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嫡长子 第65章

作者:屏娘 标签: 清穿 天之骄子 穿越重生

  张瑛站在弘晖阿哥面前,哪怕面上不露出丝毫慌张,心里却还是有些紧张,他捏了捏拳头,将几个木笼子搬上来,将上面盖着的布头掀开,里面放着的竟是一些幼兽,有猫崽子、狗崽子,甚至还有狼崽子与虎崽子。

  张瑛不确定弘晖阿哥是否会喜欢这些小崽子们,他只是听闻这京中不少贵人都喜欢玩猫逗狗,而他带回来的这些品种都是与大清常见的不同,他特地挑了那些长得好看的,只不过成年的野兽凶猛桀骜,倒是不如幼兽好驯化,所以带回来的都是奶呼呼的毛团子。

  弘晖没想到这张瑛竟还是个头脑灵活的,这西伯利亚的物产丰富,但是有不少都是需要开发才能拿出来的,故而他也没指望这些人能给他带回什么,结果张瑛倒是带回了许多毛团,不仅有猫狗,竟然连狼与虎都给他整来了,不禁失笑摇头。

  他其实没什么养宠物的爱好,毕竟养宠物要花不少时间,而他还嫌弃自己时间不够用呢,但还是让人给张瑛一份赏赐,便打算让御兽苑的管事将这些幼崽带下去,这皇家都是有专门养宠物的地方,这些幼崽各个皮相不错,送到御兽苑那里,说不准将来被哪位主子瞧上就能挑了去。

  只是在走过关着狗崽子的木笼时,看着里面蠢萌蠢萌的雪橇犬幼崽,弘晖脑海里灵光一闪,他记得四爷之前似乎对这种犬感兴趣,四爷本就对喜欢养狗,当初看到弘晖那工坊里生产出来的各种动物玩偶,还问过一嘴,当时弘晖也没办法将这雪橇犬弄来,如今倒是有现成的了。

  弘晖难得来了兴致,亲自将这装着三只雪橇犬幼崽的木笼端起,打算送到四爷院子里去。

  一旁的小太监见阿哥来端笼子,走上前想要接过手,却被弘晖避了过去,弘晖低头,目光对上那三只小崽子懵圈的目光,眼里露出笑意,雪橇犬其实就是哈士奇,别名二哈,如今小时候看着还挺可爱的,但等到长大可是能折腾的主,弘晖挺好奇,四爷一向冷峻端方,若是养上这三只哈士奇,会不会也有破功的一天。

  胤禛这段时间其实挺忙的,在胤祯领了康熙的旨意率兵出征西北后,朝廷还要为其准备大量的粮草以及衣物,胤祯如今率兵北上,首先要去平了西藏的祸乱,但在之后平叛准噶尔后,还要继续北上,他们与沙俄迟早会有一战。

  北地严寒,过了准噶尔之后,更是滴水成冰,若是粮草与衣物准备得不充足,只怕大清的士兵根本不等与沙俄交战,就先冻死大半。

  军需粮草对行军打战极其重要,而其中油水甚多,往年有不少人都胆大包天冲其下手,但是康熙深知此次胤祯北上对整个大清都是极其要紧的事,故而特地将军需之事交给了老四来办。

  胤禛的秉性如今在京中也是闻名贯耳,谁不知这个雍亲王是个眼里容不得沙的,若是赶在他手底下偷工减要,那就准备被这雍亲王给弄死。

  而胤禛即便是顶着这样的威名,这差事办起来还是及其不易,筹备物资本就琐事甚多,还要以最快的方法将其运往北方,而途中更是不能出岔子。

  以往供给给军中多是干粮,因为方面携带,但是却没什么油水,这次弘晖找上了四爷,提出军士们为大清作战委实辛苦,若不得养得膘肥体壮些,如何与那沙俄作战,弘晖费了不少口舌告诉四爷,那沙俄人体格与他们大清本就不同,人家个个生得人高马大,若不给大清的士兵多补充些营养,那等上了战场很容易吃亏。

  反正如今朝廷户部不缺银子,胤禛不过稍作思忖,便欣然接纳了弘晖的提议,将以往的干粮换成炒米,这炒米不仅可以干吃,还能用热水冲泡,再撒上特制的猪骨粉、虾米干,可谓是既方便又营养,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肉干,都是用弘晖提供的秘方制成,算不得麻烦,却直接将军中伙食提高了好几个档次。

  而在过冬衣物上,弘晖却没有什么法子,如今让四爷斥资多置办些棉花制成棉服,他还与四爷提了羽绒服,但是羽绒服需要大量的鸭绒、鹅绒,收集起来不太容易,想要全军都供应上可能性不大,如今就只能将那羽绒混到棉花里,制出来的棉服算是半棉半绒,总比原先要暖和些。

  弘晖不过是给四爷提了点子,但整体事宜全是四爷在忙活,如今好不容易松懈一会儿,便看到自己的长子端了一个木笼悠哉悠哉走过来。

  胤禛瞟了一眼那木笼,里面有低低呜咽声传出,像是装了什么货物,随口问道,“这里面是什么?”

  弘晖一脸乖顺地将笼子举高,递到四爷面前,“阿玛你先前不是对那雪橇犬感兴趣吗,如今儿子得了三只幼崽来,特地拿来献给阿玛。”

  胤禛看向木笼的眼里多了几分兴趣,他还记得弘晖口中的雪橇犬,当初光是看着那玩偶就觉得此犬目光冷峻而容姿威武,一看便是犬类翘楚,十分合他眼缘,而且听闻此犬可以用来拉雪橇代步,可见不是徒有外表,更是让胤禛心痒难耐,恨不得亲自养上两只。

  胤禛冲弘晖微微颔首,眼里是赞赏,“你有心了。”

第87章 较肥一章

  四爷对弘晖送去的三小只十分满意, 觉得只有这样冷峻而又厉害的犬才配得上自己,故而不仅让人给它们精心安排了屋舍,甚至还亲自执笔给三只幼崽设计了几套衣裳, 叮嘱针线房的绣娘们早日缝制出。

  弘晖没想到四爷居然还有这等闲情雅好, 他特意跑去绣房那边看过他阿玛的设计图, 不得不说四爷在这方面挺有天赋,连着画了好几套狗狗的小衣裳,不仅看着精致好看,还非常有品位, 就算是放在后世也是相当受欢迎。

  而除了精致华服外, 四爷还给这三小只整了几套“角色扮演”的衣裳,弘晖看着三只小哈士奇穿上了橘色虎头衣, 它们进京后就用羊乳喂着,时不时还给它们喂些肉汤, 才短短几日就已经肉墩憨实起来, 如今再穿上虎头衣,看上去笨拙惹人怜爱, 不仅是四爷非常喜欢,就连乌拉那拉氏都时常让人将它们抱去正院逗弄。

  而旁的侍妾就只能眼巴巴地望着, 她们可不敢招惹四爷的爱宠, 实在是心痒难耐,干脆找了御兽苑的太监, 也抱了一两只皮相可爱的猫狗去养, 一时间雍王府里各院都养起猫狗来, 平日里你来我往的攀谈比较竟都是谁养的崽子更讨喜,最后的赢家自然是属于正院。

  张瑛送给弘晖的一堆小动物中,只被弘晖看中了雪橇犬, 其他的都送去了御兽苑,其中就包括西伯利亚的森林猫,虽然如今还只是幼崽,但就已经被乌拉那拉氏看出不凡,直接抱到正院去养。

  这森林猫在大清不常见,稍微长大些后,脖颈间就长出厚厚的毛领,摸上去油光水滑,手感非常棒,而且性格也温顺平易近人,可谓是又貌美又乖巧,不仅是那些侍妾格格们看着喜欢,就连正院里负责照顾猫的太监小宫女们也是对它怜爱不已,一有好吃的就忍不住拿出投喂。

  在雍王府一片和乐融融的气氛中,弘晖与瓜尔佳氏的婚期将近,然而不等礼部将他的大婚操办起来,宫里就传出不好的消息,慈安宫的太后病重。

  如今宫里的太后出身科尔沁博尔吉特氏,是以前孝庄太后的侄女,虽不是康熙的生母,但作为嫡母却十分得康熙的敬重,听闻太后病重,康熙连日过去请安,后宫妃嫔们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日日前去问候。

  然后太后今岁已经七十七,这年近古稀的高龄,即便是太医院所有厉害的太医都严守在慈安宫,仍是没能将太后留住。

  太后病逝后,康熙也病倒了,京中人心仿徨,连着一两个月都没见皇上病愈,众人心里愈发沉重,无人知道皇上病脉如何,谁也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去打探,生怕犯了忌讳,但是心里都做了准备,只怕康熙这下好不了了。

  自从胤礽被二废后,康熙就迟迟没有再立下太子,故而如今康熙突然病倒,不管是对这朝中大员,还是对朝堂上的阿哥,都是极其头疼的一件事。

  若论起如今比较势力庞大的皇子阿哥,从胤祉到胤祺这三位亲王,乃至底下的几位郡王,都是在朝中办差多年,办事能力也是有目共睹,除此之外还有胤禩,虽然至今都只是一个贝勒,但其能力根本不比前面几位亲王差,只可惜先前招了皇上贬斥,如今已没人敢再支持他。

  胤禛作为如今京中热门人选,却是越发低调起来,他这些年本就越发受康熙的器重,又是在户部办差,朝中很多要事都是交予他来办,故而如今康熙病重,不少朝臣都想要投上门。

  反正皇上没选定储君,那所有皇子阿哥就都有了上位的机会,而雍亲王作为年长的皇子王爷,在朝中历练多年,自然是胜算更大。

  而在这朝臣与诸皇子都蠢蠢欲动的时候,胤禛却选择闭门不出,一心低调办差,就连那些上门拜会的朝中大员都是避而不见。

  起初众人见胤禛如此行事,心里还有些避讳,行事收敛了几分,但是随着皇上病了三个月还不见好,甚至没半点消息传出来时,众人心里笃定康熙这下是好不了了,京中更是暗潮汹涌起来。

  不管是太后病逝,还是如今康熙病重之事,反正弘晖短期之内是成不了亲,为此乌拉那拉氏头疼不已,总觉得自己儿子在姻缘上少了点缘分,但弘晖对此浑然不在意,如今京中时局这般乱,压根不是成亲好时机,到时候人多乱糟糟的,谁知会不会有人借机生事。

  看着四爷如今低调行事,弘晖在心里暗赞一句,不愧是笑到最后的大佬,就是比旁人更能苟,弘晖暗自叹气,这京中众人哪里能想到呢,这康熙可比他们预想的还要超长待机,想要等他下台,还得再等等啊。

  弘晖决定坚定跟着四爷走,努力苟住,谁知道如今宫里的康熙是真病还是暗中窥伺,他这些天除了将那个铁路工程扫尾工作完成,就一直闭门不出。

  倒是令弘晖比较意外的是,在朝中官员与皇子们私底下为立储而议论纷纷的时候,他那远在西北的十四叔居然也在京中传出支持声。

  胤祯如今正值意气风发的年龄,又是自幼便习得武艺,再加上清军这次不管是武器,还是粮草衣物都是以往不可与之相比的,故而胤祯率兵出征后,犹如破竹之势不可挡,一路过关斩将直逼北部沙俄,就连京中连传出他是战神再世的名声来。

  在连着听到两波鼓吹拥立胤祯为皇储的风声后,弘晖坐不住了,急冲冲地递了牌子进宫见德妃去。他不知道如今远在塞外的胤祯心中究竟是如何想的,但是弘晖了解出京前的胤祯,十四叔是绝没有这种心思的。

  而且以胤祯的脾性与能力来看,他也不见得适合那个位置,十四叔颇有几分侠义,但也容易意气用事,虽然如今立下赫赫战功,但是治国不同打战。

  而弘晖也无法十分肯定,如今的胤祯就真的对那个位置毫无想法,毕竟出征这么长时间,谁也不知道胤祯在京外都遇到了什么,又经历了什么,是否会有人对其进行挑唆,这些都是未知数,但弘晖清楚,不管胤祯心里有没有这个想法,都必须尽快打消京中传出来的声音。

  若不然不管是对如今胤祯的境地,还是日后四爷与胤祯的兄弟阋墙都是一个隐患,但是这些话他不方便亲自写信给胤祯,德妃却是最好的人选。

  德妃是聪明人,虽然这些天她听着众人对胤祯的吹捧也有些晕晕然,但是经弘晖这番提醒后,顿时除出了一身冷汗。

  胤祯是她生出来的,她自然知道自己小儿子有几分能耐,便是如今立下许多战功,但是离那个位置还是太远了,而且那个男人手段了得,即便如今年老病重,德妃也不敢露出丝毫妄念。在送走弘晖后,德妃马不停蹄地给远征在外的小儿子寄出一份家信,呵斥他在外为君父作战不可心存妄念。

  弘晖进宫提醒德妃不过是从旁敲打,并未直接点破,但是德妃送去北上的书信却是大张旗鼓,恨不得旁人不知晓。

  京中各家得了消息后,难得沉默,没想到居然还有当娘的阻止儿子更进一步,众人都有些怀疑德妃脑子,你大儿子不争,怎么如今还拦着小儿子挣了?

  就在此时,病了七十多天的康熙总算是痊愈露面,而原本还争得火光十足的众人瞬间没了音,一个个恨不得缩紧脖子过活。

  他们真的没想到皇上病成这样还能好,而且还是气色照常地上朝处理政事,先前斗得有多激烈的官员,此刻心中就有多惶恐,甚至有聪明的,直接递了折子请求外放,甚至还有乞求归家养老,明明都还没到致仕的年岁。

  康熙再次回到朝堂后,对于那些请求外放或是致仕的折子全部批过,又不轻不重地呵斥了几位朝中重臣,在众人战战兢兢中,此事竟就这么翻篇了,但无人敢再在康熙面前提立储之事。

  弘晖与四爷在先前一直拘束身边的人,不让他们掺和到其中,如今康熙痊愈后,他们也如同先前一样,继续老老实实办着自己的差事。

  弘晖已经将铁路修得大致差不多,但是离铁路开通却还要一段时间,比起铁轨来,列车才是重头戏,好在在石油开掘出来后,他就一直安排人设计列车构造,如今康熙这边给出的钢铁等各项材料充足,只等列车造出,就可以随时通车。

  但是造列车与铁轨不同,弘晖一下子空闲时间多了许多出来,看着源源不断被送到跟前的钢铁,他顿时忍不住技痒起来,憋不住写了一封折子暗戳戳递给康熙。

  瞧着他这幅模样,康熙不用翻开折子就能猜到这个孙子是又想搞事情了,果不其然,等他将折子翻开后,就见弘晖在上面洋洋洒洒写了一堆,找了不少理由,总而言之就是想要在这京中安装上自来水。

  对于自来水康熙并不陌生,弘晖先前曾多次与自己提过,不过这要修建自来水需要不少的钢铁,不仅是康熙心里放心不下,就连朝中大臣们也是纷纷阻拦,将利器置于民间,很容易就生出乱子来。

  但是这次康熙想了想此番雍王府的行事,决定还是将弘晖写的折子认真看一遍,等阅完上面洋洋洒洒列出的各项后,康熙难得有些沉默。

  在这折子上,弘晖提出以铜管来造自来水管,甚至还提到一种名为“塑料”的管子在研发中,等问世后就可以不用金属了。

  对于康熙来说,在见识过不锈钢后,那黄铜之物就不甚要紧,若真有人敢以这黄铜制器生事,那遇上大清的连弩队,也不过是自寻死路。

  而弘晖又分析了一番如今京中用水状况,同样戳中康熙心中的担忧。

  这京中本就人口不少,再加上每年都有不少举子进京,还有各地的商旅,而近些年,那京郊一块聚集的人家越发多了起来,不少百姓搬迁至此,眼下已经起了一片房屋。

  京中人家用水本就是主要依靠水井,人一多,原有的水井瞬间就不够用起来,而弘晖提出的自来水其实是可解现下的燃眉之急。

  康熙沉吟片刻,最终还是允了弘晖的请求。

  终于将这件事揽下来,弘晖心底松了一口气,如今的京师城池规模还不算大,但是以眼下京郊的发展速度,只怕要不了几年,京郊就会成为新的外城,甚至继续往外扩张,若不然赶紧将自来水发展起来,到时候不仅仅是城区百姓生活用水受限,甚至连那一片的工坊都得停工。

  京郊的住民差不多都是从附近村庄搬来的,如今京师城池扩张得快,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见自行车,来来往往非常方便。

  但是对于弘晖而言,这城中自行车多了也是不便,原先还觉得十分快捷,如今车多了反而要更留意安全,城中骑车飙车者不少,发生事故的也很多,虽然不至于丧命,但也需加以管制,弘晖想着,若是能早日将电车发明出来,或许能改善如今京师城内的交通情况。

  想要发明电车,首先要弄出发电站,这也不是一个小工程,弘晖忙得焦头烂额,不禁将目光投向他开的那些学校,也不知道那些学生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

  弘晖对发电机还是很期待的,因为京郊这边人口大量聚集,导致附近不少村庄都成了“空心区”,那些大地主们以前还嚣张跋扈,如今大量百姓外迁后,地主们的田地想要租出去都成了难题。

  对于那些穷苦百姓日子好过了,弘晖打心底里高兴,但是看着地主家大批田地闲置,他心底也发愁啊。

  如今大清倒是不缺粮食,不仅是因为从美洲来的各种高产作物,弘晖还特地让商船从安南那边进口不少粮食,让大清粮仓长期处于满仓状态。

  安南便是越南那一块,在先帝时期就已是大清的藩属国,那里气候适合种水稻,每年粮食都丰产,弘晖出于国内粮食防范,避免突然遭遇的天荒灾年,就从那儿进口不少粮食。

  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弘晖想要将人口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那就只能在农具上努力改进,只要将发电机造出来,通过大机器生产,才能真正提高如今的土地生产率。

  看着日程表上排满的机器,弘晖深叹一口气,感叹生活不易,也不知道手底下的学生什么时候能独当一面。

第88章 二章合一

  弘晖开办的学校当初招生时, 京中大户人家都对其抵制不已,甚至不少儒学生更是大放厥词,觉得弘晖是在异想天开, 居然让学生学那些下九流的东西, 这些学校肯定开不长久, 但是等到弘晖接了康熙的旨意,开始轰轰烈烈地修起铁路,甚至连京城城镇里都开始铺起铁轨时,众人才逐渐沉默。

  就算他们不想承认, 但是也不得不认清现实, 他们学的那些四书五经,对于建造这些工程毫无用处, 儒生们当然不会觉得自己学的那些孔圣先贤的书会是无用的东西,只是如今也肯冷静下来思考, 本来在弘晖弄出这么大动静之前, 就有不少大儒提出经世之学,所学所得都该经世致用才对, 若是学到的东西不能投身到现实生活中,那它们的意义又何在呢?

  等到弘晖的学校办起来, 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思考起来, 他们以往读的圣贤书,其实不过是用千百年古人所说的话来进行思考, 但是如今弘晖阿哥造出来的很多东西, 是千古年从未有过的, 便是那些孔孟圣贤也压根不会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原先数月的行程,在有了弘晖阿哥造出来的铁路后,不过短短几日就能抵达, 在见识过铁路的厉害后,就算是嘴皮再利索的儒生也说不出任何反驳之语,这样的变化,说是千百年来未有的大变革也不为过。他们原先看不上那些匠人,如今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匠人弄出来的东西确实造福了百姓。而且真论起来,其实铁路的修建应该属于墨家机关道,并不是只有儒学才是最精绝的,墨家机关发挥到极致同样很绝妙,或许弘晖阿哥如今倡导百家齐鸣正是因为如此吧。

  而那些留了心眼的人家,特地让自家的庶子或是旁支进入了弘晖学校的,此刻更是庆幸不已,他们看得可比那些未入仕的书生更远,眼下这铁路不过是初通一条,便可见其用途之广,而大清境内疆土如此广阔,将来还需大量人才将士来开拓修建,他们让家中子弟去了弘晖阿哥学校,不仅是为自家子弟铺了一条路,更是为大清将来的发展培养出一批可用之才。

  在反应过来后,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将自家的子弟送往弘晖的学校,而弘晖在不缺生源的情况下,开始变得挑剔起来,将学校里的各项规章制度都安排起来,凡是不遵守规定的全部都踢了出去,不仅如此,他还暗戳戳地加强对这些学生们的精神培训,给他们灌输国家、国民、民族的概念,而这个民族自然不是满蒙汉之分,他们的商船都已经走去了欧美,胤祯更是带着军队北上西伯利亚,合该让如今大清的子民都将眼界放宽些。

  这大清境内的百姓皆为华民,都是炎黄子弟,凡是受着大清庇护的百姓都是同一个民族,大清以外的地方才是他族。

  而弘晖做的这些事情其实动静都不小,而他不仅没有偷偷摸摸隐瞒着搞小动作,还大战旗鼓地办起报纸。

  对于报纸这种书刊,大清的文人初时觉得新鲜,他们一开始拿到手里时,觉得此物与官府的邸报甚是相似,但是邸报只有那些朝廷官员才能看,而且上面全都是官府政令,但是这报纸就不一样了,不仅寻常百姓能看得,甚至还能在上面写文章发表己见。

  起初康熙对弘晖弄出的这报纸有些想法,因满人入关以来,就一直有不少汉人对此颇有异议,尤其是那些读书人,不管是在先帝时期,还是如今康熙在位的期间,都斩杀过不少写出悖论之言的文人,而弘晖如今大战旗鼓弄出这报纸,康熙心里很是忌惮,若是又有不知死活的家伙在上面写些大放厥词的言论,散发出去岂不是让天下人议论?

  但是弘晖却跑到康熙跟前辩论起来,觉得这报纸办起来,好处远比坏处多。

  正是因为这天下议论的人多,与其让那些人憋着在私底下使坏,不会大大方方办一个报纸,这报纸自然不是给那些人使坏的,而是让清廷的文化人进行输出,其实就是一个舆论操控作用,弘晖心里估摸着,若是朝廷能将这报纸办得好,就能起到官媒的作用。

  由官方媒体来疏导民间舆论,启发民智,甚至还可以刊登一些政令法文,这不管是对百姓,还是对朝廷官员而言,都是一件好事,如今朝廷不仅有这个财力,又有了铁路,等报纸兴办起来,甚至可以让全国内的消息在几日内就互通有无。

  而康熙担心的那种情况弘晖也考虑过,毕竟“文字狱”三个字可是名不虚传,自古有不少文人栽在上面,而且弘晖办报纸也不是为了给那些不安分的分子折腾舞台的,所以民间的投稿肯定是要交给专人审稿,他都想过了,这种工作交给翰林院最合适不过。

  翰林院里的官员全都是正经进士出身,论其学问来那自然是扎实,他们的水平用来审核文章是不成问题,而他们的身份更是应该清楚什么样的东西能发表、什么样的会引来祸事。

  弘晖既然提出了办报纸的想法,就已经将其中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十分清楚,甚至还特地写出了一个详细的章程递交给了康熙,将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种隐患都提出来,然后又一一写出解决措施,可谓是非常成熟完整的方案。

  而康熙看到这样的方案,也很难不心动,他不傻,弘晖提出的关于报纸的那些好处,他一听就立刻懂了,而且在有专人审核文稿的情况下,让天下读书人都能在报纸上畅所欲言,这简直就是文坛兴事,自古以来有哪个帝王能做到?只有在先秦诸子时代才能得以一见,而如今他在位期间居然能完成这样的盛举,便是康熙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拿起那写满章程方案的折子时,他心里还是忍不住微微颤动。

  而另一件刺激康熙同意这报纸的,是他先前派去沙俄的探子带回来的消息,听闻那个沙俄彼得皇帝就是在他们国家办过这报纸,既然这沙俄皇帝都敢兴办,那他有何不敢?

  当即,康熙就大手一批,将此事交给了胤祉,而弘晖则是拿到辅佐大权,与胤祉一起来操办这件事。

  对于这样的结果,弘晖心里是半点意见都没有,甚至还非常乐意,他那折子写得容易,但这办报纸的事情实际操作起来可不简单,而胤祉不知弘晖心中所想,只觉得这简直就是喜从天降,他只是稍微一听,就同样懂了这报纸若是办起来,对整个天下都会造成巨大轰动,而皇阿玛居然将这样好事交给了自己,可见是对自己的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