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行而不辍
秦始皇虽然没有受到门阀之苦,但他这会儿面对的是贵族,各国的贵族都存在着,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到底该用什么样的办法对付秦始皇,复他们河山才好。
杀,秦始皇是不能把他们全都杀了,但要说放任他们在底下搅动风云,他也不愿意。
对付门阀的办法,其实秦始皇觉得不是不能借鉴一二。
汉武帝刘彻听着想到的是,他眼下手里用的人,都是他提拔起来的,但有些势力的存在,刘彻也不能忽略。门阀,他这会儿面对的算不上门阀,但他们相互勾结,对刘彻来说也有不少的影响。
或许,他也可以借鉴。
【李治和武则天一道合计推行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想要朝堂不被人垄断,就得大力发展各方面的人才。当时的大唐由朝廷派遣存抚使到各国搜罗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亲自考试,这就是制举,策问。《大唐新语》所载:“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洛城南门,亲自临试。”成绩优异者,不拘资格,破格录用,任以要职。】
【其次,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准许官吏、百姓自荐,以免荐举有所遗漏。】
【第三,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不仅科目增多,录取人数也大为增加。后来,成为太后的武则天还首创殿试制度,以及开武举。这样选官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诚然有不少人滥竽充数,但其中也不乏真才实学的人,如后来辅佐唐玄宗李隆基开创“开元之治”的名臣贤相姚崇、宋璟等。就是在武则天一朝那有也娄师德、狄仁杰等等。】
哎哟,这些选才之法听起来不错,秦始皇一眼扫过李斯,李斯马上道:“陛下放心,臣已经让人记下。”
记下了,后面他们可以试一试,到底这样的法子可行或者不可行!
想必,只要他们大力收集人才,就不怕有什么漏网之鱼。
秦始皇满意地点点头,他能留着李斯,根本原因是李斯能够为他为大秦办好不少事。诚然李斯有问题,相比于李斯能为大秦做好的事,那点问题在秦始皇的接受范围内。用人,当用之以长,非用于短。
【当然,李治和武则天的操作可不止于此。贞观年间其实李世民也不是没有意识到,哪怕他以及大唐的宰相们身居高位,但凡想娶到五姓七望这些名门大家的女儿,或者他们家有谁想嫁入这些世族家中,不好意思,得按规矩来。】
【宰相,皇帝,世族竟然都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可见当时的世族是有多么心高气傲,无视皇权。这李世民肯定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在贞观六年,李世民让高士廉等人勘正姓氏,修订《氏族志》。什么意思呢?五姓七望他们这士族面对包括魏徵、房玄龄他们这些哪怕是大唐的宰相,却并非出自一等士族的人家的求娶,定下了高额的聘礼,因而当时有这样一个词,卖婚。士族们捉准了大唐这些高官想跟他
们士族联姻这点心理,
抬高价格,
以此想让这些求婚人知难而退。说难听就是,士族们看不起不是跟他们一路的人,不想跟人结亲,可又不敢把话说得太白,只能报出一个天额的聘礼数目,目的就是让人知难而退,别打他们主意。】
【是不是听得傻眼了?别的人也就算了,士族是连宰相都不放在眼里了?太狂妄,太自大了吧。对不起,当时的世族就是那么狂,别说是宰相了,就连皇族都不入他们的眼。别说是没有编《氏族志》之前了,哪怕是在李治和武则天大力提拔庶族,压制士族后,至唐朝的第十五个皇帝唐文帝时,他想为儿子求娶当时的宰相郑覃之女,但是郑覃宁愿把孙女嫁给九品卫佐的崔氏,却不愿意让自家女儿为太子妃。唐文宗想把真源、临真两位公主嫁给有名望的士族,结果人家不要,这位可怜的皇帝对宰相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李家二百年天子,竟然不及崔、卢这些家族吗?”】
【不仅如此,《隋唐嘉话》说,唐高宗时的宰相薛元超平生享尽了荣华富贵,只有三件事情让他耿耿于怀,那就是没有进士及第、没有机会修国史、没有能够娶五姓女。五姓七望所出的女儿,儿子,个个都是当时时代的推崇目标,毕竟就连房玄龄和魏徵都不可避免的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娶到那样人家的姑娘,更何况别人。】
嘶,真是长见识了,还有皇帝比不上他们士族之女的事,相当的行,了不起!
秦始皇都叹为观止了,万万没有想到后世这些所谓的士族竟然发展到这样的地步。这人可以直接不把皇家放在眼里。也就怪不得后世一个个的皇帝们挖空心思要对付他们。
谁能允许这样的家族存在,试想他们是从何得来的底气,能够不把皇家,宰相们放在眼里。借着高聘礼的由头,要的是他们知难而退,相当可以对吧!
好,这就很能理解为什么大唐一个个当皇帝的都费尽心思要对付他们了!
不对付由着他们一直狂妄自大的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这些人是要继续翻天是吧!
【于是,为了打破了以往纯以郡姓作为门第等差的传统,李世民动手,由朝廷出面,编纂《氏族志》,历时六年,于贞观十二年,《氏族志》修成,但仍列山东士族崔民干为第一等。崔民干什么人?他出身博陵崔氏,今为博陵郡公,这是李世民的臣子,臣子。】
【李家呢?还有那些跟李世民打天下的功臣们呢?不好意思,都排后头。李世民看完之后那是很不满,他指出:“山东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而靠以婚姻得财,不解人间何为重之?”换而言之,这样的修订并不能满足于李世民修订《氏族志》的目的,但从修订的人修出这样的一本《氏族志》也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大环境,人人都以五姓七望为尊,李世民就是要把人们的想法改正过来。】
【这一次李世民更是把话说得更清楚,更直接,并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新修订的《氏族志》“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基本贯彻了唐太/宗的指
示,
以皇族为首,
外戚次之,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
这做法,倒不是很不错,可是这难道效果很好?真要是好,还有武则天什么事?
秦始皇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但凡要是凭一本书就能改变他们的地位,这些士族断不可能活得那么长!
【在编纂《氏族志》时,明显李世民是志得意满的,他的目的在于打击世族,嗯,还是应该解释一下《氏族志》是怎么样排列姓氏的。这样说吧,如果说魏晋南北朝至今流传下来的谱学传统,也就是当时魏晋选官的根据划分门第是看他们各家历代做官的情况,列为门阀,都是累世冠冕之家。比如袁绍家四世三公对于当时东汉末年的人来说,那就是一个标杆。但《氏族志》却是打破了以往纯以郡姓作为门第的传统,《氏族志》划分门第等级的标准,是不考虑过去做官的情况,只看在唐朝的官爵高下。也就是说,不管你家从前出了多少高官,如今你在朝中没有人,那你家在《氏族志》的排名就得靠后,按你们家如今在朝最高的官来定位。】
怎么说呢,不看从前,只看眼前,有好也有不好。作为帝王就得想方设法抵制那些不把皇族放在眼里的家族,这无可厚非。可是,士族之所以是士族,必有他们的底气。《氏族志》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提拔出一部门庶族,企图以此达到完全击溃门阀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氏族志》的推行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确实压抑了当时的山东、江南士族,巩固提高了李唐皇族的社会地位。然而之前我就提到过了,哪怕是魏徵和房玄龄等重臣都与山东、江南士族通婚,他们的地位压根没有因此而下降,照旧在当时拥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况且,李世民在晚年几乎身边围绕的都是他们这些关陇士族,以至于前期他要提拔庶族,提高他们地位的操作,不知不觉就被他亲手毁了。30年过去了,李治和武则天尤其能够感受到各大门阀士族对他们,对大唐的压迫。尤其是对武则天,他们并不喜欢女人干政,尤其这个女人不管是出身,经历,都让这些士族极为不耻,他们对武则天的反对就更是不加掩饰。】
【武则天的出身确实不高,她的父亲武士彟曾做过木材商,在李世民让人编纂《氏族志》时,武家并没有资格跻身高门之列。可以想像,那个时候的武则天得接受多少冷嘲热讽。武则天是那能忍的?】!
第206章 亚献
忍,不是不能忍,得看怎么忍。如果有些事无须忍,那必须不忍。
吕雉如今最想看到的就是武则天的手段,她是怎么样破角被人围攻,而且无数人想要拉她下面的局面,又该怎么样才能保证自己安好。
薄姬在一旁何尝不期待。女皇帝,饶是强势如吕雉都没有迈出那一步,另一个女人却走出去了,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咱们得先理清楚最关键的一点,当时大唐的矛盾是什么?皇帝李治和皇后武则天之间有矛盾吗?有,但并不多。皇帝李治和一干臣子之间有矛盾吗?有,相当的大。李治的身体不好,让他不得不将大权交出去,推出一个人帮他处理国家大事。武则天在他看来是最好的人选。底下的臣子明显并不同意李治这一做法,他们也清楚的知道,李治身体不好,如果不是有武则天帮他处理朝事,那极有可能就是他们底下的这些臣子。】
沈悠说到这儿稍稍一顿。给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好好的想想,是不是这样一个道理。
【李治不明白这个道理吗?那必须是明白的。可是他也需要看到武则天有没有能力应付朝中的云谲波诡。而一但武则天想出一个既能让她地位稳固,令天下臣子都不敢再质疑她治国能力,怀疑她能不能帮着李治治理好大唐的江山,甚至更能让李治的地位也稳固,大唐江山也能安稳这样的主意,李治能舍得不支持吗?】
【武则天在心腹许敬宗、李义府的建议下,唐高宗显庆四年,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李治更是亲自为该书写序,并规定类例。《姓氏录》共收录二百四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分为九等,当时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收入,皇后四家被列入第一等。】
【你们以为这样就完了,必须不是,李治和武则天是打定主意要狠狠的削那些自视甚高的氏族,因此还允许兵卒以军功升五品以上官者亦入书限,引起缙绅士大夫哗然。这就是所谓的“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这当然引起很多人的不满,尤其是缙绅士大夫。可这就是李治和武则天想要达到的目的。虽然当时的人不像宋朝那样重文轻武,但这兵卒以军功升五品的人都能入书,也是把各世族恶心得不行。】
完全能够想像当时那些士族门阀是什么样的心境。他们能够为门阀,那是多少代积累下来的?结果倒好,现在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他们先人的努力还算是什么?
【虽然吧,看家世也恶心,可同样,不看家世只看眼前,同样也恶心人,很明显,唐朝的门阀世族们都叫这《姓氏录》给恶心得不轻。偏他们又莫可奈何。武则天这心腹不为别人,但就为了自己,那也是得努力的把自己的姓氏排名往上挤。颁布《姓氏录》不够,他们更是将从前的《氏族志》回收,毁了,只为了让世间都开始接受《姓氏录》的存在,以前的事,好让大家都忘了。】
【《姓氏录》的推行,确实是进一步打击了旧门阀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因而中唐以后出现“冠冕皂隶,混为一谈”的情况。但要说在现实中的
作用有多大,其实也不然,婚姻崇尚门第的风气以后依然盛行。可就对当时的武则天来说,至少这回没有人敢在她的面前嫌弃她的出身了。不管她从前是什么样的出身,眼下她就是大唐的皇后,女人中最尊贵的那个人。谁也没有资格瞧不起她。】
作为一个女人,没有人能够接受别人的鄙夷,尤其她已经贵为皇后,更是手握大权。
武则天的心理,吕雉很是能够体会,也很清楚的知道,武则天为之提高自己的地位都将付出什么。
【小试牛刀的结果,李治对武则天那是越发满意了。本来嘛,他们李家都成皇族了,早就该排为一等。此后,武则天更是极力劝说李治封禅。毕竟自秦始皇首创封禅之制,之后汉武帝,汉光武帝,他们哪一个不是功盖四海,德惠天下。李治在武则天下看来也是完全有资料和这些封禅的帝王相比的。尤其封禅一事的意义,让武则天迫切想要李治实施。李治亦有此时。想当初李世民也动了封禅之念,却被魏征劝住了,谁让李世民心念天下百姓,不忍刚刚恢复元气的大唐百姓因他一己私念而受苦受难。】
【到李治这时候,大唐已经不是那百废待兴,刚刚恢复元气的大唐。武则天懂得李治的心思,知道李治一直在努力的证明自己并不逊于李世民,他能担起大好的江山,能够治理好大唐。封禅何尝不算圆了李世民的夙愿?总而言之,武则天劝动了李治,李治最终下诏前往泰山封禅。而这一次封禅,武则天作为亚献随李治一起封禅泰山,正可谓开历史之先河。】
相对了解封禅制度的人都张大了嘴,难以相信李治竟然让武则天作为亚献。
【是不是应该要说说封禅的规矩呢?这样说吧,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往前不管是秦始皇或是汉武帝、汉光武帝,都没有女人参加封禅大典,更不要说作为亚献了。这是仅次于皇帝这个首献的存在。可以想像得到,当武则天提出要作为亚献,甚至在李治率领文武百官,各国的使节前往泰山时,武则天同样也领着内外命妇一道前往泰山,对于当时的男人们来说是多么大的冲击。更值得一说的是,李治这一回的泰山封禅的终献是越国太妃燕氏,也就是曾经的李世民的妃嫔。通俗点解释,封禅祭天敬酒三杯,除了李治这个皇帝是男人外,另外两位都是女子。】
嘶!隋唐之前的男人们都倒抽了一口冷气,不确定他们是不是听错了,这种事情李治也能干得出来?
李治!!!这有什么问题吗?
倒是宋之后的不少人咬牙切齿,“说来说去,武则天能当上皇帝,完全都是李治的过错。”
“可不是,那是泰山封禅,李治竟然让两个女人作为亚献和终献,鬼迷心窍了。”
一时之间,骂李治的人不在少数,言语之间都是不敬。
“不然让你们去?你们有那资格吗?”可是,有骂李治的人,也有理智的
人,
心知武则天既然被李治推了出来帮他处理国家大事,
有些面子李治就得给武则天。
“再说了,皇天后土,皇帝为首献,皇后为亚献,一天一地,天地呼应,理所当然。你们别没本事还敢对人指手画脚,一口一个不该,一个鬼迷心窍。哼!”
似乎觉得骂得还不够,有人继续丢出那么一句,越说越发不客气了!
这可把刚刚言语中鄙夷李治的人气得不轻了!
张嘴待要回话,结果那呛声的人反应更快,“不服气?不服气有本事你让我们大宋跟大唐一样,别说比过唐太/宗了,就像唐高宗那样也行了。只要你们有这个本事,我立刻为我刚刚说的话给你们下跪赔礼。反过来,你们要是做不到,且闭嘴吧你们。丢尽了天下人的脸。”
一句一怼,把对方呛成了猪肝脸!
本事,他们是肯定没有的,正是因为没有,才会在这儿乱说一通。
“如何?为我们收复河山去?”眼看对方不吱声,呛声的青年继续张嘴,他倒要看看,谁那么大的脸,竟然敢瞧不起李治!
这下对方再也不敢多嘴,灰溜溜的跑了!
沈悠讲解继续道:【后世史学家指出:“武则天这一行动,为她以后正式登基铺垫了道路。”在武则天之前,没有女人能够站在封禅大典上,作为一个直接的参与者。武则天开了这个先例,由此也可以看出,武则天的与众不同,别人不敢迈出的一步她敢。所谓惊世骇俗,举世皆为之哗然,那又如何,她才不管别人怎么想,她只知道,她身处的位置,不进则退,退,则万劫不复。】
作为女人,更能体会沈悠这番话的言外之意,就事论事,确实如此。
李治将武则天推出来,既是要让武则天帮忙处理国家大事,还有另一个目的,借武则天的手对付朝中那些不安分的大臣,武则天须得展示自己的能力,好让李治知道,她有这个能力。
【其实真不怪后世那些儒酸之流因为武则天,连带着恨上李治。可以说,武则天之所以能有问鼎九五的权利,心计,是李治一点一点的给到她,一点一点的教会她。】
【作为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在贞观一朝十来年,她是不得宠的,应该说她不是李世民所喜欢的那种类型的女人。但她也得以亲眼见证李世民的风度,以及那种海纳百川,方得归一的胸襟。成为李治的皇后,李治是手把手教她如何治国安天下,驭人之道。很明显,武则天学得很好,好得她能以一介女儿身登上九五至尊的位置,稳坐天下。】!
第207章 丧制
嗯,很想问问李治,他要是知道武则天将来会成为华夏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他会不会后悔任用武则天?毕竟,李治之所以把武则天推出来,究其根本是不想再让权臣出现,对大唐的朝局产生过大的影响,危及于皇权。
对,武则天没有危及于皇权,她是直接把天下都给夺了!
可惜这个答案,李治怕是给不了任何人。谁让沈悠把隋唐给屏蔽了呢?别说是李治了,就连武则天自己都没能看到后世论起自己来时,到底是怎么样的内容。
【当然,哪怕是有李治的支持,但武则天想要凭借李治而稳居于朝堂之上,一开始可以,可是企图长久依靠李治,那怎么可能。武则天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上元元年,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对,别觉得天皇听起来熟悉,第一反应是我们偷了谁的,不是我们偷,是有人偷了我们的。那小日子,不,日本当年用过,但要论起来这都是跟咱们祖宗学的。源头就在这儿。老李家的人,都喜欢别出心裁,从李渊开始,再到如今的李治和武则天,都一样。说什么天皇天后是为避先帝、先后之称,实欲自尊,不弄几个别出心裁的称呼,怎么显得他们夫妻与众不同?】
额,与众不同什么的,是夸吧?夸吗?
不过,日本怎么就跟小日子扯上关系了?这后世的人,尽说些他们听不懂的话。好气!
梗什么的,也不是不能普及一下。
【称呼的更换只是开始,同年十二月,武则天上建言十二事。这建言十二事对大唐,尤其是对武则天,那是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我给大家仔细的讲一讲,什么是建言十二事。】
【所谓建言十二事,是武则天为富国强民的十二条政策,这一系列的政策为普通百姓和中下级官员着想,为他们争得利益,自然也就得到绝大部分百姓和官员的拥护,也为武则天的前路做好了铺垫。给大家上图,让大家看看,这十二条政策内容。总结一下可以归为四大政策。】
【一是富国强民,二是善用人才,三是笼络百官,四是提高妇女地位。这一条条,都是关系着大唐未来,也是武则天未来的重要决策。着重讲一下武则天是怎么样提高妇女地位的。这是在建言十二事的第九条,是为“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
沈悠将建言十二事中的这一条划了出来,请大家看清楚。
咦!隋唐之前的一干人全都傻了眼。马上有人脱口而出道:“按《仪礼》,父在只须为母服齐衰一年,这武则天,连这礼数都改了。”
可不是吗?这一条改变在人听来,男的女的都愣了,如何也想不到武则天会从这里下手,提高妇女的地位。
【听到这句话,很多人并不能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男尊女卑,那是从来都跃然于纸上的。《仪礼》作为儒家《六经》之一,为上古贵族礼仪的汇编,涉及冠、婚、丧、祭、朝、聘、飨、射等各个方面。换句话来说,《仪礼》中的内容包括人自生到死,吃穿坐立等各方面的规矩,丧仪一直以来也是极其重要
的一点。而按《仪礼》中关于丧服的规定,
假若母亲去世时父亲仍活着,因为尊父,子女为过世的母亲只能服“齐衰一年”之丧。只有在父亲去世之后再遭母丧,子女才能为母亲服三年之丧。】
对对对,本来就是这样的。
上一篇:宿敌竹马竟成我道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