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嫡长子 第79章

作者:屏娘 标签: 清穿 天之骄子 穿越重生

  不仅是宜妃与恒亲王这么想,旁的人差不多都是这么认定的,而这就更清晰地给他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皇上果然信重弘晖阿哥,连带着与弘晖阿哥亲近的胤禟都得了皇上的重用,不少人都心思活了起来,想要找上弘晖的门路。

  只可惜,弘晖这大腿也不是那么好抱的,众人很快就见识到这其中的利害了。

  胤禟这段时间在京中着实感到风光,当初他皇阿玛还活着的时候,他作为皇子阿哥都不曾有过这样的日子,而他心里也还没忘当初弘晖与自己交代的,他能接管宗室权宜,那是要为弘晖办事的,如今是时候到他发力了。

  先前弘晖与他提起了限地之事,但是如今四爷才刚登基不久,两人商议后决定还是等国丧之后再提,而在这之前,可以先拿内务府开刀。

  弘晖与胤禟提起的这些,都是有与四爷商讨过的,而这内务府在四爷心里更是挂过钩,当初弘晖揭露大格格身边教养嬷嬷的事情,就让四爷心里窝火,后来经过调查,发现温宪公主身边的嬷嬷似乎也是如此,而这事更是在胤禛心里埋了一根刺。

  温宪公主同样是德妃所出,是唯一一个养大成人的女儿,可惜在出嫁后没几年就病逝了,因为弘晖当初揭露的事情,四爷心里一直怀疑温宪的死与身旁的那些嬷嬷脱不了干系,至少有照顾不周的嫌疑,但是那些嬷嬷都是出身内务府,背后势力更是盘根错节,甚至有不少还是康熙的心腹,当时的胤禛想要将内务府的毒瘤彻底拔除是根本不可能。

  如今四爷登位,弘晖又旧话重提,对此四爷虽然没有阻拦,但还是多番叮嘱要谨慎行事。这内务府看似是皇家的奴仆,但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包衣势力相当庞大,整个皇宫宫廷的衣食住行差不多都是把控在他们手里,若是操之过急很难保证那些人会不会狗急跳墙。

  所以弘晖就算要拿内务府开刀,也只能逐个击破然后一一拿下,对此弘晖也只能点头同意,四爷讲的那些道理不是危言耸听,不管是宫墙内还是宫墙外,想要他们父子俩倒台的人还真不少,甚至那些朝臣们比四爷的那些兄弟更可怕。

  在胤禟行动起来后,内务府也渐渐听闻了风声,但是他们此时还没想到弘晖想要将内务府清理得那么彻底,一开始还没彻底警惕起来,直到好些个包衣世家都被清理一遍,众人才渐渐恐慌起来,这时有不少人找上了德妃那里。

  如今的德妃已经成了太后,虽然在四爷登基后身子一直不爽利病恹恹的,但在弘晖将庄子上的女西医带进宫后,太后的气色还是比先前好了不少,听到内务府的那些包衣世家的太太们求见时,还难得肯抽空见上一面。

  太后乌雅氏原先也是包衣世家出身,如今弘晖与胤禟对着内务府下手清理,虽然还没清算到乌雅氏一族,但是照这个架势估计也不远了,这也是那些包衣世家找上太后的底气,太后总不能要亲眼见着自己的娘家跟着一起遭殃吧。

  宫妃们都对自己的娘家很在乎,哪怕德妃成了太后了也同样如此,甚至在她有了权势后,她会更想抬举自己的娘家,所以在那些包衣世家的太太们找上门时,得知弘晖他们对内务府这样大力度清算时,太后面上不虞,见此,包衣世家的太太们心里一喜,更是觉得此行找上太后是做了对的选择。

  而等他们从太后的慈宁宫离开后,不等乌雅氏传召弘晖,胤禛就亲自去了一趟慈宁宫,宫人都不知晓皇上究竟与太后说了什么,但自那以后,太后娘娘对于弘晖阿哥所作之事便从而不闻,甚至对求上门来的娘家人都不见了。

  旁人都不明白皇上究竟与太后说了什么,但是弘晖却能猜到一二,他与胤禟这次清理内务府弄出动静这么大可不是随便捣鼓的,而是真翻查出不少陈年旧案,然后便发现他们先前还真没冤枉那些教养嬷嬷,这些人简直就是胆大包天,明面上看着是为了主子好,实际上却是在一点点养废掉公主,然后自己做主子的主,甚至有不少公主都成了教养嬷嬷手里的傀儡。

  并非是这些公主懦弱,她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交到了教养嬷嬷手里,日常都受着嬷嬷的管控,美名美曰是在学规矩,但很多时候这规矩倒成了嬷嬷管制公主的手段了,而温宪公主身边的几个教养嬷嬷同样也有意想要掌控公主。

  胤禛不过是将弘晖他们查到的东西拿去给太后看了一遍而已,太后本就对温宪芳年早逝之事伤怀不已,等知道那些嬷嬷的恶行后,更是认定自己的女儿就是被这些嬷嬷害死的,若非是她们平时管控着温宪,又怎么让公主身体那么娇弱,那么早就病逝而亡。

  其实太后更多是迁怒于这些人,但是弘晖与胤禟清理内务府时也没冤枉这些人,但凡是落了处罚的都是有缘故,算是他们罪有应得。

  等将内务府里面的蛀虫清理干净差不多已是一年后,此时刚好已经出了国丧,京中气氛渐渐热闹起来,各家各户又开始穿红戴绿举办宴饮,而朝中大臣们则开始催着四爷进行选秀。

  他们催四爷选秀,可不是想要往皇上后宫塞女人,而是盯上了弘晖,以胤禛如今对弘晖看重的架势,众人都能看得出来,怕是要不了多久皇上就要立弘晖阿哥为太子,而皇上本身在女色方面也不是很上心,子嗣也不多,真送了家族中的女孩进宫去说不定也只是虚度年华,还是弘晖阿哥的后院更有盼头。

  如今弘晖后院也只有一个嫡福晋,这放在京中都是不可思议,哪怕弘晖已经明确放出话自己对女色并不上心,有一个嫡福晋就已足以,但这仍不能让那些朝臣们彻底打消心思,反而越发肯定想要送女儿去弘晖的后院。

  他们都是男人,才不信弘晖能只守着一个福晋过日子呢,如今后院里女人少,他们家族女孩过去说不定还能抢占先机,晚了就落下风。

  对此,弘晖就只能找上四爷,再次肯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四爷那里虽然也没有想让弘晖娶那些朝臣们的女儿,但是也动了想要给弘晖指一个侧室的念头,因为弘晖成婚多年,如今膝下还只有一个女儿。

  弘晖对着四爷欲言又止,其实他觉得自己既然已经有一个女儿那就够了,女孩子同样是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在将来不可以接替自己的位置呢?

  弘晖非常重视小格格的教育,几乎是手把手带在身旁,一点一滴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他,弘晖在小格格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并没有因为她是个女孩子就否认她将来的继承权,但是他很清楚,如今还没到合适的时机,故而没将这些话说给四爷听,只是暂且推脱了四爷想要给他纳妾的心思。

  他的主意一向大,而且如今也才二十来岁,还算是年轻,胤禛心头一转,便暂且将这个念头放下,打算等再过两年,说不准到时候瓜尔佳氏就已经为弘晖生出嫡长子了,终究是嫡出的身份更好些。

  弘晖好不容易劝住了他阿玛,心里却将那些想要往他后院塞女人的朝臣们记上小名单,若非是这些人蹦跶得欢,他阿玛每日都忙于处理朝政,怎么还有心思想着他的后院呢,既然这些朝臣这么闲,那就该让胤禟忙活起来。

  刚好内务府那边的事情处理得差不多了,而且这一年来,四爷差不多已经将京畿之地掌控在朝中,他的那些叔伯也都各自领了差事,目前来看都还算老实,这个时候就适合搞事情啊。

  弘晖找上胤禟,两人一拍即合,将士身边的谋士招来,几人一起商讨谋划着,将限地的各项细则都考虑在内,然后写了一份长长的奏章,里面不仅将限地的好处写了一条又一条,甚至还将如何施行的措施都写得详细具体,可谓是一份拿起就可以直接实行起来的策划案。

  第二日,这折子一递上去后,整个朝廷顿时就炸了锅,胤禟提出的限地政令在京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如今京中人家,不仅是朝中文武百官,就算是城中普通的住户,估计名下都有不少的田地,而弘晖搞出了这限地政令,可谓是牵扯到千家万户的利益,不仅是朝臣们吵砸了锅,就连那些小富之家都开始议论起来,担心他们的利益也会因此受损。

  他们的利益肯定是会受损的,弘晖是选择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也就是那些贫苦的中下农,所以这政策一出肯定会有人利益会受损,这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在胤禟提出这政令后,朝中反对声一片,应和之声寥寥无几,但是四爷的态度却比他们还要坚决,他本就不是那种顾及贤名的人,比起那些名声来,他更重视的是实际上的效果,这限地政策明眼人都能看出是抑制土地兼并的好政策,若是能彻底实施下去,是巩固大清的长远之计。

  在四爷直接罢免了几个反对激烈的朝臣后,这朝中的反对之声仍未消停下来,胤禛与弘晖无奈,决定还是先开科举,他们的班底还是太少了,要选出一批自己嫡系的人手来才行。

第111章 日常一章

  这限地政令遭到群臣反对本就是在四爷和弘晖的预料当中, 限地政策牵涉利益太广,等这政令一颁布下去,不仅是朝中官员们难以接受, 还有那些地主士绅乡官们, 同样也会排斥这样的政令, 估计只有那些真正的中下贫农才会无动于衷,因为于他们而言,本就没有那么多土地,自然不用担心会被朝廷收走超额的部分。

  所以弘晖和四爷两人商议一番后, 决定还是不和这些朝臣硬抗, 既然眼下这朝中无一人是站在他们这边的,那就先开科举吧, 也该给这朝堂上注入一些新鲜面孔了。

  按理来说,新帝登基本就该开恩科的, 但是四爷当初登位时, 朝堂内外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当时太后又病了, 还要提防着那些心怀鬼胎的兄弟们不会在这个时候给他添乱,故而就耽误了。如今过了国丧, 四爷也已经将龙椅坐稳, 这时候就能腾出时间来开恩科了。

  而在开恩科之前,四爷先下了一道旨意, 封弘晖为太子, 这下他就成了毓庆宫名正言顺的主人。

  封太子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但是不管是四爷还是弘晖,对此似乎都没怎么上心,四爷匆匆下达了一道旨意, 弘晖那头收到后也只是按照寻常的规矩行完册封礼就波澜不惊地继续搞事情,就连朝臣们也只是心里微微激动了片刻很快就冷静下来。弘晖会被封太子之事早就在他们的预料当中,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真等发生了,众人只觉得是理所当然。

  在太子的册封礼搞完后,四爷就风风火火让礼部准备科考之事,而弘晖那边也是对此颇为关注,这父子俩人动静高调,明显就是想要趁着科举选出一批得用的人手来,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面面相觑,只觉得这是皇上给他们下马威。

  他们可都是先帝时期的老臣了,皇上想要提拔新人也是能理解的,但未免太心急了些,那些刚通过科考的举子们难道还能一步登天不成,不熬个几年的难道就想直接取代他们?皇上也不怕天下百官寒心!

  朝臣们觉得自己就是猜中了皇上的心思,对此众人竟生了抱团心思,对于四爷每日下放的政令,不是推三阻四便是有各种由头推脱,总而言之就是不会那么顺当,几次下来,四爷心里也算明白了,看来如今这些朝臣就是想要与他打擂台啊,胤禛心里气笑了,却没有半点表示,而是批准了弘晖先前的申请。

  弘晖对于强兵之事非常执着,不过先前在位的是康熙,他为了不给四爷惹麻烦就从未提起过,如今等他阿玛登基了,弘晖便觉得是时候将国防之事整顿起来。如今大清的军队还算是厉害,至少和周边的国家比那是遥遥领先,但是主要都是集中在陆地上,对于水军方面重视程度太低。

  弘晖想要在南洋那边训练水军,南洋一带势力混乱,不仅有许多岛民,甚至还有不少西洋来的危险犯罪分子,而且海盗猖獗,有时还会上岸作乱,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水军来,就算不会派上战场,让他们驻守在南洋一带,对当地的百姓而言也是一种守护,能让他们长久安宁。

  而训练水军之事需要从长计议,不仅要挑选合适的人手,还要制定详密的训练计划,弘晖想要的是训练有素的强大海军,是那种能保家卫国、浑身正气的军人,而不是一支消耗军饷却浑水摸鱼的兵痞,故而挑出合适的练兵人手就非常重要。

  但是眼下四爷批准弘晖之事,并非是让弘晖去南洋练兵,可是准许他在京中搞军事演习。

  弘晖一开始与四爷提出这个军事演习时,四爷还不太理解究竟是何意思,但是等弘晖仔细解释一遍后差不多就弄懂了,起初四爷是拒绝的,胤禛觉得这事劳神耗材,根本不值当,但是弘晖却是道要向众人展示一下新研制出来的武器,正是之前让庄子上的人弄出来的炸、弹。

  所谓的展示,其实就是为了震慑,主要还是想要让朝中文武百官松口,虽然四爷是君,那些人只是臣子,但是群臣都反对的情况下,会让四爷的手底压根就无人可用,而这也是那些人的底气所在,他们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四爷妥协。

  一个被所有大臣都架空的大臣,甚至有可能会被赶下台去,估计朝中有不少人心里还存着妄念吧。

  而弘晖想要弄出一次军事演习,为的就是彻底震慑住这些人,没有什么比绝对的军事实力更有压迫感,炸、弹这种巨大杀伤力的热武器根本不是冷兵器可以比得了的,弘晖手里掌握着这样的利器,只要那些人没有一齐脑子昏了头,想必都不会想不开做出愚蠢的选择。

  胤禛在听了弘晖的一番话后,也认真考虑起这事情的可行性,若是这军事演习当真能震慑住那些朝臣,胤禛觉得折腾一回也是值当的,而且他自己也很好奇弘晖口中这厉害的武器究竟是什么样的。

  在得了四爷的许可后,弘晖让钦天监的人观察天象,特地选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而四爷则是带着文武百官一起出阵,宫里的御林军整装待发,所有人浩浩荡荡出了京师,向着京郊外的荒山行去。

  如今的京郊早已经被开拓出新的城镇,就连京师外城的城墙都跟着往外挪了好几次,他们想要找一个荒无人烟的场地就要比原先走更远的路程,但好在如今京郊外的路线修得干净漂亮,众人坐上新式电车,不过半个时辰就到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地。

  电车停下时,训练有素的服务人员安排着这些朝中大臣们陆续下车,动作轻缓有度,丝毫不慌张,而那些大臣们反而还有些回不过神来,哪怕这电车已经在京师出现好些年了,他们还是有些不适应,心底忍不住生出感叹,总觉得如今京师中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隔三差五的就有许多新鲜玩意冒出来,而他们总是跟不上这些新的潮流。

  这些人不过是在心底稍作感慨,很快就动作麻利地跟上队伍,他们不明白为何皇上与太子好端端地突然要弄一个军事演练,以前从未有过这种旧例,虽然心底好奇,但是朝中却无人制止,先前为了那限地之事,他们已经驳回了皇上一次,这回只当是全了皇上的面子,他们也想看看这军事演练究竟是在搞什么名堂。

  很快,这些朝臣们就被带到了属于各自的位置上,按照官阶高低提前准备好了坐席,保证今日到场的每个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这军事演习的力量,而原本还气定神闲两手插袖的朝臣们,等那一声声巨响轰炸起来时,脸上的淡然稳重顿时就绷不住了。

  弘晖没有想要故意吓唬这些朝臣,在炸、弹被投射出去之前,有专门的人手喊声提醒做好准备,弘晖已经提前和亲近的人打好招呼,最好要护住耳朵,四爷那里他更是提前禀报过,据他所知四爷是有让太监提点朝臣,可惜这些朝臣们没几人是真的上心。

  他们为了不落皇上的面子,特地睁大了眼睛看着眼前空旷的场地,只有几个劲装手脚利落的男子在上面准备,拿着一些看不出名堂的东西,据说就是这次演习要用上的东西,但是朝臣们这时还没意识到这些劲装男子手里拿着不起眼的东西威力有多大,他们虽然得了太监们的提点,但是觉得用手捂住耳朵实在是有辱斯文,便一个个都正襟端坐不为所动,而等到惊人的轰鸣声响起时,不少人当场表情失控。

  弘晖当初拿到庄子上的配方都是已经经过几代改良的,威力相当地大,爆炸的轰鸣声响起时仿佛晴天惊雷,硝烟顿起,尘土满天,山石都被炸裂崩开,就连四爷都被眼前的动静给镇住,若非是弘晖提前和他打过招呼,估计他今日也要跟着一起出糗,但即便如此,四爷的眼神还是逐渐凝重起来。

  怪不得弘晖先前说这种武器轻易不要用在战场上,杀伤力这么大,若真用到了战场上那简直就是单方面的屠杀,清军有这样厉害的武器自然是可以战无不胜,但是没法保证这样的东西就不会流落到敌人手里,甚至是流传到更多人手里,到时候战火一起就是生灵涂炭。

  而朝臣们此刻根本没心思想得这么深远,好些人被眼前的阵势给唬住还没晃过神来。今日到场的官员当中,除了文官外,也有不少是武官,他们都是见识过火药的,甚至还要火统,这种武器早在前明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但是明军最终不还是败在他们的铁骑下,所以武官们一开始都没怎么将火药、火统太当回事,在他们看来,只要他们手里的弓箭够快,就等在火药、火统发挥作用前就能将对方干掉。

  可是在见识到弘晖拿出这进化版的火药后,便是武官们见了都心底发寒,太子口中的炸、药一经点燃扔出去,连山石都能炸碎,更何况还是人的骨肉呢,用这么厉害的武器打造一支人数很少的精锐部队,也足以抵挡千军万马了吧。

  这下朝臣们算是明白这皇上与太子父子俩今日唱的是哪一出了,原来将文武大臣们都弄来见识军事演习,就是让他们见识一下太子殿下手里的底牌,不少官员脸上露出复杂神情,不得不说,在见识到眼前炸、药的厉害后,他们确实要重新再好好考虑了。

  太子手里握着这样的利器,不管是海外周边的那些邻国,还是国内心怀鬼胎之人,恐怕都要好生掂量掂量,也就是说基本上没人能将四爷从那个位置上拽下来,而如今他们虽然能阻止皇上施行限地之策,但是真等皇上开恩科选出一批新人来,那么今日的这些人差不多就要被闲置了。

  他们再不赶紧向皇上表示忠心,只怕等皇上有了新人后,就没他们可以立足的地方了。

  当即许多官员脸色变幻不停,而四爷与弘晖则是将他们的反应全都瞧在眼里,若是这限地政令能推行下去,也不枉他们费了这么大周折,连这种秘密武器都展现出来。

  此次京郊军事演习结束后,朝中风气陡然一变,原先四爷想要推行什么政策底下的人总是推三阻四,能找出各种理由来劝阻,而如今胤禛不过稍微露出点想法,底下的人就立马争先抢后地想要为他将这件事给办好。

  胤禛坐上这个位置一年多了,心底总算是感受到了一丝爽意,而先前限地政令也有了进展,因为利用军事演习之事敲打了这些官员,不少朝臣都意动松口,而弘晖这边也跟四爷提出各退一步,可以将限地政令再放宽些,在原先提交的奏折基础上,可以让个人占有的土地再稍微多一些,但是这个是按照等级来的,譬如士农工商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占有土地的多少也是要求不同,这样一来政令就更加灵活,那些地主豪绅们也更能接受。

  而对弘晖而言,这政令虽然比不上他一开始提出的那般公允,但总好过如今现有的状况,想要一步登天还是太难,只能暂且慢慢来,将限地的第一步实施下去,以后再在这个基础上一点点改进,反正他还有许多时间。

  原本朝臣与四爷和弘晖双方僵持不下,如今却各自退了一步,顿时出现了皆大欢喜的局面,朝中出现了难得和谐的时候,这政令差不多是在所有人努力下被完善颁布下去,效率比以往提高太多,而等限地政令正式下达到民间时,却又是一阵轩然大波。

  这时弘晖不由庆幸,幸好还是将京师的文武百官给搞定了,若不然看着地方民间各地的反应就能猜到,若是京师官员与地方联合起来,到时候四爷要面临的压力有多大,但是如今既然京师官员已经与他们是同一阵营了,那这当然就成了百官们的烦恼了,弘晖毫无心理负担地将这地方士林们的不满交给百官们去处理。

  想要在四爷那里得到重用,那就得发挥他们该有的价值才行。

  那些朝臣们在阻止四爷与弘晖时能说出一堆道理来,弘晖觉得让他们来对付地方民间那些反对的士林大族们,想必也是不成问题的,而他自己则是开始大刀阔斧开办学校。

第112章 [最新] 双合一·终章

  弘晖先前上奏四爷军事演习时, 还向四爷提了南洋水师的事情。如今大清国库不缺银子,军队也是样的兵强马壮,不管是军饷还是物资每次朝廷都拨款得很大方, 而大清的军队放眼世界, 如今也是屈指可数, 但是在水师这一块实力却很拉胯。

  其实不仅是清朝,便是以前的历朝历代,放在水师的心思也都很少,但是如今情况却不一样了, 自从弘晖与胤禟弄出了一个出海贸易公司来, 每年都有很多年轻人跟着商船去西洋那边,然后带回很多新鲜的传闻回来, 渐渐地,哪怕是未曾出过海的百姓也对西洋那边有了一些了解, 尤其是在风气开放的京师更是如此。

  那西洋诸国虽然比不上他们大清富裕繁华, 但却一个个都不是安分的主,甚至有些还是强盗行事, 听闻他们还将战船开到其他的大洲,然后占地为王抢夺当地的黄金, 而对那里的百姓赶尽杀绝, 大清的百姓可都是奉行着仁义礼教思想,对于这样血腥行为更是抨击不齿, 不少人更是心底忧虑, 觉得他们大清虽然兵强马壮, 但也不能对西洋那边的诸国完全不提防。

  这些小国就是觊觎美洲的财富,就跑到人家地盘上抢杀夺掠,而他们大清可是比那美洲富裕多了, 这些西洋小国心里怎么会没想法,说不准此刻心底就已经惦记上了,只是没有实力罢了,但是他们不能就这么坐视不管,必须做好防备才行。

  故而等听闻太子殿下已经向皇上上奏要在南洋建水师,打造出一支强大的水军时,百姓们都纷纷赞同,就连士林读书人都是对此举持支持意见,甚至他们担心皇上不同意,还投了不少书稿去京师的报刊,无外乎是引据论典证明要提防西洋诸国的狼子野心,故而对打造水师这件事可谓是上下同心,一点阻力都没有,但是对于人手方面,却引起了不少差异。

  弘晖清楚自己肯定是出不了京师,更去不了那么远的地方,故而他向四爷推荐的人选是恒亲王胤祺。南洋那边势力错综复杂,不仅有着很多西洋传教士,还有附近几个邻国势力,甚至地方少数民族也多,有不少地头蛇盘踞在此,若是派去的大臣身份轻了估计都镇压不住,而胤祺是先皇宜妃之子,又是亲王身份,便是放在京中都很有分量。另一方面,胤祺以前也领过兵,当初还与康熙一起作过战平定准噶尔,可谓是有军队经验,虽然水师与陆军有不小差别,但总好过对军事丝毫不动的人。

  但是京中大臣们对此却反应比较激烈,清朝的藩王都是不出京的,基本上都是被圈养在京城里的富贵闲人,很少能摸到权柄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康熙朝时众人会羡慕裕亲王,因为能掌实权的宗室是少之又少,而等到四爷上位,不仅派了八爷和十三爷去北边西伯利亚发展基建,还让十四爷在那里驻军把守。

  这倒也罢,毕竟胤禩与胤祥只是掌管工部事宜,想要起事不易,而十四爷又是与当今圣上同母所生,大臣们也不敢多加劝诫生怕自己落下一个挑拨皇家兄弟情谊的罪名,但是恒亲王就不一样了,让胤祺去南洋那么远的地方,还是掌管水师,这就完全脱离了京师的掌控,万一这恒亲王要是脑子发热生了不该有想法,到时候岂不是养虎为患?

  朝臣们都苦口婆心地上奏劝着四爷,奈何弘晖早就将四爷的思想工作给做好了,胤禛根本不为所动。

  南洋离京城甚远,不管派谁去都是有风险,而且还是有那么大的权柄在手,与其相信一个臣子外人,还不如将这样的重任交给胤祺,好歹是自家人,凡事都要为皇室和百姓多考虑考虑。胤禛很清楚自家的那些兄弟各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但也都是有着一身本事的,真让这些人就在京中当富贵闲人确实可惜了。

  按照弘晖所说,如今西洋诸国都野心勃勃地朝外扩张,他们大清也该赶紧发展不断强大起来,既然有这么多能干的兄弟就该全部用上,而不是用在内部消耗,想着弘晖给他描述出的宏伟蓝图,胤禛心里更是豪情万丈,打压兄弟们算什么本事,他要做的是驾驭驱使这些人,让这些曾经的对手都为他所用,开创出一个盛世来,这才是明君该有的心胸。

  所以哪怕朝臣们唾沫横飞地劝诫,都架不住胤禛心里主意坚定地选了胤祺来接这个重任,而作为这个事件中的核心人物,胤祺更是对此心里感动不已,生出许多感慨来,原本以为在皇阿玛驾崩后,他们这些先皇皇子们就要渐渐坐起冷板凳,都打算好了以后就做个低调的宗室,避开京中的纷争,但没想到老四居然这么信任他,会将这样的重任交给自己。

  一时间胤祺恨不得对四爷剖心析肝,当场就要对四爷表达自己的一颗赤忱忠心,幸好他还保持了一丝理智克制住,收拾好行囊进宫向四爷慎重辞别,就坐上帆船南下,而在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

  原本弘晖推荐的人选是有两个的,除了恒亲王胤祺外,还有胤褆的嫡长子弘昱,当初弘昱便是跟胤祺去海南那边打下手,和胤祺相处得很长一段时间,两人共事融洽,弘晖本想着让弘昱此番也跟过去,但是弘昱却推辞了。

  胤褆如今被圈禁在皇陵庄子那里,而惠妃却还留在京中的府邸,还有胤褆留下的一堆庶子庶女,弘昱想要留在京中照顾惠妃和弟妹,尤其是惠妃,在胤褆被废后,惠妃瞬间苍老许多,整日就吃斋念佛,旁的事就再也不过问,弘昱很小时生母就病逝,是惠妃对他疼爱照顾,如今他实在放不下自己的玛嬷去南洋。

  对此,弘晖也就只好尊重他的选择,不过弘昱虽然不愿意离开京城远赴南洋,但是弘晋却是愿意的,甚至在弘昱推辞后还主动请命,最终胤祺还是带着弘晋南下。

  而弘晖本来是要大刀阔斧地开办学校,如今在位的是他阿玛,对于弘晖而言,四爷可比康熙好说话多了,最重要的是他有什么想法完全可以和四爷敞开了聊,故而弘晖想要开办新式学堂在四爷这儿就不是难事,所以他找好了班底后就想要大开大合地操办起来。

  这新式学堂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在全国范围内开办起来的额,毕竟关于新式课程的教学老师可不多,幸好弘晖庄子上准备了不少这方面的人才,而且他先前自己掏腰包开办起来的学校里面也是教授物理化学课程的,弘晖觉得成绩优异的完全可以抽调来出任授课老师,但即便如此,也不够凑齐在全国范围内开办学校。

  所以弘晖打算,除了在京城开办的较多外,就暂且选几个商业经济发达、文风活跃的城镇开办试点学校,然后过一两年手头上储备人才多了再慢慢普及开。可惜他这边都已经将各种章程都拟定好了,临到要实施的时候,四爷却是将他所作的准备工作都打包走了。

  四爷见弘晖已经将开办学校的具体章程都规划好了,就将这个差事打包交给弘昀,只要按照弘晖先前规划的来就行,基本上弘昀就是负责管理和协调,但是一下子要开办出这么多学校,对弘昀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至于弘晖,则是被四爷安排了新的差事。

  原先康熙还在世的时候,弘晖在山东渤海那一带开办出不少炼钢厂,后来那些工厂全都交给了康熙的亲信去打理,如今等四爷上位,这些炼钢厂同样被转交到四爷手中,而他要弘晖接手的差事就是这些工厂,甚至除了炼钢厂外,还有那些煤矿、石油油田。

  不管是钢铁,还是煤矿和油田,对如今的大清来说都是能动摇国家命脉的重要资源,与开办学校相比,孰重孰轻一目了然,而四爷却是一下子将这三样全部都交给了弘晖来看管,这让京中众人再次意识到太子殿下在皇上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