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小公主[清穿] 第180章

作者:晏央 标签: 清穿 情有独钟 天之骄子 穿越重生

  “朕只略有耳闻,听说如今美洲的初代居民就是英吉利人,还有一些从其他地方到来的人员构成。如今美洲已不愿再臣服于英吉利,想要摆脱英吉利的控制,故而双方之间发生了冲突和矛盾。”

  那名俄国使臣微微一笑:“这是不确切的,美洲并不是只有一个国家,英吉利所控制的,也仅仅只是美洲的一部分而已。在大约两百多年前,热那亚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受到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陛下的资助,开启了海上探险之旅,在这过程中,他发现了一片人们从未抵达过的地方,那里就是美洲。此后,西班牙人、法国人与英国人相继在美洲划分出了属于自己的区域,并鼓励本国民众前往美洲生活。荷兰、芬兰和瑞典也纷纷效仿④……”

  “从未抵达过的地方?难道,在哥伦布抵达之前,那片大陆荒无人烟吗?”芃芃忍不住开口了。

  俄国使臣见这样重要的场合,大清皇帝居然会容忍他的女儿肆意开口,不由很是惊讶。

  在来之前,使臣团做过很多功课,他知道在大清女子地位颇为低下,没有继承权、参政权,在重要的场合也没有什么发言权。但这位公主在这种场合能够被大清皇帝带在身边,且她发问的时候,大清皇帝也没有出言制止她,足以证明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俄国使臣想了想,还是认真回答了这位公主的问题:“当然不。但是,那片大陆一直与世隔绝,直到哥伦布进行了航海和探险,才终于发现了那片区域。”

  “既然在他抵达之前,那里就有人居住,那么,怎么能说是他发现了一片‘人们从未抵达过的区域’呢?如果美洲本地人比欧洲人更早开启航海之旅并抵达了欧洲,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说是美洲人发现了欧洲这块对他们来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大陆?”

  “这……如果公主殿下非要咬文嚼字……好吧,那我承认,是我措辞不够严谨。”

  俄国使臣不愿与大清公主就这个问题发生争执,这对于他们这次的行程来说没有任何助益。

  至于公主做出的那个假设,俄国使臣则根本不放在心上。沙俄虽然对欧洲其余与他们争夺利益的国家很是不满,但他们本身也以自己身为欧洲的一员为傲,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权益并不被他们放在心上,他们也不认为印第安人有那样的本事,所以公主所做出的这个假设,没有任何意义。

  芃芃见沙俄使臣表面上认了错,可丝毫没有把自己的话当回事儿,也不惊讶。

  沙俄使臣的态度,恰恰反应了他们的自我中心。

  因为美洲是欧洲人“发现”的,所以理所当然被他们视为可支配资源的一部分。至于土著人的利益,他们丝毫不关心。

  对美洲,他们如此,对其他国家,自然也同样如此。

  芃芃没有再与沙俄使臣争辩,但她心中对沙俄使臣的警惕程度却是提升了不止一个等级。

  突然,芃芃的目光凝滞了。

  只见地球仪上,属于大清与沙俄的区域中,沙俄的领地范畴越过了当初雅克萨之战所划分的中俄边境线。

第190章 一更

  乾隆虽看似将注意力放在沙俄使臣身上, 实则一直暗中关注着芃芃。

  他见自家闺女蹙了眉,当下便顺着自家闺女的目光看了过去。

  地球仪很大,大片大片都是海洋, 陆地只占少许面积, 每个国家在这地球仪上自然都显得颇为渺小, 中俄边境图之事很容易便容易被人忽略过去。

  沙俄从前仗着大清没工夫管边境之事,明里暗里小动作不断,私吞了不少边境交汇处本该属于大清的土地,俨然将这部分土地视为己有。

  这次圣彼得堡那儿决议将地球仪作为礼物赠予大清皇帝, 未尝不是一种试探, 然而,使臣没有想到, 大清皇帝在看到这地球仪的第一时间没有做出什么联想,反倒是他的女儿, 一眼就察觉到了边境线上的猫腻。

  沙俄使臣不知道, 这是因为芃芃自后世而来,本就知晓沙俄会在中俄边境处耍滑头, 再加上方才在谈及美洲之事时,沙俄使臣对其余西洋国家侵犯美洲的行径漠不关心, 更是进一步引起了芃芃的警惕。

  后世也不知多少人在地图上使小手段, 最后都被眼尖的网友们给发掘了出来,有了这样的“经验”, 芃芃在看到中俄地图这一块儿时, 自然会留心。结果, 果不其然,沙俄在这地图上动了手脚。

  若非芃芃及时发现了这地图的不妥之处,若是连大清皇帝都认可了沙俄的这种地图划分模式, 日后,只怕沙俄就更可以名正言顺地侵占本属于大清的领土了。

  周围的气氛一时冷凝了起来。

  站在乾隆身后的大臣们由于离得远,看不清那地球仪上的具体细节,见乾隆面上的笑容完全消失,露出愠怒之色,不由迟疑着问道:“皇上,可是这地球仪有何不妥之处?”

  乾隆粗暴地将地球仪塞到那名问话的大臣手中,仿佛这不是沙俄精心献上的礼物,若是一件儿脏东西一般:“你自己看看吧!”

  这名老臣不曾学过地里,看到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小字,一时不由有些发愣。

  好在善保就站在他身边儿,伸出手往那中俄交接处一指,提醒道:“大人,按照康熙时期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中俄东段边界,乌第河地区为待议地区,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为我大清所有①。”

  善保怕这位大臣看不懂这地球仪上的地图,一面说着,还一面向他比划着。

  “然而,这地球仪上,非但将待议的乌第河地区圈为了沙俄领土,连本该归属我国的库页岛,也被划归沙俄所有!”善保年轻清隽的面容因为愤怒而憋得通红,看向沙俄使臣的目光中也第一次带上了憎恶之色:“实在是欺人太甚!”

  沙俄使臣听不懂中文,但他们从乾隆与他身后臣子们的表情中也察觉到了不对劲儿,再加上他们带来的翻译迅速为他们解释了方才那些大臣们的话,沙俄使臣的表情渐渐表得凝重了起来。

  但这时,他们还是较为镇定的。

  他们深知大清在对外事务上的软弱与妥协,只要他们态度表现得强硬一些,想必大清不敢冒着与沙俄交恶的风险与他们翻脸。

  然而,沙俄使臣还没来得及说话,就被愤怒的乾隆命人扣下了。

  若不是中国古来便有“两国相交不斩来使”的习俗,此刻乾隆都恨不得直接将沙俄使臣团杀了祭旗。

  自从乾隆执掌大权以来,已经很久没有人敢欺他至此了,沙俄真是好样的,表面儿上与他和和气气,实际上却他当傻子来耍!

  芃芃见乾隆一股子邪火不知道冲谁发,恨不得朝着周围肆意喷火的模样,赶忙拉着他的袖子劝阻道:“汗阿玛,不生气,这些人只是沙皇派来的臣子罢了,您就是冲着他们生气发火,有什么用呀,那罪魁祸首,还不是在圣彼得堡里呆的好好儿的。”

  严格说来,这并不是叶卡捷琳娜二世一朝的问题,沙俄历朝历代都有侵犯中国边境之心,只是区别在于有时候只在背后搞些隐蔽的小动作,而有时候做得明显一些。

  但沙俄如今当政的这位女皇,野心丝毫不输她的前辈们,乾隆若想要夺回大清应有的利益,还得与这位女皇周旋。

  被芃芃这么一提醒,乾隆也心知自己在这儿发火没什么用。

  他深吸了一口气,对军机大臣傅恒命令道:“清点甲胄、准备粮草,让边境处的士兵们做好准备。朕先给那沙俄女皇去一封信,若是能够通过交涉来解决此事,自然最好,可若是沙俄一方继续与朕装傻充愣,此事便只有通过开战来解决了。如论如何,该是我大清的,就得是我大清的,但凡谁敢侵我国土,朕绝不退让分毫!”

  乾隆的一番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周围听到这些话的不少大臣们也跟着热血沸腾了起来。

  说来,也是近些年来航海贸易为大清带来了觉财富,加之经过“南水北调”、种植高产作物及改良农具等种种措施之后使得粮仓丰盈了起来,乾隆才有底气说这样的话。

  否则,连年征战,宗室大清国富力强,也是吃不消的。

  傅恒朝着乾隆行了一礼,而后便领命而去。乾隆的命令,他从来都是竭尽全力地完成,不打一丝一毫的折扣。他明白他如今的荣耀源于乾隆,是乾隆给了他一展身手的机会,也是乾隆,在他立下一次又一次功劳之后,没有因为旁人的挑唆而对他产生猜忌之心,反而对他信任如初。

  更何况,乾隆此次的命令,与他心中的想法十分契合,他自然要牟足了劲儿去完成乾隆交代的事。两国谈判之事,不是傅恒所擅长的,他也插不上手,他所能做的,也唯有在两国谈崩之后,遵循乾隆的命令,亲自动手将那些被沙俄侵占的国土给夺回来。

  一封来自紫禁城的盖着乾隆印玺的信件很快便被送往莫斯科圣彼得堡之中。

  彼时,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正因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小动作不断而深感烦恼。

  沙俄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纠纷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那时的乌克兰同沙俄意图重新合并②,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见到这一幕,于是与克里木汗国一起攻下了乌克兰③。沙俄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便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发生了战争,也为之后长达两百年的彼此对立与仇视埋下了伏笔。

  此后,俄土又发生了大大小小数次战争,并于1700年,也就是康熙三十九年,签署了《君士坦丁堡和约》,在此战之中,沙俄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手中获得了亚速要塞,并在黑海之上建立了第一个出海口④。这对于沙俄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大航海时代,获得海上的权力有多重要,所有国家都心知肚明。

  发展到如今,属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时代,女沙皇本人野心勃勃,不满足于只拿到一个亚速要塞,还想着从日益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身上狠狠撕下一块肉来,以壮大沙俄的实力,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呢,则想着击溃沙俄军队,夺回被侵占的土地,并为自己狠狠的出口气,双方之间自然虎视眈眈,一刻也太平不了,就等着对方露出疲态,而后狠狠进攻。

  若说曾经的准噶尔对于大清帝国来说是心腹之患,时不时就要闹上一闹,那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沙俄之间的冲突更甚。

  若说在平时,叶卡捷琳娜二世得知大清竟然胆敢扣押她派去的使臣,还向她发来警告通牒,她定然不屑一顾,甚至会硬气地直接与大清开战。

  叶卡捷琳娜二世曾对杰尔查文说过一句话:“在没有把土耳其人赶出欧洲,没有驯服大清国人的傲慢,没有和印度建立起贸易关系以前,我死不瞑目。”⑤

  这句话,足以看出她对大清的不屑。

  对土耳其人是“驱赶”,对大清则是“驯服”。土耳其人是需要她全力以赴的对手,大清则是软弱可欺的隔壁邻居,虽作用地利之势,有着庞大的国土面积和丰富的资源,但大清在她看来还是陈旧而又落后的。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被叶卡捷琳娜二世放在眼里的国家,居然向她发来了警告通牒,勒令她尽快归还大清被沙俄侵吞的土地,否则不惜与沙俄开战?

  究竟是谁给了大清人这样的胆气?

  尽管叶卡捷琳娜二世恨不得将那封警告通牒狠狠摔回大清皇帝的脸上,并告诉他,如果他要战,她一定奉陪。

  但最终,叶卡捷琳娜二世考虑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蠢蠢欲动,不能让沙俄受到前后夹击,叶卡捷琳娜二世还是决定先稳住大清皇帝。必要时,可以再给大清皇帝找点事情做,比方说挑拨挑拨大清国内的某些地区,这样一来,大清皇帝就不会总是盯着沙俄了。

  曾经仔细研究过大清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最是明白,在“外忧”与“内患”同时发生之际,大清皇帝往往会选择优先解决“内患”。

  这位沙俄女皇一边构思,一边用羽毛笔在纸上写了起来……

第191章 一更

  比沙俄女皇的书信率先抵达乾隆案头的, 是一封来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密信,信中将沙俄称为一头狡诈、贪婪而又笨重的熊,不断蚕食着他人的领地。

  这封书信的主人显然一直密切关注着沙俄的动向, 并且得知了大清近日与沙俄关系逐渐变得僵硬这一事实, 他邀请大清与他联手, 共同抵制沙俄,对沙俄进行前后夹击。

  乾隆想了想,他的目的只是夺回被沙俄侵犯的土地,并且给沙俄一个教训, 让沙俄不敢再肆意侵犯大清的领土, 践踏大清的尊严,至于沙俄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那些恩怨, 大清却是没有掺和的必要。

  不过,从战略层面上而言, 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友好的关系, 并且在其与沙俄相争之时给予适当的援助是可以考虑的,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利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牵制住沙俄, 让沙俄没有多余的精力打大清的主意,也是一件好事。

  乾隆不会忘记, 这些年来, 沙俄明里暗里给准噶尔提供了多少帮助,利用准噶尔来对付大清, 如今, 合该也让他们自己来尝尝这一滋味儿。

  在心中有了想法之后, 乾隆并没有立刻提笔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君主回信,而是慢慢静候女沙皇的回复。倘若这位女沙皇识相一些,主动将她的前任沙皇们所侵吞的大清领土归还, 这仗也不是非打不可。

  后世曾有人归纳总结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当通过普通的政治外交手段无法达成目的时,双方才会爆发战争。

  没多久,从莫斯科圣彼得堡送出的信件也被人呈到了乾隆的案头。

  女沙皇语气温和,态度谦恭,先是利用她对大清文化的了解跟乾隆拉了拉家常,而后又说她会派人重新核实大清与沙俄的边境,绝不会随意侵占大清的土地,还请大清皇帝放心,沙俄是大清最为忠实的盟友。

  这封信乍一看上去似乎很有诚意,可事实上,仔细琢磨一下,就能发现沙俄女皇这番话说了等于没说。

  她既没有承认或者否认大清方面给予的控诉,也没有正面回答是否愿意归还大清被沙俄侵占的领土,只是含糊其辞地说会重新核实大清与沙俄的边境。

  对于沙俄女皇来说,只要能够熬过这段最为艰难的时间,等她腾出手来,大清与沙俄的边境怎么划分,还不是她说了算?

  乾隆没有被女沙皇看似谦恭的态度以及与书信一同送来的重礼所迷惑住,在看完这封书信之后,他将这封书信重重地拍在了桌案上:“通知傅恒,准备与沙俄开战!”

  自发出这封通牒书开始,乾隆所能够接受的回复就只有“同意”与“不同意”而已,没有第三种回答。叶卡捷琳娜二世既然拖拖拉拉的不想将属于大清的领土归还,那就由他们自己亲自取回来!

  而另一方面,在莫斯科,女沙皇也向手底下的军官下达了同样的命令。

  女沙皇十分清楚,大清皇帝既然能够因为国土之事而向自己问罪,自己给出的那封书信不一定能够让他满意,既然如此,就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若是依照双方签订的合约,归还历代沙皇侵吞的土地,自然可以稳住大清,但这不符合沙俄的利益,到了嘴里的肉岂有吐出去的道理?

  叶卡捷琳娜二世这皇位本就是靠着推翻自己的丈夫得来的,底下的臣民们对她并不完全信服,若是她在这个时候再做出与沙俄利益背道而驰的事,那么她离被人推翻只怕就不远了。何况,向人低头,本也不符合叶卡捷琳娜二世本人的性格。

  她需要一场大胜仗,来向沙俄的臣民们展现自己的能力,巩固自己的皇位。

  顺利的话,沙俄可以在虎视眈眈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嗅到不对之前大败清军,让清军彻底闭嘴。

  ……

  傅恒奉命作为主将前往中俄边境,与驻守在边境的守军联手进攻沙俄,这一次,他的三个儿子都追随于他的身旁。

  长子福灵安已跟着傅恒一起经历了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事,行事沉稳值得人放心,却缺乏急智,在战场上难以立下奇功,却是个值得人放心托付后背的存在;次子福隆安在上回跟着傅恒一起攻下了大小和卓,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与福灵安相比,福隆安多了几分锐意,却少了几分沉稳,在作为先锋之时能够很好地将敌方切割开来,打乱敌方的步伐,但由于经验不足,心性不够沉稳,也有贪功冒进之嫌。

  这一次,除了长子与次子之外,三子福康安也跟着傅恒上了战场。

  傅恒嘴上不说,心里却明白,福康安单论资质而言,还在他的两位兄长之上。论谋略,他胜过长兄福灵安,论武艺,他比福隆安小了整整七八岁,然而自从前年开始,福隆安在与福康安对练之时就已是输多赢少。

  在上书房中学习过“军事理论”,研读过“地理”并选修了“武器学”后,福康安理论知识储备量超过了他的两名兄长。他今年虽然只有十四岁,但他对沙俄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且略通俄文,这才是他这次会被傅恒带上的重要原因。

  在行军路上,福康安果然表现得不像是一个第一次随军征战之人,他好像天然便对这种戎马生活十分适应,不像福灵安与福隆安一般,在第一次随军出征之时,多少都有些紧张不适的表现,他甚至还提出了一些颇有建树性的意见。

  看着这个没几日便与士兵们打成一片的儿子,傅恒眼中闪过一丝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