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科举种田 第45章

作者:酸茄 标签: 玄学 穿越重生

  “养过,可庄子里猪草也不多,便不敢多养。”

  赵平安想了想,从衣食住行到吃喝玩乐哪个更适合,这世做农家乐是绝对不成的,吃食方面也是不成,就是种了粮食收成也不好,他又想到穿的衣服用的麻和丝。

  “这苎麻你们可种过?”

  “种过,收成也差,这苎麻也吃肥……”

  如此,那便只剩养蚕了……

  赵平安建议道:“姐,不如用这地种些个桑树,养些蚕,我在书上看过,这蚕丝用处可不少,琴弦,衣物,被子……”

第五十章 蚕宝风波(一)

  赵平悦有些不确定的问道:“这养蚕, 能行吗?”

  赵平安挺着胸膛,理直气壮的说道:“当然行,种粮食不丰产, 那是因为这地用的太久肥力不够,中间一直种着粮食又没歇过, 姐你想想这一亩地得撒多少粮食啊!

  桑树就不一样了,首先桑树密度不像粮食的密度大, 生长周期也长些,平时人畜产出的粪肥加上草木灰都可做肥料,那就够了。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 桑树喜阴, 而这里雨水充足, 如此看来,可不就是块种桑树的好地儿吗?”

  前世不少偏远地区那种环境都能种桑树, 足以见得桑树这种植物的成活率是有多高,他就不信他们县里就不成。

  谁说庄子必须要种粮食, 养蚕它不香吗?

  赵平悦顿了顿, 一想到这庄子都这样了, 也没啥收成, 不如信他一回, 他弟说话向来靠谱的。

  她又接着问道:“那这桑树苗从哪来?”

  “对啊,桑苗从哪来?”

  说到这个问题,赵平安也有些犯愁,他们县里有养蚕的人家吗?据他所知都是种地做生意的比较多。

  “回两位主子,小人知道。”

  见两姐弟两眼放光的看着他,李庄头接着回道:“旁边山上就有, 扦插就能活,小人可以带着人去折些来。”

  “那蚕呢?据我所知,咱们县里可没有养蚕的,哪怕是衣物用的也多都是种些苎麻,这蚕种去哪里找?

  总不能用野蚕吧!”

  要不怎么说人多力量大呢!

  姐弟俩话音刚落便有另一人张口道:“两位小主子,这野蚕可不成”,这次说话的是李桐,是跟来的几个庄仆之一。

  见几人都看向他,李桐只好硬着头皮接着解释:“这家蚕和野蚕可不一样,野蚕不好养,还好逃逸,一般人都不养,小人有个老姐姐便是养蚕的,所以小人知道些。”

  赵家姐弟看了看对方,又问道:“你那老姐姐现人在何处?”

  “在隔壁的县上,若是两位小主人有需要,小人愿意走一趟。”

  李桐深知他只是个庄仆,若只是在庄子里待着,是绝没有出头之路的。他最好的出路就是把他的长处展现出来,获得主人家的认可。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机会难得,他可不能放过。

  不过他这番小心思对赵家姐弟俩倒是不算什么,只要能给他们办事,管他是将军还是士兵。

  “姐,不如这样,既然已经播了种,这地里还能产出不少粮食,今年虽是扦插不了太多的桑枝,那就先弄一部分,这蚕只要找到蚕种了,繁育也快。”

  跟赵平悦说完赵平安又问李庄头:“刚他说的那山是谁家的?我有些用。”

  庄头一脸惊讶:“您不知道?”

  赵平安一头雾水:“我怎么知道”

  “就是您名下的啊!”

  赵平安“……”

  呵呵,咱家到底有多少家产是我不知道的。

  接着,他跟他姐商量,这蚕种看样子是只能从外地引进了,当下还是应该先派李桐去隔壁的县里把他那老姐姐接来,再让人在山下建处房子。

  到时候他可以出钱雇他那姐姐一家过来干活,既然李桐他姐姐也养蚕那定是种了桑树的。也叫她顺便也带些桑枝来,山上也有现成的桑树,只是少了点,不如先让他们在那山下繁育蚕种再加种桑树。

  如此算来,倒是不用花多少钱,都是现成的人力不用白不用。

  既然决定好了,两姐弟心中便有了计较:“李桐,我派给你一个任务。”

  想着终于来了,李桐当即跪下,大声道:“请主人吩咐,小人定当竭尽全力”

  “这育蚕种栽桑苗的事儿我交给你,关系到一个庄子的生计,一定要办好。”

  “小人明白”

  后来,几人又详细讨论了一些个相关事宜,种地他们都是好手,两个孩子在这方面毕竟没经过,还得靠他们补充。

  后来也得出结论,这蚕要养,桑树要种,可也不能全种,粮食要种,却要少种,凡事慢慢来,不能一蹴而就。

  两姐弟没留在庄里吃午饭,若是留下必会给他们添上不少麻烦,好在来之前还带了几样吃的,先垫垫肚子,等回了姜家再正经吃饭。

  这一行,赵平安还得了个重要信息:这一世,棉花竟然还没普及。

  这是他从未想过的,课本上不会教,对于衣物之类的他也从不上心,更不会关心自己用的是什么布料。

  往往一些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更会容易被人忽略,或许是他自己的问题,摸不出棉布和麻布的区别。

  但毫无疑问,棉花能够打败苎麻占据现代织造业龙头老大的地位绝对有它的一番道理。

  他现在还不知道这一世到底有没有棉花,回去必是要翻书找找。

  他们回去的时候已经过了吃饭的点儿,这个点儿姜家人早已吃过饭在睡午觉了,赵平安便提议今日不妨下馆子,去外头的餐馆吃。

  结果去了之后才发现,这里的餐馆菜色是真的少,还没啥好吃的,俩人喝了碗羊肉汤,点了几个小菜便罢了。

  回去的那一个下午,赵平安去书斋翻了描写农作物的各种书,什么《百谷图》、《农物集》……

  可惜,都没见到棉花的身影,他想着或许是他们县里的人都不太能欣赏棉花的外表。

  等到快翻遍了整个书斋,最后终于在一本讲花的书中找到这么一段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

  再看图,无误了,这株名叫“白叠子”的花就是棉花。

  虽然棉花名字里带“花”,但赵平安是真的没想到这棉花竟然是被当花来观赏的……

  身在宝山不识宝,能把棉花当花来欣赏也是绝了。

  随后几天,赵平安找遍了县里的种子店、花店,虽然没找到棉花的身影,但另有惊喜。

  你能够想象到吗,他在这里竟然找到了一株西红柿。

  也是作为观赏性植物……

  能把西红柿当观赏植物,简直不要太丧心病狂、暴殄天物啊!

  时代不同,他忍。

  没几日就做好了扦插,李桐便出发去了临县,只三日的功夫,便推着坐在板车上的老姐姐回了李家庄。

  他这老姐姐姓张,是个寡妇,夫家早没了人,又没有孩子,一听许了一月五百文的银钱招她过来,高兴的收拾了家当便随李桐来了。

  不仅如此,她还带来了不少蚕种,挑了不少的抽芽桑枝剪了来,根上用土润湿了包好防止干枯了。

  后来李桐又去了趟山上,捉了不少野蚕家来,跟家蚕分着养,因着这个,还特意加了盖子防止野蚕逃逸。

  之后,每隔个大半个月他便会来一趟姜家汇报进展,有时候还会带来几条不同时期的桑蚕给他们瞧瞧。

  赵平悦对这种软绵绵没骨头的生物是有些怕的,所以更多的是跟赵平安汇报,这主意本就是他提的,自然要负责。

  知道赵平安每月都是逢十才会放假,他就专门挑了初十,二十,三十这样的时间再过来,这个时间不早不晚,刚好能撞见小主人。

  李桐觉得,只有多见面才能给他们留下更深的印象,他不光得好好做事,还得让主人瞧见才是。

  赵平安自然知道他的想法,他更深知培养一名得力助手的重要性,只要李桐这人好好做事,人够忠心,他愿意给他往上爬的机会。

  除了李家庄李桐他们养的那些以外,赵平安自己也养了十几只蚕,是放在一个木质的扁盒子里养着的,有时候他也会放书袋里带着去书院。

  没曾想,这一带便出了事。

  这日,姜鱼林和赵平安上学时因马车硌到石头造成颠簸,两人带的东西从车座上落下,因此便拿错了书袋。

  姜鱼林先是进了班级,把书袋放到了桌上,一样一样的往外掏课本,第一本书掏出来他就意识到了不对,等掏到盒子的时候人一顿手一松,盒子忽然掉到了地上,摔了个口……

  这是一场震惊整个甲班的大惨案。

  十几只手指长的蚕宝宝从盒子里蠕动着爬出,一拱一拱的,尤其是里头的野蚕,在学生们的叫喊声中爬的更欢实了。

  “啊!这是什么”

  “快走开啊!”

  “娘啊!这什么玩意儿”

  “鱼林兄,你快把这蚕拿走……”

  姜鱼林“……”不是不拿,而是他也怕啊!

  鹤溪县上是没人养蚕的,这种东西也只是在书上看过,眼瞧着手指长的十几条虫子争先恐后的跑出来确实是吓到了他们。

  马上上课了,夫子也要过来。学子们也不敢随意外出,只是抱团躲着点儿。

  这场变故很快便惹来了夫子,瞧着眼前这蚕宝满地爬和人挤人相拥着的场景,怒了。

  这群人,到底还有没有点读书人的风范。

  “这蚕是谁带来的?”

  姜鱼林起身承认:“是学生之物。”

  夫子一瞧是姜鱼林,面色也和缓了不少,又问:“你养这些东西做什么?”

  书院自然也是有要求的,不许带宠物进来,这蚕宝自然也在其内,姜鱼林没敢说是拿错了书袋,不然受罚的就是赵平安了。

第五十一章 蚕宝风波(二)

  只见他对着夫子先是拱手一拜, 恭恭敬敬地回道:“学生近日读《老庄》,看见有句“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 忽然而已”,心中感慨至极, 便联想到生命短暂,进而想到蚕桑而食之, 几度蜕变,何其可贵。

  有诗咏赞“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我愿均尔丝, 化为寒者衣。”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为之触动。

  学生想到夫子之前教授《朱子语类》时也跟我们讲过“知之愈明, 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 则知之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