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兄日常 第26章

作者:明照万里 标签: 升级流 穿越重生

  林屿接过绣屏,先闻到一股淡淡的木质清香,然后才注意到绣中美人。绣屏可以转动,正面是个凭靠在栏杆上的美人,俊眉修母,鹅蛋脸,眼神里透出淡淡的哀愁,握住一卷书册。而背面就是美人的背影,身段婀娜,纤腰柳摆,说不出的动人。绣屏颜色缤纷而不繁复,一根根的丝线被劈的很细,比最细的工笔画还要出色。

  尤其是两面的图案还不一样。

  这简直就是个精美艺术品!

  “美吧?”胡婆婆对自己的手艺也很自豪,“当时我最满意这副绣屏,这才留了下来。”

  “的确很美,我从没见过比这个更美丽的绣品,要是没有流传下去,真是可惜了。”林屿十分惋惜,这要是能流传到现代,怕不是要拍卖出天价?

  胡婆婆嘴角一勾,戏肉终于来了:“要是希希愿意学刺绣,你同意吗?”

  “啊?”林屿放下刺绣,扶了扶额头:“婆婆您原来在这里等着我呢!您是什么时候打希希主意的?”

  “三个月前。”胡婆婆承认的痛快,“这小姑娘平时不声不响,也不像楚楚嘴甜,但我发现只要交到她手上的绢花,颜色搭配一定是最出色的,这是天赋也是才能,怎么能够浪费?学刺绣,对颜色的辨认就很重要,剩下的基本功只要练就行。”

  这么大一个有天赋,还有条件养护双手的孩子在眼皮底下晃,胡婆婆能忍住就怪了!她已经悄悄教过希希几种简单针法,那孩子一点就透一教就会。

  胡婆婆这才忍不住想要收徒。

  “婆婆,如果希希自己也愿意,还能吃这个苦,我也不会反对,可她自己能下功夫苦练吗?”林屿迟疑,“小孩子没个定性,万一后来又嫌累嫌苦呢?”

  “那也学了再说!万一她不会后悔呢?”胡婆婆反问。

  林屿被问住了,的确,做什么事都是小马过河,下河才知道,而且就算以后希希后悔,做衣服裁缝也能用上。

  “好,这事我回去问问,但是胡婆婆可不能厚此薄彼啊,把楚楚一块收下吧。”

  “你不提我也想说呢,楚楚性格跳脱,刺绣坐不住,但学点总没坏处。”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胡婆婆还算的过来。

  林屿回家去一问,没想到希希居然答应了,连楚楚也愿意去。

  “要学可就要认真学,每天都要坚持练习,以后你们玩的时间可就少了。”林屿故意说。

  没想到希希认真回答:“技多不压身,学门手艺没坏处。”

  “就是,说不定以后希希就成刺绣大家了,到时候我就出去宣传,我是希希大师的同门师姐!”楚楚吐着舌头,摆出要蹭热度的架势。

  两小姑娘既然打定主意,林屿也就随着她们去。虽然跟胡婆婆是老相识,林屿还是郑重置办了拜师礼,用红封包起束脩,还要准备二斤腊肉,亲自拎着送给胡婆婆。

  胡婆婆笑纳。

  从此她们两玩乐的时间再次压缩,上午去学刺绣,下午还要跟着学算术,连出去摘果子都没时间。不过也就是刚开始累,等到练熟基础,以后只要慢慢练习就行。

  对此,康平跟康安满怀敬畏,主动给自己找事做,是个狠人呐!他们两恨不得天天玩呢。

  “就是要趁现在多学习才对嘛,不然长大更没时间,你两要是闲着就去练字,每天写十张。”林屿对两兄弟说,“放心,大哥跟你们一起练。”

  三天不练手生,他也要保持学习嘛。

  麦子收进了库房,村里的壮劳力也闲了下来,林屿的新房子也终于可以动工了。

第四十章

  村里盖房子, 是需要提前找村长申请宅基地的,还需要额外出一笔钱。

  不过还好,林家村的地皮还没那么紧张, 只要紧挨着的邻居没意见,都能申请下来,尤其是林屿旁边都是空地,更加没问题。

  林屿早就把地皮申请下来, 签好了契书, 订购的砖瓦一送到,就可以开始动工。择了良辰吉日, 放了一挂热热闹闹的鞭炮,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开始挖地基,一时之间只能听到叮叮当当的挖地声。

  总工头姓陈,他自带了一批干活的人,工钱是五十文不包吃。虽然说不包吃,林屿还是在旁边准备了茶壶热水, 方便他们随时喝水。

  新院地址就在旧院旁边十几米远, 随时都能听到动静, 一会儿是工具挖地,一会儿是工人商量在什么地方动土,还有人撒石灰画线, 忙的不亦乐乎。

  这可就苦了还待在家里的人, 太吵, 捂着耳朵还是不管用, 他们几个都想跑出去, 要么去春霞姐家, 要么去胡婆婆家待着, 就是不肯留在家。

  挖了两天多,地基终于打好,陈工头过来找林屿,说可以给地基四角放铜钱。

  这是一种□□俗,有钱的给四角放金银,没钱的放铜币,象征财源广进四平八稳,而且一定得是偶数。

  林屿便串了四十枚铜钱,给四个角落一一放好,铜钱还需要正面朝上,象征万事有规矩。总之修个新院子,规矩多着。

  铜钱摆好,陈工头这才开始搭建地基,一块块的青砖混合黄泥垒起来,慢慢覆盖了泥面。

  林屿在旁边看了一会儿,正要转身离开,三叔走了过来,对着陈工头说抽根烟休息休息,两人就去茶壶旁边的坐着休息,开始谈天说地,没一会就亲热的不行,恨不得当场拜把子。

  两人又聊了两炷□□夫,三叔的旱烟袋都换了三回,才总算散场。

  林屿一直耐心等着,知道三叔说完,两人才回老院子,等到四下无人,三叔这才推心置腹的说:“是不是觉得我闲着无聊跑去跟人瞎聊?”

  林屿不好意思:“哪有!我知道三叔是过来替我撑腰的,我年纪小,自然有人不拿我当回事,会偷奸耍滑。”甚至十年之内都会如此,毕竟人的老看法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嘛。

  三叔心里舒坦,自然就带了出来:“不光是这个,对那些手艺人,不能只当他们是来做工的,”

  要敬着,他们得了好处自然把活干的漂漂亮亮,但也不能太敬,不然他们就蹬鼻子上脸,你得把握好这个度。”

  “我已经做了呀,客客气气,他们要什么就给。”林屿没觉得自己少做了什么。

  “他们呐,都在附近接活,就靠着口碑一传十十传百,所以你得跟他们聊天,拉家常,这才显得亲热,显得重视,光送东西还不够。”三叔细细的传授秘诀,告诉他要怎么聊天,怎么跟套话。

  林屿平时很少跟年龄居长的人打交道,听完三叔的多年经验大有所获。他以前也没装修过房子,少不得要把心得一一记下。

  三叔升起一点小得意,嘿嘿,侄子在赚钱上脑子厉害,但要说起处事来,还是嫩了点,不过孩子还小,慢慢教。

  “我跟你讲,你还别不信。以前有个木匠,专门给人家定做衣柜,大床,还有窗户的,手艺好得很,有户人家就请他把家里的窗户全换了,他们是做一天算一天的工钱,最后就多出一个半天来。那家的男主人就说把半天的工钱抹了,总共也没忙活几个时辰嘛。木匠一声没吭,把窗户装好,拿了工钱就走。男主人还得意省下了半天的工钱。”

  “谁知道,那些窗户平时用着好好的,一到刮风下雨天,就呼呼叫,比哨子还响亮,扰的人根本睡不好,你想想下雨刮风能占一年的多少天!那日子怎么过的下去!”三叔啧啧称奇。

  “那一家人过的苦不堪言,时常被惊吓,后来就有明眼人指出来,怕不是得罪了当初的木匠?所以才在装窗户的时候留一手?那家主人思来想去,觉得八成是这个原因,带了重礼登门道歉,苦苦哀求一番,那木匠才终于重新上门,在每一扇窗户上一拍,就这么一拍啊,所有的窗户都好好的,再也不响了。所以我才说,你别故意得罪那些手艺人。”三叔再次强调。

  林屿: ......

  他怎么感觉听了一肚子的民间怪奇故事?

  但三叔心思是好的,林屿也听过装修公司往床底下倒建渣的故事,谢过他之后,再三保证自己一定会照办。

  毕竟要住几十年的房子,哪能不上心呢?

  就算地基那里再吵闹,林屿也坚持每天去晃悠一圈,跟陈工拉拉家常,闲聊几句。等两人熟了,陈工还是没能按捺住好奇心,问他院子为什么要这么修。

  陈工以前也修过那么多院子,就没见过比林屿要求更多的!但凭陈工的经验又觉得,好像真的实用?

  “在这里挖排水沟,是为了预防夏天的雨水排不出去,地面太滑会摔人。澡房也要挨着排水沟,方便。”

  “地砖上面要撒一层石灰,是为了除虫隔湿,也是为了防止蛇虫进家门。”

  “还有那个窗户,推开既能透光也能透风,加上一层细纱布是为了放蚊虫。库房这么设计是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一层层的累起来能放的更多...”

  林屿看到什么就说两句,听得陈工不住点头,大开眼界。虽然乍一听好像很多事,但其实都有用处。尤其是那个炕!陈工以前日子过得苦,大冬天的连件棉衣都穿不上,所以他最害怕冷,一到冬天在家里点了三四个炭盆,有次忘了开窗,还差点被碳气熏死过去,幸好当时被家人及时发现,才留了一条命。

  从此到了冬天,陈工只能点一个炭盆,在家盖上好几层被子,要么压的不透气,要么就冷。

  他听到林屿说炕的构造,透过构造图很快就弄懂这东西怎么搭,其实也就是修个床出来,联通烟囱,消耗的柴火跟点炭盆差不多。

  “保暖效果好吗?”陈工心痒难耐。

  “我也是第一次修,只能等出成品才知道,但如果做得好,应该没问题,待在屋里盖一层薄被就行。”林屿耐心的说,他一共修了四个炕,房间里三个,以及书房里一个。如果冬天到了,五个人就尽量待在一块,这样也省柴。

  “那个那个林小哥,老汉生来怕冷,能不能,能不能...”陈工扭扭捏捏的,想给自己修一个。

  林屿一眼就看出他想说什么,如果陈工只给自己修一个,林屿倒是不介意。

  “陈工自己修一个倒是无所谓,但是...”他还没说完,陈工一口气答应下来,“当然当然!老汉干这活半辈子,信誉度是相当高,不然别家也不敢找我了。”

  陈工得了允许,自己明白占了便宜,干起活来更加卖力,卖力跟正常干活区别当然很大,边边角角小细节都很到位,林屿也看得出来,跟陈工每日碰面时都是亲亲热热的。

  墙壁一天比一天垒的高,也开始有了院子的雏形,似模似样的。

  而林屿除了把精力放在院子里,还有就是储存过冬的物资,不仅仅是过冬的,等到新院子落成他还要宴请乔迁喜宴,差不多半个村的人都要来。

  菜色不用太好,但一定要管够。

  这个冬天可比去年的冬天好过多了,去年家里没什么银子还多添了好几张嘴,买东西都要省吃俭用的,现在可就不用了,虽然修新院花了一大笔钱,可每月还有固定的进账,空空的荷包早晚会鼓起来。

  林屿依旧去了山上,把之前栽种的木耳跟蘑菇采下来晒干,足足有三百斤。如果明年继续种,说不定这个数量还能翻倍。

  林屿把这些东西都收拾干净,给亲近的人家分了些,让他们留着冬天吃,除此之外还有菜干以及咸鱼干等等,先一一准备起来。

  也正好是这个时候,财聚钱庄的蔡夫人递了一张拜帖过来,邀请林屿去州城逛一圈,检查检查现在银票发行之后的情况。

  银票的合约是六月正热签的,现在已经到了十月,筹备工作是终于做完了,蔡夫人已经针对钱庄老客户试用了一圈,现在要正式面对群体客户,也是为了查漏补缺,所以才让林屿过去瞧一瞧。

  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林屿很有兴趣,而且州城他也老长时间没去,天天逛长兴县,地皮都被他踩熟了。

  具体拜帖上的日子还有大半月,还能顺便买点年货。

  林屿想了想,就问四个孩子要不要跟着去一趟,反正来都来了,只当出去玩一圈。

  理所当然全票通过。

  他们四个叽叽喳喳的讨论起州城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什么点心玩具了,还有书斋或者酒楼,以前天天听着旁人念叨,现在还有点怀念。

  希希还说要去跟胡婆婆请假,会有好几天不能去上课,林屿突然想到一事,“唉,不如让胡婆婆一起去吧!”

  他振振有词的:“绣红现在做绢花的速度也挺快的,攒下来的绢花越来越多,而咱们长兴县的销量其实在慢慢降低,市场饱和了,这种时候就该换地图嘛。”正好去州城瞧一瞧有没有市场。

  “胡婆婆会去吗?”楚楚疑惑。

  “这有什么不会的?反正问了再说。”赚钱的路上永无止境。

  胡婆婆考虑了半天,当然答应了,既然她要去查探绢花的市场,林屿就一起问了春霞姐还有青山哥,要去他们就一起去。

  作者有话说:

  木匠的故事是之前看过的一个故事魔改的,具体来自哪里已经忘了。原本的故事是木匠给人造木床,然后一坐就响,等主人家道歉后添了小零件就不响了。

  真神奇。

  但是装修一定要多留心眼啊。

第四十一章

  春霞姐一听要去州城逛逛见识见识, 立刻就拿定主意,还带着挂面样品一起去。反而是三叔家的三个堂兄,犹犹豫豫的不太想去。毕竟长兴县这么大的市场已经足够他们发挥, 赚的钱也够用。

  最后被三叔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逼着他们去。三兄弟推来推去,最后去的是老三林青树。

  “小屿你放心,房子的事情我帮你盯着, 一定好好的, 带着个扶不上墙的出去见识见识。”三叔的口吻里充满了恨铁不成钢。路都铺脚下还不肯走,不是烂泥是什么。

  林屿汗, 有人喜欢舒适区,有人喜欢闯荡,不能一概而论吧?

  “反正必须去!”三叔动用了大家长的权威,不由分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