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行而不辍
沈悠给项羽划了一句号,接着也得继续论起另一个人,对,韩信。
刘邦!!!其实真不太想让沈悠细说韩信的。
“什么时候让姻儿他们起程?”刘邦郁闷的时候转头问起吕雉,吕雉知道刘邦心里急,将刘姻许配给韩信这事,他们家是定下了,韩信那边的反应是没有反应。刘邦和吕雉都在等,他们也有数,有些事不必说得过于直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儿不该做,刘邦相信韩信未必没有数。
“韩信那边还没有消息。”吕雉知道韩信在顾忌什么,然而这样的政治联姻对谁都好,韩信不会不懂。
“没有消息也得去。”刘邦眼中闪烁着让人无法忽视的精光,吕雉抬头与之对视,她自然明白刘邦此话何意。结果已经揭露,如果韩信不同意联姻就意味着韩信想好了别的打算。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刘邦把刘姻和刘盈送过去,韩信倘若无所顾忌的动手,就是给了朝廷把柄。
刘邦道:“这是最坏的结果。我并不希望韩信没有反应。”
不给反应的韩信必然是在暗中准备着什么,扪心自问,刘邦要是知道有人随时准备要他的命,他也会想方设法对付那一个人。就像曾经的范增这样待他时,刘邦听从陈平的离间计,借项羽的手解决了范增。
可是刘邦如今作为算计着韩信的那个人,他也知道一点,韩信不会乖乖由着他们算计的。
“和韩信正面对抗我们并没有多少胜算,尤其还有一个彭越在旁边。”两个都是帮他打败项羽的能将,他们的本事刘邦有数,也正是因为有数
,刘邦在没能一击即中将他们解决前,并不想出手。
哪怕各路的异姓王都明白一个道理,刘邦并不喜欢他们这些危及他地位的人存在,没有撕破脸皮之前,大家都可以相安无事。沈悠将他们各自的结局道破,算是撕破脸。算是对吧?
刘邦心里有着数,也知道越是急越不能急。
“留侯有什么好计谋?”刘邦身边有人,一个张良一个萧何,他们未必不会想出什么好办法。
“急不得。”刘邦不是没有向他们问计,再多计谋也需要时间准备。
吕雉不作声了,刘邦道:“实在没办法就让孩子们先过去。”
吕雉眼孔骤然睁大,她不愿意,她一点都不愿意。“陛下该知道,若是两个孩子都出了事儿,妾会疯的。”
刘邦最是清楚吕雉看重的是什么,正因如此,有些底线刘邦就不能踩。过了那个线,本来和他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吕雉就会成为刺向他最锋利的尖刀。
“朕不糊涂。”刘邦沉稳的开口,他想要拖延时间,并没有任何挑起自己内乱的意思。
吕雉是他的助力,现在是,以后也会是。
没有谁会像吕雉一样为他守着大汉江山,这样的一个人,他岂能自己推到敌人那边。
【我们看看韩信的标签。韩信,生年不知,淮阴人,也是秦时的东海郡淮阴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明朝茅坤赞其为“兵仙”。】
【出身贫民的韩信,早年贫穷又没有好的品行,无法被推选成为官吏,又不能经商维持生计。常去别人家里蹭吃蹭喝。那时候大家伙的日子都过得不好,嗯,哪怕是日子过得挺好的人,也不可能乐意那样一个人一直蹭吃蹭喝,因此韩信当时挺招人厌的。】
!!!秦始皇正急着记下韩信所在之地,生年不知什么的不重要,蹭吃蹭喝啥的也不算太重要。没有好品行,又不擅长经商维持生计,这不是问题,重点在于韩信他会打仗,他把项羽打败了!
所以,去去去,赶紧给他找韩信去。
汉高祖时的韩信听到沈悠说起他的过往,嗯,沈悠特意表态的几句话,好吧,没钱的人供不起一个白吃白喝的人,有钱的也不乐意白养一个看起来没有任何前途的人。显然那个时候的他挺讨人厌。
【不过显然韩信没有这点自知之明,《史记》中有载,韩信曾经多次前往南昌亭的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忧心这种状况,一天早上偷偷把饭煮好吃完。到了吃饭时间,韩信去了,亭长的妻子却没有给他准备的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对此我只想说一句,果然是升米恩,斗米仇!】!
第243章 复杂的韩信
嗯?这话从何说起?秦始皇竖起耳朵想要仔细的听,他得弄清楚沈悠这话从何说起。
【却说韩信自打清楚南昌亭长妻子的意思后,再也没有去过他家,难得终于想着自力更生,有一回在城下钓鱼,一群老大娘在河边漂洗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感激无比的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王孙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同样都是给韩信饭吃,当韩信功成名就之时,韩信到楚国后,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她千金。轮到下乡南昌亭长时,赏赐给他一百钱,并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哈,这可真是祖宗啊,瞧着他可怜,给他点饭吃的人是他的恩人,救济他很久,有一天不再给他饭吃,倒成了有始无终?怎么着?那是人欠他韩信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他韩信对南昌亭长一家有多大的恩情呢,否则怎么敢怪责南昌亭长的妻子不再给他饭吃?】
【所谓半大小子吃穷郎,那会儿谁家的日子好过了?所谓救急救急,救的不过是一时,谁能救你一世?唯有自救者才能救己。南昌亭长一家子能容他吃了那么多日子的饭,本就已经对他有恩,他回报漂母,我们道韩信知恩图报,偏又区别对待南昌亭长一家,难道不是恩将仇报?】
谁人听了心情不复杂,沈悠说得在理,韩信吧,真没有资格怪别人不再救济于他,救急不救穷,他莫不是觉得自己吃的人家的饭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秦始皇半眯起眼睛,这样的一个人,用也得有一套方法。
汉高祖时已然功成名就的韩信听着沈悠道起自己那些过往,脸色其实不太好。沈悠说得在理吗?在理。他只怪南昌亭长家后来不给他饭吃,却全然忘了南昌亭长家曾救济他多时,比漂母还要长。
他心里一直记恨着南昌亭长妻子不再对他救济,全然忘记了人家从来不欠他什么,不给他一口吃的是应该,给他一口吃的是人家心善。
【像漂母说的那样,给他韩信一口吃的不过是看他可怜,并没有要他回报的意思。可帮着他些日子,韩信道德绑架让人该救他到底,怎么着,不做善事还有错了?所谓做善事也得有个度,韩信当时也不小了,自己没本事养活自己,反倒怪人家养他一时不养他一世。真是做善事弄出个仇人来了?】
【南昌亭长一家得了韩信的一百文钱,韩信是觉得他一个功成名就也封王的人回来了,还跟人南昌亭长一家说了这样的话,以后他们一家能在南昌好好的过日子?周围的流言蜚语都能让他们一家无所容身,不想再被人指指点点便只能搬家,韩信考虑过后果吗?啊,他那样聪明的一个人,想是考虑过的,不过是心中对南昌亭长有怨,全然不顾罢了。】
那,真就是升米恩,斗米仇!
【唉,韩信这个人挺复杂的。胯/下之辱我们都知道,说的正是
韩信。那会儿韩信还在淮阴县,
一回,
县里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谁也没有想到,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但韩信却不为所动,好像他们这些人笑话的并不是自己。等韩信功成名就归来时,他召见曾经侮辱自己,让他从胯裆下爬过去的少年,封他为中尉,并且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我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胯/下之辱,韩信忍住了,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之辱,才有韩信后来的一番成就。而韩信在之后并没有杀了那个侮辱他的人,还让人当上中尉,对比南昌亭长一家,韩信这番作为让人不知该如何评价。】
确实挺复杂的,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更能让那么一个侮/辱人好好的活下来,更许他高官厚禄,说韩信小心眼,那也不太对。
【由此也可以看出,韩信是个极其复杂的人。但凡有点志气的人,都不能容忍自己吃了别人家那么久的饭,偏韩信吃得那叫一个理直气壮,还因此怨恨上不给他饭吃的人。要说他是个小心眼的吧,胯/下之辱他都忍了,后面更许人高官厚禄,丝毫没有要跟人计较的意思,这是大度吧大度?】
【也对,这才是人性,人也不是非黑即白的。韩信有人性的所有缺点,也有着很多人们的优良品质,总之别把韩信当成圣人来看,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大概就不会觉得他的作为那么让人不能接受。】
汉高祖时期,已经决定要嫁给韩信的鲁元公主听到这番话,眼波流转,她想记下沈悠说的话,一个普通人吗?也对,哪怕韩信很会打仗,那是他的能力,可韩信同样也是一个普通人,有着人们的七情六欲,也有着各种各样的优点和缺点。嗯,要学着多看他的优点,别总盯着人的缺点。
想到这里,鲁元公主也记起另一件事,提起笔在纸上写字。
《天工开物》随着沈悠的普及,抄下来的大汉已经研制出纸来,只不过鲁元公主也不太适应用纸写字,丑是丑了点,好在能看得清。
等鲁元公主写完后,即递给一旁的人道:“将信送到父皇母后处,让他们帮我将信送给楚王。”
楚王韩信,鲁元公主手里的这封信就是送给韩信的呢。
宫人们不敢怠慢,立刻将信送去。
【曾经的韩信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个不争气的青年,没有人能想像得到最后就是这样一个混吃混喝的人,打败了勇武无双的西楚霸王。当然,这会儿项羽也还不是那威名远扬的西楚霸王。】
【陈胜吴广起义时,项梁趁势平定江东渡过淮河北上,韩信带剑投奔项梁。在这种时候投于军中,韩信本意是要有一番作为的,可惜韩信自投项梁大军以来却默默无闻。项梁战死,项羽统领
三军,
承叔父之志。韩信也归了项羽帐下,
得以升为郎中。】
【升官了嘛,韩信自是信心满满,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大显身手,可惜,韩信曾屡次向项羽献策,皆不为项羽所取。站在项羽的立场,作为一个擅长行军打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人,又素来喜欢直来直往打仗的人,对韩信想出的所谓计谋,项羽看不上,也认为不入流的。更何况虽然韩信为郎中,在项羽看来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项羽的个性向来眼里都是看不起人的,韩信不管是出身和表现方面,在项羽看来都不值得他当回事。】
听到这里,秦始皇再次觉得,项羽果然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正所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呢!
汉高祖刘邦笑着冲吕雉道:“我该感谢项羽。”
吕雉认可道:“确实。”
如果不是项羽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断然没有那么多人奔于刘邦,也就不会有大汉的天下。
“然亦是陛下之功也。”吕雉也须肯定刘邦,不错,项羽是不靠谱的,所以把身边能干的人逼走了,可是如果不是刘邦听劝,也能容人,更懂得用人,难道这些人就会集聚在刘邦身边,帮刘邦夺取天下了?
刘邦听着吕雉的话,心中更复杂了,他岂不知自己的事?岂不知自己挺对不起吕雉的?在吕雉为质的时候,他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救人,事后,嗯,也确实把吕雉架在火上烤了,他是怕吕雉怨他,恨他,做出一些损及大汉的事的。事实却向刘邦证明,最终和他站在统一战线上的人只有吕雉一个。
是啊,他们是夫妻,祸福与共,没有人像他们这样绑得那么紧,以至于吕雉纵然在为自身谋划时,也会为大汉江山着想,他可以感受得到吕雉对他的肯定,也能够确定吕雉也有安定天下之心。这一切是他身边的任何女人都比不上的。
论顾全大局,论识大体,吕雉定是万里挑一的。
“陛下,皇后娘娘,公主有一信想要送往楚地,送予楚王,请陛下和娘娘过目。”刘邦在欣赏着吕雉,想着吕雉的种种好时,鲁元公主身边的宫人将鲁元公主的信送来了,瞧着那并未上封的信,刘邦一眼扫过吕雉,吕雉上前接过直接打开了看,看完却是一愣。
刘邦询问的扫过去,吕雉将信送上,刘邦一眼扫过明显也是一愣,随后却是笑了,“好,好!”
连声的称赞无一不表露此刻刘邦心中的喜悦,“让人送到楚地去。”!
第244章 大将军
有刘邦的吩咐,立刻有人将信上封送出去,送到韩信手里,至于内容,想必韩信看了会决定的。
这会儿的韩信听着沈悠说起项羽对他的不屑,根本听不进他的计谋,只执着遵从自己的打法,正面对敌,拼个你死我活。
韩信记得项羽曾经的评价,对,项羽看不起他,并不认同他会打仗,结果如何?项羽所看不起的人,刘邦,他韩信,最终都用行动向项羽证明了,项羽没有任何资格看不起他们。
【汉元年,鸿门宴后,刘邦被封为汉王,在他入蜀之时,韩信离开项羽投奔刘邦,初入军中无人举荐,韩信担任连敖,也就是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怎么说呢,韩信就不是个安分的主儿,一回犯了法,按理该被处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经被斩杀,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抬头仰视,看到夏侯婴问:“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
【嗯,其他受韩信所牵连的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自己眼看就要死了,韩信这才开口,我有理由怀疑其实太史公不太喜欢韩信的。否则怎么能写韩信眼睁睁瞧着被自己牵连的人都被杀了他才开口?而且就韩信说的话,难道不是因为他犯法,所以才被依法处置吗?依法处置怎么听韩信的意思还错了?】
【当然,夏侯婴听完觉得韩信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欣赏他,这也实在让我只想问,韩信要是有这样的魅力,怎么早先无人发觉,倒是死到临头了才被人发现他的不同凡响之处?算了,想刘邦不是也被吕太公认为相貌不凡,故而将吕雉嫁给他。当时的大环境,不合理的解释都是观之面相不凡。】
怎么听出了一股子无奈呢?
正主儿韩信和夏侯婴!!他们要怎么解释?
【总之夏侯婴欣赏韩信之后,进言刘邦,也可以说是举荐韩信。刘邦让韩信担任治粟都尉,也就是管理粮饷的官职,但刘邦也是观察了韩信的,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只能说,这人不用对地方,怎么也是看不出他有什么出众之处的。】
【刘邦观察韩信之后没有发现有什么可用之处,也就放下了,倒是他的左膀右臂萧何同韩信往来越来越多,也越发重视韩信,屡次向刘邦进言,希望刘邦重任韩信。可是,韩信并没有展示他的才能,刘邦纵然有心要用,他观察不出韩信的长处,试问他知道该怎么重用韩信才好?负责管理粮饷不算重用吗?显然在韩信这儿真是不算。为此,韩信觉得自己在刘邦处没有出头的机会了,打算连夜跑人。萧何听说此事,那是连话都没得来及给刘邦留下,赶紧追韩信去。萧何一走可把刘邦吓得不轻,那会儿刘邦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军中有人向刘邦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跑了。”这不是往刘邦身上扎刀子吗?刘邦当时既急又怒,谁让萧何没来得及留信儿。】
【萧何月夜追韩信,至今亦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没有萧何这一追,断然没有刘邦的大汉江山。可也因为萧何这一追,有了另一句话,成也
萧何,
败也萧何。韩信这一生遇上萧何是幸,
得以一展所长,统领三军;同样也是不幸的,毕竟如果不是因为这一份信任,多年后他也不会因为萧何入宫,为吕雉所杀。】
秦始皇!!!还真是因果循环,谁能想到最后竟然会是这样的结局。
韩信没能入刘邦的眼,却碰上了一个能够左右刘邦的萧何,果然,有一个好的助力必能成事。
对的,这一刻的始皇陛下不免生怨了,怎么他就碰不上呢?不不不,萧何不是人才吗?韩信他要了,萧何,他也要了!
【虽然细说的不是萧何,毕竟韩信得萧何举荐,这才成为汉军大将军,可以说,没有萧何的担保,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长处的刘邦是断然不可能愿意让韩信统领兵马的。三军大将军呢,那是手握所有军权,试问谁能有这气魄让一个从来没有打过仗,也没有显露出军事才能的人来当?】
【萧何追回韩信,那是努力的向刘邦推销,刘邦确实不相信韩信,可他信萧何,要知道这么多年以来他以屹立不倒,多亏了萧何作为他的后勤,给他筹粮练兵,要不是有萧何,他早被项羽按在地上打得怎么也不可能翻身了。而且那么多年以来,萧何举荐的人什么时候出过批漏。因着这份对萧何的信任,刘邦无论心里有多少不满不信任,还是将韩信任命为大将军。】
【这一刻的刘邦绝没有想到,就这一步棋,让他得了天下。初初开始,韩信为大将军,刘邦肯定得问问话的,可以说,刘邦算是迈出了他和韩信君臣关系的第一步,有来有往,也到韩信了。刘邦询问韩信:“丞相多次提起将军,对将军赞许有加,将军有什么计策能教授给寡人呢?”】
【兵马大将军呢,韩信也收到刘邦的诚意,这种情况要是再不显露本事,待要何时?韩信反问刘邦:“现在同您东向而争天下权柄的,难道不是项王吗?”都是明摆着的事,刘邦也不绕弯子道:“是的。”韩信再问:“那大王自己估计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同项王比谁高谁下?”刘邦沉默良久,最终如实承认自己不如项羽。在自知之明和知敌上,刘邦从来不含糊,这也是刘邦的一大优点。】
一众人都点头,确实,人不怕自知,就怕不自知。真要是觉得自己天下无敌的人,项羽的下场已然可知。
【韩信听到刘邦承认自己的不如,心里对刘邦的感观必也是有所变化的,再拜刘邦赞同地说:“不仅大王,就连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王。可是我曾经侍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听完韩信的一通分析,大家伙一定会发现,妈耶,太到位了。如果说原本刘邦是不信任韩信的,听完这番话后必然觉得,萧何举荐韩信为大将军,让他统领三军,太有识人之能了。】
【韩信是怎么说的呢?韩信道:“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得胆战腿软,然而项羽不能任用贤将,只能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
。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定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凡是项王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到残杀破坏,天下很多人都怨恨他,百姓不亲近依附他,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强屈服。名义上项羽虽为天下霸主,实质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成衰弱的!”
上一篇:宿敌竹马竟成我道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