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行而不辍
吕雉道:“留侯何许人也,一向聪明,深谙为臣为人之道,自知功成理当身退的道理。留侯纵然不在朝中,他依然是留侯,陛下无须强留。不留反倒更让留侯心中欢喜,感激于陛下不是?况且,留侯毕生所愿已然达成,并无遗憾,陛下再让他陷于诸多争斗之中,不过让他徒增不喜,也伤了陛下与留侯的情分。”
不错,刘邦是不太舍得张良走的,然而谁都清楚的知道,张良想走不是刘邦能够留得住的。硬是把人留在官场上,难免伤了他们相互的情谊。
兴邦定国,张良做到了,做好了,接下来该让张良去过他自己想过的日子了!
“当年留侯归于韩王时,陛下纵然有诸多不舍都放留侯离去,果真陛下得了天下,便不管不顾?”吕雉眼看刘邦有所迟疑,不妨把话说得更透。有用得上张良的时候,刘邦待人客气,天下已定,刘邦倒是不比从前,硬要将人留下?
“朕岂有此意,朕不是正跟皇后讨主意,想想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让留侯愿意留下,继续辅佐于朕!”刘邦赶紧解释,保证自己绝不是那不讲理的人,更不打算来硬的。跟张良来硬的,他确定不是要把好好的助力变成刺向自己的刀。
“陛下但有难处,留侯不管身在何处都愿意为陛下出谋划策。”吕雉也算对张良有所了解,相信以张良忧国忧民之心,观天下稍定,断然不可能舍得天下陷入动荡。
刘邦眼下最迫切要干的事,张良想必也是心知肚明。
天幕的出现算是让刘邦很多算盘都落空了。要说是好事或者坏事?再差的局面刘邦都过去了,接下来别管再怎么难,也难不过从前。
“也是,不管在什么时候,留侯从来没有弃过朕。朕不能忘了。罢了罢了,留侯想走就让他走吧。”刘邦终是松了口,吕雉立刻拍马屁道:“陛下睿智。”
刘邦一眼扫过吕雉,他不会忘了天幕说过,吕雉为了
稳住刘盈太子之位曾向张良问计,张良确实给吕雉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把张良放走,往后吕雉想寻张良都不容易,如此吕雉还是劝他放人,不得不说,吕雉确实懂得分寸。
各自在心里都默默肯定了彼此的一对夫妻,转头将注意力放到天幕上,他们继续听,继续看。
【之后的事就不用说了,彭城和韩信出兵,项羽大败,刘邦终于把他生平最大的敌人铲除。汉五年二月,刘邦称帝,史称汉高祖。同年五月,汉高祖在洛阳南宫举行庆功大典,大宴群臣。席间,觥筹交错,君臣共饮。刘邦显得特别高兴,当论及楚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时,刘邦道出其中的关键在于并用三杰,语中盛赞张良道:“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这是对张良的绝对肯定。高兴之余的刘邦要给张良封三万户,张良何许人也,岂能受此册封,道与刘邦的相遇,会于留县,因而张良自请封留县足矣,这也是留侯的由来。】
【不过,项羽虽死,天下再次一统,并不代表刘邦无事。恰恰相反,新朝建,稍有不慎将会再次生乱。项羽的前车之鉴就在不远,懂的都懂了。汉六年,刘邦已然大封功臣二十余人,可是没有被封赏的人难免心中不安,凑在一起争议不断,各说着他们的功劳,都觉得按他们的功劳理当得到刘邦更高的封赏。】
【刘邦瞧着他们凑在一道窃窃私语,难免好奇,问起张良,留侯也是促狭的主儿,故意危言耸听的道:“陛下不知道吗?他们在商量着谋反!”
刘邦不解,毕竟天下刚刚安定,怎么他们就凑在一起商量谋反的事了?张良立刻就刘邦最近的作为指出问题所在。】
【刘邦所封赏的人都是萧何、曹参等为他所喜的人,刘邦所不喜的人,最近一些日子刘邦杀得不少。如今刘邦是让人在计算功劳不假,可天下土地毕竟有限,没有封赏到的人难免有些担心分不到他们头上,又怕刘邦秋后算账,对他们不利。可不就凑在一起准备谋反。】
【听到这儿,刘邦明白问题所在,赶紧向张良讨主意。张良心里早有章程,不过是刘邦不问,他不能显得自己什么都想得周到,什么也都有主意。为人谋臣,是为君分忧,断然不是在君王面前表露聪明。顺势而为的道理须得懂。张良问刘邦平日最恨的人是谁?刘邦想都不想的回答必是雍齿。确实,这个人三番四次背叛刘邦,如今也是立功之人,刘邦就没有杀他。】
【张良自知那些个事,听到刘邦所言,亦知句句属实,却为刘邦的出主意道:“陛下赶紧先封赏雍齿。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了,自然就会安心了。”这其中的道理不外乎是,连刘邦最恨的人他都能封之为侯,其他人再怎么跟刘邦有仇,也大不过雍齿去。所谓拔本塞源就是那么一个道理。】
此刻的秦始皇已经完全不想再说话,羡慕都说多了。
刚刚经历此事的刘邦心情愉悦无比,张良每每为他解决心服大患,他的心里不知有多高兴,恰也正因如此,才叫他舍不得放张良离开。
【安一仇而坚众心是为权术,果然不愧可
为王者师,必须得说,刘邦但凡不是碰上张良的悉心教导,他真没办法学得如此帝王权术。不用说了,一看雍齿都能为侯,其他人压根不操心了,人心安定,也就能专心处理国家大事,思安民之策了。】
【其实刘邦能够最后决定定都关中,也是亏了张良进言。六国旧人们其实更喜欢洛阳的,初初刘邦听来也觉得洛阳不错,另有一位刘敬进言请刘邦定都关中,张良也借机劝道:“洛阳虽有天然的险要,但腹地太小,方圆不过数百里;田地贫瘠,容易四面受敌,非用武治国之都;关中则左有崤函之险,右有陇蜀丛山之溢,土地肥美,沃野千里;加上南面有巴蜀的富饶农产,北有可牧放牛马的大草原。既有北、西、南三面的险要可以固守,又可向东方控制诸侯。诸侯安定,则黄河、渭水可以开通漕运,运输天下的粮食,供给京师所需。如果诸侯有变,就可顺流东下以运送粮草,足以维持出征队伍的补给。这正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还是刘敬的主张正确”。】
【旁人的话刘邦尚且听一些,然洛阳与关中的优势相比,明摆着关中的优势远胜于洛阳,刘邦当即拍板定都关中。也就是我们如今所知的西安,长安。可以说,在刘邦式微时,张良便为刘邦出谋划策,从刘邦要封张良三万户便可知,张良之功。只不过张良深懂功高盖主的道理,他已然功成名就,亦不慕于名利。在刘邦称帝后,张良慢慢退居于幕后。此后,《史记》也罢,《汉书》也好,对张良帮助萧何筹谋划策多不记载,但亦无妨张良后期的功绩。】
【毕竟,吕雉眼看太子刘盈地位不保,依然不管不顾要挟张良给她想出个主意便可知,彼时的天下,吕雉认定只有一个张良能够想出法子,保全她儿子的太子之位。事实证明张良确实为她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商山四皓,节义清高者,刘邦请不来的人吕雉请到了,自此,太子位定,刘邦再不得废太子。】
【得尝所愿后的张良,因着体弱多病,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在后来的大汉朝廷上,张良保持得可进可退的原则,刘邦有用得上他的时候,他为刘邦出谋划策,闲来无事,他便闭门修道,不问朝堂之事。】
【刘邦领军讨伐代地,张良随同前往,在马邑贡献了奇谋妙计,以及在韩信死后确立萧何为相国,刘邦跟张良从容探讨的天下大事非常多,但司马迁主观认为这些内容无关天下存亡,所以没有记载下来,实一大惋惜。由此也可见,《史记》一书夹杂不少太史公的个人主观情感。】!
第258章 萧何
别说沈悠为之惋惜,当年读到这一段,得知刘邦和张良从容探讨天下大事非常多,却没有被记录下来,多少君王将相为之惋惜。张良如此帝王之师,加之彼时的刘邦也已经居于帝王之位不少时间,他们之间的交流必有不一般的见解,怎么就给漏了呢?
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听到沈悠那句《史记》一书也夹杂不少他个人的主观情感,不知怎么的,脸上有些讪讪。
记史最重要的是要公正,执笔之人若是多了几分私心,他的书也就少了几分公正。
对于太史之家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评价。
【功成而身退,留侯更是历代名臣的典范。毕竟功成而能身退者,寥寥无几。尤其在刘邦手底下,刘邦杀过功臣之名从来都为后世所诟病。能得善始善终,也是张良一番经营。这也多亏留侯的识趣,观大汉朝廷稳固,各种各样的人才聚集刘邦身边,他也就显得无关紧要,也该给人让位子了。】
【从此张良修道之余,也远离政治的中心,相传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五十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一代谋臣留侯张良,于汉高后病逝,谥号文成侯。可以说,张良在华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是智慧的代表。咱们的周总理是这样评价张良的:项羽打了一百个胜仗,顶不住张良一个主意,优势变劣势,只好求和。】
被后世这般评价的项羽,不知他听着来是何想法。
再会打仗怎么样?不听一个好主意,最终不就导致一无所有?
【留侯张良讲到这里了,没错,接下来我讲的正是萧何,鼎鼎大名的萧丞相,汉初二杰之一。还是从关于萧何的评价作为开端,同样是我们周总理说的:刘邦百战百败,却屡败屡起,靠的就是萧何为他当宰相,经营关中作他的根据地,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项羽百战百胜,却经不起一败;一败涂地,一败就亡,原因之一是没有萧何这样的宰相。】
细细品着关于萧何的评价,谁能不说有理?
刘邦的事儿听到这儿,虽然刘邦作为配角,但刘邦仗打得怎么样,一回一回的败,一回一回的靠韩信出兵,靠张良出谋,硬生生把项羽熬死。之前沈悠就说过,刘邦能再支棱起来,多亏背后靠着萧何。
后世读史,谁都不是傻子,若非萧何有此本事,岂得后世诸多推崇。
萧何听着嘴不由轻颤,他也绝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竟然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原本论功行赏,好些人其实都不服他作为功臣第一,萧何也曾反思,他其实是不是果真比不上前线奋战的将士们,就连曹参也是。
而今,听到后世对他的评价,萧何知道,他的功劳,很多人都看在眼里,对他推崇无比。
【鄂君是这样说的:“在楚汉战争中,陛下有好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全靠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有时,就是没有陛下的命令,萧何一次也派遣几万人,正好补充了陛下的急需。不仅是士兵,就是军粮也全靠萧何转漕关中,才保证供应。这些都是创立汉家天下流传后世的大功劳,怎么能把像曹参等人只是一时的战功列在万世之功的前面呢!依臣之见,萧何应排第一,曹参第二”。】
秦始皇原本对萧何所知并不多,但是和萧何同时期的人细数他的功劳,见微知著,明面上萧何都做得让人不能无视,更何况后勤诸事本就是无名之功,做错了人尽皆知,做对了却无人得知。
后勤供应之难,秦始皇又不是没有打过仗,就算祖先把其他六国打得支离破碎,秦始皇自登基亲政以来,也是打过几场大仗的。仗有多难打,后勤供应不上完全就是拖后腿,哪个傻子要是敢说支撑起他整个大秦军队出击,让他大秦大军有人有粮有兵器的人无功,秦始皇第一个不答应。
【确实,相比于战场上明刀明枪,攻城略地瞧得分明,后方管后勤的人有多少功劳被人无视到底的?人随着战事起,免不得少的,后方补充到位,总体的大军那么多人,啊,瞧着好像差不多。粮食更不用说了,消耗品,吃完就没有了。供应着整个军队的粮食,保证不让将士们饿着是件容易的事吗?真要是容易,当年白起为什么要坑杀赵军四十万?项羽又因何一次又一次的屠城?军械不必再论了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秦始皇为什么要将天下的兵器都集聚咸阳城,铸成兵人,不正是为了断了世人的左膀右臂。有刀和没刀在手的人,能一概而论?】
!!!被连拿着举了两个反面例子的秦始皇表示,沈悠你可以用项羽,不必非要拉上他的,他其实不算太愿意。
项羽:我就很愿意?
【韩信和张良追随刘邦的时候,怎么说刘邦都算稍稍崭露头角,单萧何,他本是刘邦的顶头上司,我其实也不太想得明白,怎么萧何就愿意为刘邦所用,奉刘邦为沛公,处处为刘邦谋划?如果说遇上张良之后,大方向刘邦有张良帮忙,在遇上张良之前,萧何算是刘邦身边第一谋士。果然刘邦是天选之主,王八之气在身,以至于天下归附?】
沈悠一脸困惑不解的样儿,刘邦不太服了,怎么,他本人是有什么问题?他不配吗?
结果不正是证明萧何他们的眼光好吗?他们一道打下了大汉天下,开创一个后世称颂的王朝,连同他们一个个都得以名垂青史,有什么问题?
【好吧,《史记》也算写得很清楚的,萧何生年不知,年轻时任沛县主吏掾。平时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萧何生性勤俭节约,从不奢侈浪费。性格随和,很善于识人,结交了许多好友,包括泗水亭长刘邦、屠夫樊哙、狱掾曹参、车夫夏侯婴,还有吹鼓手周勃。没错,一个个有名的人物都是未来的大汉开国功臣,谁能想得到区区一个沛县内竟然藏着那么多卧龙凤雏。萧何见刘邦器宇轩昂,风骨不凡,谈吐也有别于众人,是大贵之相,所以对刘邦格外佩服,并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刘邦。】
秦始皇眼睛已然亮了,沛县,大汉的开国功臣们竟然都在沛县吗?
“来人,立刻去把这些人好好的给朕请进咸阳。”刘邦要是敢来咸阳,秦始皇毫不介意用他,至于大汉的开国功臣们,秦始皇没有半点不好意思的要将人收为己用了。
对,大秦暂时没有战事不假,要说后勤运作,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萧何一般擅长调度,统领全局的人才。
有名的一个个,秦始皇决定都要了。
“陛下,刘邦呢?”秦始皇没有提及刘邦,然奉命前去的人就得问一句准话了,是不是他们得想办法做些事?
不料秦始皇闻言一眼扫过对方,“朕难道怕一个小小的亭长?”
真要想对刘邦赶尽杀绝,秦始皇断不会等到今日,没有做,只能是秦始皇不想。
借谁十个胆子也断然不敢说秦始皇会怕他。天下乱什么的,都在秦始皇死后,可见秦始皇的威严之盛。
只是,刘邦身边的人才秦始皇要请进来,刘邦不算人才吗?
“吕雉都敢进咸阳城,朕倒想看看他刘邦敢不敢来?”秦始皇不是如今才知刘邦在哪儿,从来没有特意让人提过,他想的是,刘邦敢不敢进一趟京呢?
秦始皇时候的刘邦,不,应该是刘季!没错,他是泗水亭长没有错,却是一个没有大名的人。
听到萧何的名字时,再加上曹参,樊哙,夏侯婴,个个都是他所熟悉的人,他不是第一天犯嘀咕,想着莫不是说的大汉开国皇帝真是他?
嗯,随着刘季听下来,刘季狠狠的抽了自己几个耳光,好让自己清醒一点。
不管天幕所说的那个刘邦是怎么开创大汉王朝的,到他这儿已然没有任何可能。秦始皇到现在都没有杀他,显然不怎么把他当回事。也对,要是秦始皇怕了他一个小混混,才是最大的笑话。不过,刘季觉得,当不上大汉的开国皇帝,也不代表他不能做点别的。
想到这儿,刘季无二话,赶紧找人去,第一个人必是萧何无疑。!
第259章 有请
萧何作为一个被点名的人,万万没有想到其后天下局势竟然如此大变。但是要说萧何没有半点雄心壮志必定是骗人的。
大汉的开国功臣,居功于第一的功臣。萧何没有想到自己能有那样的成就,心中的欢喜都不知道该怎么跟人说才好。
于此同时萧何也意识到另一个问题,眼下秦始皇还活着,能够一统天下,胸怀大志的帝王,不知道大秦因何而亡也就罢了,只要知道,他能不想方设法改变吗?
最近接二连三传达的诏令,又是求贤令,又是召集天下有识之士共同修史什么的,无一不在告诉天下人,秦始皇在努力改变大秦最终的结局。
如此一来,大秦会不会亡就是另一回事了。
那他接下来该如何是好?
不错,萧何并非没有野心的人。一身才华,满腹经伦的他,瞧着居于他之上的世家公子们,分明连奏疏都是由他来写的,怎么就能居于他之上。
无非是他们生得好,他萧何不入流罢了。
若有机会,萧何岂不思改变命运,施展自己的一身才学。
可现在,一切都将变了。
“萧主吏。”萧何感叹之时,刘季来了,笑呵呵的冲萧何打招呼道:“萧主吏,我刘季不请自来。”
刘季,不是刘邦,然而泗水亭长的身份,该知道的都知道。
萧何待刘季素来不错,确实如同天幕所说的那样,他瞧着刘季,很是认为如此一个人物,将来一定可以有所作为。
眼前的刘季虽然年轻,却已然圆滑,人人觉得他好吃懒做不像样,不曾注意他结交了一群人。也对,结交人什么的,在纯朴的寻常人眼里,难道不是结交狐朋狗友,整日偷懒耍滑?
“请。”不请自来什么,刘季总有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人既然来了,无论最终结局是什么,萧何并不认为刘季会甘于一生碌碌无为。
【之前在讲吕雉的时候提到过,刘邦曾奉命送押一批人前往咸阳,人未到咸阳就已经跑了一大半,刘邦拦不住,也不想拦。最终只能避入芒、砀二山之间。刘邦没能把人准时送到,沛县县令便将吕雉押入大牢,亏得萧何、曹参相救,才叫吕雉幸免于难。吕雉此人,狠是够狠,比之刘邦来也是知恩图报之人,可惜曾经助她的沛县功臣们,包括张良在内,皆一个个逝去,剩下的如陈平之流,其所图谋甚大,才在吕雉死后,绝吕氏一脉。】
汉高祖时,陈平!!!能不能不要一提吕雉就把他后面做的事道出来,他,他,他眼下能活着,是真怕一不小心死在吕雉手里。谁会觉得吕雉不敢杀他吗?
此时不杀,不过是因为时机未到。
“怎么总提陈平,却不道周勃的不是?”刘邦咂咂舌,并没有忘记诛灭吕氏一门更有另一个人,周勃。
“论智谋周勃比得过陈平?”吕雉平静指出一条,沈悠不提周勃,无非是觉得周勃或许极有可能就是陈平想方设法挑动的。当然,周勃所图也不小,否则他
怎么敢背刺吕家。吕家的一个个蠢货,怀璧其罪,自取灭亡,越想越叫人恼怒。
吕雉微拧眉头,纵然别的话都没有说,刘邦岂不知吕雉的耿耿于怀。
“也是,陈平有急智,善筹谋,只是比之留侯,品性差之远矣。”
刘邦话里话外都是夸张良的,张良有多好,他比谁都要清楚得很。无奈张良已然得了功名利禄,无心追求更上一层楼,加之身体病弱,因而退居幕后,再不参与朝政。
他是喜欢张良的知情知趣的,虽然未必没有惋惜张良退得太快。但一想张良依然在,他有什么拿不定的事想问张良,张良从来不会不答。陈平,只是多一个选择罢了。至少对刘邦来说仅此而已。
【随着天下动荡,大泽乡起义,彼时的萧何密切注意天下局势,毕竟,天下乱也算是给了天下人机会,改变命运的机会!其实越是往前,所谓的规矩越多,想要跨越阶级就更难。就像刘邦,哪怕他成为第一个进入关中的人,彼时天下有多少人看得起他。】
上一篇:宿敌竹马竟成我道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