗人物,棠与韩兄君子之交。互相照顾自是应该。”

  这两人言笑晏晏,实则在互相试探、利弊权衡。

第78章

  梅子黄时端午又, 葵花红处故园飞。

  又是一年端午时节,谢家的仆妇早早起了做好各色粽子,由主人拿着送客。

  朝廷休沐, 谢棠去郊外寻了新熟的新鲜梅子和郊外庄子上的婆子腌好的青梅酱给孔令华下饭。

  孔令华这一胎怀的有些艰难。今年二月, 正是孔令华怀孕第三个月的时候。妊娠反应大的吓人, 吃了吐吐了吃,生生把人折腾的脸色苍白。

  直到过了上巳节后才好了许多,但仍旧是吃不下东西, 只有吃些酸的才觉得舒坦。

  如今梅子刚熟,谢棠便想着给孔令华寻些极新鲜刚摘下来的回去。用冰鉴镇了, 吃着也清爽。

  要说户部也是极忙的。春天春耕、夏天治水、秋天收税、冬天劳役。军饷, 俸禄、灾荒、农课。什么东西都要钱, 一年到头简直忙得脑袋都大了。

  谢棠这半年管着新建的衙署织造司。一切都是从头开始,没有比十三个清吏司的郎中轻松多少。

  各地的织造厂已经办了起来,靠着新式织机朝廷又多了一大笔收入。而谢棠领导的新建的织造司也因此得了厚厚的赏赐。

  织造司除了主官谢棠外,还有三个员外郎, 都是浙江或是湖广人士。是谢棠一手提拔起来的,算是他的心腹。

  这些人是不认李东阳和谢迁, 只认他谢棠一人的。

  浙江余杭的那位员外郎算的一手好账,可惜当年殿试时只考了一个同进士。

  “同进士,如夫人。”他因为同进士的出身进身艰苦难。在地方做了十多年, 政绩卓著才升回京里。结果被分到户部照磨所做一个六品主事坐冷板凳。若是没有谢棠的提携, 只怕是要一辈子在照磨所蹉跎岁月。

上一篇:表小姐

下一篇:被迫和亲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