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 第114章

作者:行而不辍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古代幻想 轻松 玄幻仙侠

  【前面说了,张良体弱多病,行刺一事他是暗中筹谋,找得一个大力士出手,他来谋划。张良自知自个儿没有亲自行刺秦始皇的能力。为了让大力士行刺成功,张良特意为他准备了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然后开始打听秦始皇的行踪,于博浪沙埋伏行事。可惜,计划失败了。秦始皇能不知道自己有多招人恨?既然知道,早已做了多种准备,想行刺他的人,别指望能够猜到他坐在哪一辆马车里。是的,秦始皇准备了好几辆马车,都是天子坐的规格六匹马车,然后他轮着坐,以至于张良扑了一个空,最终行刺失败。】

  【秦始皇被行刺后自然是恼怒的,命人捉拿刺客,却无从查起,毕竟他既不知道刺客从何而来,那位大力士的生死并无记载,但当时的大环境下,死的可能性很大,两个人的行刺,一死一逃,确实不知从何查起。由此也可见留侯做事十分谨慎。】

  听到这儿的秦始皇挑挑眉,他现在不打算巡视各国了,张良难道能入咸阳宫行刺他吗?真要是敢来,他倒想见识见识。人只要敢来,成了是张良厉害,不成,他也要见识见识张良的厉害。

  【要说我们留侯也不是打一开始就厉害的,《史记》有载,有一回张良走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贵族出身的张良纵然今日已然家道中落,从来没被人如此差使过。但张良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从桥下将鞋给老者取了上来。万万没有想到,老翁见他捡回鞋竟然又跷起脚命张良给他穿上,张良想要揍老者了。对的,别怀疑,《史记》真那么写的,别以为好脾气的人就没有脾气,只不过张良终是忍下,毕竟这些年张良也算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心上一把刀的道理,张良悟了。于是张良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翁穿好鞋。不料老翁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

  【将心比心,先给人捡鞋,再给人穿鞋的,不料对方丝毫没有感谢的意思扬长而去,多少也被惊着了,张良一时更是反应不过来,呆呆的看着老翁离去,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不料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

  ,

  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

  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老者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老夫。”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他给张良的书乃《太公兵法》。《太公兵法》一听名字便知是出自姜尚姜太公,故张良也算师承姜太公。得此书,张良自此用心钻研,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此时此刻要问秦始皇有什么想法,必是他是不是可以弄几个聪明人过去,把黄石公的《太公兵法》学了?

  读此书可为王者师,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对秦始皇来说诱/惑力太大了!反正那位总是要挑徒弟,不就是谁更合他心意,他就用谁?张良不能为他所用,秦始皇便让旁人去学得可为王者师的兵法。

  “陛下,臣去寻。”蒙恬何许人也,一听《太公兵法》已然眼冒精光,他比秦始皇更想亲自拜读此书。

  “可,多派些人去,挑几个聪明机灵的。最重要是品行。”思来想去,秦始皇补上一句,聪明人从来不少,要说品行端正者就不一定了。

  倒不是秦始皇担心自己,而是怕心眼过多的人入不了黄石公的眼。

  蒙恬一愣,随后反应过来道:“天幕所言为天下人所知,只怕测试的方法也会不同。”

  “所以不能让心术不端正的人去,免得惹人不喜。”秦始皇岂不明白黄石公测试张良的法子既为天下人所知,黄石公就不会再用。但黄石公是断不会让《太公兵法》失传的,想要归于大秦,就得弄些真本事的人过去,否则不定花落谁家。

  蒙恬立刻应下道:“是。”

  “记住,不拘男/女。”想了想,秦始皇补上一句。他要由此来试探一番,世间高士听完天幕所说的内容之后,有多少认可女子非不如男子的。他们这些名士良师里,有多少可以接受女子习得一身好本事,保家卫国,为百姓造福。

  不出意外,听到秦始皇叮嘱的一干人都顿住了,对,没错,他们知道他们的陛下从来没有轻视过女子,然而大大方方表示让女子们也可以去竞选《太公兵法》,万一适得其反怎么办?!

第253章 智得张良

  担心的话蒙恬不敢说出口,他相信秦始皇心里有主意,他说多了,反而让人觉得他不满于陛下。

  “朕知道你担心什么,放手去干,朕自有主张。”秦始皇一眼便明白蒙恬操的什么心,拍拍他的肩膀让他只管放心去干,他自有章程。

  得秦始皇此话,蒙恬心中大石完全放下,麻利的办事去。

  【学有所成的张良等的是一个机会,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猜到了,大泽乡起义点起了农民起义之火,各地有野心的人们开始如同雨后春笋接二连三冒出来。一个致力于杀秦始皇的人,一个学了《太公兵法》,肩负兴邦定国之重任的张良,又怎么能错过如此良机?】

  【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百余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往投景驹。这个景驹本是楚国贵族,被拥立为楚王。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楚国似乎成了很多人的一盏灯。景驹为王,不过一个招牌竖起来,冲的是天下英豪。张良在投奔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

  【真,怪不得人人都道刘邦运气好,刘邦运气是真好!萧何曹参这些原本在他之上的人们为他所用也就罢了,路上碰到一个张良,也能为他所用。要说张良为什么选择刘邦,两人相见如故,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据说张良向别人讲述《太公兵法》,大家都听不明白。张良说:“沛公殆天授。”于是,张良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

  !!!秦始皇表示,《太公兵法》有那么难吗?他要是记得不错,刘邦区区一个寻常百姓,最高的职位也就是亭长,别人听不懂的事,他就听懂了?

  嗯,张良那句殆天授什么的,还真是?

  【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物色明主的人来说,对于自己要选的明主最基本的要求莫过于对方善于纳谏,恰好刘邦一直有此良好的品质,比起一切未知之数,刘邦已然是张良眼前的人,更是他遇上的很多人里,能够听得懂他的话,听进他劝的人,张良难道要好高骛远?】

  【张良并没有,他是立刻决定追随刘邦。刘邦得张良,那是如虎添翼,喜不自胜,想想太史公是怎么评价张良的?“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随着项梁听从范增建议立熊心为楚怀王,集聚各路义军首领于薛城共商大事。值此良机,张良作为一个韩国人,并没有忘记复兴韩国,顺势忙对项梁提议道:“君既已立楚王为后人,而韩王诸公子中的横阳君成最贤,可立为王,借以多树党羽。”】

  【对张良来说,韩国为秦所灭,灭国之恨,让他恨不得杀秦始皇而后快,今秦始皇去了,胡亥个坑爹玩意把大秦玩脱,引得天下义军四起,各路诸侯纷纷自立,他韩国至今未曾立起,那怎么行?要说张良和项梁相早有旧谊,因而项梁一口应承。说干荿梁真干,命人找到韩王成,立为韩王,并

  以张良为司徒。张良“复韩”

  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复家”

  的政治夙愿也得以实现,因而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挥师收复韩地,也就是战国时韩国地盘。只是张良游兵于颍川附近,时而攻取数城,时而又被秦兵夺回,却迟迟未能开创大局面。】

  秦始皇听到这儿,意识到了张良的长处,善谋而不谋于守。

  【秦一世一年年底,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约定:谁先入关进咸阳,谁便可以立而为王。刘邦取道颍川、南阳,打算从武关进入关中。刘邦从洛阳南出轘辕山行进时,张良领着一队兵马前来跟从刘邦。刘邦向南攻取颍阳县,屠灭全城。接着攻打长社,接连打下韩地的十多座城邑,击破了秦将杨熊遗留的守军。】

  【张良和自家韩王一直和秦军你争我夺于城池,反反复复的情况,随着刘邦的出手,大局得定。不管是韩王或者张良,心里对刘邦的好感是蹭蹭蹭往上涨。知他人所长,亦知其所短,张良本就觉得刘邦为明主,韩国是他的国,他想复国,没有直接干脆请刘邦帮忙,自有他的傲骨。如今刘邦帮他拿下韩国诸多城池,他岂能不思回报。同理,韩王也是。】

  【不得不说,在人情世故方面,刘邦是个中好手,不喜欢刘邦的人总骂他是小人,道他狠辣,却也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刘邦极擅长收拢人心。在给人好处一点上,刘邦大方得很。看,韩国的十余城呢,全都是韩王成的了。咱们就说,韩王成得了自家的国土,他好意思再把张良留着?于是,韩王成留守韩国旧都阳翟,刘邦心满意足的带着张良继续进军。】

  刘邦骄傲的抬起头,他就是被骂小人,被骂狠辣他也高兴。用区区的十几座城换一个张良,他相当的值,谁不服也没有用!

  张良不可避免也想起了旧事。那时候的张良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刘邦打的如意算盘,然,刘邦并没有一开始就跟张良交易,而是先帮张良达到真正收复韩国城池的目的,之后再将选择权交到张良手里,张良是要继续留在韩王身边,亦或者要随他一道挺进关中,立奇功,扬名天下,刘邦从不勉强。

  站在张良的立场,有一个人意识到他的能力,愿意以十几座城换了他,张良能不高兴,能不愿意助此人一臂之力吗?

  如果说先前的张良和刘邦的相遇,让张良意识到刘邦是一位明主,至刘邦为韩国攻下十余座城,更让张良知道他在刘邦心中的分量,心中更多的是欢喜!

  无论在天下人看来刘邦是怎么样一个人,待他张良,刘邦从来以礼相待,敬重有加。

  【秦一世三年九月,刘邦军队抵达南阳郡。南阳郡守退入宛城固守。刘邦灭秦心切,见宛城一时难以攻取,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张良认为不妥,劝道:“沛公虽然急于进关,但这一路上秦兵还很多,而且都扼据着险要的地势。现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从后面追杀过来,那时,强秦在前,追兵在后,就很危险了。”】

  【再急,刘邦也知道后路不能被人扼住,相当听张良劝的准备,一步步以计攻下宛城。刘邦又采纳

  了陈恢的意见,以攻心之术,招抚南阳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轻取了宛城。宛城落入刘邦手里,南阳郡的其它城池见太守已降,纷纷起而效之,望风而降。】

  看着图的秦始皇能不知道宛城的重要性,刘邦运气好是真,手下能人多也是真。各有各的擅长,各有各的配合,天下要不是他的,能是谁的?

  【宛城拿下后,刘邦率军抵达峣关。峣关是古代南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也是通往秦都咸阳的咽喉要塞,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如此关隘,秦自有重兵扼守此地。人都到这儿了,野心勃勃的刘邦想要亲率所部两万余众,强行攻取。张良劝谏道:“目前秦守关的兵力还很强大,不可轻举妄动。”

  】

  【对呢,强攻什么的,从来不是刘邦所擅长的,一但来硬的,极有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此时的刘邦惟恐项羽大军先入关中,因而心急如焚,赶忙向张良问计。张良向刘邦献了一个智取的妙计。他说:“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个屠夫的儿子,这种市侩小人,只要用点财币就可以打动他的心了。沛公可以派先遣部队,预备五万人的粮饷,并在四周山间上增设大量军队的旗号,虚张声势,作为疑兵。然后再派郦食其多带珍宝财物去劝诱秦将,事情就可能成功了。”

  】

  【听说呢!听说重要吗?张良嘴里说出听说两个字,证明他早就派人打听过消息,对敌人是知之甚深。古人诚不欺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刘邦完全没有犹豫,依计而行,峣关守将果然献关投降,并表示愿意和刘邦联合进攻咸阳。】

  【哎哟,送上门的兵,刘邦高兴得嘴都合不拢,立刻准备答应,张良却认为不可,分析道:“这只不过是峣关的守将想叛秦,他部下的士卒未必服从。如果士卒不从,后果将不堪设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机消灭他们。”秦军的强大,世间皆知,眼看将在攻入咸阳,也就是说,守卫峣关的大军是扎根秦国的将士。他们对秦国是忠心耿耿,区区一个守将的意思压根不能代表他们的意愿,没准秦军正等一个好机会将刘邦大军一举歼灭。】

  【听劝的刘邦意识到危险的可能,万万不能让自己和大军置于险境,当即率兵向峣关突然发起攻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秦军大败,弃关退守蓝田。赢了就得乘胜追击,刘邦誓要成为第一个进入关中的人!】!

第254章 为汉谋

  秦始皇听到峣关都被破了,自知大局己定,刘邦别管是运气好也好,有真本事也罢,他终是成为攻入咸阳城的第一个起义首领。

  想他大秦灭六国,从来只有大秦的军队进入他国的国都,秦始皇断然想不到有生之年会听到有人攻入他的咸阳宫内!他竟然能不气?

  现在不气,纯属因为之前已经气过了,暂时气不起来。

  【随着秦军大败于蓝田,刘邦终于抵达咸阳城外,胡亥早已被赵高所杀,仅仅做了46天秦王的子婴眼见义军兵临城下,大势已去,只好以绳系颈,乘素车白马,捧着御玺符节,开城出降。至此,雄霸四方、威振海内的大秦帝国灭亡了。】

  什么!子婴竟然是自己出城降的?

  大秦怎么能降,子婴凭什么降?

  不出意外,本来不气的秦始皇气了,要说他们大秦不敌,败于他人之手,是大秦无能,国亡了也就算了,结果怎么着,竟然是子婴自己开城门降的?

  原本对子婴有好感的秦始皇陛下,此时挺想把人弄过来揍上一顿。

  【终于成为第一个进入关中的义军首领,刘邦高兴吗?必须高兴。进入咸阳城后的刘邦瞧见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珍宝异藏,难免忘乎所以,以为可以尽享天下,一时竟然犯了糊涂想留居宫中。樊哙冒死犯颜强谏,直斥刘邦“要做富家翁”。彼时的刘邦沉溺纸醉金迷,温柔乡中根本不予理睬。由此也可见,刘邦也是个寻常人,会见色起意,也会留恋忘返于繁华之中。】

  【在这关键时刻,张良向刘邦分析利害,劝道:“秦王多做不义的事,所以沛公才能推翻他而进入咸阳。既然沛公已经为天下人铲除了祸害,就应该布衣素食,以示节俭。大军刚入秦地,沛公就沉溺在享乐中,这就是所谓助桀为虐了。况且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愿沛公听从樊哙等人的话。”】

  【张良以秦警示刘邦,好让刘邦清醒过来,他怕是忘了想进入咸阳的人不止他一个,项羽眼下没有动静,不代表会一直没有动静。别说他沉溺其中会落得跟秦一样的下场,来日要是项羽来了,刘邦不得想想要如何应对项羽才是?】

  【清醒过后的刘邦立刻下令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于霸上。在此期间,刘邦采纳张良建议,召集诸县父老豪杰,与之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通告四方:“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安诸如故。凡吾所以来,非有所侵暴,勿恐。”另外,还派人与秦吏一起巡行各地,晓谕此意。结果不言而喻,博得了秦民的一致拥戴,争先恐后用牛羊酒食慰劳军士。刘邦什么人,他既定下规矩不得扰民,百姓送来的东西也要求将士们谁也不许收。不用说,又顺势收拢一波人心。】

  约法三章,约法三章,化繁为简,以安人心,张良,刘邦,大才也!

  此时的秦始皇越发心情复杂了,天下一统,秦始皇眼下最大的问题必须是如何治理天下。百姓安则国安,他一直在想该用什么办法以安百姓,

  结果听着刘邦的操作,不错,那是踩在大秦的基础上做的不假,至少人家也懂得那么一个道理是吧,就说秦始皇对此服是不服?

  【可以说,韩信在被刘邦拜为大将军时说过刘邦的优势之一,正是得秦地民心,就是因为一系列的操作。老百姓都是实在人,谁好不好绝不是嘴上说说就完事,而且看眼前,对方的措施里是不是把他们当回事。理所当然,你把我们当回事,我们也会把你当回事。】

  【汉元年二月,项羽领着大军浩浩荡荡进入函谷关,之前已经说过了,项羽认为自己在前方牵制大部分秦将主力,以至于刘邦西进占尽便宜,才先他一步进入关中,再加上曹无伤告状,项羽恨不得搞死刘邦。项羽兵马陈兵在新丰、鸿门,原本打算和刘邦决一死战的,没想到啊没想到,他那叔叔项伯竟然坑他。因和张良交好,项伯偷骑马来见张良,别的话都不多说,只让张良赶紧麻利的走,啥也别管。】

  【张良能走吗?必须不能走的!不仅不能走,更得想方设法借由项伯此行改变局势。面对项伯劝说,张良当然不能直接拒绝,而是相当有道义的道:“我奉韩王之命,送沛公入关,而今沛公身处危难之中,我悄悄逃走,是不合道义的。我必须去向他辞行再走。”

  项伯来告密一事,刘邦也问上一嘴张良和项伯的关系,张良答道:“秦时,项伯曾经因犯下杀人罪,被当时在下邳为任侠的张良包庇藏匿,得以保命。”

  【救命之恩呢,怪不得项伯会星夜赶来告密,好让张良成功逃脱。反应过来的刘邦何许人也,马上懂了问:“项伯和你,谁的年龄大?”张良说:“项伯长我几l岁。”擅长人□□故的刘邦哪怕是对张良十分客气的说:“你替我把项伯请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真想问问张良看到识趣又聪明的刘邦,心里是不是油源生出一种骄傲呢?明公当如是。】

  张良眼中闪烁着让人无法忽视的光芒,没错,刘邦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但有一样,他听得进劝,识大体,懂大局。在大事上从来没有出过岔子,仅此一点何其难得可贵。

  刘邦侧过头问:“我听着天幕是真夸我了吧?”

  没办法,回回沈悠夸刘邦的时候都夸得不怎么情愿,就这一回没有一丁点骂他的语气了。

  “那是在夸留侯。”吕雉不想让刘邦太高兴,沈悠是夸刘邦吗?分明是在夸张良,要不是张良慧眼识英雄,能有刘邦许多的事?

  “也夸我了。”刘邦挺高兴的,难得被夸一次,不带任何不好语气的,他怎么可能会不高兴。

  吕雉都不想理他。

  【确定刘邦不糊涂,张良放心出去,再三邀请项伯入帐见刘邦。接下来的事刘邦办得那叫一个利落,和项伯结为儿女亲家,以此达到把项伯变成自己人的目的,事实证明项伯挺可靠的,鸿门宴上要不是有项伯相护,刘邦早死在项庄手里了。】

  【张良随刘邦参加鸿门宴,眼观六面,耳听八方,请樊哙,让刘邦和樊哙先行一步,他则留下断后。送走刘邦后,张良再回营中,同项羽拜谢道:“沛公不胜酒力,不能当面告辞。沛公备下贺礼,以良奉上,一对玉璧,拜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献大将军。”

  】

  【项羽一听立刻问:“沛公何在?”

  张良答:“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张良自知,有了项伯为刘邦美言,刘邦此番前来向项羽表露出的尊敬,畏惧,必能让项羽心中的不满稍减,再加上张良代为呈上的礼物,一份是给楚怀王的,一份是给项羽的,更表明在刘邦心中,他项羽和楚怀王是一样的份量。此时的项羽并不占大义,他要真想跟刘邦动手,须是刘邦触及他的底线,刘邦已然表明归顺,也就让项羽愿意放过刘邦一马。刘邦先一步而保命,在项羽看来更是刘邦贪生怕死的表现,他正求之不得呢。】

  呵,贪生怕死怎么了?

  人要是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活着有一口气在,总有一天能夺回一切,刘邦已然用他的行动向天下人证明这一点。

  【鸿门宴上,刘邦亏得听了张良的话才得以顺利脱身,对张良更是信服了。接下来是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刘邦吃了大亏,受了大委屈,倒想跟项羽一拼,好在被张良、萧何劝住。】

  【随着天下大定,诸侯分封,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刘邦自是不舍的,赐张良金百镒,珠二斗。张良何许人也,自知刘邦处境不利,转头便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说服项羽。】

  【如此一来,刘邦建都南郑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瞧瞧人张良,处处为刘邦挖空心思的钻营,谁不想得一个张子房呢?】

  别说了,说得谁心里不泛酸,刘邦是个有福气的,一个张良处处为他谋划,人都要走了依然不放心刘邦,刘邦送给张良的礼物,张良都能转手用来给刘邦争取好处。

  人和人,不能比。

  秦始皇尤其羡慕,大抵也就只有李世民是不羡慕的吧。为他谋划的臣子不要太多,他用不着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