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 第11章

作者:痒痒鼠 标签: 穿越重生

  声音震耳发聋,透着他独有的愤世嫉俗的无奈和无力,更显得刻薄寡恩。学生听了,动动脚,上前一步孝顺地给老师顺顺背,还真的面朝北京的方向,“咚咚咚”的三跪九叩。

  他的老师便知道,这个学生的心早就飞到大海上了,拉不回来了。随即恶狠狠地说道:“为师听闻,良钦李公,机宜超越,相貌魁梧,生性秉忠,操行端严,文韬武略,武艺超群,勇猛过人,尤其一身棍法出神入化,闽浙沿海第一英雄也。”

  “你去找他,他若收你为徒,授你荆楚长剑,为师准你赴京赶考。”

  学生肃手听完,他也知道李公正率地方百姓族中弟子,组织武会,设教四方传习棍法,他也没起身,接着给老师三跪九叩,声音豪迈。

  “俞大猷,谢老师深恩。俞大猷,必不负老师所授,保家卫国,清除倭寇,海波平!”

  学生的声音回荡在小院,志存高远。他的老师瞧着他年少无知的模样,一声嗤笑,转身回去书房,继续写作。

  大明这一个胜仗,改变很多很多人的命运,比如文家的两位公子、赵本学的学生,也有人的命运又跳回原来的轨迹。

  安徽徽州乡下,穷书生汪直天生的侠义心肠不喜读书,正愁老母生病无钱医治的时候,通过大明这一仗打通任督二脉一般,满心欢喜地和他的母亲说:“既然读书我读不了,那我做生意总行吧!”

  他的母亲问他:“我儿焉知如何做生意?”

  汪直振振有词:“我听说那日本小国,什么也没有,偏偏诸侯林立,如今又变成战败国,我可以去日本做生意……这样……这样……”

  汪直和母亲细细剖析,最后说道:“大明的茶叶,瓷器和丝绸等等运到日本,以几十倍的价格卖出……大明打赢日本,日本贵族都信奉大明物事,天赐良机……”

  他母亲泪流满面。可又觉得,儿子几次考不中秀才,确实不是读书的料子,一家人总不能耗死在读书上面。

  汪直获得母亲的同意,打听好日本人的喜好,卖掉自己的四书五经笔墨纸砚等等,留下银子给老母妻子,孤身一身踏上“走私船”的道路,路上遇到另一个穷书生章怀举,还志趣相投之下拜了把子做兄弟,未来,会如何那?

  湖广兴王府,兴王得知大明水师大胜,五雷轰顶一般,就感觉口中腥甜,硬生生咽下去那口鲜血。

  他一个踉跄后退几步,狼狈不堪地跌坐在修道的蒲团上。

  内心深处一个模糊的认知冲击他的神志,他再也无法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

  可他才是天命所归!他重生而来,他才是上天注定的皇帝!

  兴王不甘心!兴王如何能甘心?兴王一抹嘴角溢出的血迹,状若厉鬼一般地“赫赫”笑着,眼神凶狠的要吃人,眼底猩红一片。

  他粗重地呼吸,平缓自己的情绪,起身,认认真真地整理自己收到的消息,一字一句地琢磨、思考——其实他也不能收到什么机密消息,就是那夏言,现在也不联系他了。

  兴王心里更是发狠。他这个人有个好处,越是处境艰难越是冷静,越是激发他的斗志,越是心思缜密、思虑周全。

  他沉下心来,痛定思痛地琢磨自己重生以来的一个个动作,一个个失误,腰杆挺直,清秀苍白的面孔上,露出几分“君临天下”的威仪、自负狂傲。

  一夜安眠。第二天一早,兴王斋戒打坐,念三遍念净坛咒,决定脚踏实地地培养实力,派人找来玩伴陆炳。

  少年兴王目光灼灼地注视着着身前,年仅十三岁的陆炳。

  如今的陆炳,“还”“只”是他奶娘的幼子,打小儿长在王府做自己的玩伴,和自己情意深厚。

  虽然年龄尚不大,但已经可以看出几分未来的模样——上辈子的兴王只是恩赐陆炳一个锦衣卫闲职,哪里能想到他有那般成就?

  兴王把陆炳从头看到脚,越看越满意。陆炳身材修长高大,肤色健康红润,走路的样子像仙鹤散步,天生的优雅从容——作为一个王府奶娘的儿子,真真是投错了胎。

  今天,朕就再给你一次机会。

  “陆炳,本王给你安排一个去处,你会喜欢的。”兴王乾纲独断很久了,一出口就是命令,问也不问半句。

第12章

  兴王疏通湖广地方官,通过民间选拔的方式,安排玩伴陆炳进锦衣卫做缇骑,也就是锦衣卫备选,陆炳给王爷和父母磕头,进了缇骑训练营,刻苦训练。

  此外,兴王另安排人去南京接近严嵩、严世蕃父子,弘农杨家家主,顺着记忆里的“亲信大臣”名单,挨个思考……

  日暮时分从斋房出来,长长久久地泡一个热水澡,换一身青色常服很有翩翩少年郎的风采,踱步庭院,和王妃说说话儿,也很有少年夫妻恩爱情深的味道。

  同一时间,北京城,西厂大太监张永和锦衣卫指挥使徐景珩,同时收到飞鸽传书得知兴王的动静——和江南文家合作,送一个玩伴进锦衣卫选拔,送下人乔装打扮改名换姓去南京——很有默契地一声冷笑。

  “夜里想来千条路,清晨依旧卖豆腐。兴王现在,也要和这些江南世家合作,要造私船,出海赚银子了啊/呀。”

  两个老冤家,除了尾音的调子,说的话也是一样。张永敦厚地笑,徐景珩灿烂地笑,一琢磨一琢磨,非常有默契地找到对方合作。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九月初的月牙儿从天边升起,繁星点点闪烁夜空。小娃娃在梦中上了天,和星星一起做月亮船,脸上带笑儿,小肚子一鼓一鼓的,睡得特香甜。

  东厂大太监江斌最近焦头烂额的,实在顾不得兴王这一头。大明和日本的海战大胜有他的功劳,可也抵消不了他的大错处。他这一个多月每天夜里都翻来覆去的睡不着,生怕哪天醒来就是最后一天。

  可他又不敢去打扰皇上。更生怕这次撑不住一些文臣的口诛笔伐,掉了脑袋,处理完送人出洋做间谍的事儿,整顿市舶司事务,安排人去宁波市舶司接任……自觉这样下去他自己能把自己吓死,一咬牙,一大早的一身普通太监服饰跪在清宁宫门口。

  “太皇太后,您老人家明鉴啊。那宁波之乱,和几个太监贪污受贿有关,可杀人的是日本人啊。那起子人,不去和日本人拼命,只念叨着下面几个犯事厂卫的错儿,其心可诛啊。

  太皇太后,他们这些人,一心要夺取海贸权利,他们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大明,不是为了皇上,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您明鉴啊——”

  江斌跪在地上唱念做打的痛哭流涕,冤屈的仿若六月飞雪,一边哭一边上眼药。

  太皇太后不管朝政,只牢牢地记住儿子正德皇帝的嘱咐,不管宦官们怎么贪污受贿怎么祸害,也要保住东厂,保住江斌,更要加大朝贡海贸力度,给皇上和国库赚银子。

  太皇太后细细地品完一口六安茶,放下茶盏,一开口,慢吞吞的。

  “这个事情,我知道了。你放心就是。”

  江斌没想到太皇太后这么好说话,还没来得及谢恩,听到后半句。

  “但是江斌,你手下的人,你要管好了。你总要,给自己百年后,积善行德一些啊。”

  !!!

  !!!

  太皇太后面色慈悲,声音里充满“佛门慈悲”。

  可是对于江斌这样的“非全乎人”来说,对“下辈子”的执着,不是全乎人,不能理解万分之一,更何况太皇太后?

  一瞬间,江斌的眼前又是那少年的自己被卖进宫做太监的情形,牙齿咬舌头出血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忙不迭地发誓磕头,脑袋和地砖一碰“哐当哐当”响。

  “太皇太后放心。奴婢一定管好他们。奴婢要管不好他们,奴婢死也不是一个全乎人!”

  江斌发了狠,额头红红的,眼睛红红的,恶狼一般。

  这要是平时,下面的人贪污一些银子贪就贪了,谁能不贪?

  他自己也贪,太皇太后也知道他贪。可贪和贪不一样,运气和运气不一样。运气不好闹出来这么大的事情,将士战死,百姓遭殃,文臣跳出来唾沫横飞的,他自己都差点儿位置不保,他还能护着谁?

  太皇太后对他的态度满意,江斌在这两年的朝贡贸易里贪污不少,可他也实打实地给皇家和朝廷赚了不少银子。

  他对皇家忠心耿耿。

  太皇太后第二天就亲自出面,犯事儿的宁波市舶司的几位太监论罪,此事到此为止——

  文臣们愤怒跳脚。

  宦官们惹出来这么大的乱子,事情就这样过去了?!群情激奋,然其他人也就背后咒骂几句,夏言的好友张璁,冒死闯到杨廷和的府里,要论一个是非曲直。

  “阁老请容下官说一言再知罪。下官不明白。自古以来,哪有宦官当政?昔年永乐皇帝教授宦官们识字学武,其初衷乃是要他们协助皇帝处理日常琐事……”

  “……今有我大明的宦官们在京城横行霸世、以权谋私;在地方上贪污受贿、中饱私囊,招摇奢靡行为无状,民间流民不事生产自阉进宫,极大地败坏民风……”

  张璁谈古论今、引经据典的说话不打磕绊,胸腔起伏中气十足一刻钟也不带换气儿。杨阁老就看着他的书生意气,听着他慷慨激昂的一通话,说了这么久也不带喘气的模样,小小的疑惑。

  他以前怎么没有发现这么一个人才?

  张璁,正德十五年,应礼部试。正德十六年,正德皇帝卒于豹房,他宣读遗诏,有小娃娃朱载垣继承皇帝位。

  新皇在奉天殿即皇帝位,颁诏大赦天下,开恩科,张璁于奉天殿补行殿试,中二甲进士,观政礼部,从此进入仕途,时年四十七岁。

  杨阁老从脑袋里调出来张璁的经历,再看他此刻闯进府里找自己论理,他只说太监们的祸害之处,只字不提当年永乐皇帝的纵容,如今太皇太后的纵容,他是真心的,没有觉得皇家人有错儿——

  养个猫儿狗儿也有感情啊,更何况是个人?皇家人做的没错儿,触犯律法的是宦官们。

  ——杨阁老越琢磨越觉得,这个人,是个人才。

  更难得的是,他是一个真正的克己奉公的理学家,他还挺有分寸。

  刘健、谢迁……包括他自己,都老了,也需要培养继承人了。电光火石之间,杨阁老想了很多,不光没有生气地赶张璁出去,还掰开了揉碎了地,和他讲述朝贡贸易的由来。

  杨府的外书房里头落针可闻,杨阁老面色还有没有收回去的“回忆”之情,用一口茶解解渴,手摸胡须,低头就是一声长叹。

  “老夫也是世家大族出身,书香门第,大明的士大夫。老夫祖籍四川,不靠海,可也知道沿海世家的‘心事’。亮晶晶的宝贝啊,老夫一个俗人,说不动心,老夫自己都不信。

  可是我们不一样。我们动心可以,不能动手。

  身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我们不是坐在江南,天天望着大海求‘财’若渴,只负责想着自己家族的士人。我们身在京城,坐镇内阁,要对皇上负责,要对这个大明,对这个天下负责!”

  杨阁老的声音缓慢苍老,年龄大了,慷慨激昂也慷慨激昂不起来了。但他声音里的那股子气势还在。说到后面,他面色严肃,目光定定地看着张璁,浑浊的眼睛里好似有一道利箭,直直地射进张璁的内心深处。

  张璁人愣愣的,目瞪口僵一副受惊过度的样子,嘴巴一张一合,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答案太过震惊,他四十年的认知,全都打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这很正常,只要不妨碍其他人,那就很好地接受。张璁一点儿也没有“才子神童书香门第……”的优越感,也从没想着借着那一套套的道德礼仪去要求其他人,打压任何人。

  身材高大,相貌秀美,出身中层书香门第仕途顺利。性情刚正,刚正到刚愎苛刻,自己清廉为官,还要求家人也不得做任何贪污之事,日常对朝政弊端毫不避讳,严词呐喊,短短两年不到,就成为朝中新一代清流之首……

  可他的内心深处,是天真的,那是一生顺畅之人对世界最本真的热爱之心,不去苛责任何人,宽厚地容忍任何不同,求同存异。

  可,可是……事实,是这个样子吗???他大受打击之下入了迷障,杨阁老见状,只微微一笑。

  想当年,自己也是这样不带换气的舌辩群儒,还有情绪对世事不满……杨阁老也不催张璁,宫人送上来好茶,他端起茶盏用一口新得的蒙顶甘露,赞叹满足地眯眼享受。

  一盏茶结束,发现张璁依旧面容颓败无法接受的挣扎,微笑安抚道:“这些事情,你们都不知道,不怪你们。”

  “如今大明理学成熟,朱熹先生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人人都说,明朝士人受程朱理学的教育长大,受理学忠孝信义的教化,心里真有一种“正义在我”的自信。

  人人都说,大明的理学家身负家国天下的重任,教化世人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甚至以“为国捐躯、为民请命”为荣,说大明的每一个读书人都有强烈的气节,心甘情愿为了国家、为心中正确的主张舍身成仁——

  老夫今儿看见了,非常欣慰。”

  杨阁老笑得真心“非常欣慰”,他还大方地邀请张璁坐下来,吩咐下人添茶杯:“听闻张观政擅品,尝尝新出来的茶叶如何?”

  张璁哪有心思品茶?香馨高爽,味醇甘鲜的蒙顶甘露在他的嘴巴,比那黄连还苦。

  他干巴巴地用完一口茶,放下茶杯,嘴唇抖动,终是问出来。

  “阁老说,一旦朝廷允许私人海上贸易,其中巨大的利润,尽付地方士绅豪门。朝廷的财政收入将会受到严重的打击和削弱,大明人的贫富差距不但会越来越大,大明的内外安全也会受到严重挑战……

  下官愚钝,想不明白。可既然阁老说这朝贡贸易,是必须的,利国利民的,下官相信。

  大明绝对不能禁海,也不能开放私人海贸。那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会停止?郑和的船队被拆,图纸被烧,甚至当年太~祖皇帝禁止私人海贸,开始朝贡贸易的原因,也变成如今的坊间传言?”

  张璁不明白,为什么永乐皇帝驾崩后,后面的一代代皇帝,明明知道朝贡贸易的真相,却无力维持,只能任由它变成真正的‘冤大头贸易’?”

  为什么,七月二十三日那天,好友夏言在乾清宫提议关闭福建浙江两个市舶司,那么多人附和?为什么,那些世家出身的文官们都附和?

  他们都是大明顶级的世家大族出身,或者其门人弟子。他们难道也不知道大明朝贡贸易的渊源吗?

  张璁的目光紧紧地盯住杨阁老的眼睛,安静地等候答案。杨阁老还是一点儿也没生气,看他一眼,很有师长风范地教导。

  “今儿个,胆敢闯到老夫府上的人,为什么只有你张观政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