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科举路 第64章

作者:无根的蓬莱 标签: 重生 升级流 穿越重生

  一路跟着时晗雪南下的陈婉婷也在心中将时晗雪的话语细细思量,心中激烈的斗争着,认真的想着自己一生到底该做怎样的选择。

  离开江南之后,他们便弃船登车,因为从江南到西南省没有水路了。他们一路乘车往西走,尽量选择一条能多经过灵毓女学分院的道路。

  离京之后四个月,他们一行人才最终抵达了西南省的省城。

  他们刚到省城,进了城门之后,周巡抚大人派的人就到了。

  那个领路的仆役在门口笑眯眯的对季兴邦磕了个头,迎接新的布政使季大人。同时说明他家周巡抚周老爷已经让他在城门口等了小半个月了,估摸着季大人就是这个时间段会到达省城的。

  季兴邦也对那个仆役释放了善意,给了他厚厚的一封打赏银子。然后顺从着他的指引,带着家人住进了省城的布政使衙门后宅。

  第二日,周大人便差遣门子送来了赴宴的邀请函,邀请季兴邦三日后携夫人孩子一同到他家赴宴。季兴邦自然是欣然应允了。

  等到赴宴那天,季兴邦、时晗雪带着两个孩子穿戴一新,去周行府家中赴宴。

  自然也带来了一路上就早已准备好的给周巡抚大人的见面礼。下官拜见上官,不带点重礼说不过去呀。

  在宴席上,周大人一直笑眯眯的与季兴邦各种交谈,很是亲切。季兴邦也散去浑身的傲气,非常谦逊的对待周大人。

  周夫人比时晗雪大不少,但是也很有才华。她非常欣赏时晗雪这个曾经考起过女状元的人,与她有很多谈资。

  同时周夫人的两个儿子已经大了,都考中了科举外放在其他地方做官,仅有的一个女儿也已经出嫁了,膝下没有任何儿女或者是孙辈在身边。

  她对于时晗雪带来的玉雪可爱的男孩,女孩也非常的喜爱。甚至让后厨多添了一些孩子们喜欢吃的菜和糕点,还给两个孩子送了价值不菲的见面礼。

  时晗雪在心中想着,可能是周夫人见他们夫妻二人给的见面礼比较重,所以才加厚了一些周大人和周夫人给孩子们的见面礼,算是礼尚往来,说明周家不想占自己家的便宜。

  大家其乐融融,一顿饭可谓是宾主尽欢。

  回到家中之后,季兴邦有些欣慰的对自己的妻子时晗雪说到:“周大人是一个热情的、好相处的人,日后我在西南省府做布政使应该不会太被他掣肘。”

  周大人那边在家中也对自己的妻子说:“季兴邦不是个狂妄傲气的人,我在离开西南府之前,应该不至于会被他架空。”

第131章 理念冲突

  季兴邦与周巡抚大人二人都对对方彼此心存善意, 对对方的第一印象非常的好,之后在衙门里工作交接的时候也非常的愉快。

  季兴邦主要是待在他的布政使衙门里面,问清楚布政使大人所管理的是哪几个方向以及哪几个项目, 在自己所有权管辖的这一亩三分地里面好好的做事情。

  他绝不会不去做任何挑战周巡抚权威的事情, 也不逼迫自己手下的官吏们进行任何的政治站队或者是政治倾轧活动。

  布政使衙门里的属官们迎来了季兴邦这样一个好伺候的上官之后, 纷纷都松了一口气, 觉得自己这五年来应该会过得比较舒心。

  这个上司不变着法的折腾大家,也不逞官威磋磨大家,还不会逼迫大家给他送礼,真的挺好的。

  老实说西南省这个地方, 在大景朝都属于偏远不毛之地,这里面的官位都不怎么有油水,底层的官员胥吏们收入不算很丰厚。他们是送不起重礼的那种人,也没有什么往上爬的心思,只求得过且过, 混个温饱而已。

  能被流放到这种地方做官的人, 一般是没有什么家族势力运作,在京城也没有什么人脉的底层人士。

  他们当然也与季兴邦没有什么利益冲突, 不会故意要出什么幺蛾子硬要给新上任的上官季兴邦什么一个下马威, 挑战他的权威。

  因此上下级官吏之间也算交接愉快, 大家能够很好的和平相处。

  季兴杰这个布政使大人是农事官出身, 也知道西南省这个地方农业还可以,但是基本上没有其他重大的商业活动等等,因此他上任之后主推的就是农业生产。

  他将自己做农事官以及临汾府君之后,朝廷邸报发下来发明或者改良的新式农具的图样全部收集起来, 在西南省城召集了一批工匠制作出来。

  同时也从布政使衙门里拿一笔银子, 让属下的人到邻省去购买现成的这些新式农具, 免费发放给治下的农民们进行试用,帮助大家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生活。

  他这本是一片好意,但是却也很难推广,受到了一些阻力。

  主要是西南省这边除了汉族之外,还有好几个不同民族的少数民族,被其他人统称为西南夷。

  这些西南夷虽然都被称为西南夷,但是每一个民族之间信仰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服饰不同,语言文化不同,彼此之间也有制约有合作。

  但是在面对汉族的时候,他们也会联合起来抵制一些税收政策,或者是各种制度、工具的推广。

  因此季兴邦在西南省刚开始推广新农具的时候,并不能像以前一般能够很好的与治下的百姓们好好的交流,待见到成效之后再将这些东西迅速的推广开。

  在他要求治下的府君、县令、农事官们推行这些新农具的时候,大家都是面露难色。

  有些官吏甚至直截了当地跟他回报说,在汉人聚集的区域里推广这些东西还能稍微靠谱点儿,有点儿成效。但是要在西南夷聚居的区域里面推广这些新农具,简直是白日做梦。

  季兴邦于是还想以之前那一招为主,先在省城周边的农庄里挑了一些比较诚恳的汉人庄子,免费给他们发放新农具。

  例如给他们修建了自动水车,配备了曲辕犁以及三脚耧车等等,农业生产力的提升肉眼可见。

  同时派人请其他地方的里长、庄户来实地参观,看到新农具的实际效果,这样他们才有回去自己推广的动力,而不是被官府衙门的政策逼迫着不得不动弹一下。

  自己主动想要替换新农具去推广的效果,与被官府逼迫着威压着不得不改变农具的效果显然会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让他失望的是,汉人聚居地的里长和庄户们还能听话一些。多多少少有人愿意免费到省城来看一看,学一学,回去自发的推广一下新农具,多少还是有一些效果的。

  但是西南夷的那些人连叫都叫不动,根本不愿意离开自己族人聚居地到省城来,便是免费给他们包了来回的路费都不愿意来,更别提让他们看到效果之后回去推广新农具了。

  因此新农具在西南一那边推广的成效是零。

  于是季兴邦不得不找到了周巡抚,问他一下这件事情的解决方法。

  没有想到周巡抚给他的答案让他几乎惊掉了下巴——朝廷对西南省的大政方针是稳定就好,可以牺牲一切的经济发展。

  言下之意便是说——西南夷那边不愿意改进生产力,改变新的农业工具也不用管他们,甚至对于大景朝而言,这还是一件好事。

  他们穷就让他们继续穷死在那里好了,正好他们还没有钱去买铁器制造兵器,只要他们不犯上作乱,好好的仍然做大景朝的顺民就可以了,其他的不要多事。

  季兴邦对此非常不解。他对周巡抚说到:“周大人,您是饱识之士,应该明白孟子说那一句著名的论断‘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报之。君以草芥待我,我以仇寇报之。(注①)’。

  若是我们大景朝想要真正收服这些西南夷的心,自然要将他们与治下的汉民同等对待,同样视做我们大景朝的百姓,而不是如此这般区别对待,万般提防他们。

  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如此提防他们,他们难道会看不出来吗?这样的话他们又怎会真心信任我们,真心归附大景朝,把自己当做大景朝的百姓。”

  周大人皱眉,他觉得季兴邦这个人其他的都好,为人也比较谦逊,就是有些年轻人的异想天开,做事情想得太天真,没有预估到事情的难度。

  他对季兴邦说道:“可是现在我们治下这些西南夷的人中,便是通汉话的都没有几个,我们与他们之间的交流都很困难,只要两边不起什么误会和冲突,相安无事,就已经是大幸了,还能谈什么其他。”

  季兴邦说道:“周大人,我们可以加大招收西南夷学生入学的比例,让他们从小就学习汉文化,识汉字。日后也就能比较好与他们沟通了。

  同时也可以给他们画一个大饼,日后在我们的西南省科举可管控的范围之内,录取一定比例的西南夷族人作为童生、秀才和举人,并向朝廷上奏给他们做官,让他们有机会管理汉地,与汉人通婚。

  同时我们还可以聘请他们那些懂汉话的族人来给我们教西南夷的语言和文字,这样的话,日后也有汉族的官员能够派到西南夷的地盘去做官。双方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周巡抚闻言却是大皱其眉,他说道:“季大人,你还年轻,不知道什么是开启民智的重大作用。要不然古代的圣贤也不会留给我们这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就是说,管理老百姓最好只让他们知道我们让他们做什么,而不要让他们懂得太多的知识文化,有太高深的文化水平,明白太多的道理,这样的话会不好管理。

  真正好管理的是‘愚民’。

  在我治下,现在汉人与西南夷相处甚好,没有任何的矛盾冲突,大家互相之间井水不犯河水,我觉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若是贸然改变教育方式和科举方式,让他们懂了很多文化知识,有了参政的权利,会不会如同放出一头笼中的猛兽一般,使得西南夷日后更加不好管理。

  我不希望西南省日后变得乱糟糟的一片,没有了如今的安稳。

  所以一切政策在我在位的时候,还是如原样一般为好,我不同意做任何的改革。”

  季兴邦闻言很是失望,他虽然是西南省的布政史,有督察学政的权利,但是他并没有权力确定西南省这边的科举增加西南夷族人录取比例的权利,最多只能让西南夷和汉人有同样参加考试的权利。

  以西南夷族人现在的汉化水平,他们若是派人去与其他汉族人竞争童生考试,绝对一个也考不上。

  不仅说也是白说,更会打击他们的学习和考试的积极性,说不定还会让他们觉得汉人的考试不公平,竟然一个西南夷人也不录用,变得仇视汉人,起到反效果。

  季兴邦只能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做一些事情。

  比如说他以布政使的名义让各县的县学每年至少招收三个西南夷人的学生,以官府的财政供养他们继续学习,每半年将他们送到省城来,季兴邦会亲自考教这些西南夷族人的学问。

  同时,季兴邦还在省城当中寻找了一些懂汉话,来谋生的西南夷人,主要是百夷族、景东族,崩山族三族的人来做老师,教大家这三族的语言文字,他不仅自己学,他的妻子时晗雪学,他的一双儿女学,同时还免费开放给属官和省城的平民子弟、女孩儿们学。

  这三夷与汉族的聚居地离得比较近,汉化程度稍微深一些,算是比较亲近汉人的三支西南夷族人。

  季兴邦准备先学这三族的语言文字,争取日后能亲自与他们交流。

  能交流是之后进行一切文化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基础。

  周巡抚大人自然知道季兴邦布政使的这一系列操作。

  不过这些在他看来都是异想天开,都是小打小闹,不会影响他西南省稳定的大局,他也即将离开西南省回京赴任,便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阻止季兴邦的这些活动。

  作者有话说:

  注①该句出自《孟子·离娄下》,本文有化用。

第132章 学新知识

  现在季兴邦的大儿子季昀霆十岁, 女儿季昀舒七岁,二人都已经开蒙了。

  他们二人从小跟着父母,更多的是辗转多地, 主要算是待在京城和山北省临汾府两地, 但是所去的地方偶尔也会加上山北省长治府魏县西甲村, 以及与父母游历等等。

  因为一直在旅途当中, 所以他们二人基本上只是被父亲季兴邦,以及母亲时晗雪二人教导,并未正式送入蒙学之中启蒙,也未给他们正式聘请师傅。

  不过季兴邦和时晗雪二人乃是夺得男女两个状元的人, 教教自己的儿女、给他们启蒙自然不在话下。

  这夫妻俩还是很看重子女的教育的,日间便是再忙再累,晚上也都会陪孩子,好好教育他们。

  时晗雪更是做一个好母亲,白日里去书院念书时也会将两个孩子一同带去。

  孩子们一直在书院当中与其他人相处, 也算是时时沐浴在书香之中, 念书识字不愁,还比同龄的小孩懂得更多一些。

  只是这次到了西南省省城之后, 因为要学其他西南夷语言的原因, 季兴邦、时晗雪这对父母带了好多其他的大人、小孩一起与他们做同学, 一起学习知识, 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

  在班里,他们兄妹两人好好的学习,好好地表现,想让父母知道他们兄妹俩的能耐。

  不知道是因为小孩子真的是很聪明的原因, 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也确实是季昀霆、季昀舒这样的小孩子学起西南夷的语言来说更快。

  可能是因为季昀霆和季昀舒兄妹俩有一对百夷族小兄妹做朋友的原因, 他们学习百夷族的语言来尤其的快。

  究其原因,主要是那一对请来的教百夷族语言的夫妇带着一双十多岁的儿女,因为也仰慕汉文化,便也求了季兴邦让他们的儿女们一同在学堂里和大家学习汉族的语言文字。

  季兴邦对于其他民族仰慕汉文化,将要学习汉字、汉语自然是很支持的。

  于是他除了支付给这对夫妇教授知识的束脩之外,也同意让他们的一双儿女做了大家的同学,一同学习汉文化的知识,以及其他两种民族的语言。

  对于教授另外两种语言的西南夷老师,季兴邦也给了他们同样的待遇,让他们可以将自己的孩子或者侄子侄女送来这里一块儿念书,学习汉文化。

  但是其他两个西南夷的老师心中还有些犹豫这么做是不是好的,没有第一时间将自己的孩子或者子侄带到季兴邦所开办的学堂里来。

  还是更亲近汉族的百夷族夫妇俩先将他们家的两个孩子带来一同上学。

  这两个百夷族的孩子男的叫做小岩,女的叫做小月。季昀霆和季昀舒很快就和这对百夷族的小兄妹们混熟了,时常在一块玩耍。

  一段时日之后,景东族和崩山族的两位老师看到孩子们在这个学堂念书的效果比起在其他学堂要好,才知道季兴邦所给他们的这个待遇不是一种束缚,没有半点儿为难他们的意思,反而是一种福利时,才忙不迭的把家中的孩子也送到学堂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