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 第112章

作者:行而不辍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古代幻想 轻松 玄幻仙侠

  蒯彻什么意思?唯恐天下不乱吗?

  行军打仗最忌讳的就是争功,无论争的什么功都有可能引起内乱。

  如此挑拨韩信争功,必要出大事。

  【韩信能接受天下人道他不如一个儒士吗?从韩信自项羽帐下,再到逃出汉军大营可以看出,他虽出身平民,却是一个性格孤傲的人。不管在谁手里,那一位不能重用他,不给他高位,他宁可一走了之,也不愿意将就。

  萧何算是看透了他的性格,因此向刘邦建议,封他为大将军。自韩信领兵以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刘邦,也向天下人证明,他有本事。古今未有。结果突然之间有人凭一张嘴打下比他奋斗一年都要多的城池,韩信怎么想?】

  秦始皇怒了,怎么着,韩信难道认为世上只有他可以攻下城池,容不得旁人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韩信此人,本事确实有,可这人品确实堪忧。

  为了争功,不顾齐国已降,是要置汉军于不义之境?本可不战而得齐国,再挑起战事,不顾两军将士生死是为不仁;纵然刘邦在对韩信的态度上有问题,就韩信此举,当杀!

  秦始皇眼中尽是怒意,亏得韩信不在眼前,否则未必他在盛怒之下不会杀了韩信。不,第一个该杀的是给韩信出主意的人。

  蒯彻此人,真真是要置韩信于水深火热之中,巴不得韩信早死。

  【可叹齐国已决计降汉,对汉军的戒备松懈,怎么也没有料到竟然会有汉军在他们已经归降的情况下多此一举的攻打他们。韩信乘机袭击了齐驻守历下的军队,齐军不敌,韩信大军一直打到临淄,以武力灭齐。齐王田广惊恐,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韩信为了争功,不顾汉军信义,不管两军将士性命,甚至间接害死郦其食,为一己私心挑起战事,实在可恶,若以军法处置,他不该杀吗?】

  刘邦听到沈悠后面的反问,咬牙切齿的道:“不错,韩信该杀。”

  明明齐国已归,刘邦又得一人才,结果韩信出击已然归降的齐国,让他失信于天下人,也让各路诸侯觉得,他一个汉王管不好手下人,往后再有愿意归降的人,他们能不想,齐国的例子就在眼前,他们不担心前车之鉴?

  而且,韩信做的事又不仅仅这一件,想起从前的往事,依然让刘邦如鲠在喉。

  韩信其实脸色也不太好,事情他当年做了,无论蒯彻怎么劝的他,最终下命令的人终是他。也正是因为如此,错对都该由他提起责任。

  争功,当年他确实是在争功,郦其食之死是他之过,然,韩信无悔!

  对,他韩信不是什么好人,难道刘邦就是什么好人?

  刘邦不信他,韩信同样也不相信刘邦。与其寄希望于旁人,倒不如他为自己争多一条活路!

  【而韩信不仅在齐国愿意归降的情况下发兵。攻下齐国后,韩信上书刘邦,总结意思是:“他要成为代理齐王。”韩信牛吧?他想过自己的退路吗?】!

第248章 游说

  后世的人早就从史书上知道这些事,架不住秦始皇是第一次听说!脸上浮现了杀气,好,可真好,不用听他都知道内情了,上书请刘邦让他代理齐王,那冲的是代理?分明是齐王之位。

  韩信为什么敢起这样的主意,不就是因为觉得自己功劳够大,也吃准此时的刘邦缺不了他。以军功挟于君,别管哪个皇帝都不可能容。

  这一刻,秦始皇明白了为什么刘邦要杀韩信。不可否认韩信有本事,却也正是因为他的本事更让人忌惮。瞧瞧韩信做的事,谁会觉得他有什么事不敢做?

  【韩信提出要为假齐王的时候,刘邦的情况怎么样呢?彼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一看韩信上书内容,刘邦十分恼怒,哪怕韩信在信中理由充足,什么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

  【再多的理由也不可能让刘邦忘记本来齐国就已经归降,韩信进军不说,更以此功和他手中的兵马威胁自己的事实。刘邦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亏得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此机会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

  【确实,刘邦现在已然自顾不暇,要是韩信那边拥兵自力,刘邦能腾出手收拾韩信?一个项羽他都不好打,再加个韩信,刘邦不得被他们夹着打?素来听得进劝的刘邦马上也明白过来,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就要做真王,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于是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顺势征调韩信的部队攻打楚军。】

  哪怕秦始皇因为刘邦偷了韩信兵符一事从心底里瞧不起刘邦的为人了,听到这儿,也不得不承认,刘邦够能屈能伸的,为了自己的利益,就算韩信把他的脸按在地上不断摩擦,刘邦都能谈笑自成,更能把另一边脸递过去,让人继续按,只要能解决他的困境。怪不得最后是他得天下。

  【韩信,真是让人为之惋惜的,以至于听着他接二连三做下糊涂事,都恨不得把他摇醒。大哥啊,不讲道义,背信弃义,为一己之功罔顾两军将士生死,持功要王,他是在挑战天下百姓和刘邦的底线,他是有多想不开?本来大好的局面,所有的舆论和人心都在他那儿,他这么一干,得了,本来倾向他的人,从此全都倒向刘邦。】

  【咱就说,韩信都做到这一步了,倒不如他再干脆一点,把刘邦撇开了单干,趁项羽此时兵困刘邦,韩信一不作二不休,干脆杀了项羽和刘邦,自己当个皇帝吧。其实我们后世无数喜欢韩信的人都想过,韩信要是想当皇帝,他能不能当上?】

  沈悠问出问题后,冲视频前的众人挑挑眉,欢迎他们各抒己见。【个人认为韩信不是当皇帝的材料,你们听着韩信做事,有没有觉得很熟悉?觉得他跟谁挺像的?对,我说的韩信像的人正是项羽。他们虽然出身不同,可是他们的性格同样是自负自傲,而且做事按喜

  好,不管不顾,更受不得半点委屈。可是,谁说的做皇帝能够凭自己的喜好行事的?又是谁说的当皇帝就不用受委屈的?】

  【君臣关系是问题,怎么做到政令畅通更是巨大的问题,就韩信平常做人做事直来直往的样儿,他可以当好一个皇帝?治理好一个天下?况且,别忘了项羽善战,刘邦善政。韩信真要是敢从项羽背后举旗独立,就刘邦的性子,他未必不敢和项羽握手言和先把韩信解决。三军未动,粮食先行,刘邦手底下的萧何,西汉建国的第一功臣,韩信调动的三军里所用的粮草军械等等物资,是不是也是萧何在运转呢?背叛刘邦的韩信没有了后勤保障,他还能打得像之前那么顺利?】

  【阵前交手,并不仅仅是在明面上,更有后方,谁不会以为,会打仗就会搞后勤吧?韩信和项羽差不多的个性,他们未必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刘邦就不一样了,他又不是第一天败,败着败着就习惯了,但凡只要他留着一条命在,后面又有萧何张良等人,要说收拢人心方面,无论是项羽或者是韩信,他们都比不上刘邦。也就意味着韩信和项羽靠的都是他们各自。一个人能做的事永远都是有限的,反倒是刘邦擅长收拢人心,他就跟你们一直熬着,看谁熬得过谁。】

  刘邦觉得沈悠算是在夸他的吧,听起来他压根不敢跟项羽或者韩信正面对敌,嗯,韩信没有正面搞过,项羽是已经正面打过了,确实打不过,他避之锋芒什么的,完全是为了避免将士惨死,没什么问题。

  然而怎么觉得他好像除了跑和躲没别的长处了呢?

  韩信听着天幕的分析,他是不太承认某些事的,却也清楚的知道他和刘邦的差距在哪里。帝王不好当,尤其是天下动/乱之后的皇帝。他自问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管好天下,也不想管得太多。

  【因此,比起大家伙关注的韩信要是反了刘邦能不能当上皇帝,我反而觉得最重要的是,韩信想不想当皇帝。个人认为,封王封地,这是韩信的追求,也是他最高的追求。他因为刘邦偷兵符一事不相信刘邦,也怕自己被刘邦再一次架空。再来一次,韩信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活。封个王,有了自己的封地,韩信感觉踏实了。皇帝不是好当的,管的事太多,管的人也太多,韩信知道自己擅长的是打仗,在治理天下上,他自叹不如。因而绝不揽自己做不好的事。】

  【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史记》有载,在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后,项羽当时痛失猛将龙且,那更是死在韩信手里的,可项羽却派手下前去规劝韩信道:“汉王落在项王手上多次,是项王的怜悯使他活下来,然一经脱身,汉王就背弃盟约进攻项王,这种人不可信任。刘、项争夺天下,胜败在您。您站右,汉王胜,站左,项王胜。项王今天死,明天就是您。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何不反汉与楚联和,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

  【项羽派去的这个人,前面的话说得不错,后面提及韩信和项羽的旧交情,确定不是在韩信心上扎刀吗?韩信是这样回的:“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为项王听,计不为项王

  用,所以我才离楚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脱衣给我穿,分食给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信我,我背叛他是不对的,哪怕是死我也不变心,请替我辞谢项王美意。”

  】

  【会有人觉得,韩信最恨的人其实是项羽,所以不愿意为项羽所用,这话说给项羽的人听,事实上韩信肯定不是这样想的。但我却觉得韩信此番话是发自肺腑,真心所言。如韩信所说,当年他在楚营时,他不是没有给项羽出谋划策,却不为项羽所用,他明白项羽的问题所在,更清楚刘邦的长处。哪怕归汉之后,他也曾失望不得重用,自打萧何举荐他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刘邦一向会笼络人心,无论他是真心或者假意,总而言之韩信在刘邦那儿是得到重用的,三军帅印在他手中,于韩信来说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如果没有刘邦偷盗他兵符一事,他或许就不会攻打已然归降的楚国,也不会挟功要求封王。】

  刘邦觉得,未必,未必。

  反正不管怎么样,刘邦就是不认自己给自己挖坑。

  【我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不是只有项羽那边的人想让韩信自立,就连韩信身边也有人劝韩信何不顺势而为。对,没错,就是劝韩信攻要降楚的蒯彻。蒯彻也明白,如今天下的局势,韩信是举足轻重的关键,因此以相术劝谏韩信道:“您的面相,不过封侯,且危不可安。您的背相,显贵不可言。”

  】

  【所谓贵不可言的,眼下韩信都已经是齐王了,再说贵不可言,王之上就是皇帝了。韩信装傻的明知故问:“这话什么意思呢?”蒯彻说:“楚人起兵彭城,攻至荥阳,却兵困京、索,被阻成皋。汉王统兵数十万,凭巩、洛险要,却兵败荥阳,兵伤成皋,只能逃到宛县、叶县之间,这就叫智勇俱困。您如果帮项王,项王则胜,帮汉王则汉王胜。臣以为,您如今不如让楚、汉同时存在下去,和他们三分天下。凭借您的贤圣以及强大的军队,迫使燕、赵屈从,为天下百姓请命,割大弱强,以立诸侯,便可以使天下归服于齐。”】

  分析得确实到位,韩信此时有大好的机会能够左右天下时局,而且没有一个人能拦住他,问题只在于韩信想不想。

  项羽败,汉立,显然最后韩信做出了选择。!

第249章 天真亦或无畏

  【不错,蒯彻分得很对,可韩信也跟蒯彻说起刘邦待他的种种好,刘邦把他坐的车子给他坐,刘邦穿的衣裳给他穿,刘邦吃的食物给他吃。末了韩信尤其指出道:“听说,乘坐他人的车子,就要承载他人的祸患,穿着他人的衣裳,就要怀揣他人的忧患,吃了他人的食物,就要为他人的事业效死,我怎能见利背义呢!”】

  【蒯彻并没有至此放弃,继续给韩信分析道:“陈馀、张耳本为刎颈之交,到头来两人都想置对方于死地。您和汉王的交情比得过这两人吗?大王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功高无二,略不世出。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哪里是您可去的地方?”】

  【功高盖主呢,蒯彻倒是忘了之前劝韩信功不及郦其道,只为让韩信发兵攻打齐国的事了。现在又成功高盖主了,果然文人的一张嘴,说死说活全在他。不过,功高盖主四个字对韩信有一定的警示,他功高盖不盖主是未知之数,先前他干过的事,他自己是断然不能忘了。同样,刘邦干过的事他也没有忘记。正因如此,韩信是纠结的。反了刘邦,他没有这份心,帮着刘邦打败了项羽,真打败项羽之后,接下来刘邦该收拾的是他了吧。】

  秦始皇于此时反倒不好再说些什么了,要说韩信后面干的事,确实该杀,但也是刘邦不讲道义在前,但凡不是他那么干事,韩信也不会做后头的事。

  韩信,韩信啊!

  刘邦倒是也想起了这些事,点点滴滴,无一不在提醒刘邦受制于人有多难受,韩信,又何止是韩信一人而已,但凡只要想起一个个异姓王的存在,刘邦如鲠在喉。

  【蒯彻第一回 劝说韩信不成,隔了几天再劝韩信,韩信终于给他一个肯定的答案,他不会背叛大汉。蒯彻不再劝说,从此却开始装起疯来。蒯彻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也正是因为有野心,他想要韩信反,作为跟着韩信,说动韩信反的人,谁都明白这样一个人的份量定是比别人要重得多。未必他将来不会成宰相。可是从韩信拒绝那一刻开始,他也就明白了,他是不可能再说动韩信,错过机会韩信再没有下一回。而他一再让韩信反的事未必不会传扬出去,他也就会成为刘邦一方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对象,疯了可以保全性命。】

  【韩信身边终于没有一个再三劝他谋反的人,可蒯彻说的那些话,不能说韩信一句都听不进去,他也明白在刘邦没有打赢项羽之前他是最安全的,一但分出胜负,刘邦容不得容得下他就不一定。刘邦那头战局逆转,眼看就要把项羽解决了,大家没有忘记我之前说过刘邦在对付项羽的时候和韩信、彭越约定出兵会合对付项羽,这两位却都没有出兵,以至于刘邦再一次大败。】

  秦始皇已然不想再说些什么,韩信确实有自傲的资本,可也正是他的自傲把自己坑得不轻。

  作为一个皇帝,秦始皇欣赏韩信的本事,并不喜于他的作为,很明显刘邦并不能让韩信心服口服,但就刘邦所处

  的位置,他最大的敌人是项羽,他迫切要解决的也是项羽。偷盗韩信兵符这个事更是给了韩信理所当然防备他的理由,他一个汉王做出小偷类的事,能怪韩信怕同样的事再次发生。

  驭下之道,刘邦在韩信那儿明显有着没用好。

  【刘邦气啊,气死了,韩信和彭越他们是掐准他的命脉,非要他有所承诺,相比于彭越,他更恨韩信,谁让韩信早就已经是齐王,韩信已然作为王,依然不肯助他,换成谁不气?怕是这会儿刘邦一准在想,亏得我当年偷了兵符,否则他当年一准输得很惨。】

  汉高祖时的韩信瞪大了眼睛,一想又觉得沈悠说得没有错,刘邦真能那么想。

  【不管刘邦怎么生气,依然得审时度势,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况,就是他得先把项羽灭了,韩信和彭越不肯出兵,必是对他们现在的处境不满意,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请刘邦划陈县以东至海边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封彭越为梁王,划睢阳县以北至谷城为其封地。刘邦从来都是一等一识时务的人,为了长远之计,他须杀项羽,他需要韩信和彭越助之一臂之力,先前韩信做下的事,他已然一忍再忍,再退让一步,忍一回,他也没什么不行。】

  【韩信再得赏,他看着确定好的地盘,心里是何滋味未必可知,但他在此之后和彭越一道出兵了。三军皆由韩信统领,韩信从齐地南下,占领楚都彭城和今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背,彭越则从梁地西进。汉将刘贾会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北上;刘邦则率部出固陵东进、汉军形成从南、北、西三面合围楚军之势,如此一来,项羽被迫向垓下退兵。】

  【垓下一战,是刘邦和项羽的最后决战,同样也是韩信和项羽的。最终以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和韩信得胜划上句号。只是让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打完项羽之后,刘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还至定陶,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很明显,在刘邦心里,解决项羽之后,从此他心腹大患第一人必是韩信。夺去军权,是为免韩信乱起。】

  秦始皇得说,刘邦反应挺快。在没有人料及的情况下迅速夺韩信的兵权,以令韩信至少短时间内没有机会威胁到刘邦。

  于诸将士来说来,刚打完仗呢,刘邦的吃相也太难看了点,瞧着像是不愿意给韩信留条活路的样儿。

  心里再是犯嘀咕,当着秦始皇的面谁也不敢吱声。

  汉高祖时期的刘邦那是相当自傲,他知道天下人会看不起他的行径,会不屑于他,可没有关系,重点是这个天下在他手里须得安安稳稳的。韩信此人能干,相当的能干,可是他对刘邦不够忠诚,韩信一而再,再而三的拿捏他,是让刘邦不满的。

  对于韩信,身边的人有人没能忍住的问:“大王,若是您早知陛下会如此待您,您当年还会帮陛下吗?”

  韩信深着的望着天幕道:“有些事我不是现在才知道结果,项羽早派人和我说透,就连蒯彻也告诉过我。可那又如何?”

  是的,就连沈悠都说了,但那又如何。

  可韩信并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呢。再来一回,韩信到底还帮不帮刘邦?

  【韩信是委屈的,毕竟刚过了河就被刘邦拆桥,换成谁心里都会不痛快,但韩信在很多事情上也在不断触及刘邦的底线,让刘邦根本没有办法把他单纯当成功臣。比如他被去往封地后,项羽身边有一个叫钟离眜的的人投奔了他。刘邦恨钟离眜,因当年钟离眜在楚营时多少与汉军将领交手,没少让汉军吃亏。得知人在楚国,刘邦下令楚国将人拿下。】

  【人,韩信是没有给了,毕竟要不是因为他和钟离昩交好,对方也不可能在项羽败了之后投奔他。可是刘邦已然下令将人捉住,韩信不把人交出去,刘邦能痛快?韩信收留朋友无可厚非,但除了收留之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吗?要知道刘邦杀了项羽之后,对项家人并没有赶尽杀绝,新仇旧恨比起天下安定,于刘邦不值一提。】

  【唉,我之前就说过了,韩信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纵观《史记》中关于对他的记载,他明明聪明绝顶,极擅看透人心,有时候又很天真,天真的认为因为他的功劳,刘邦作为皇帝会诸多包容于他。他总是一回又一回的试探刘邦的底线,也不知道他是想要证明自己在刘邦心中的份量,亦或者想要激怒刘邦。】

  【就钟离眜的事,刘邦已然下令让他把人捉住,韩信不但不捉,更把人放眼皮底下,纯纯是挑衅。汉六年十月,有人上书控告韩信谋反,谁告的不重要,咱们都知道,别管是谁被控告谋反,重点不在于谁告,有没有证据,只在于坐在高位上的皇帝信与不信你。】

  【二凤一朝多少臣子被告过谋反,除了真正谋反的侯君集,其余人完全没有事。到韩信头上,不是没有人怀疑过,或许所谓的上书控告都有可能是刘邦指使的。!】

  “屁!朕想除韩信不假,岂会做出诬告臣子的事。”刘邦当下不服的反驳,此事他尚未做,并不认为自己以后会做,天幕不许胡言乱语。

  吕雉淡淡的瞥过刘邦一眼,“就算是陛下做的又如何?”

  底下的人知晓刘邦心思,为刘邦递上韩信把柄,好让刘邦顺势出手对付韩信也不是不可能。

  刘邦突然一眼看向吕雉,脑子瞬间灵光了,“真干?”!

第250章 自视甚高

  吕雉不想说话了,刘邦是忘记了吗?他们要把女儿l嫁给韩信,就算法子可行,现在也不可以。

  “陛下觉得此时纵然有人告韩信谋反,陛下能让韩信进京对峙?怕只怕陛下诏韩信入宫的诏书刚下达,各位诸侯王已然举兵而反。”大汉刚建,百废待兴,再起战事对大汉并不是一件好事,刘邦要挑事?

  刘邦??他有说过挑事的话?分明是吕雉的言外之意是让他挑事,是他误会?

  夫妻二人一时间大眼瞪小眼,不过,重点是这个吗?他们就不想想此时此刻韩信的想法?

  韩信在听到有人上书告他谋反时,又听到沈悠说有人猜测所谓上书告他谋反一事极有可能是刘邦在背后做推手,韩信想了想最终摇摇头,刘邦不至于吧。

  不过,钟离昩的事确实是他思虑不周,一直留着人,不给人交代,不好说。嗯,刘邦想捉人,韩信想保人,因此该好好想想到底怎么跟刘邦说,把一些问题解决。

  “大王,您听见了,陛下容不得您,大王若是再不动手,怕是要被陛下赶尽杀绝。”韩信没有当回事的话,身边的人相当认真,赶紧出言提醒韩信,这种情况下绝对不能坐以待毙,否则极有可能会落得合族被灭的下场,韩信当真不在意身首异处?

  没想到韩信闻言扫过他一眼道:“陛下要将鲁元公主嫁我,而且让太子刘盈送嫁。”

  是的,此事哪怕韩信并未答应,刘邦与吕雉总是表露出诚意。可见,此刻刘邦并不想撕破脸,也是不好撕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