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小公主[清穿] 第174章

作者:晏央 标签: 清穿 情有独钟 天之骄子 穿越重生

  乾隆其实一直没有太把英吉利当回事,尽管芃芃变着法子地跟乾隆强调,英吉利不可小觑,并将这个念头埋在了乾隆的脑海之中,但芃芃的警示到底太过虚无缥缈,很难让人生出实在感来。

  也唯有种种具体的情报被摆放在乾隆跟前时,乾隆才能切实体会到,芃芃的话语究竟是何含义。

  彼国虽小,实力却不弱,野心更是不容小觑。

  在一次朝会上,乾隆将他收到的那份密信交予底下的大臣们,让他们竞相传阅。

  “你们看看吧,这就是你们眼中不值一提的弹丸小国。”

  当诸位大臣们看到小小一个英吉利已直接或间接控制了海外数个国家之时,纷纷瞪大了眼,觉得不可思议。

  那么小小一个英吉利,是怎么吞掉国土面积数倍于它的那些国家的呢?

  至此,大臣们终于端正了他们对英吉利的态度,并将之当成了假想敌。

  这时,乾隆拿出了英王乔治三世派人送来的国书,道是乔治三世有意派人访华。

  “你们对此事如何看呐?”乾隆问。

  “英吉利兴许是想借着这次机会,加深与我们的合作,并光明正大地打探我们的实力。皇上,我们需好生准备,让英吉利见识到我们的实力,万万不可让英吉利对我们生出小觑之心!豺狼在挑选猎物之时,也是警惕而又小心的,只要我大清表现出足以震慑英吉利的实力来,哪怕英吉利对我大清有什么歪心思,也必然不敢轻易对我大清出手!”

  没有人会喜欢被人觊觎的感觉。若是在从前,有人告知大清的官员们,一个弹丸小国兴许会觊觎拥有庞大而又富饶土地的大清,大清的官员们定会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但在看了英吉利在海外的若干“属国”之后,大清的官员们再不敢有这种想法。

  他们若是轻率地对英吉利做出定义,兴许会忽略英吉利的威胁性,从而给大清带来巨大的损失。

  乾隆闻言,点了点头道:“朕也有此意。仙人借芃芃之口向朕支了个招,让朕举办一个……什劳子‘军事演练’。傅恒,朕如今便将此重任交付于你,你带着海军好生操练一番,务必要在英吉利使团抵达时,让他们看到咱们大清海军的实力。”

  傅恒郑重地对乾隆行了一礼:“微臣遵旨。”

  ……

  大清开始陷入了忙碌之中。

  乾隆和官员们开始为英国使团的到来而作准备。底下的百姓们也从“皇家报刊”中得知了英国使团即将访华的消息。

  自从皇家报刊开办以来,便受到了百姓们极大的喜欢。

  这年头,娱乐生活十分匮乏,每日除了干活就是吃饭睡觉,皇家报刊对于百姓们而言,就像是一件极为新奇的物件儿一般。

  一直以来,他们都觉得,国家大事自有皇帝和上头的官员们去操心,与他们无关,可如今,他们竟也有了知晓国家大事的资格,着实让人不可思议。

  从前,百姓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就是聚集在一起聊天,可如今,他们已渐渐养成了习惯,每日用晚膳后,坐在一个大院子里,附近的读书人为他们读皇家报刊。

  哪怕那读书人只是照着皇家报刊上的内容死读,百姓们也听得津津有味。若是那读书人口才好一些,知识储备丰富一些,能够边读报刊,边为百姓们做一些讲解,那就更好了,有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百姓们可以更好的理解报刊上的内容。

  这日,青岩村的百姓们在听王秀才读完英吉利使臣即将访华的消息后,围着王秀才七嘴八舌地问了起来。

  “这英……英吉利究竟在哪儿啊?距离咱们有多远呐?若是贵人老爷们乘坐马车,几日能到?”

  “听说在英……英吉利,女子也可继承家主之位,是真的吗?”

  “英吉利人是不是个个都是黄毛绿眼,身形高大,壮得跟只熊一样?”

  “英吉利为什么要派人来咱们这儿啊?是不是也是来朝贺的呢?”

  ……

  零零总总的问题,几乎要将王秀才给淹没。

  好些问题,王秀才自个儿也回答不上来,只得一面在嘴上含糊着,一面悄悄儿擦着额上的汗,暗自打定了主意,日后要好生打听打听与当期报纸内容相关的话题。

  否则,让人知道他堂堂一个秀才,竟然让目不识丁的老百姓们提出的问题给难住了,那他多没面子啊。

  还真别说,从前百姓们对国家大事一无所知,便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如今,他们通过皇家报刊了解到了国内外正在进行中的大事,便有了一种参与感和责任感,对于国家的认同感愈发强了,那些国家大事,也让他们愈发上心了。

  乾隆对此,颇为满意。

  他温和地看着站在他下首,已经十一二岁、个子已经蹿高了一截的芃芃:“让皇家报刊成为朝廷的喉舌,将庙堂的声音传入百姓之中……你起初将这话告诉朕的时候,朕还不信你能够做到。可事实证明,你总能一次次给朕带来惊喜。说吧,你想要什么奖赏?无论你想要什么,朕都会竭力满足你。”

  芃芃睨了乾隆一眼,嗔怪地道:“汗阿玛,在您看来,儿臣就是专程来讨赏的不成?儿臣可是为了替您分忧,才做了这些,您若是把儿臣当成来讨赏的,儿臣就要生气了!”

  乾隆闻言,笑着伸出手去,想要摸一摸女儿的脑袋,却被芃芃侧头躲开了。

  “儿臣明明都已经可以为您分忧了,您却还把儿臣当做小孩子呢,儿臣不依。”

  软软的嗓音,说着娇娇的话语,带着一丝丝的委屈和小小的抱怨,一如芃芃丁点大时受了委屈来找乾隆撒娇告状的模样。

  芃芃的亲近让乾隆觉得自家闺女变了,又没有变。

第180章 一更

  多少年过去了, 乾隆对芃芃的宠爱和信重一如当初,不曾有任何改变。

  尽管芃芃的背后有“老神仙”指点着,但她能够小小年纪就做到寻常大臣们一辈子也做不到的事, 自然让人侧目。

  有不少人对芃芃刮目相看, 称赞芃芃是上苍赠予大清的最珍贵的宝物, 芃芃每做成一件事,都会给大清带来极大的影响。

  从芃芃出生至今,大清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古老而又陈旧的帝国因为芃芃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不少年轻而又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人都对芃芃极为拥护, 对芃芃憧憬而又崇拜;一些因为芃芃的举动而受益的人,提起芃芃来也是赞不绝口。

  可芃芃对于乾隆、对于大清的影响力越来越深, 有相当一部分大臣们看芃芃也是越来越不顺眼。

  在他们看来,女子就该安于后宅, 总是对前朝的事指手画脚, 算是怎么回事儿?

  芃芃向乾隆提议修路、“南水北调”、引进耐旱作物也就罢了,好歹与民生沾的上边, 也不算是过分插手前朝政务;乾隆成立了火器营、造船厂且建立了远洋海军一事,也勉强可以说是乾隆自己的决定, 只是受了芃芃的“启发”罢了;可如今, 芃芃居然成立了皇家报刊,除了报导国家大事之外, 居然还开始针砭时政, 这就让朝中的官员们难以容忍了。

  在一名地方官因为鱼肉百姓、逼死良民而见报, 随后被迅速罢官之后,官员们对于芃芃的耐心已到了头。在他们看来,芃芃如今手中的权力委实太大了些, 弹劾官员,那是只有同样在朝为官的人才有的权限,芃芃身为公主,谁给她的权力,让她绕过朝廷报导朝廷官员们为政之事?

  那等鱼肉百姓的地方官该罚吗?自然该罚,但这些,不是一个养在深宫中的公主该管的。

  固伦和晏公主她,委实越界了。

  这回,不止那些守旧的大臣们,就连许多对新事物接受良好的大臣们,也站在了芃芃的对立面。

  没有人能够接受自己的权力被人分薄,更没有人能接受在自己做事之时,还有一个机构在旁边“监督”自己的所作所为。

  与大臣们相对的是,民间的百姓们对于芃芃越发支持,对于芃芃一手创建的“皇家报刊”亦是十分认可。

  原本芃芃就因为为民祈雨、提高粮食产量以及创建应急救援组织援助百姓等事,在民间有极高的声望,不少百姓对芃芃有着极高的好感度,说句不中听的话,只要芃芃不做一些杀人放火之类的事,无论她做什么,百姓们都会自发地为其找理由。

  更何况,皇家报刊的成立,让百姓们觉得自己一下子与国家的关系紧密了起来,在许多以往只对高官们开放的事情中,他们也获得了知情权。以往他们若是遇到了横行霸道的官员们,少不得要忍着,毕竟民不与官斗,可如今,有皇家报刊监督着,哪怕那些官员,也不敢做得太过分,一旦他们做得太过分,就要见报,被万民所指。

  百姓们觉得,皇家报刊的成立,便如同为他们提供了一把安全伞一般,他们对于皇家报刊,自是无比拥护。

  有些人生怕乾隆会因为朝中官员的话语而取缔这个皇家报刊,在乾隆出巡之时,甚至还干过当众请命之事,当真让人哭笑不得。

  对于芃芃与朝臣们之间发生的这场冲突,乾隆也沉思了良久。

  作为一个疼爱女儿的父亲,乾隆自然想要满足女儿的愿望;可作为一名帝王,他对于权柄,亦是十分敏-感。若是乾隆默许了芃芃的所作所为,无异于将监察官员的权柄递到了芃芃的手上,乾隆即便再怎么宠女儿,也不得不掂量掂量。

  况且,百官对于皇家报刊“越权”的反对已经达到了最高点,这次与从前的那些个小打小闹不同,即便是乾隆,也难以再枉顾百姓之愿。

  皇后对此心急如焚,劝说芃芃就此收手。

  芃芃已是尊贵无匹的固伦公主,即便是什么都不做,也自有荣华富贵可享,何必做这等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是,皇家报刊的确让芃芃赢得了百姓们的赞许,可芃芃此前在民间便已经有极高的声望,在皇后看来,再来一个皇家报刊,也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为了一个皇家报刊而与文武百官交恶,却是得不偿失。

  皇后是真的希望自己的女儿过得不要太累。她见女儿在自己跟前语气软和,态度却不改,显然没有放弃皇家报刊的打算,顿时来了气:“爱新觉罗琇莹,如今你翅膀硬了,连额娘的话也不听了,是不是?”

  琇莹是芃芃的大名,早在芃芃尚在襁褓中之时,便有了这个大名,可身边儿亲近之人多以小名来称呼芃芃,芃芃如今冷不丁听到皇后这么连名带姓地唤自己,不由有些恍惚。

  看样子,皇后这回当真气得不轻。

  芃芃当然知道皇后是在为自己好,只是,她有她的坚持。若是她没有那多出来的一辈子记忆,没有见识过那丰富多彩的生活,兴许她会如皇后所愿,一步一步朝着皇后所期望的方向走去,安安分分做一个得宠的公主,一件儿尊贵的摆设,父兄与未来丈夫的附庸。

  可在见识过广阔的天地之后,芃芃又如何甘愿再盘踞一隅呢?

  何况,开工没有回头路,既然已经迈出了这一步,又如何能半途而废?横竖她是将朝中的官员给得罪了,倒不如顶着那些反对的声浪,将这件事操持到底。

  一旦她手中的权柄握实了,便是那些对她心存不满的大臣们,也得与她客客气气说话,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想弹劾她就弹劾她,想让乾隆罚她就让乾隆罚她。

  皇后见劝不动芃芃,便想着让永璂来劝,永璂与芃芃年龄相仿,由永璂出面劝说,想来芃芃更能够接受一些。

  永璂得了皇后的命令,便来找芃芃了。

  如今他也是年方十三的少年了,看起来英气勃发,又在妹妹的带领之下,这些年跟着妹妹东奔西走,很是涨了些见识,连乾隆见了永璂,也会说上一句“此子类朕”之语。

  这样的永璂,自然与皇后观点不同。他与芃芃一道长大,且曾经亲自参与过芃芃所策划的活动,比起皇后,他对芃芃的所思所想更为了解。

  永璂并不认为芃芃的举动是毫无意义的,皇家报刊的意义所在,永璂看得很清楚,这不止于国有利,也是芃芃为自己争取话语权的重要一步。

  他的妹妹,非寻常女子所能比,皇后意图用对待寻常女子那一套来对待芃芃,又何尝不是束缚了她呢?

  故而,永璂对皇后的命令“阳奉阴违”了起来。

  明面儿上,永璂受皇后之命,试图劝说芃芃放弃那些“杂七杂八”的事儿,安安分分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公主,可实际上,永璂却在帮着芃芃出点子,拉拢能够拉拢到的一切帮手。

  首当其冲的,便是皇族宗亲的女眷,其中自然包括了芃芃的两个姐姐,还有宗室之中一些有分量的女子。

  这些女子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些人甚至还有着不输男子的才学,可因着观念所限,她们的才学也只能被困于后宅之中,偶尔写首诗作个词,也就罢了。一旦嫁了人,要主持中馈操持家中一应大小事务,便连吟诗作词,也成了奢侈。

  若是有与男子一般掌实权、做实事的机会,有谁会拒绝呢?

  尽管加入到皇家报刊的编纂之中,并不能直接让她们入朝为官,但能够引导舆论,本就是一件十分了不得的事了。

  在拉拢人之前,永璂和芃芃也是经过了一定挑选的,首先人品要好,思想不古板,其次是才学要过关。在这种寻人标准之下,芃芃很快便拉拢到了一批人手。

  受到宗室贵女的影响,宗室中一些有分量的老臣们态度上也有些许松动。

  至于乾隆那边,则由和敬代为出面劝说。

  除了芃芃以外,和敬便是乾隆最看重的女儿,她十分清楚,该从什么角度来劝说乾隆,方能让乾隆松口。平日里,皇家报刊做该做之事,监督朝廷官员,减少仗势欺人之事,以此来提升乾隆的声望,关键时刻,皇家报刊可成为乾隆的喉舌,为乾隆发声。

  乾隆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同意了和敬所求。

  百官反对皇家报刊,无非是他们觉得皇家报刊对他们形成了掣肘,可皇家报刊的诞生,于乾隆而言却是有利的。

  别的不说,就从短短几个月的成果来看,芃芃在引导舆论这一块,的确很有一套。若是这把利刃能够为乾隆所用,那么日后,乾隆行事,也会得到更多便利。

  至于其存在是否会对官员形成制约,乾隆并不关心。君臣之间的关系本就是主弱臣强,此消彼长的关系。若是对官员的掣肘大一些,对乾隆本人反倒更有利呢。

第181章 一更

  在和敬的劝说之下, 乾隆松口同意了此事。

  然而,同意归同意,他却不会一力为皇家报刊保驾护航。

  可想而知, 在创建之初, 皇家报刊会受到文武百官们多少挑刺, 这些难题,只能由芃芃自己来解决。

  若是芃芃胸无大志,只想做一名备受宠爱的小公主,乾隆自然会将芃芃放在羽翼之下细心呵护, 让芃芃一生顺遂无忧。可既然芃芃志向不凡, 一心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来,那么她就得凭着自己的实力来站稳脚跟, 而不是一味倚仗乾隆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