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户女 第46章

作者:竹笋君 标签: 市井生活 青梅竹马 穿越重生

  桌上的气氛沉闷下来,一家子都盯着张大郎。

  张大郎怕孩子不听,便含糊着说了些,道:“先前还不知道,鲁地那头从四月间就旱了,死了许多人,几年前鲁地就已经旱死许多人,这才多久又出了事,知府怕丢了差事便瞒了下来。春上没播种,秋收哪来的粮食?“

  没粮食可不得死人?恐怕鲁地已经再一次元气大伤,十室九空。

  这话儿张大郎没说出来,怕吓着孩子,但在场的除了夏姐儿几个心头都有数。

  张大郎放了冷掉的饭菜,叹了口气道:“鲁地的流民有逃出来的,千里迢迢跑到神京敲了登天鼓,这事儿才被揭出来,如今活着的流民许多都往南边跑,周围县多多少少都已经接收了一些。”

  登天鼓,是大周朝建国时皇帝为了收买人心修在皇宫门口的大鼓,告诉百姓任何冤情都可以敲鼓面圣,但这鼓也不是那么好敲的,敲的人要先过八十杀威棒。

  真有心的一棒子就能打杀人,百多年这鼓才响过两回,这次就是第二次,也是当今登基以来第一次被人敲响,由此便知皇帝如何震怒。

  鲁地的穷乡多,一群从没念过书,连县城都没去过几次的庄稼人不知怎地竟起了心思告御状。

  一路上忍饥耐饿躲避追兵,或许天也悯农,竟让他们真走到了神京,一千多里路,一个乡出门时足有一百三十二人,敲鼓时只剩了三个,等皇帝召人时堂上站着的只有一个血糊糊的半大少年。

  少年背着一个大包,被打得血肉模糊都不肯松手,等人昏死过去,皇帝让人抖开包袱,里头登时滚了满地已经腐烂的眼珠子,有两双还是新鲜的。

  有人数了数,刚好一百三十一双。

  少年摸着包空了,又挣扎着醒来捡起眼珠子往里揣,嘴上还道:“大伙儿一起上路,没有一个做逃兵往回走的,在路上断了气眼都闭不上,既然合不上我就把大家都带来,一起看鲁地狗贼的下场。”

  说着便对皇帝跪下大声道:“燕回乡一百三十二位乡民在此,求皇帝老爷为万万亡魂做主,诛杀狗官!”

  此话在神京传得沸沸扬扬,还不到一旬各地百姓都搭了戏台子唱起来。

  百姓平日里对官家而言便是面团一样的人,随便一个小吏动动指头就能把他们碾得粉碎,但百姓也长着最硬的骨头,一棒子敲不碎它,这根骨头就会变得比石头还硬,无论谁来都再也敲不碎了。

  孙婆子便是鲁地旱过来的人,家中那许多人,就活了她一个老婆子,这才几年而已,竟然又旱了一场,听张大郎一说,眼泪就滚了下来,半天连点声音都发不出。

  李氏叹口气抓住她的手道:“来了我们家,就是我们家的人,鱼姐儿几个得了你的照顾往后便让她们给你养老。”

  孙婆子没应声儿,只擦脸道:“一定是周围人都被饿得死绝了,他们才这样,一定是死绝了啊!”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2022-04-12 10:05:04~2022-04-13 08:45:5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白色羽绒服的白、Mona、呜啦啦呜、话梅味西瓜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辰辰妈妈 30瓶;圆滚滚 20瓶;热乎乎的鸡蛋仔 10瓶;45837271 5瓶;吃个瓜8 3瓶;休烛妮萨 2瓶;绝不混吃等死、么么儿老干妈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65章 、愚农

  这顿饭耗时良久, 几个孩子都陪着孙婆子说话儿逗趣。

  李氏放了筷子便拉着梅姐儿小声道:“这几日灶上的事儿,你且带着几个小的做,让孙婆婆歇歇心。”

  梅姐儿点头应下, 李氏起身便找了黎氏合计,最近天气大但生意也好, 饶它暖风寒风,水上吹拉弹唱的船儿何曾歇过一日?

  竹枝巷子的孩子在家吃个井水泡过的果子就算消暑, 老爷们消暑单看近日河上多出来的好些高大楼船, 就知人怎生快活儿,银子水一般流出来还不够他们舒坦一回的。

  黎氏尝到甜头原还不乐意,待李氏将张大郎□□一说,便唬得直拍心口直喊造孽。

  再不知事的妇人也知流民进城是大事儿, 两人当天下午便歇了生意,只将船交给柳儿几个守住, 等天凉爽些, 过了此事再开张。

  几个人相处这些日子,黎氏见她们可怜,便将剩下的一点没用完的米粮,用布袋子装了满满一口袋送了她们。

  黎氏便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但凡她在船上,不提价来客就得感恩戴德,更别说饶出去一个子儿,那是休想!

  但这回李氏还没说话儿, 她先给了一口袋米粮,直将三个半大的孩子感动得泪眼汪汪。

  黎氏见不得人做这样的哭相, 嘴一撇哼哼道:“也别谢我, 都是你们自个儿争气, 手脚勤快卖得多,我和你李婶婶既也沾了你们的光,也不会亏待了你们去。”

  柳儿也知黎氏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一腔善意让她说出来总能变个味儿,但南水县并不是一点儿不愁粮食,这儿也生活着许多没得田地的小工匠小商户,光看看这会儿的粮价就知他们的日子何等难过了,便对黎氏心生感激,强忍了泪点头道:“婶婶,我们知道。”

  李氏看得黎氏这纸老虎的样儿也笑,伸手也掏了一小包从家里带来的解暑茶给她们。

  黎氏嗅嗅鼻子惊叹:“你可真舍得,这是解暑茶饮吧?我家都没得几包了你还往外送。”

  李氏:“我家做什么的你也知道,家里再不会缺药吃,这些不值什么,”

  主要这是张大郎往日不曾用完的,如今鱼姐儿做了新的,张家已经不用这个了。

  这会儿的药比米难买得多,柳儿和姊妹们也存了些银钱,但要说药那也是买不起的,好在她们住在船上倒也不必担心中暑,船舱白日跟蒸笼似的,晚间开了窗户便凉爽得多,几个孩子等得夜深人静,便穿了旧衣裳悄悄跳进河里,泡散了热气才爬上来,偶尔还能捞些鱼虾粉藕做夜宵,故此这么久倒也没出过什么事。

  嘱咐了一回三个丫头,两个妇人便放了心,李氏料理厨房的时候多,王大郎也日日贩菜,两人便比别的妇人多知些行情,对柴米油盐的价格格外敏感些,下了船便约着一起去买些肉菜回家放着,谁知天还得热多久,流民又什么时候来?等那一天到了再想办法,那往往也就是没有办法了。

  张家有乡头往上送的米,从来都是今年吃去年的,吃得快尽了才买新米,今年张大郎小小升了个官儿,衙门不想往下全发银钱,便将其中三贯铜钱折了米,是以张家今年已经许久不曾买米了。

  李氏得柳儿一说,走到菜市场看了一眼,一看那价格就吓了一跳,整个江南的米价都便宜,一斤带壳的米不过五六文,这会儿已经涨到了十文一斤,整整翻了两倍。

  就这米铺门口还有许多人皱着眉买。

  李氏抓起一粒新米,用手轻轻一碾,米便烂在手上,还有些润,黎氏见了就皱眉:“贩些还没熟透的米上来卖给谁吃,一下锅就烂。”

  伙计不客气地道:“随娘子去哪家看,今年县里的米都这样,还是抢收得哩。”

  爱吃不吃,现在外头求米的人海了去了,这米运去河南道能翻十倍不止,如今掌柜的还肯放在本地卖那都是做善事。

  李氏看着粮价,想了又想还是买了几十斤米,又咬牙买了一袋子绿豆,一袋子黄豆。

  黎氏家里没张家境况好,但她买的比李氏还多些,看着自个儿要多交出去的钱,黎氏疼得直喊:“还是有田好,买卖做不得了家里也不怕饿死。”

  若有个万一,张家还可以回老家去,她们这样生在县城的小户,老家也就是竹枝巷子这一条路而已。

  伙计面上脸色顿时阴转晴,笑道:“李娘子的米和绿豆一共六钱银子,黎娘子的米和绿豆一共八钱银子。”

  两人出来身上都没揣这么多铜钱,便道:“竹枝巷子的张家,和贩菜的王家,先记在账上回头送过来一起结账。”

  这百斤的米已经不算是小买卖,通常米铺都会派人送,伙计提笔记下就笑:“晚食前准给娘子送来。”

  等到晚间,鱼姐儿看着院子堆的米就扭头问娘:“咱们家没米了?”

  李氏想想道,厨房的米还够家里吃一个多月,张阿公是个实打实的仓鼠精,从老张头那儿学得一手囤积癖,从来不许家里没存粮,平日里怎么都得有一个月的存粮,有个风吹草动他就得亲自出门买够小三月吃的才睡得着觉。

  要说主妇骗男人的法子多得是,一片肉切成两半他也看不出来,但张阿公打小就精似鬼,老爱往库房钻,看着粮仓丰足的样儿能乐一整天,就算不当家也没人能哄了他去。

  今儿张阿公一进门就瞧见院子里的米堆,果然一张脸又笑成朵黑菊花。

  但想起今儿赵掌柜才在保和堂被涨价的药材气得直跺脚,就问:“这米多少钱一斤了?”

  李氏将伙计的话儿一说,张阿公就喷:“个老东西,还没饿到咱们这儿来呢,就敢往上涨价,谁家买去?”

  李氏想想那米铺外头的人叹气道:“没地的人家还不是别人说什么价就什么价?”

  可不是么,他们家今儿不就买了?

  张阿公忽然觉得膝盖有些疼,不乐意说这个了。

  夏姐儿却忽然抱住鱼姐儿笑:“大姐,米比去年多了两倍是不是?”

  此话一出,夏姐儿顿时收获全家震惊的眼神儿,连水姐儿都没吃莲子羹了,呆呆地看着她喜道:“夏姐儿竟会算数了。”

  张阿公素来怀疑这个孙女儿是生傻了,属于天蓬元帅错投女儿胎,一想起这事儿就愁,以后可怎么说婆家,还不得当老姑娘吃家里一辈子?

  听她一说激动得险些掉凳儿,拉住夏姐儿问:“你怎会算了?”

  夏姐儿一挺小胸脯指着深藏功与名的鱼姐儿道:“大姐教的呗。”

  张知鱼环视一圈儿眼露崇拜的家人谦虚地表示,他们老张家有这样的爷奶爹娘还能出什么坏种子不成?

  这通马屁拍得在场所有人都身心舒畅,还每人出了道数学题考夏姐儿。

  什么三文钱的米和五文钱的豆加起来是多少钱,张知夏小盆友表示这都太简单了,眼也不眨地回了后,清清嗓道:“我也有一个要考你们。”

  张阿公摸摸她的肥脸蛋儿笑:这孩子,说她胖还喘上了。但他老人家见人吃过多少亏,从不肯轻易给人绊跟头的机会,他可是水乡人儿,多少大船翻在阴沟里的故事都听过。只浅浅一笑便指着儿子道:“你想考阿公,先考过阿公的学生。”

  张大郎也笑,小样儿还能把你爹考住喽。

  夏姐儿嘿嘿一笑道:“爹,我要说了,你准备好了吗?”

  张大郎嗯嗯点头。

  夏姐儿装模作样地沉思一番,道:“不知道多少鸡兔在一个笼子里,只知有35个头,94只脚。问:里头装的什么鸟儿?”

  张大郎愣了,张知鱼爆笑出声。

  夏姐儿一看大姐这样子也迷糊了。

  张知鱼喘匀了气才跟爹道:“别听她胡说,问的是里头鸡兔各有几只。”

  这是她布置出来的课后习题,夏姐儿在算数上还有些悟性,上回见她在巷子里跟牛哥儿买糖找钱,自个儿的手指不够,还借别人的,来来回回算了多少遍都不对,顿时教育病发作,回头就给她开了小课,而且她一直按现代的法子教夏姐儿。

  夏姐儿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算,但只要她肯算就可以算得很好,有时候把竹枝巷子唯一的读书种子顾慈都能比下去。

  惹得顾慈最近很怀疑自己的智商,在家狂打算盘。

  夏姐儿听大姐一说,哦哦哦道:“对!大姐说得对!爹来说说看你的想法儿。”

  张大郎认输,这跟看字猜鸟儿也没什么区别。

  保住清名的张阿公拍拍屁股就要溜。

  夏姐儿赢了一回心头高兴,早忘了考阿公的这桩事,就怕大姐逮住她学算学,看着米就学着阿公的口吻道:“这个米,好贵哟。”

  李氏笑:“不须你操心这个,只跟着你大姐多学点儿,我就烧高香了,再怎么也饿不着咱们。”

  要问为什么,李氏也说不上来,她长这么大虽也见过几次高价粮,但也从来没到饿死人的地步。

  就说小时候沈老娘常给她讲金陵大水,整个江南都人心惶惶,但官家后来找了人挨个到乡里讲,若非金陵雨如天漏,原也有得救,就这死的人也比别的地方少。

  这才多少年工夫,已经旧骨深埋,高楼再起,俨然一副繁华景色。

  但鲁地没有这么深厚的根基,又接连受创,逃出来的流民都不愿意再留在寸草不生的老家,忙不迭地往江南跑。

  谁都知道江南足而天下无饥馑。

  但他们没想到今年的江南天气这样炎热,又累又饿,还不等开仓赈粮,许多人体弱的老人小孩儿被高温一照,便悄没声儿的死了。

  叶知县没在,官府不敢开城门,只让大户开了家仓在外头施粥,又出人手搭了些避暑的草棚,每天都得派人出去收尸,拖到僻静处焚烧掩埋。

  鱼姐儿听张大郎在家一说,便皱眉跟阿公道:“再这样下去,非出瘟疫不可。”

  张大郎也叹:“叶知县下乡劝收还没回转来,等他回来这些人日子又好过一截。”

  无他,实乃叶知县过于有钱,有钱到大家都认为他是在贴钱当官。

  叶知县家里便是江南有名号的大粮商,族中好容易出了个做官儿的子弟,族老早早就将这房人分了出去,只留了叶知县同胞的弟弟在老家经营庶务。

  等着叶知县外任,族长还拉着叶知县嘀咕:“在外头别想太多,也就是开回祠堂的事儿,家头都想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