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荒不慌,全家大佬种田忙 第18章

作者:悠闲小神 标签: 穿越重生

  人和人之间一旦有过交集,再说抛弃,这良心就总有点过意不去。

  如果从没认识过王大有等人倒还好,可现在人家一口一个徐老弟的喊着,徐大就是心再硬,在有余力的情况下,也做不出弃他们而去的举动。

  只是这样一来,背篓里那几十斤芋头恐怕也撑不了几天。

  只能希望老天爷发发慈悲,早点让他们走到濮阳。

  到了有人的地方,就算是乞讨也比现在好。

  一行人走了一个上午,终于在官道上看到活人。

  可那些人的模样比他们还凄惨,身上瘦得只剩下骨架了,撑着拐杖,一副随时能够倒下的模样。

  在他们眼中,徐月看不到一点生气,全是麻木。之所以不断向前,只是出于身体求生的本能。

  这些人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没有一个单独行动的,瞧见他们这伙人走上来,纷纷转头看过来。

  起先,他们眼神麻木,可紧接着,眼里忽然泛出绿光,盯着徐大背上的背篓,以及徐月几个孩子。

  那眼神,让徐月又想起了毒龙看自己时的那一幕,不像是看人,倒像是在看食物!

  王氏冷眼扫过去,那些人不但没退,反倒有几分跃跃欲试。

  徐大、王大有、王大海三个男人立马把妇女孩童护在中间,徐大那亮晃晃的镰刀闪烁着寒芒,大有这些人敢冲上来,他就一刀把人杀了架势。

  双方边走边暗暗对峙着,直到徐月等人走远,他们没有力气追上来,这才作罢。

  看着前边越来越多的人,徐月忽然觉得遇到活人也不是什么好事。

  不停有衣衫褴褛的灾民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官道上,看方向似乎都是从山阳郡逃过来的灾民。

  偶尔徐月会听到几声乡音,但更多的还是其他地方的口音。

  混入人群中,各种方言混杂,徐大王氏等人已经有点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了。

  一家子也是没想到这各地口音相差居然这么大。

  倒是徐月听懂不少,前世上大学和工作的时候,各地同事都有,加上交通便利,各地人口混居,刨除南边的闽南语和北边的藏蒙语言,其他的方言都还算易懂。

  她听着这边大部分灾民的口音都是河南地区的口音,基本能够听懂七八成。

  就是她不会说。

  她能听懂对方说的话,对方却听不懂她说的话。

  灾民越来越多,抬眼望去,前面、后面,都是人。

  刨除极个别穷凶极恶的之外,大多数灾民都无暇顾及别人,只麻木的顺着人流往前走。

  人多,各种信息汇聚,徐月靠听,得到了很多有用信息。

  比如说东郡叛军已除,太守亲自坐镇,各地通往东郡的道路已经打通。

  又比如,兖州牧向北边邻居冀州求援,冀州牧已派遣兵力南下相助兖州平叛。

  此时,援军应该已经在路上了,不日就会进入山阳郡。

  也就是说,太平日子就快到了。

  只是,平息了红巾军,这天下就真的太平了吗?

  灾民们想得简单,王氏却从中看到了很奇怪的一点。

  兖州大乱,兖州牧不向中央朝廷求援,反倒去找隔壁邻居,这是什么骚操作?

  而且红巾军是从冀州一路扫荡南下而来,冀州既然有这个实力解决红巾军,为什么红巾军在冀州作乱时冀州不直接把红巾军干掉以除后患?

  “幼娘,你怎么看?”王氏偏头问走在自己身后的徐月。

  她觉得这个女儿既然能够认得这边的文字,听得懂这边的方言,那她原来的世界或许跟现在这个时代有点关联。

  徐月还真有这种感觉,之前听隔壁老头讲述天下大势,她就已经觉得这个时代和东汉末期十分相似。

  现在再结合自己这几日混在灾民中打听来的消息,她几乎都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和东汉末期差不多的平行时空。

  眼下兖州和冀州的关系,不就像东汉末期皇权没落,各地有能之士纷纷崛起,上忽悠中央,下暗自拓展地盘时一模一样吗?

  “中央已经管不了地方了。”徐月如是答道。

  王氏点点头,这一点已经很明显,她把徐月抱了起来,示意她继续说。

  徐二娘和徐大也暗暗在旁竖起了耳朵。

  徐月缓缓道:“现在这样的状况,有能力的人都想搏一把,反正大家都乱了。”

  “冀州实力强于兖州,是以兖州牧向冀州借兵,但我想,这兵不会这么容易就借来,兖州牧肯定是支付了让冀州心动的报酬,对方才会过来。”

  “而且,更阴谋论一点,除去今夏大旱山阳郡受灾严重的事,兖州这个地方连接五洲,是天然的交通枢纽,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

  徐月说到这,王氏脑海中纷杂的思绪已经有了清晰的脉络,她接道:

  “所以冀州故意把红巾军赶到兖州来,等着兖州到时候主动上门求它,到时候冀州就可以提出自己想要的条件了。”

  听到这话,徐大啧了一声,莫名有点雀跃,似乎很想一展才华,跟这些阴谋家们玩上一局。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房子、车子、地位、美人,什么都有了!

  徐二娘古怪的瞥了徐大一眼,“阿爹你为何发笑?”

  徐大一摸上扬的嘴角,“有吗?我笑了吗?”

  徐二娘:“当我没问。”

  徐大:“好的。”

  “……”

第27章 抢粥啦

  天气越发闷热,好像要把人蒸熟,亮晃晃的太阳高高挂在空中,努力的散发着光和热,仿佛不知道地上的灾民有多讨厌看到它。

  又是一个大晴天,徐月每天从姊姊怀中睁开眼,心里想的第一件事就是今天会下雨。

  然而,上天根本听不到她的心声,又是一个太阳早早就升起来的大晴天。

  他们已经跟着逃荒大队伍走了三天。

  因为带着王大有等人,食物分出去不少,背篓里现在只剩下三十升水和三十斤芋头。

  所幸这一路走来,路上终于能够看到一点绿,偶尔还会在路边山坳见到一点从山上流下的泉水。

  不然徐大根本解释不了为什么自家背篓里的水那么耐喝。

  只是难民已经从之前的几百达到现在的上万,为了山涧里那一点细弱的水流,徐大和王大有、王大海三个每天都要同人打一架。

  这会儿徐大又觉得人多挺好,不然水都抢不到。

  因为你打水的时候,还得留两个人看着,才能保证不会被偷袭。

  一开始那个讲风度讲优雅的徐大已经完全放开了,撸起衣袖,举起拳头,甚至用牙咬,只要你能想到的攻击方式,他都试了一遍。

  偶尔错手杀一两个人,也成了家常便饭。

  跟着他,王大海和王大有眼里的戾气都重了很多,有时候拳头不好使,直接操起石头就往人头上砸。

  很快,徐大三人组的凶猛就在难民队伍里传开,畏惧于徐大杀人的狠辣,之后兄弟三个采水时也会轻松一些。

  王大有现在已经不喊徐老弟了,都叫徐大哥,王大海更是直呼徐大做老大。

  莫名其妙就收了两个小弟,徐大本人也是蒙的。

  谁能想到,他一开始如此凶狠的目的,也只不过是为了把这两个跟屁虫吓跑罢了。

  没想到弄巧成拙,当了两人大哥。

  依着徐大三人这份威名,徐月这群小孩也没人敢动。

  当然,王氏和徐大郎也不是吃素的,不信你就上前试试,保管给你头都打掉!

  就这样,徐家一行人带着孩子,一路过关斩将,终于等到了希望。

  滚滚尘烟升起,一队人马气势汹汹的从官道上驶来,领头马队高举着一面黑色旗帜,上写着一个“袁”字。

  随后还有多面小旗,上写着“冀”字。

  正是南下平叛的冀州军!

  马队呼啸而来,走在大路上的难民们急忙向两旁退去。

  人群拥挤,不少人摔倒在地,引起短暂的骚乱。

  徐大和王氏拉着自家的小孩默默退到旁边的田埂上。

  很快,身着戎装的士兵紧随马队其后,手持长朔,目不斜视的从灾民中间穿过。

  又一队马队驶来,领头那名将军骑着黑马,身材魁梧,满身都是肃杀之气。

  骚乱的难民们这时突然安静下来,紧接着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哗啦啦跪了一地,口中喊着:

  “大人救救我们吧,大人救救我们吧!”

  求救声一浪高过一浪,徐月身旁的王大有一家双膝一弯,也要跪下来请求当官的大人物为自己做主。

  王大海和邱氏已经顺着人群早早跪下了,望着那黑马上的将军,仿佛他就是救世主,能够带领自己脱离困境。

  这般操作是徐月一家万万没想到的,旁边的人全部跪了下来,一家五口也不想这么突出,只得蹲下。

  反正前面那么多人挡着,也看不出来他们跪不跪。

  只是这些求救声根本没有效果,人家黑马将军忙着要去打仗,哪里有空管这事?

  耽误了行军速度,他八个脑袋都不够砍!

  这时,跟在黑马将军身后的白马小将忽然高声道:

  “东郡太守仁慈,在城外设立粥棚,尔等可到濮阳安定!”

  难民们闻言大喜,连呼太守仁慈,麻木的眼里都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徐月听着这小将的声音似乎年纪不大,抬眼望去,白马小将身着银甲,盔帽下的脸又白又嫩,不像是兵,倒像是富贵人家里娇养的贵公子。

  看模样,不过是十二三的年纪,和前方将军的冷然不同,少年人满怀悲悯,同情的看着她们这些难民。

  长长的行军队伍在官道上拉开,足足走了小半个时辰,这才完全从众人身前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