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府遗珠(隽眷叶子) 第3章

作者:隽眷叶子 标签: 青梅竹马 穿越重生

  “那方家不知从哪里得到消息,今日一早自己找上门来,如今方家太太还在寺里候着,只看婉婉自己的意思。”慧能大师最后道。

  林婉自不能将自己心中所想宣之于口,只轻咬着自己的嘴唇,慢慢挪到慧能大师身边,小手紧紧拉住慧能大师的僧袍呐呐道:“我,我可以帮忙烧饭洗衣,大师不要赶我走好吗?”

  慧能大师长长地叹了口气,他心疼这个孩子,也喜欢这个孩子,可这里到底是寺庙,怎么可能留个女娃娃在寺里。

  只是……

  面对林婉眼泪汪汪的眼睛,慧能大师总归下不了狠心。

  既然林婉不愿意,不如再再缓缓,说不定她家里人正往这边找呢,也说不定还能找到更合适的人家。

  林婉被收养的事,就这样因为慧能大师的慈悲,暂时搁浅。

第005章

  接下来几日,小胳臂小腿的林婉仿佛是为了证明自己,果然开始自己在寺里找事干。

  尽管她现在是真的帮不上什么忙,却总能让她找到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忙扫个地摘个菜。

  实在没事可做的时候,就会独自坐在后山静静地看着山下熙来攘往的人流。

  这样的林婉让寺里众人都觉得十分心疼。

  悟通更是得了闲就牵着林婉的手去逛逛庙会,用身上仅有的铜钱买些小东西逗林婉开心。

  庙会让大青山下比过年还要热闹。

  除了来崇福寺进香的香客,更多的是附近的百姓。

  他们或带着自家地里的产出或带着手工品前来赶庙会,只为趁此机会给家里增添一些收益。

  那日被悟通撞上的叶家就是其中一员。

  叶家原来并非青州府人氏,而是五年前从蜀地逃难来青州府的难民。

  五年前一场大地动,让蜀地无数百姓家破人亡。

  叶大民原有兄弟三人,叶大民是老大,其他两个弟弟成亲后就分家别居。

  两个弟弟的房子因为就在山坡下,被大地动引起的泥石流直接掩没,两家人全部遇难。

  叶大民家因为离山较远,一家老小倒是有幸逃出了性命,房子家产田地却未能幸免全部掩没在泥石流中。

  为了一家人继续活下去,叶大民与叶老爹经过一番商议决定逃离蜀地。

  带着叶大民与叶老爹舍命从泥里挖出的一点细软,一家老小离开蜀地一路向北,其中的艰辛无法用言语表达。

  最终得慧能大师相助,当掉仅剩的一对金丁香,买了块山坡地总算在红枫村落了户。

  在那场逃难中,叶大民夫妇失去了与老二叶湛龙凤胎的女儿叶甜。

  自从叶家在红枫村落户以来,每年四月里大青山下这半个月的庙会,叶大民和妻子吴氏总会带上地里出的、手工做的前往大青山下赶庙会。

  虽说每次收益都不算多,在叶家也是一项进益,而且每每还会有意外的收获,渐渐地日子重新过了起来。。

  今年家里也是早早做了打算和安排,只是庙会已近过半,叶家却始终没能赶成庙会。

  原因在叶大民最小的儿子叶深身上。

  三月底的一天,四岁的叶深玩耍时不慎落水,虽救得及时却因受了惊又受了寒,半夜里就突发惊厥,人事不知高烧不退,全家人的精力全扑在了他的身上,自是没人有心思去赶庙会。

  初七这日眼见着叶深的烧终于退了下去,人也精神了许多,全家如释重负。

  临睡前一家人坐在堂屋唠嗑,想起家里瘪瘪的荷包、外面欠着的债还有已经见底的粮食,叶家阿奶陈氏提起了赶庙会的事儿。

  作为一家之主的叶老爹瞄了眼老妻,耷拉着眼皮将手中的木杆子烟枪放在嘴边咂吧着,许久才抬起眼皮看向儿子叶大民问道:“确实该去赶赶庙了,你打算明日带哪些东西去?”

  叶大民抬头看向老爹,正好对上叶老爹手中的烟杆以及干瘪的烟袋,眼底染上浓浓的歉疚,想起家里的困顿,心里微微一动,片刻迟疑后便道:“竹编藤编绣品自是要带去的,另外我想多采些果子带去……嗯,就采后院那两棵樱桃树的果子。爹,你看这样成不?”

  “也好,虽说今年地里的那几棵树也长了不少果子,到底没有后院那两棵结的果子好,明日且开个好头。”叶老爹略顿了顿便道,说完又将烟枪放在嘴里咂吧了一下。

  烟枪内并无烟丝,自然不可能有烟,叶老爹这也不过只是过过嘴瘾罢了。

  叶大民的眼底再次闪过愧疚,叶老爹一生的爱好就是偶尔吸口旱烟,为了叶深的这场病,叶老爹硬是将仅余那点烟丝送给了与他有一样爱好的赤脚大夫。

  叶大民放在膝上的大手不由自主地紧了紧,心里更坚定了自己临时做出的决定。

  叶家院子里和地里都种了些果树,其中以樱桃树居多。

  后院那两颗樱桃树是叶老爹的杰作,为了这两棵樱桃树,叶老爹可是费了不少心思。

  这时节正是樱桃成熟的季节,后院那两棵樱桃树结的果子又大又水灵,应该能卖个好价钱。

  “明日正逢佛祖生辰,向来是庙会人最多的一日,让湛哥跟着你们一同去,多少能帮衬着些。”沉默了片刻叶老爹又道。

  湛哥是叶大民的二儿子叶湛,今年十岁,是个活泼开朗又机灵的少年,这会儿正小声与兄长叶清说着什么,突然听到叶老爹提到自己赶忙住了口一付正襟危坐的模样。

  当他听明白自己明天可以跟着爹娘去赶庙会,顿时又眉飞色舞起来。

  “我也要去,我也要去!”突然一个稚嫩的声音响了起来,说话的是个四岁左右的男童,正是叶大民最小的儿子叶深。

  因为刚生过一场重病,脸色看着有些青白,不过精神还算不错,一双眼睛闪着渴望的光灼灼地看向叶老爹和叶大民。

  “不行,你的身子才好些,可不能再受寒受累。奶的乖孙孙,听奶的话,这次咱先不去。待你完全好了,奶单独带你去!”叶家阿奶陈氏抱紧了在自己怀里扑腾的小孙子,十分坚决地给予否决。

  叶深撇着嘴将头一扭避开母亲吴氏送到嘴边的汤药,噘着小嘴,一双湿漉漉的眼睛看着陈氏道:“奶昨日还说只要我不再发烧就带我去崇福寺还愿呢。我今天都已经不发烧了,安爷爷都说我已经好了,为何明天不能去?”

  说着一颗颗晶莹的泪珠纷纷落下。

  “哎哟,奶的乖孙孙,别哭别哭”陈氏最见不得小孙子掉眼泪,连忙又哄又劝又许诺:“这样好不好,咱再看一日,确定乖孙不再发烧咳嗽,后日……后日奶亲自带你去,到时奶给你买你最喜欢的糖葫芦。”

  只是往日里最爱吃糖的叶深,今日却顶住了来自糖葫芦的诱惑坚持要去赶庙会。

  叶老爹也是个疼爱晚辈的人,平日里对叶深这个最小的孙子自然也是疼到了骨子里,这会儿见小孙子的眼泪如断线的珍珠纷纷落下,伸手从老伴怀里抱过叶深耐心地哄劝起来。

  往常懂事听话的叶深今日不受哄,任他怎么哄也哄不好,虽说收了泪嘴里却固执地嘟哝着要跟去赶庙会,仿佛不跟着去就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一样,最终叶老爹心一软就做了个决定,看着陈氏道:“今日老安是怎么说的?”

  老安就是村里的赤脚大夫,这次叶深就是由这位安大夫一手救治的。

  陈氏一听叶老爹这话就知道他这是心软了,不由嗔了老伴一眼,嘴里却如实将安大夫的诊断一安不漏地复述了一遍。

  “既如此,明日你就带着深哥一起去寺里还个愿吧。”叶老爹一锤定音。

  前些日子叶深高烧不退人事不知,眼看着就要不行了,陈氏特地往崇福寺走了一趟祈求神灵保佑,虽说如今叶深还不算大好却已经没有大碍,这时候前去还愿也说得过去。

  陈氏再次嗔了老伴一眼,暗自在心里叹了口气,却没驳老伴的意思。

  叶深见自己的目的达成,顿时展颜笑了,伸手接过吴氏手中装了汤药的碗一饮而尽。

  叶家谁都知道叶深最怕喝药,乍然见他如此“豪爽”,个个目瞪口呆,几乎掉了一地下巴。

第006章

  四月初八这一日刚进寅时,叶大民和妻子吴氏就起来了。

  夫妻俩提着风灯正打算去后院摘果子,就听东面厢房传来一声轻微的动静。

  夫妻二人同时转头往东面厢房望去,却见在暗沉的夜色中,长子叶清正小心翼翼推门出来。

  “时辰尚早,怎么也不多睡一会?”待叶清轻手轻脚走到他们面前,吴氏微皱着眉小声道,一边说着一边伸手捏了捏长子的手臂,感觉到长子身上穿得并不算少,心里多少松了口气。

  小儿子这场大病已经拖累了整个家,可不能再有第二个。

  “昨日睡得早,已经睡够了。”叶清憨憨一笑,一边小声回应一边伸手接过吴氏手中的篮子:“这是要去后院摘果子?爬树我行,我和爹爹去摘果子!娘,你去歇会。”

  十二、三岁的半大小子正是最能吃好睡的年龄,他这哪里是睡够了,无非是心里惦记着帮忙才早早起身,儿子的懂事让吴氏既欣慰又心酸。

  “这样也好。这些日子为了照顾坤儿,你着实辛苦了,这会儿时辰尚早你且去歇会,就让塘哥随我去摘果子吧。”叶大民看了眼吴氏,尔后轻轻拍了拍叶清的肩,转身就往后院走去。

  因为叶深的这一场病可以说是令家境本就有些捉襟见肘的叶家雪上加霜,如今还欠着村里赤脚大夫上百文的药钱,就指着摘了家里的果子去庙会卖个好价钱。

  当年叶家得慧能大师相助在红枫村买下这半片荒山并落了户,经过五年的努力,叶家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也算是在红枫村扎下了根,却因为叶深的这场病再次家徒四壁。

  经历过大灾难的人才更珍惜彼此,这也是叶家哪怕倾家荡产也要借钱救治叶深的原因。

  目送父子二人转过屋角,吴氏站了昏暗中静默了片刻,深深叹了口气,撩起身上的围裙拭了拭眼角,并没有回屋去歇息而是转身进了灶房。

  虽是此刻时辰尚早,这些日子她的确也是累狠了,可家里现在这样的情况,她哪里歇得住?

  大青山下的庙会离红枫村虽不算远,总也有个十多里地,一来一回就算没有耽搁差不多也要两个时辰,再加上还要拜佛还愿卖东西,中午是无论如何也赶不回来的,今日此去有老有小,怎么也得备些干粮。

  进了灶房,吴氏先将灶里原本压着的火拨亮,火光顿时给灶房带来了光亮和暖意,从瓦罐中挖出两碗黑面,麻利地调成面糊糊,想起今日去赶庙会有老有小,最终咬牙将家里最后两个鸡蛋打了进去。

  待面糊准备妥当,吴氏找出泥炉生起火,将面糊摊成薄薄的面饼,特意留了几张在家里,这是今日留下来看家的叶老爹的午膳,其他放在干净的篮子里用块干净的布仔细盖好。

  待吴氏忙完面饼,外面的天有些亮了。

  远远近近传来鸡鸣狗叫声,宁静的小村庄渐渐生动起来。

  叶家灶上熬着的地瓜玉米粥渐渐浓稠起来,农家小院里顿时多了几分生气。

  此时主屋里也有了动静,吴氏赶紧拿了干净的木盆装了热水给公婆送去,原以为叶深还睡着呢,没想到她刚端了热水从灶间出来,就见叶深推门从主屋出来:“深哥儿这就起来了?外面凉,快进屋去!”

  “娘,爹呢?!”叶深伸头四处张望,没见到叶大民的身影,心里不由一紧脱口问道。

  吴氏从叶深的声音中听出了那丝紧张,不由好笑地看着小儿子道:“你爹和你大哥正在后院摘果子呢,来,跟着娘进屋。”

  一番紧张的忙碌之后,卯时三刻叶家除了留下来看家的叶老爹,其他人带着全家人满满的希望肩背手提赶往十来里外的大青山脚下的庙会。

  今日叶家带上了刚刚采摘下来的樱桃果子,还有叶老爹编的竹篓藤筐以及陈氏和吴氏抽空绣的帕子和荷包。

  虽说山里人家几乎都会编竹篓藤筐,叶老爹的编织手艺却是十里八乡数一数二的,叶家的竹篓藤筐在大青山这一带是出了名的既结实耐用又美观耐看。

  今年叶老爹更是耗费了不少心思,编了几款精巧的书生背筐和女子妆奁。

  陈氏和吴氏绣的帕子和荷包,虽谈不上多精致,因是蜀地独有的绣法,在青州府这边算得上是稀罕货抢手货,每次带着绣品赶会赶集总能挣几个大钱。

  原本家里还积了些鸡蛋却在叶深生病期间顶了村里大夫一部分药钱,剩下的也全都用来给叶深补身子了。

  饶是如此,今日带上的东西也还是有些多。

  叶家在蜀地的时候家境还是不差的,可是那场地动几乎掩埋了一切。

  虽说经过五年的努力日子是渐渐地过起来了,却也没有能力买牛买车,今日去赶庙会就只能靠肩背手提。

  叶大民和吴氏自然是主要劳力,夫妻俩一个背着装了果子的沉重背篓,一个挑着竹篓藤筐。

  十岁的叶湛则专门负责那几款精巧的书筐和妆奁。

  年长的陈氏身上也背了个装着绣品的背篓,手上提着装了祭品的篮子。

  叶深年纪小腿短又刚刚重病了一场,少不得要空出个人手来专门照顾他,这个重任就交给了今年十二岁的老大叶清。

  叶深倒是不想成为家里人的累赘,却也明白不能给家人再添麻烦,于是乖乖地由着大哥背着一路赶往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