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 第32章

作者:痒痒鼠 标签: 穿越重生

  杨慎语气更激愤。

  “前总兵朱振这根老油条,十分清楚叛军的实力,知道朝廷一旦动用大军,叛军不堪一击,就想通过种种行为向朝廷示好,以谋私利。

  若不是锦衣卫赶去的及时,又有皇上的威名在,大同大乱,朝廷迫于压力,很可能真的会同意,给朱振再登荣华。可是朱振那样的亡命之徒,一旦尝到兵变甜头,说不得会再次兵变威胁朝廷。”

  “祖祖辈辈做军户的军户们,深知军户之苦。慢慢的懒战,甚至逃亡。边镇的军队缺人,需要破例招募农户,而招募需要军饷。可那些人连防御费用都敢贪墨,士兵的军饷更不必说,边军俸粮经年未支的情况都有……”

  小娃娃坐在毡毯上,眼睛微微睁开。他大致听明白,没有生气,也没有要砍脑袋,拍拍小胸膛,“郑重严肃”:“朕乖乖,朕给军户们做主。”

  奶声奶气的,一腔赤子之心照耀大明的天和地。

  大明的天,亮了。

  几位老师眼眶湿润。王守仁老师哽咽道:“皇上很好。我们慢慢来。”

  王守仁缓一缓情绪:“皇上,满速儿汗要求,大明加大布匹、茶叶贸易,尤其铁锅。严嵩同意。

  严嵩要求满速儿汗加大马匹和牛羊。互市另说,只每年的朝贡贸易要正正当当的,不能赖皮,今年的还没结束,明年的又来了,一来就不走,一赶就打仗……满速儿都答应。”

  “皇上,这样一来,朝贡贸易就够双方经济来往,大明还要互市吗?”

  “互市。”皇上记住徐景珩讲的,有关于互市的好处,回答的毫不犹豫,“互市,和平,不打仗。”

  互市,和平,不打仗。几位老师伴读,一颗心激荡,转头擦擦眼睛的泪水。

  都以为皇上要持续打仗,正发愁大明国库,整顿边镇需要的时间,哪知道……

  王守仁老师接着问:“边镇问题刻不容缓。甘肃巡抚张九畴请求严翰林,做甘肃钦差,臣等认为,可行。

  严嵩其人,有才华,有能力,也有见识气度。他对于文臣的大是大非没有在乎,反而是野心勃勃要朝上爬,用的好,很好。”

  小娃娃有模有样地点脑袋:“严嵩,好好。”

  他一见到严嵩,就闻到严嵩身上的味道。徐景珩说那是“奸臣”的味道——自古以来的奸臣,都是忠于皇上,不忠于国家的人,所以,他要好好用严嵩。

  小娃娃看向王守仁:“严嵩,好刀。”

  王守仁一愣,几位老师伴读都是愣怔,随即又明白,挣扎犹豫片刻,又自嘲地笑。

  严嵩是一把好刀,这把刀,用不好会砍忠臣,用的好,会砍向这百年积弊。

  王守仁老师放下心来,畅快大笑:“好!皇上说得好。严嵩是一把好刀。臣这就去拟旨,任命严嵩做甘肃钦差,总领甘肃土地改革。”

  皇上两道圣旨发送肃州,严嵩差点蹦起来——皇上果然是他的知己,他就是要大干一番,得罪甘肃的世家大族和宗室又如何?他的目标内阁首辅!

  严嵩高兴的忘乎所以,面对满速儿汗斗志昂扬。张九畴自觉给甘肃请来一个好钦差,放下最大一桩心事。兵部尚书也觉得甘肃的事情不用担心了,放心不下他的兵部,快马打道回京。

  满速儿汗也觉得,大明的奶娃娃皇上很好,有魄力,有胆识,有决断。大明和吐鲁番互市,他可以休养生息十年,培养继承人,很好,很好。

  大明和吐鲁番在肃州互市,吐鲁番蒙古保证西域商路畅通,大明也派去沿路驻军,按合约收税,哈密重新归于大明领土……元和三年的《边境条约》颁布天下,天下人愣怔,随即就是激动。

  这一份条约,可以给大明肃州带来十年和平。关键,哈密回来了,西域商路又畅通了。

  大明人都琢磨着,能不能去甘肃做点儿生意,补贴家用。一斤粗饼茶叶,一匹好马,忒划算啊。

  湖广兴王府,兴王愣愣地看着兴王府的天空,眼前是当年的自己,绞尽脑汁筹措粮草打完肃州大战后,答应闭关绝贡的一幕一幕,是甘肃在满速儿汗的攻打下,年年炮火连天的模样。

  浙江宁波,当年的穷书生汪直、章怀举,都在日本做走私贸易大赚一笔,又一起遭遇朝廷水师严打,除了寄回去老家的三千两银子,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听肃州开始互市,两个人互看一眼——去肃州。

  去肃州之前,回去老家看看老娘妻小。

  汪直的妹夫,章怀举的二弟,落水后醒来,人就变了。一家人都觉得他中邪了。

  不会穿衣服,不会看书本,不会用茅厕,不会打火石……还嫌弃饭菜,糟蹋粮食,还天天神神叨叨的,不知道读书也不知道干活……这些都忍了。

  可他说话没有尊卑上下,对着族长里长没有尊重不说,对母亲嫂子也没有尊重,见到秀才公也不知道行礼……家里正犹豫要不要请道婆,可到底是不忍心。

  秀才公念皇上诏令,全村人正欢喜,他一回来又痴痴地念:“公元1524年,肃州大战,劫掠甘州,朝廷宣布闭关绝贡……不对啊,我这是在大明?朱元璋建立的大明?”

  太~祖皇帝的名字也敢说?!章家也算当地耕读人家,章怀举的老娘寡妇带儿子,有决断。眼里含泪,给两个儿媳妇眼神——去请王道婆驱邪,如果不行,就送去祠堂宰了!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在2021-04-06 19:16:13~2021-04-07 20:56:5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月儿弯弯照九州5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月儿弯弯照九州2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8章

  十二月中旬,西北风呼啸,安徽地方也冷的刺骨。汪直和章怀举带着几个小伙伴,赶在春节之前回到老家,面对妹夫/二弟哑巴般疯傻的模样,都吓坏了。

  汪直是担心他妹妹,他妹妹刚嫁人,还挺着大肚子那,妹夫这模样可咋办?

  章怀举是担心,自己放弃读书科举,全家的希望就落在二弟的身上,二弟这模样,家里该怎么办?

  可怜章怀秀,作为他们的妹夫,他们的二弟,听到大舅兄的名字,大舅兄和大哥的小伙伴们的名字,那是真吓坏了,吓傻了。

  汪直、叶宗满、谢和……这可都是历史书上赫赫有名的大海盗啊,装傻子哑巴也逃不了灭“十族”的命运!章怀秀急促喘气,一口气没上来,人直挺挺地朝后倒下,眼看就不行了。

  汪直和章怀秀骇然,然而其他章家人都没有惊慌,也没人请大夫,章老太太狠狠一掐人中,那态度,就当这是一个死人,养活着吧。

  汪直、章怀举不明白,细细地听老太太讲述妹夫/二弟,落水,中邪,乃至疯傻的经过。

  可怜章怀秀,人是真要疯了。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历史系大学生,平时有空就喜欢看看某点小说,跟着穿越唐宋元明的主角热血一把,他就一枚小小的愤青,偶尔在网上杠几句。

  他清楚地记得,汪直,有明一朝,最有名的大海盗当属汪直,真正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预言华夏百年国耻的人,也是在那“片板不得下海”的禁海命令下,时势造英雄,混的最好的一个人。

  那是大明朝的中期,大明水师颓废,各方利益交错,恰逢正德皇帝没有儿子……老天爷对大明闭上眼睛,全面海禁的诏书颁布天下。

  全面海禁对海盗倭寇造成一定的打击,对大明沿海百姓的伤害更大。朝廷成了聋子瞎子,世家大族的私船私人港口兴起,西太平洋和东南亚一带海域,更是直接成为海盗倭寇的自由天堂……

  无数大明弄潮儿趁机崛起。

  汪直和同乡徐惟学、叶宗满、谢和等等人,一同偷偷出海东渡日本。因为明朝的海禁政策,明朝和日本之间的贸易不流通,汪直等人带着大批货物到来,对于向来物资缺乏的日本,堪称急需。

  汪直就这样,借着海禁政策,往来大明和日本之间,凭借过人的胆识,赚得盆满钵满,还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合作,贩卖军火,成立自己的海盗战舰队伍,自封安徽王,统领大大小小的海盗团伙。

  “海上之寇,非受汪直节制者,不得存。”汪直成为海盗中的老大,如果有海盗敢不听汪直的话,很快就会被剿灭。

  而且汪直有侠义之气,沿海百姓都服气他。可是他势力这么大,朝廷当然不容他。当时的大明朝廷要招安,许诺种种好处——汪直,一声叹气,之所以历史对他的评价非常宽容,就是因为他最后的决定。

  他明知道朝廷是为了抓拿他,为了杀了他。可他身为一个大明人,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是从小扎下根的,他答应招安,临死之际最担心的,还是沿海安危。

  “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百年!”

  浙江总督胡宗宪在给汪直争取活命的机会。抢着杀死汪直,领功劳的那些人完全不听,汪直被杀了头,杀汪直的王本固一路升迁,做到户部尚书。

  沿海的大大小小的海盗团伙,失去汪直的统领后大乱,在海上肆无忌惮,烧杀抢掠;汪直的义子毛海峰,为了替汪直报仇大肆扰乱沿海,倭寇也开始大行其乱。

  而几年之后,汪直的预言成真,东南倭患到不可控制的地步,一半的倭寇都是大明穷苦百姓出身,日本人对大明上国的尊重,荡然无存……

  章怀秀记得,汪直巨盗的过程中,跟当时纵横海上的强国西班牙、葡萄牙有深入的接触,他也看到对方携带的先进火器。

  他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天下之大势,渐至洋上,我华夏如若不察,百年后恐受夷蕃之辱。”

  汪直是依托于自己的经验和接触,敏锐地意识到之后的天下大势,已经渐渐转移到海上。可是等到华夏人回过神来,已经是好几百年之后……

  可是汪直一辈子算是英雄了,他的家人亲友都遭殃了啊。

  这些日子瘦成一把骨头·章怀秀,痴痴呆呆地看着,眼前面带担忧的大舅兄和大哥,好似看到未来抄家灭族的场景。

  章怀秀本就因为驱邪、祠堂的惊吓再也不敢开口,此刻越想越害怕,大明可是诛杀十族啊。

  章怀秀两眼一翻,又晕了过去。不知道他的大舅兄和他大哥,一致决定带着他,一起去肃州,万一——一刀砍了他,免得在家里出事连累家人。

  元和三年的春节热热闹闹,汪直和章怀举,和无数要去肃州捞金的大明“有志青年”一样,过完春节,背上包袱,带上自己的妹夫/二弟,一起出发去肃州。

  而此时的江南,江南青年文人正聚集在一起,聚集在南京,闹着一起去西域。

  “北人天天说他们保护大明,说我们南人坐享其成,我们每年交纳那么多的税银,都给了谁?江南的鱼米,只有江南人吃了吗?我们不服。”

  “不服?要做事,不是大喊大叫。为什么北人有底气说这个话?为什么我们南人就不敢上前线,上战场和蒙古人厮杀?”

  “此话无理。我们南人不是不敢,而是术业有分工。我们南人学文考科举,我们养护好这一片鱼米之乡,就是最大的贡献。”

  “此话无理,可事实在这里!我们也是七尺儿郎,我们也要做出自己的行动。”

  “对,我们要做出自己的行动。君辱臣死,父亲不开心,比我们自己痛苦还痛苦万分。我们要做实事,为君父分忧。”

  “诸位,诸位,听我说。如今皇上因为大明国力现实,和吐鲁番签订合约,给大明争取十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我和诸位一样痛苦。我建议,我们一起行走西域,做一份详细的西域地图给皇上。”

  一片安静,紧接着就是呼唤声此起彼伏。

  “文兄此言有道理!算我一个。我们江南文人,怎么也比北人的大老粗知道怎么绘制地图。”

  “算我一个。”

  “算我一个。”

  江南读书人激情勃发,就要亲自出发去西域,用脚步丈量西域的土地,绘制一份详细的西域地图,献给他们“不开心”的皇上,为了十年后大明和西域蒙古一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更有文家的文嘉和、文伯仁,直接提议这个事情不要告诉家人和官府,他们悄悄的出发,获得全体响应。

  初春里,棉袄还没脱,河里的冰花还没消融,大明人春耕的,跑商的……各自忙碌。挨着去年秋闱,今年正是会试。各省安排自己的举子进京,按例给银两路费补贴等等,尤其贵州云南之地。举子们也考虑长途跋涉,早早动身。

  举子们身穿官府发送的“会试”服,也不怕沿途土匪村霸打劫——大明民风之一,敬重读书人,宁可打劫出京的官员,不得打劫赶考的举子。

  如此这般,江南年轻文人折腾的事儿,一开始,还真没人注意——咳咳,读书人开动脑筋,还是有几分聪明的。

  除了后来害怕的,后悔的,最后一百五十三个书生,陆陆续续北上,没有人发现,也是真心没有想到。

  苏州文家的文伯仁,当时喊一嗓子后舒坦了,要出发了意识到,自己也要进京赶考!冷静下来后,又担心去西域的堂弟文嘉和的安危,叫文家大哥看出来,一审问,这才暴露。

  文家大哥赶紧各家各户通知,一百五十三个年轻文人,那可都是江南文坛未来,家家户户的宝贝疙瘩,年轻冲动闹一场不要紧,关键,人不能出事!

  可是这都过去一个月,人都过了黄河了,怎么办?南京各家各户的第一反应,去找魏国公,去找他们的徐大公子。

  北京锦衣卫指挥使,徐景珩,收到老父亲,老家人的一封封书信,又听门房说礼部尚书急着要见他,礼部尚书说他的小儿子也在队伍里,求徐景珩赶紧救命。

  徐景珩抬手按按眉心,真真是,哭笑不得。

  朝廷认为,西域是大明的经济外墙,说大明地大物博,不需要朝西做生意,只有主战的几个知兵之人了解,收复西域,乃是中原政权控制塞外的必须。

  控制西域,对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形成完全封锁的态势,控制他们的见识眼界,这才是关键。汉武帝为何要西拓西域?为何要远征大宛?就是要断游牧民族的右臂,彻底把游牧民族困死在高原之上。

  后来的大唐对突厥,也是一样的战略——打下西域,困死突厥。人都说,北宋之所以一直没雄起,是因为一直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在徐景珩看来,西域和河套也是关键。

  大明的永乐大帝,一直攻打漠北,没有放主要精力在西域,发现决策失误后再出兵就晚了,蒙古人为了守住西域商路团结起来,大明九万精锐魂葬沙漠,大明,再也没有能力攻打西域……

  徐景珩的脑袋里全是,现在西域叶尔羌汗国的英明统治,慢吞吞的起身,去换上进宫的衣服。着急要见他的礼部尚书就要闯门,发现他一身正式的飞鱼服打扮,就特不好意思。

  “那什么,那什么,他们小孩子,冲动啊,也是一番心意……”礼部尚书搓着手,误以为徐景珩要告诉皇上,生怕皇上有了江南文人不可靠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