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行而不辍
【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一直都是辉煌灿烂的,在那一段百年时间里,对国人而言是屈辱的,更是痛苦不堪的。为此,也给了日本小国可乘之机,以至于它们在我华夏烧杀抢掠,几乎亡我种族。】
论起这一切,沈悠是沉重的,一回一回的丧权辱国,最后被人大炮轰开了国门,国人们为世界所不耻,毫无人权,任人宰割,一张张战败的照片,甚至是被人侮辱的每一刻,但凡有血性的国人,永世不敢忘!
对于各朝的人来说,百年耻辱史啊,谁能想到一向自诩为天/朝上邦的他们,有一天竟然被人欺负得无还手之力。
看看上面那些照片,那么多的人啊,竟然死相凄惨。
朱元璋目眦欲裂,若说他之前绝不相信区区的海禁会为华夏带来多恶劣的影响,可是面对摆在眼前的事实,谁能否认,谁敢否认?
他错了,他是真的错了!
“爹,一切尚未发生,还来得及。”朱标何尝不是倍受震撼,观朱元璋脸色铁青,连忙出言安抚,好让朱元璋别太急。知道错,他们就改,现在一切都来得及。
“对,对!”朱元璋心神稍稳,在这一刻下定决心,他改,他一定改。
对于其他皇帝,毕竟海贸对他们来说过于遥远,船这玩意,他们有好些都没有见过。但这事他们得记着,定要告诫儿孙!
【华夏数千年来,一直都属于强国,也正是因为强大惯了,以至于让人觉得,强者会一直强。却忘了,人尚且不进则退,更何况一个国家。大明和大清发扬光大了海禁,至此也错过了西方各国的工业革命,到最后只能用着落后的技术迎接各国对华夏的瓜分。想想我们的《天工开物》上面可是有大炮的制作的,可最后,我们却被别人用大炮轰开了国门,从此沦为他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如今我们提起那段历史,无人不为之痛心,更铭记教训。落后就会挨打,咱们必须不断进步,绝不后退。】
对此,已经看到后果的一干皇帝们纷纷点头表示没错,说得一点错都没有!
沈悠继续道:【说了海禁一开对后世的影响,那就得说说对于当时大明百姓们的影响。我刚刚已经说了,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洪武帝弄出海禁来,本意是为了不让倭寇上岸,却没有想到最先受到影响的反而是沿海的百姓。】
【靠海贸为生的人面对海禁怎么办?朝廷不让,他们就偷偷的来,以至于到最后,究竟沿海所谓的倭寇有多少是真倭寇,有多少是假倭寇,已经分不清。】
【有一位名为王直的人,本是大明的商人,他却与倭寇勾结,做着无本买卖,最后更是为倭寇引路,上岸烧杀抢掠就是最好的例子。无论倭寇是真是假,倭寇为乱,那对于大明一朝沿海地区的百姓来说从未间断过。】
【真假难分的倭寇自然而然形成了一条秘密商道,以至于到最后,所谓的除倭除寇,更多像是在对付自己人。如此一来,倭寇之势愈演愈烈。后来,大明朝一直喊除倭寇,倭寇没除到,反而成了大明的大患。有人会说,倭寇之患由来久矣,就算后期大明朝官员腐败,确实不好打仗,可前期呢,洪武朝和永乐朝时,难道不能灭了倭寇吗?】
【首先,大明王朝真正一统天下并不容易,洪武帝开局一个碗,一步一步的蚕食壮大,打败一系列强悍的对手,尤其要对付的更是横扫欧洲的铁骑。好不容易把元人赶出中原,并不代表天下就能安定。洪武帝是第一个北伐成功的皇帝,更是夺回了被人送出几百年,大宋终此一生都没能拿回来的燕云十六州。真正完全确立一统天下时已经是洪武二十六年。】
【在此期间,大明百姓吃尽苦头,因此在洪武帝建立大明朝后,农民起义并不间歇。或许更应该说,洪武帝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无数人,他们觉得,一个一无所有的乞丐都能当上皇帝,他们未必不可以。】
【更不要说,大明建朝时更遇上了小冰河时期。不,应该准确的说,小冰河时期是从元朝开始,直到清朝结束。单说元朝统治的100年里,有人统计发生了水灾92次、旱灾86次、雹灾69次、蝗灾61次、地震52次、风灾42次、霜雪28次、瘟疫20次。】
【大明朝正好遇上小冰河时期,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人吃不饱穿不暖最容易出事,哪怕明朝中期已经从美洲引入了抗旱高产作物土豆、玉米、红薯这些粮食,可惜依然不能控制有不少的人因为天气的寒冷因此丧命。】
???小冰河时期是什么?天气变化,不是上天降罚,是因为他们这些当君王的无能吗?
听着沈悠说起元朝统治的百年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天灾,无数人都倒抽一口冷气,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听错了。这么多的天灾,那样的王朝还能存活吗?
嗯,朱元璋把对方灭了,取而代之成为大明皇帝。
秦始皇就不管什么小冰河了,他只捉住重点,抗旱高产作物,“你们记下那什么美洲,那几种粮食,将来有机会一定要把他们弄回来。”
作为皇帝,最是关注民生,也最了解百姓所求的一干人怎么能不擅长捉住重点,一个个纷纷吩咐他们先把名字记下来,至于后续,后续再说。
倒是朱元璋拧紧了眉头,哪怕他听不懂什么叫小冰河时期,但不妨碍他通过沈悠话里的意思听出来,这么多年来天灾不断,完全是因为天的缘故,而不是人!甚至,元朝同样的情况在明朝怕是还要愈演愈烈!
嘶!这个事,这个事必须慎重。
“爹,方才天幕说从美洲引入抗旱高产的粮食。这些东西暂时大明还没有。”相比于朱元璋纠结于天气的问题,朱标的注意力更多在粮食上。抗旱高产,哪一样不落在朱标心尖上。
“好,这事你记着。”朱元璋欣慰于儿子能够捉住重点。
【后世研究历史的人也都觉得,明朝的灭亡和气候有着极大的关系。诚然,但绝不是全部原因。大明朝灭倭之心,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做到。大明前期最大的边防威胁在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不错,但并不代表洪武帝没有关注倭寇。洪武帝为防倭寇进犯,也曾命信国公汤和前往沿带一带设防。】
【洪武帝派出信国公汤和巡视沿带地区,信国公汤和在福建沿海四郡“筑城一十六,增巡检司四十五,得卒万五千余人”;又在浙东、浙西诸郡整饬海防,“筑城五十九”,“分戍诸卫”,使得海防大饬。这也是为什么大明前期,虽有倭寇进犯,却不曾为乱大明的原因。】
【只是大明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等几朝。洪武、永乐、洪熙、宣德,皆为明君,大明国力自是蒸蒸日上,无人敢犯。可惜,宣德早死,养了一个叫门天子的儿子-正统皇帝。从此大明一落千丈。军事上由洪武帝,永乐帝、宣德帝按着北方游牧民族打,慢慢转变成了被人按着打。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大明无暇腾出手来收拾倭寇。】
【对于倭寇侵犯,曾有过统计,明初,从洪武到永乐的57年间,倭患次数共为94次,年平均不到2次;永乐以后到嘉靖之前,近百年间的倭患记录次数仅为17次;在嘉靖一朝的45年间,倭患次数猛增到628次,占明时期倭患次数的80;进入隆庆后,又骤减为48次。】
【这些数据是最能验证大明皇帝们对于海上贸易态度的。洪武帝时,那不用说了,禁,往死里禁!谁要是敢私自海,杀!然而架不住大明军队强悍,倭寇没本事进犯。所以,拳头大才是道理。】
【建文,大可不提。毕竟当了四年皇帝,一心只想收拾叔叔们,不承想没能收拾到叔叔们,倒是被叔叔收拾得生死不明。】
【永乐帝嘛,郑和下西洋,尝到甜头的永乐帝最盼着郑和能够多带些好东西回来的。值得一说的是,郑和下西洋不仅为永乐帝赚得盆满钵满,也为大明带回来了各种新奇的农作物。可惜,郑和出海的路线和美洲还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能带回番薯、玉米、土豆了。大明若能早得这几样作物,百姓们就能多几种东西果腹了。】
已经派了郑和下西洋好几回的永乐帝朱棣表示,天幕你这主意出得简直不要太好,这回郑和再出去,什么都不用他干,他就做好一样事,找到那什么美洲的位置,把天幕说的几样作物全都给他带回来!
郑和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还会被提到,至于一旁皇帝的眼神,不必永乐帝开口,郑和已然第一时间道:“陛下放心,臣一定会把天幕说的几样东西找到!”
能让百姓们吃饱的粮食,非找到不可!
第8章 锦衣卫
秦始皇表示,他也想要,天知道大秦现如今百废待兴,就连这五谷的收成也是少得可怜,哪怕他让人研究,研究,那是一时半会能得到成果的吗?
听沈悠说来,好像那些从未听过的作物是不需要研究的,抗旱高产什么的,完全是应急之物!
“陛下勿急,或许天幕会告诉我们,究竟这些作物所在何处。”李斯绝对是懂得始皇心思的人,他知始皇陛下如今忧愁的是什么,也知该如何安抚秦始皇。
“虽然提高粮产非一朝一夕可成,但《天工开物》中所记载取油之法,臣已经派人普及。百姓缺少油水,容易饥饿,有了制油之法,百姓们都能有油吃,皆感谢于陛下。”李斯亲自去落实的这些事,其中多有墨家的功劳,毕竟在朝廷的大力推动之下,那可比墨家偷偷摸摸教导要有用得多。
李斯这一波操作下来何尝不是为大秦收买人心。秦始皇千万记得。
胡麻、萝卜子、黄豆、大白菜子、苏麻、油菜什么的,都可以用以榨油。具体如何榨油,《天工开物》更是记载得一清二楚。李斯细看之后,叹为观止,果然如后世所说,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就他们大秦现在所处的环境,样样都缺,样样都没有,想让大秦摸索出上面的工艺,不知要费时多少年。
此时,李斯不得不承认,天幕第一个讲的人是宋应星,就凭这一本实用性极强,最能惠于百姓的《天工开物》,宋应星该!
比起现在天幕总结所谓明朝的种种,李斯更觉得《天工开物》要实用得多。
“说的是,朕不该太心急,天幕所说,仅这一本《天工开物》足以让大秦受用无穷,别的,莫急,慢慢来。”秦始皇有再多想要的东西,也明白不能急。
同样被丞相所安抚的何止秦始皇一个,刘邦恨不得立刻把那些所谓的土豆、玉米、番薯弄回来,萧何提醒道:“陛下,咱们现在的船出不了海。再者,天幕所说的美洲地处于何,尚未可知。当下,不是寻这些粮食的时候。”
大汉刚刚建立,朝中风云四起,谁能在这个时候把精力放在出海一事上?
那些作物再好,再抗旱高产,既不知位置,想寻来千难万难,大汉不能把精力和人力放在未知的事情上面。否则一个不好,很有可能大汉就亡了。以后华夏子孙就不会称之为汉人了。
刘邦理智也终于回笼了,赶紧拍着自己的脸道:“对对对,没错,没错,眼下最重要的不是寻作物,而是把天幕教的东西学好,用好。那什么纸改出来了吗?”
其实大汉此时已然有纸,只不过那所谓的纸太粗,太厚,用的人太少。有了《天工开物》详细的制纸之法,改造改进,简直就是给他们开了外挂。
萧何作为一个进咸阳之后,第一时间把丞相府所有典籍文书一锅端的人,尤其明白若是这些纸制出来,对于天下的意义。最是积极推动。此时兴奋道:“改进好了许多,不过想要做到如后世所展示的纸那样,还须费些时日。”
刘邦挥挥手道:“不急不急。眼下就让百姓们慢慢恢复,我们可以悄悄做事,重心还得推动养地,增产。”
民以食为天,刘邦也是过来人,岂不明白必须要提高产量。
萧何应下一声是。
唐太宗李世民这儿的情况也跟刘邦差不多,所不同的是,造纸和船只方面,大唐可比大秦和大汉好得不要太多。所以,相比之下,大唐的注意力除了在粮食上,更多在于大炮。
“陛下,那西洋炮好生厉害,我们试着做了做,威力惊人。”对的,唐太宗李世民这会儿受突厥威胁,无奈中原经过数十年动/乱,人口凋零,以至于大唐没有和突厥一战之力,然而得了《天工开物》就不一样了。书中前面的记载都是属文治的,十五卷的佳兵啊,李靖在第一时间盯上了。
对于突厥,身为武将,谁不是无时无刻想着打败敌人,以安边境,叫他们再也休想犯我大唐百姓。
程咬金跟着李靖一摸索,正好有了结果,立刻乐颠颠跑来禀告。
李世民正在想,那什么美洲在哪儿,土豆、玉米、番薯,要不要先搞回来?
最终李世民心下否决了,现在不是时候。大唐得先提高本身实力,先让百姓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更得先把大唐的心腹大患解决再说。
结果刚想到这儿,立刻得到程咬金送来的好消息。好啊,好!神兵利器有了,现在就等着未来。
【永乐帝之后是洪熙帝,这位在位时间较短,可以忽略不计。继位之君宣德帝,宣德帝也算是一代明君,故后世将洪熙与宣德两代之君称之为仁宣之治。到此之前,明朝都算相对繁荣昌盛,然后就该说说大明的叫门天子了。】
【没错,大明这位叫门天子正是宣德帝之子。这一位在宣德帝死后,年少登基,然后在成年之后,面对早年他爹留给他的辅政大臣相继离去,以及辅佐他治理朝事的张太皇太后病逝。这位就如同被关在笼子太久的鸟儿,立刻决定放飞自我。】
【不过,放飞自己也是不能说实话的,必须寻个理由才行。这一位也真是相当没有自知之明,竟然想要效仿其父,更要证明自己绝对是朱家的种,所以以一己之力,带着仓皇集结的二十万兵马,对外称所谓的五十万兵马北伐,千里给瓦剌送人头。】
【此战,大明全军覆灭,皇帝被俘,随行大臣,如四代老臣英国公张辅,及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史称“土木堡之变”,具体这位叫门天子如何败光了祖上数代积攒下来的基业的,有机会,我给各位搞个番外,就扒一扒那些败家子再细说。】
不,天幕我们不需要番外,你告诉我们,到底这个败家子姓甚名谁,宣德帝又是谁,他们要拨乱反正。
朱家的一干皇帝们恨不得立刻把这什么叫门天子揪出来,掐死!
别的朱家皇帝或许尚未知道,宣德帝朱瞻基此时盯着自己的儿子。他就两个儿子,长子朱祁镇已然被立太子,他断不可能在立太子后轻易更换,所以,宣德帝可以百分百确定所谓的叫门天子一定就是在他面前的儿子朱祁镇!
哈!没想到啊,真是没有想到,他竟然生出了一个叫门天子!
朱瞻基气吗?气的。然而在没有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前,朱瞻基能就凭那么几句话弄死自己儿子吗?
因而,朱瞻基相当盼着沈悠细细的论论那位叫门天子何以成了叫门天子。
【之前说了,叫门天子领二十万大军出征,全军覆没,更令大明无数官员惨死于土木堡中。自此,大明由盛转衰。更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朝臣被杀,武脉断绝之事,在大明并不是第一回 。咱们洪武帝啊,那可是几乎把所有跟他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全都干掉了!因此,叫门天子这波操作,方式虽不同,也算承以祖宗的风格。】
朱元璋时期,一干开国功臣们!!!
【也就是说,从洪武帝开始,大明就已经埋下了重文轻武的种子。不,不对,应该是从宋朝开始,虽然中间有个元朝过渡,架不住元朝人家是崇武的,对于文化方面真没多少兴趣。也是因为这样,才会把汉人视为最低等的人,就因为人家看不上汉人,认为汉人都是软骨子,没用的东西。毕竟,谁让宋朝是别管打输了或打赢了仗,都一味送钱保平安?人要是连自己都舍弃了自己的骨气,这是指望谁能把你们当人看?大宋,怂啊!】
沈悠是每每说起宋朝就怨念无比,无比怨念。
各朝各代的人已经感受到了!打输打赢了仗都送钱的操作,谁也都为之不耻,也能体会到沈悠的怨念了。
【大抵洪武帝虽然开局一个碗,打下整个天下,但从心底里,洪武帝是极度不自信,也极度不安的。因此,洪武帝费尽心思想要控制整个王朝,企图把天下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掌心里。唉,虽然无数人嫌弃洪武帝的控制欲,但也不能否认,洪武帝那是相当勤政的。】
【有人统计,洪武帝曾在8天中处理1160件奏章。如果保守的算,一件奏章是1000字,那么1160件奏章就是116万字,平均每天阅览奏章的字数就是15万字。另外,一件奏章不可能只写一件事,这8天当中奏章所涉及的事情是3391件事情,所以,得出结论,洪武帝平均每天要处理423件事。】
【唉,皇帝啊,确实不好当,洪武帝不容易。对于洪武帝这个人,其实大家都挺复杂的,说他心里没有百姓吧,他这一生都在致力于杀贪官,至死不歇。但是,因为他的不自信,以至于他对百官极其苛责,所以他就想出了好些个奇葩的操作。比如成立了第一个特务机构-锦衣卫。派锦衣卫监察百官,设诏狱,有随意擒拿大臣审问之权。大明朝惨死于锦衣卫之手的大臣数之不胜。哪怕最后洪武帝迫于压力废除锦衣卫,但不好意思,他儿子永乐帝重启了!甚至发扬光大。东厂什么的,再有后面成化帝所设的西厂,都是跟洪武帝学的。】
【洪武年间,大明臣子在锦衣卫的压迫下,都已经是视死如归,每日早朝都得先跟家人道别再上朝。洪武帝设立锦衣卫就是想把所有人都控制在手里。最后,为了保证他的皇位能够顺顺利利的传到建文帝手里,他更是把所有的开国武将杀光!】
【以至于到了建文一朝,竟然无将可用。当然,也不可否认永乐帝是打仗的一把好手。毕竟他可是第一个封狼居胥的帝王。建文帝没本事,削藩不成反被永乐帝发起靖难之役,夺去江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大抵如此。不过我觉得,对于洪武帝来说,他把功臣们杀了,是他清楚建文帝没本事镇得住各开国功臣,至于后续建文帝和他儿子争,天下只要不是叫别人夺了去,还是姓朱,他是不会在意最后究竟谁稳坐江山。】
朱元璋!!!天幕,你懂得太多了。
第9章 权利和义务
【洪武帝屠戮功臣的同时,其实心里早就已经开始重文轻武。毕竟比起文人只有一张嘴,武将们手里可都是有兵有枪的,谁更让人安心?不言而喻。洪武帝弄出来的锦衣卫在一定程度上极具震慑,加上他屠戮功臣,别管什么样的臣子在他面前不得服服帖帖?】
【没了会打仗的人,永乐帝作为洪武帝的儿子中数一数二会打仗的人,面对建文帝削藩,逼死自家弟弟湘王一事,永乐帝发动靖难之役,成功登上皇位。】
【值得一说的是,虽然永乐帝是篡位上去的,却是古往今来第一个封狼居胥的皇帝。封狼居胥始于汉朝霍去病,是武将的最高荣誉。古往今来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寥寥无几。永乐帝以皇帝的身份做到,更是绝无仅有。他把北元退居北地之后的各部收拾得服服帖帖,保证了北地安宁。】
【因永乐帝崇尚武力以定北境,从永乐帝开始,经洪熙、宣德三朝好不容易才养出来的武将们啊,没有想到全都折在了叫门天子手里。所幸大明朝有一个于谦于少保。】
【皇帝被擒,二十万大军被灭,瓦剌直逼北京时,无数人喊着南迁。南迁啊,上回南迁的宋朝什么结果,也不知道那些一个个也算饱读诗书的人,他们是否记得。嗯,不对,洪武帝都规定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只限于四书五经,没准朝中这些剩下的臣子未必读过史书,只一心扑于四书五经上。所以,做不到以史为鉴。】
朱元璋表示,有被内涵到。可是无可反驳。
于汉武帝时期来说,刘彻听到霍去病的名字,耳朵动了动。霍去病,是他的霍将军没有错是不是?
【要说于少保,还得说说这位叫门天子,想必我喊了这么久的叫门天子,大家肯定好奇,为什么这一位我一直称呼的都是叫门天子。】
【这一位叫门天子,作为宣德帝唯二的两个儿子,他是宣德帝真爱孙皇后所生,自小被册立为太子。宣德帝驾崩后,顺理成章继位,因他登基时年幼,朝中大事由自永乐帝始的便得以重用的三杨和太皇太后张氏一道共理朝事。三杨与太皇太后张氏在时,大明朝依然国力鼎盛。】
【只是人寿有限,随着三杨和太皇太后张氏相续离世,渐渐长成的皇帝开始想要崭露头角。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跟在叫门天子身边有一个宦官也起到一个推动某位皇帝成为叫门天子的作用。】
上一篇:宿敌竹马竟成我道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