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科举路 第67章

作者:无根的蓬莱 标签: 重生 升级流 穿越重生

  各族人民都过上好日子,让我这个不开眼的老古董见识见识你这个年轻人的能力。”

  季兴邦闻言赶紧谦虚地说:“不敢、不敢。周大人,我当时那些建议确实有些轻率,有周大人您那么老成持重,思虑周全,现在想来还是有些可笑的。

  这两年来我沉下心,在西南省好好生活了,也好好的学习了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与他们进行了更多的交流。

  其实现在我的想法与当初有了很大的不同,这都要归功于周大人您的教导。

  若是当初没有您把持方向,任由我胡闹的话,说不得西南省就没有现在这样稳定的大好局面了。

  周大人您帮着皇上稳定西南省这么长时间,真是劳苦功高,谁也越不过您去。

  不管日后继任西南省巡抚的人是谁,不管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都是您在西南省这么多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若是没有周巡抚大人您的付出和辛劳,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不可能实现的空中楼阁。”

  周巡抚大人闻言之后也谦虚了几句,但其实心里还是很受用的。

  他对着季兴邦虽然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如果季兴邦真的顺着他的话风说下去,说他这里不对那里不对,他恐怕也会带着一肚子气离开。

  相反,像现在这样,季兴邦高度肯定了他在西南省的作为,让他走得开开心心的。

  只能说季兴邦这些年来真的成长了,很会说话。

第135章 接受自己

  季兴邦带着女儿季昀舒回到京城以后, 大家一家团圆,自然非常欢喜。

  可是对于家长来说自然也少不了考较功课之类的环节。

  季兴邦想要知道儿子季昀霆在自己离京期间的学习状况,他有没有偷懒, 他有没有学坏等等。

  虽然妻子时晗雪一直都带着儿子认真的念书, 也管教儿子。但是他这个做父亲的心里总担心儿子这个年纪起了什么叛逆的心思, 若是儿子明面一套, 背面一套,骗了妻子,怎么办呢?

  时晗雪自然也想考教一下女儿季昀舒。她担心季兴邦在西南省省城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教女儿念书。

  女儿读的那个班里面教西南夷语的重要性更胜过于教汉学, 担心女儿学习进度被落下,等日后既新班带他回京的时候,已经成了个不学无术的孩子,考不上女坤士了。

  夫妻俩互相之间这么一考教之后,彼此都很满意。均觉得儿子或者女儿的学习进度优于自己原先所设想的, 可见在分离的这一年当中, 对方花了多么大的心思教育孩子。孩子们又有多么努力。

  但是其中最受震撼的要数季昀霆了。

  以前他就知道自己的妹妹聪明,但是妹妹一直年纪比他小, 学习进度比他慢, 懂得比他少, 所以他也不太经常把自己和妹妹相比较。

  可是在兄妹俩分离的这一年当中, 两人都憋着劲认真努力的念书了,不像之前一般天天想着玩,这样一来差距就凸显出来了。

  他季昀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一年的进步也有限。学习成绩还是没有追上比他年纪稍大一些的季绍楠和杨志雄。

  但他当时也觉得没有什么, 反正这两个堂兄/表兄在京城学习的时间比他长, 接受大堂伯季兴杰教导的时间也比他长, 他很没有什么危机感。

  他只觉得自己只要保持现在的进度慢慢追赶变好了,三年之后的考试当中说不得能够超过表兄杨志雄,但对于比他大太多的季绍楠就难以放言能超过了。

  可是如今再看看妹妹的学习进度,她却觉得汗颜不已。

  妹妹现在才八岁,可是她现在的汉学水平却已经达到了自己去年十岁的水平。

  同时妹妹的西南夷语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远超过现在的自己。

  也就是说,妹妹这一年跟着父亲远在西南省的省城念书,不但在汉学方面的进度突飞猛进,在西南夷语方面也完全没有落下。

  按照妹妹现在的这个进度来说,等到明年再见面的时候,她绝对会在汉学和西南夷语两方面都碾压现在的自己,自己这个哥哥岂不是太丢脸太没用了?

  同时季昀霆心中还有一些沮丧,去年父母谈全家是否分离的时候,他还没有太大的感触,只觉得自己能留在京城念书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经过了一年的骨肉分离之后,他才明白分离之痛。

  他有些时候也怨自己,若是自己之前在念书一途上就非常的上心,能有妹妹现在的这个学习进度和效果,全家人竟然就不用像现在一样长期分隔两地了。

  于是季昀霆便收了好些玩的心思,对于念书一途上心了很多,在家之中也多了时间挑灯夜读,沉浸下来读书。

  可是他这样的做法却引得自己的妹妹季昀舒很不满意,她觉得自己难得回京城来,哥哥不应该再花这么多的时间看书,而应该随时带着自己多玩。

  小姑娘季昀舒一状就告到了父母亲大人那里,季兴邦和时晗雪夫妻二人很重视这个事情。

  他们二人都觉得儿子季昀霆之前在京城当中都不是那种卖了命运念书的人,为何现在会有这样的改变?自然是心中有了什么他们不知道的变化。

  季兴邦这个做父亲的自然拉了自己的儿子秉烛夜谈,细细的问他想法。

  季昀霆也沮丧地向季兴邦说了自己的困惑。

  季兴邦闻言一愣,有些无奈地安慰自己的儿子道:“昀霆,有时候真是时也,命也。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实在是再正确不过的了。

  你大堂伯季兴杰当年考中了探花,我虽然在三年之后考中了状元,但是我却从来不敢自诩自己的学问胜过了他,你明白吗?

  科举考试每年的对手都不一样,每年的主考官也不一样。不是同一届的人根本不能互相比较学问。

  且为父当年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里面,携了前面“五元”之势,最后能中状元还有皇上其他的一些考量在其中。

  所以昀霆,你学习主要是要学到自己的文化知识到手,保证自己有高水平,保证自己有能考中进士的能力。

  但是具体你是能中一甲还是二甲?甚至当年运气不好,只中了一个三甲,也都是命。

  你无需这么拼命,因为名次,因为学习而错过很多很美好的东西。你可以在过年这几天好好带着妹妹游玩,和妹妹培养一下感情,之后再好好的学习。

  况且你也不应当看低了你妹妹,不要觉得自己非得压了妹妹一头,才能算一个好哥哥,觉得男子理所应当压过女人。

  你母亲当年考中女坤元是在我中状元的前一届,她当年的考题是你大堂伯考的那一套。我知道她答题答得很好,远超当时其他女子的水平。

  虽然很多男子看不起你母亲的女坤元,觉得女子的坤元没有什么含金量,还是男子的状元更有含金量,但我却从来不这么认为。

  我知道你母亲的冰雪聪明,知道她的天赋比我更好,若是我和她能够下场一同考试,鹿死谁手也未可知。

  所以不要因为觉得妹妹天赋比你好,学习比你轻松就有很大的压力。你要接受这个事实。

  现在有妹妹这样的天才挡在你面前是小事,日后你通过不断的科举考试还会发现很多的天才,人啊,要接受自己的平凡。”

  季兴邦对儿子说的全都是自己的肺腑之言,他一直觉得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走了狗屎运。

  论只真实的能力和水平,自己不一定能比得上大堂兄弟季兴杰以及妻子时晗雪。

  季昀霆闻言大受震撼,在他心中一直都觉得自己的父亲季兴邦是最厉害的那个人。

  他在科举当中不但考得了状元,更是千载难逢的“六元及第”,几乎已经达到了一个读书人在科举一图上能达到的顶峰。

  很多人对父亲都艳羡不已,觉得父亲是绝世的天才。

  可是今日里自己却听到了什么?父亲告诉自己他的真实想法,原来他竟然觉得自己获得了这么多,都只是靠运气而已,若是论真实能力不一定比得过大堂伯季兴杰和母亲时晗雪。

  季昀霆完全不同意自己父亲季兴邦的这个看法,父亲若是只考中一个府试的案首,或者只考中一个解元之后,在某些考试的时候遭遇失败,那这个道理还能说得通。

  父亲的科举考试的成绩一直那么稳定,每次考试都得了第一名,这难道能是运气能说得过去的吗?肯定是因为父亲真实实力的原因呀。

  可是父亲在自己已经这么强的情况下,心中还深深的不把自己当成天才,而把自己当成一个平凡人,把大堂伯和母亲看得这么高,随时抱着谦虚、追赶的态度进行学习。

  以前老师常常对自己说“满招损,谦受益”。自己当时并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现在看了父亲这个活生生的例子,自己仿佛真正地明白了这句话。

  是啊,自己要接受自己的平凡,不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上,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的成绩就该碾压其他的堂兄/表兄和妹妹。

  而是要抱着追赶、谦虚的态度,不断的学习,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季昀霆点头向季兴邦表示自己懂了。季兴邦觉得很欣慰,却完全不知道自己儿子懂的和自己想表达的简直千差万别,拐了不知道多少个弯,与他想表达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不过这次谈话后父子互相之间倒是挺和谐的,都对自己所表达的或者自己所领悟的非常满意,父慈子孝。

  时晗雪这边也对女儿季昀舒的“偏科”十分的挠头。季昀舒现在懂汉学,懂西南夷语,若她是个男子,这一生便不用发愁了,只要用心考考科举,日后前程也不会差,自己再给她把把关,找个不做妖的妻子,家庭幸福也指日可待。

  可她偏偏是个女子啊!

  她跟随父亲季兴邦在西南省省城念书,周围交往的都是一些大大咧咧的西南夷各族女孩子,互相之间都是没有心眼的,只在一块疯玩、傻玩,完全没有勾心斗角的举动,她缺了作为女子很重要的一课。

  导致了现在她与在京城的其他闺秀相交往格格不入,她不理解其他人的小心思,完全不能融入进闺秀圈里去,时晗雪心中觉得很焦急。

  当年时晗雪作为家庭里的庶女,年纪小小的时候就在嫡母手下讨生活。年纪稍大一点之后便被嫡母打发了,与姨娘哥哥一同到乡下待了许多年,她自己的心思是不少的。

  可是自己的女儿季昀舒生活得很幸福,家中没有嫡庶之争,同辈堂、表姐妹们因为离得远交往不够多,也没有打压她,她没有因此心中难过。

  甚至都没有同龄的小伙伴给她会心一击,让她明白什么叫女子的愁苦?这样的她要什么时候才能长出来心眼呢?

  不行,这个问题得与丈夫好好谈谈!

  作者有话说:

第136章 闻风而动

  时晗雪找到了季兴邦, 和他说了自己的忧虑:“兴邦,女孩子和男孩子终究是不同的,咱们家昀舒现在文化水平没什么问题, 但是在与人相处方面却落下了很多, 一点心眼也没有, 日后完全无法生存。

  我想着, 要不这次过年之后便让昀舒留在京城和我们在一起,夫君你独自回西南省省城,你觉得如何?

  不然我怕日后咱们昀舒过于特立独行了,过得不如意。”

  季兴邦闻言皱眉思虑了一番, 最后还是对时晗雪说道:“夫人,昀舒是个很有想法的孩子,要不然我们把她叫来问问她自己的意见吧。”

  夫妇俩把女儿季昀舒叫到身边,旁敲侧击地问了问她的想法,想知道她过年之后是想留在京城陪母亲和哥哥呢, 还是继续随着父亲一起去西南?

  季昀舒几乎没有怎么犹豫的便选择了和季兴邦一同继续去西南省省城。

  之后夫妻俩没有再当着她的面讨论, 而是将她支开后夫妻俩再次讨论这件事情。

  季兴邦的意思是要支持女儿的想法,继续带着季昀舒去西南省省城生活。

  时晗雪一愣, 对季兴邦说道:“可是昀舒还小, 她怎么能知道如何选择对自己的人生才是有利的呢?咱们做父母的得帮她把把关呐。”

  她心底还是不赞同这个想法, 觉得女儿目前的性子太过跳脱, 日后难免会吃亏,需要在自己身边好好学学,长长心眼。

  季兴邦笑着摇头说道:“夫人你不用过于担心,如果你觉得咱们昀舒还小, 那不正说明她还有很多时间可以接受你的教育吗?

  咱家孩子这么聪明, 先让她快活几年呗, 日后等我和她从西南回来了,你再好好教她人情世故方面的问题。

  咱俩这么聪明,孩子也差不到哪儿去。学个一两年也足够她应付其他人了。

  再说了,想在人情世故方面占优势也不光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若是咱们两个做父母的能做的很好,为孩子们打下一片天地,然后他们在与小伙伴们相处的时候,自然便能松快很多,不用处处巴结或者处处受制肘,想做什么便做什么。”

  时晗雪见说不过丈夫只能一叹。可是转念一想——丈夫这么不愿意女儿留在京城,可能也是怕他一个人在西南省觉得孤苦吧。

  现在这样好歹还有女儿在身边陪着他,好歹有个亲人。可若是女儿也被自己留在京城,他一个人怕是更显得孤苦伶仃了。

  丈夫说的也对,各种礼仪规范什么的都是规范大臣的儿女、小官的儿女,百姓的儿女的。

  若父母能像皇上或者某个王爷那么厉害,生下来的公主郡主他们的哪个不是横着走,想干什么便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