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荒不慌,全家大佬种田忙 第211章

作者:悠闲小神 标签: 穿越重生

  “还有,院里的孩子该上学的就上学去,下不为例!”

  说完这话,徐月三人就离开了。

  至于院里剩下的诸人多么崩溃多么无奈,那就是他们自己要处理的事。

  两天的时间本来就很苛刻,有一半还要去上扫盲班,这可怎么够?

  但想着这可能就是自己等人唯一翻身的机会,年长的几位对视一眼,决定不睡觉也要把剧本弄出来。

  写字他们都会,但女首领的要求肯定不只是用老式繁体字书写出来。

  然而,摸鱼上了一个月的扫盲班,有太多的简体字他们不记得,没办法,遇到写不出来的字就只能用拼音加繁体标准出来。

  既然是戏,就要有人演有人唱,还要带点配乐。时间紧任务重,大剧目直接放弃,干脆只写小剧目——随时随地就能演,压根不需要搭草台。

  就这样熬了两个大夜,在徐月处置掉一批违规的‘老雇主’时,一个叫文卿的男人,把剧本送了过来。

  徐月正在忙着给负责城内司法案件的哥哥徐大郎批条子,听司马懿说剧本送来了,立马把红笔一画,印章一盖,把条子丢给徐大郎,起身就走。

  徐大郎皱着眉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跟了过来。

  前来送剧本的文卿已经在府衙大厅内等候,他特意换了一身朴素的衣裳,洗得灰白的粗麻衣穿在身上,一头墨发全部竖起来,清清爽爽。

  第一眼,徐月就从那双透着娇媚的眼认出这人就是那个用草给自己编花戴的清俊后生。

  “这就是红馆里出来的女人?”

  徐大郎走在后头,一进大厅就把面前这个高挑的‘女人’扫了一遍,这也没什么特别的,他就知道徐二娘回来后形容得有点夸张。

  被当成女人的文卿楞了一下,他知道面前这个就是全城壕绅老爷们最害怕的疯狗徐大郎徐末,有心解释,却还是怂了。

  文卿走到徐月面前,在她桌案对面坐下,把捂在怀里的剧本递了过去。

  “一共是三个剧目,大家伙熬了两个大夜才做出来的,首领请过目,若是不满意,我们马上改。”文卿带着几分讨好,笑着说道。

  徐月扫了他一眼,比女人还娇的男人眼底下是一轮青灰,眼里也布满了红血丝,看过来时,我见犹怜。

  “咳咳~”徐月轻咳两声,压下心底的那抹莫名激动,接过剧本,认真翻看起来。

  首先看到的就是一页整齐的小字,没有格子,却能写得整整齐齐。

  虽然简体字、繁体、拼音掺杂在一起,但并不影响书面整洁。

  通篇有不少修改的痕迹,但也无伤大雅。

  第一个剧本,名叫《新娘》。

  是说唱剧本,以主角自诉为主,两个人就能表演,一个女主新娘,一个旁白加路人配角。

  剧情说的是:十六岁的张三是个病痨,从小身体就不好,张家父母找媒人寻了富家小姐桂梅,也就是剧中女主给张三冲喜。

  桂梅小姐父母十分贪财,也没打听,就把女儿许了人家。

  成婚当天,张家父母就让仆人抱着公鸡同桂梅小姐拜了堂。

  没料到,刚拜完堂,张三就死了。

  喜事变丧事,桂梅刚入门就成了寡妇,张家父母原本的好脸色全变了,不但拉住桂梅毒打一顿,还逼她必须到死去的张三坟前搭棚给他守一辈子的陵。

  桂梅还这么年轻,哪里受得了这样的折磨和寂寞?

  一个偶然的夜晚,桂梅救了一个倒在自家棚子外的男人,仔细照顾,渐生情愫。

  男子醒来后,得知桂梅的遭遇,要带她逃走。

  桂梅却被公婆说的话束缚着不敢离开,怕自己变成不忠、不洁、要被浸猪笼,死后不能与丈夫同葬一处的坏女人。

  男人并没有就此放弃,他留了下来,孜孜不倦的告诉桂梅,你是天底下最好的女子,你不能被你公婆束缚,他们只是要用这样的话来锁住你,好让你为他们儿子守陵,你不能信了他们的鬼话!

  最后,桂梅幡然醒悟,二人在张三坟前,给他烧了和离书,自此,男人与桂梅二人离开,到了一处小山村隐居。

  日后有村人问起二人来历,桂梅也大胆与村民讲起自己的来历,还教女人们不要被一段失败的婚姻束缚住,要她们勇敢为自己的幸福争取。

  见徐月看完了第一个剧本,文卿试探问:“首领觉得桂梅这个角色怎么样?是否有些过于反叛了?”

  徐月点点头,文卿一颗心顿时提了起来,不过他却是误会了。

  徐月对这第一个剧本还挺满意,“不过桂梅的身份设定很难让大众代入,你把小姐改成普通农女比较合适。”

  文卿听见这话,顿时松口气,掏出炭笔在本子上记下了这个改动。

  徐月继续看第二个剧本,和第一个爱情故事相比,这个剧本的受众更加全面。

  剧名是《齐老四怒打王大彪》,用的是刚刚发生的真实事件,说的就是倾诉会上被杀的龙家的姻亲王大彪一家。

  文卿等人在这个真实事件上进行了改编,写成多人剧本,分上中下三场。

  剧中反派就是王大彪。

  主角是伸张正义的徐家士兵徐大头,配角是遭受王大彪欺压的佃民齐老四。

  整个剧本从一场增税开始,高潮设定在徐大头出现,帮助齐老四捆了作恶多端的王大彪,给佃户们报仇雪恨时。

  最后一幕,就是坏人王大彪失去一切,成为普通人后贫困潦倒的一生,看得人很解气。

  “这个剧本不错!”徐月夸道。

  文卿谦虚的笑了笑,提醒徐月:“首领,后面还有一个。”

  徐月颔首,对他们这办事效率很满意。

  最后一个剧本叫《徐家军》,这个故事和前面两个比起来,戏剧冲突不明显,但用来宣传徐家军却很不错。

第338章 插秧

  故事说的是一对农家父女意外救下一名受伤的徐家军的事。

  父女二人对徐家军的看法完全不一样,父亲觉得徐家军是反叛军,是坏人,不能救。

  女儿则纠正了父亲的看法,告诉父亲,徐家军是他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是为老百姓争好处的人。

  而且徐家军不拿不乱收赋税,还帮老百姓种地。

  最后父亲被女儿说动,决定救徐大头,并观察他的举动,做最后判断。

  结果父亲发现,徐大头原来也跟自己一样是农人家的孩子,从前也是佃户,最后改投了徐家军,经过教育后,才醒悟过来,毅然加入徐家军的队伍,成为一名徐家兵。

  从此,老父亲也对徐家军有了极大的改观……

  徐月满意的合上剧本,对文卿吩咐道:“春耕要开始了,你们跟着帮助农民种地的徐家军一起,给忙碌的农人们带去一点娱乐。鼓舞一下士气。”

  文卿一怔,紧接着反应过来自己等人这是成功拿到徐家军这口铁饭碗了。

  他强忍着狂喜,起身学着城内徐家军们面见王萍萍时行的军礼,行了一礼,应道:“我等一定努力完成任务!”

  徐月起身接受他的军礼,并回了一礼,而后拍了拍文卿的肩膀:

  “文卿同志,好好干,徐家军不会亏待你们的。”

  “嗯嗯!”文卿用力点头,顿觉浑身都是干劲。

  ……

  公孙乌堡,现在又叫公孙村。

  经过半月的提前育秧苗,开水田等准备工作后,现在整个村子已经开始轰轰烈烈的插秧工作。

  三月中旬天气已经暖和起来,身体好些的,打着赤膊在田地里插秧,还能热出满头大汗。

  在徐家军到来之前,幽州北地还没有人种过水稻,倒是在冀州黄河沿岸一带有一小部分人种植,不过收成也不怎么好,仅是大户有余田种些水稻出来换换口味。

  渔阳县个地的村民们完全没有水稻种植经验,好在这徐家军不但提供了稻种,还派人亲自到田庄上指导水稻种植。

  种稻的田要用水,公孙村本就有河,蓄水很方便。

  把水引入旱田中,泡几日,而后开始犁地,把往年留下的烂根烂菜酿出来的肥料全部推撒均匀。

  等水田犁好后,还要再泼一层粪肥增加土地营养,最后到了春雨落下时,就可以将水田中的水放干,只留下一层如同烂泥滩一样的田泥。

  这样的田,才好插上提前育好的秧苗。

  插秧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手上会用巧劲的就用抛秧法,不会用劲儿的,就在田上架一根长木板,站在木板上一节一节把田插满。

  总的看起来,用手插的比较整齐,抛秧的就比较凌乱,但大差不差,最终效果都是不错的。

  秧苗全部插好,这还不算完,等秧苗长到小腿肚这么高时,还要继续分插一次。

  村民们以前哪里知道要这样种粮食?可算是长了见识!

  见徐家军派来的农学生们把种地讲得头头是道,村民们也都自发开始向他们学习其他庄家的科学种植方法。

  农学生们也耐心的一次又一次向前来讨教的村民解答他们的疑问,田间地里,到处都能见到衣着朴素,两脚黄泥的学生。

  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一点都没有架子,不但解答疑问,还亲自下地下田手把手指导村民种植其他农作物,让村民们看了都觉得心里暖烘烘的。

  三月的雨总是下不完,前一刻还艳阳高照,下一秒,小雨就淅淅沥沥的落了下来。

  还在田间忙碌的农学生们眼看雨越下越大,怕村民们淋湿受凉感冒,忙喊道:

  “回去了回去了!等雨停了再继续,受凉了就不好了!”

  村民们看着田里还剩下的一小片秧苗,担忧问道:“小伙们,这大雨会不会把苗浇坏啊?”

  “不会不会!”农学生们摆摆手,催促大家快点回去躲雨。

  “这大雨来得急去得也快,这么一会儿功夫不会有事的!”

  听见这句话,知道不会有事,村民们这才舍得丢下田里的活跑回家去。

  众人刚回到村子里,大雨就哗啦啦落了下来,但不过片刻,乌云散去,太阳露出头来,天又放晴了。

  村民们顿时气得直拍腿,有大娘气不过,指着头顶大骂老天爷作弄人,众人看得哭笑不得。

  就在村民们准备回去继续插秧时,原先二房老爷家的邱管家激动的从村口跑了过来。

  “好消息!好消息呀!”他一边跑一边激动的喊道。

  众人疑惑的问:“邱管家,啥好消息啊?瞧给您激动的~”

  邱管家在众人面前停下,一边喘气一边笑:“大好的消息,戏剧团要来咱们这唱大戏,人已经在路上了,今晚就给咱们唱呢!”

  说着,见众人还愣着,催促道:“我看大家伙秧苗也快插完了,趁着半下午的功夫抓紧弄完,晚上咱们一起到老主家门前空地上看戏去!”

  村民们这会儿才反应过来,眼里迸射出期待的光,亮得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