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科举路 第70章

作者:无根的蓬莱 标签: 重生 升级流 穿越重生

  因为他如果是这么做了的话,会导致西南夷的进士与其他汉族进士的文化水平差距太大,一定会引起汉族学子们的集体反对,引起更大的矛盾,说不得便会动摇了国本。

  二来,男子在科举中中了贡士和进士之后,所获得的政治权利更大,好处更多。

  不久之前皇上才刚刚给了西南夷的男子们考中秀才和举人的希望,让他们大大提升了中秀才的比例,同时也提供了中举人的可能。

  而作为一个合格的上位者,好处也是需要一点一点往外抛的,不能将所有的好处全一次抛清楚了,这样日后便没有其他的东西能拿出来吸引西南夷各族人继续好好的念科举了。

  所以皇上觉得目前一定不能放开西南夷男子中贡士和进士的比例,他需要慢慢的观察,等到三年或者六年之后,再看看西南夷学子们水平提升的情况以及当时的政局情况。

  若是条件成熟,也不排除可以给西南夷的男子一些贡士或者进士名额的可能性。

  有了皇上和皇后娘娘的支持,有了外放的女官们开办大景女学以及灵毓女学山长陈婉婷的支持,在配套的政策都落实了的情况下,整个西南省的改革完全按照季兴邦之前的设想有序的徐徐推进,效果非常的明显。

  等到季兴邦任西南省巡抚满一年的时候,他的三个新政策全部都推行成功了,整个西南省的少数民族教化水平比一年前不知道提升了多少个台阶。

  这个时候他不管想要推行其他什么政策都会比之前容易很多了。远的不说,就说近的与西南夷各族打交道的这件简单的事情来说,都方便了许多。

  以前他想要找到一个懂西南夷语言又懂汉语的翻译是难之又难,自己与某个族长在交流之前还要被逼着先自学那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才能行。

  但是现在他想要找一个翻译却很简单了。百姓们日常的生活当中交往起来也顺畅了很多,起码在贸易等交流当中,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已经很顺畅了,以前那种难表达问题也基本被解决了。

  就这样,季兴邦带着满满的收获的喜悦和女儿季昀舒坐官船回京城去了。他准备和妻子时晗雪以及儿子季昀霆合家团圆一番。

  在外打拼事业虽然很有成就感,但是一家人分隔两地还是让人觉得十分痛苦的。

  然而本想在京城好好陪陪家人的季兴邦却在这个春节假期里忙个不停。

  首先与季家以及时家众人的走亲戚、各种往来是免不了的,毕竟回京过年最重要的也就是处理这些事情了。

  但是其他人情往来方面的应酬,在他担任了正三品的西南省巡抚之后猛然增加了好几倍。

  有些他听都没有听过名字的官员们甚至都打听到他家在哪里,给他送来了礼物,希望可以求见他。

  时晗雪拿不准自己丈夫季兴邦想要做什么,便将这些礼物暂时放在家中,但是并未入库,听侯季兴邦的发落。

  季兴邦很头疼的将这些送礼物的人分门别类,如果是值得交往的,那便借这次机会接过对方的橄榄枝,大家建立起友好的关系来。

  但若是不值得交往的,那么便坚决的退还礼物,他也不怕得罪人。

  作者有话说:

第139章 抱团赴边

  季兴邦带着女儿季昀舒回到京城之后, 他的儿子季昀霆和女儿季昀舒再比赛了一次汉学的成绩。

  幸运的是,这一次的成绩里面昀霆的成绩比季昀舒要好得多。成绩出来之后,季昀霆莫名的松了一口气。

  他觉得自己这一年来的付出还是很有收获的, 起码把妹妹狠狠的甩出去了一大截。

  但是转念却又怎么想怎么觉得有点奇怪--和比自己小三岁的妹妹相比赢了一些而已, 有那么开心吗?

  季绍楠和杨志雄二人这段时间以来在京城之中经常和季昀霆一起相处, 也对他如此在意和妹妹的比试很奇怪。

  这一年来季昀霆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已经完全超越了杨志雄,差点可以与季绍楠相并肩了。

  季兴杰对此很满意,夸奖了季昀霆好几次,同时勉励季绍楠和杨志雄要好好的努力, 争取像季昀霆这般苦学。

  他们都觉得季昀霆学习得这么拼命,他的对手应该会是季绍楠或者是至少比他更高层级的学子,至少应该有秀才的身份了。

  却万万没有想到季昀霆自己心目中的对手竟然会是小他三岁的妹妹季昀舒。

  从那之后,季昀舒的天赋和学习情况也纳入了大家的视野,堂兄堂姐堂弟们发现她确实是非常的聪明, 在念书方面的天赋比所有同辈的男孩子女孩子们都强。

  可惜的是, 季昀舒长期不在京城里面生活,与京城闺秀圈的女子们也不算太熟悉, 大家评比京城第一才女的时候不会把她考虑在内。

  这样的事实惹得她的哥哥季昀霆以及堂兄季绍楠几人很不满, 但是却也无力改变。

  即便他们知道现在所评比出来的京城第一才女的真正实力比不上季昀舒, 但是谁会听他们的话呢?

  由于季兴邦将西南省治理得很好, 有好些人送礼物与他攀了些交情,建立了新联系,算是在官场上短暂的结了个盟。

  但是对于他来说,关系最好的自然还是当初的那几个同窗好友。

  他们既是自己的同窗, 又是科举上的同年, 情分自然不同寻常。

  尤其是时穆宁, 除了上述那几层关系之外,还是他的姻亲,与他的交情更是不一般。

  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几人的仕途发展都没有季兴邦这么好。

  但是他们几个也常常会在一起聚会,一起说说自己做官时候遇到的难处,问问大家该怎么处理。

  也分享一下自己做官以后遇到问题该如何处理的好方法等,总之就是大家交流一下做官的心得体会,一起共同进步。

  在大家听到季兴邦在西南省做一省最高长官巡抚大人,并将西南省经营的如此之好的情况下,所有人都想申请调岗到西南省,到季兴邦手下去做官。

  他们几个经过交流思想都挺同步的,觉得季兴邦的改革是必须的,如此改革的趋势对于大景朝的百姓来说是非常好的,他们也都很赞同。

  他们也希望自己能与好友季兴邦一同经历这种改革,扎扎实实的去做一些事情,日后能给大景朝的百姓们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季兴邦现在也算是一个正三品的官员,在朝廷里也算是有了一些人脉,特别是非常重要的吏部里也有他认识的朋友。

  于是他把自己的这些朋友同僚们的情况告诉了吏部的朋友,带着自己这几个同窗好友与吏部里的那些官员们一同见面认识,并吃肉喝酒加深一下感情,最后也能各自走动走动,希望能将他们调到西南省里去自己的收下去做一省府君。

  正四品的府君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他们可以管理一府所有的事务,甚至包括科举考试等等,一般来说也算是个香馍馍,很难靠说情的关系进去。

  除非是你能拿出足够的利益来交换,或者是给吏部的官员足够的银子。

  对于季兴邦这样骨子里有些清高,不太建议愿意进行利益交换的官员来说,之前人家找你的时候你爱搭不理,现在你去找人家的时候也很难做成事情。

  但是西南省正四品府君的位置除外。

  整个西南省在大家眼里都算是一个不毛之地,那都是犯了错该流放的犯人该去的地方,甚少有人愿意去那里做官。

  便是升官了被派到那个地方去做府军的人都要在吏部找找关系,将自己平调到另外一个地方做官,避开西南省那种蛮夷之地。

  像季兴邦这样直接带人谋求西南省正四平府军位置的情况,实在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而吏部的官员们虽然没得到季兴邦的利益交换,但是收到了他们孝敬的银子。

  虽然数量不多,但那种没人去的地方有人愿意去填坑也好啊,便是他们不送银子吏部的官员们都有点儿想把他们塞到那里去,更何况是收了银子呢?

  这样一来钱多钱少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们也不想因此得罪季兴邦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年轻的正三品的官员。

  谁知道日后自己会不会突然落到季兴邦手下去了呢?现在行个方便抬抬手便让这些人过去吧,不用为了这种小事和季兴邦结仇。

  于是事情进行得很顺利,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实现。

  季兴邦觉得现在在西南省任职着的府君虽然对自己的政令也在执行着,但是有些却执行得不那么好,不论是执行的力度和强度都没有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水平。

  季兴邦早就想趁机换上几个自己人,大家一起到西南省去做大事情,将整个西南省建设得有声有色了。

  更何况现在他的几个朋友们任职的官职微小,都还没有到这个品阶。若是能走走关系,帮他们升一级官职,岂不是两全其美、皆大欢喜?

  走了这些关系之后,季兴邦还去找了找宁王殿下也好好地与他说了这些事,说了自己做官的心路历程、执政方针等等各种情况。

  季兴邦知道以自己和宁王殿下的这种关系,便是想要从宁王殿下这艘船上下来也是不可能的,便只能认命,做到和宁王殿下共同进退了。

  现在的季兴邦也没有觉得宁王殿下能够登上大宝,他只是觉得等到皇上百年之后,宁王王殿下会做一个富贵闲散的王爷,性命无忧。

  到那个时候自己这般跟着他的人就不可能再任西南省巡抚这样一般位高权重的官职了,想再做封疆大吏就是痴人说梦了。

  所以西南省的巡抚一职可能是自己人生当中官职的最高点,权力的最顶点了,所以自己一定要好好经营西南省,不惜一切代价将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最好。

  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这一生当中不留遗憾。

  至于他的其他同伴们,季兴邦也问过他们的真实想法,想知道他们是准备走太子殿下的路子,还是走魏王殿下的路子。

  结果他的朋友们却纷纷对他说,他们这些人都不愿意介入太子殿下和宁王殿下的党争,愿意跟季兴邦一同走宁王殿下的路子呢。

  季兴邦有些纠结,觉得自己现在这样会不会带偏了自己的这些同伴。

  可是他的同伴们都不是很在意,觉得现在上宁王殿下的船也不是一件坏事。

  只要此刻他们能够跟着季兴邦一同去建设西南省就行了,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季兴邦闻言也只能点了点头,他也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这个道理,若是他们错过了现在这种好时机,他们几个同窗畅想的一同在某一个地方好好一块经营的想法,有可能一生都不能实现了。

  季兴邦在和宁王殿下的交往之中说了说自己这几个朋友愿意投效宁王殿下,想走宁王殿下路子的事情。

  宁王殿下对季兴邦很信任,对季兴邦这几个朋友的性格、能力、水平也都很赏识。

  在季兴邦的牵线下见了他的这些朋友,将他们都收入囊中,不像之前对其他官员一样——为了避嫌甚至连面都不愿意见一见。

  对于很好的人才,宁王殿下还是乐于招揽的。

  于是开春过后,时穆宁、曾阳夏、李思齐、闵宏达、时穆瑾五人全都走了吏部的关系,到西南省做正四品的府君了。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升官的。比如说闵宏达和李思齐二人,当时考中了二甲进士,所以升职稍微快一些,现在已经是正四品的官员了,他们去做西南省的一府府君也只能算是平调而已。

  季兴邦他们几个好友携同家人浩浩荡荡的几乎坐满了一整艘官船,端的是声势浩大。

  到了西南省之后,他们五个府君立即走马上任,认真的推行去年季兴邦制定的那些科举和教化百姓的政策。

  同时他们也认真的推广季兴邦新规定的推广新式农具以及其他的利民新政策。

  有着这几个与巡抚季兴邦大人关系莫逆的人当上了府君,西南省其他的府君们顿时有了很大的危机感。

  他们也不得不内卷了起来,赶紧认真的好好推行巡抚大人的政策。免得之前本来有升官的希望,现在却被人抢了先。

  他们当然知道巡抚季兴邦季大人对他那几个带来的新府君军同窗们十分的看好,也会对他们偏心一点。

  但是整个西南省有着那么多个府,五个人完全占不完,他们其他人也还是很有出头的机会的。

  而他们的书写任职经历的权力也都被拿捏在巡抚大人季兴邦的手里。官员们做事情也只能越来越内卷了。

  所有的府君们一同认真地推行季兴邦的惠民政策,一同将整个西南省的民生、科举、教化等水平推到最高点。

  就这样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年。

  这一年里,季兴邦的儿子季昀霆已经到了回乡参加科举的时候了。

  季昀霆便跟着他的堂兄季绍楠以及他的表兄杨志雄,一同从京城千里迢迢的坐船回到了山北省长治府魏县老家去参加科举考试。

  毕竟他们的老家都在魏县,而魏县也不算是一个科举内卷的死亡之组,他们回乡去考试还是挺有利的。

  季绍楠已经考中了秀才,按道理说不用回魏县了,只用在长治府里或者山北省城里等着其他两个弟弟来复试便可。

  但他是一个热心的好哥哥,与他的父亲季兴杰一样,将堂弟表弟们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一样去操心。

  于是他带着两个弟弟一路从京城舟车劳顿地到了魏县,去参加第一场童生试。

  不出所料,季昀霆和杨志雄两人都通过了第一场童生试。于是季绍楠在魏县继续等着二人考第二场,二人又都顺利的通过了。

  第三场府视的时候,季绍楠坐船带着两个弟弟们到了长治府城参加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