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荒不慌,全家大佬种田忙 第222章

作者:悠闲小神 标签: 穿越重生

  “嘘~,想要得到我的原谅,你就不要推开我。”

  挂在床前的幔帐落了下来,清冷的月光洒入室内,也驱不散这一室的燥动。

  ……

  七月下旬,徐月一家正带领着渔阳县百姓们轰轰烈烈收割稻子时,怂得没有声音的临郡涿郡,终于来了消息。

  使臣战战兢兢踏入渔阳县城,带来了赵虞亲笔书信。

  这文绉绉的古代文言文,徐月一点不想看,直接让司马懿翻译给自己听。

  司马懿拿着赵虞亲笔信,大致扫了一眼,又撇了撇徐月,这才戏谑念道:

  “叛军头子徐月,我以州长身份命令你们,立马把皇帝陛下交给使臣护送回都城,否则,就不要怪我对你们不客气!”

第356章 使臣齐周

  说完,又补充:“怎么个不客气法并没有写,首领您自己意会吧。”

  徐月无奈的扫了司马懿一眼,“司马先生,你这样我真的会谢的好吗?

  司马懿挑了挑眉,他没听懂首领说的是什么怪语。

  徐月也没指望家人以外的人能够听懂自己偶尔的胡言乱语,抬眸看向坐在对面长椅上,如坐针毡的使臣代表齐周,微笑问:

  “齐大人,关于信上的不客气,您知道具体代表什么吗?”

  齐周本就被身后的徐大郎盯得浑身生寒,此刻再看徐月故作天真的微笑询问,心里便是咯噔一下。

  没来渔阳县之前,他虽已经知道这徐家三兄妹不好对付,但终究还是把他们的一切行动按在父母指导的份上。

  却没想到,亲眼见到徐家三兄妹其二,他就已经能够感受到从这两个年轻人身上散发出来的强烈压迫感。

  身为首领的徐月才十三岁,却能驱使曹营司马家的神童司马懿心甘情愿为她办事,可见此人心思城府都非比寻常。

  而赵虞的信,只是一个试探,试探徐家军的态度。

  现在看来,她们压根没把皇帝陛下放在眼里。

  也是,这样一支打着要反庆国反庆帝的反叛军,又怎么会把皇帝陛下放在心上?

  不过徐月这话问得,他一时间倒是不好回答了。

  齐周轻咳一身,端起桌上的白瓷杯喝了一口水,这才笑着回道:

  “几句玩笑罢了,徐首领不必放在心上,我等此次到渔阳,主要是想见一见陛下,看看陛下龙体可还康健,还望徐首领准许。”

  这话说得可比书信上的客气多了,徐月听着觉得很舒服,笑容也更加灿烂了。

  “齐大人不必担心,赵元吉现在很好,不过,既然阁下主公只是想了解赵元吉身体情况,那我想就不必将赵元吉送回公孙瓒的魔爪中。”

  “他在我们徐家军这里很好,我阿姊很喜欢他,我们这里多养一个人只是多口饭的事,还是能养得起他的,还请齐大人告诉你们家主公,让他不必为赵元吉忧心。”

  徐月说完这话,眼看齐周急得起身想要说话,没给他开口的机会,直接又道:

  “齐大人,明天我们徐家军有军演活动,我徐月代表全体徐家军,热烈欢迎你一起观看!”

  这就是不给人拒绝的机会了,齐周面上神情变幻,最后还是点点头,答应下来。

  他也知道现在徐月不想谈赵元吉,识趣的没有再提。

  毕竟,刚刚徐月说了,她不想把赵元吉送回到公孙瓒手中,这句话,足够让齐周细品一晚了。

  双方暂时分开,徐大乐呵呵的迎了过来,亲热的一把揽住齐周的肩膀,说请他去饭馆喝一杯好酒。

  说起来,昔日徐大在公孙瓒麾下效力时,时常会和赵虞手下的谋士文臣打交道,这一来二去的,大家也都熟了。

  徐大和赵虞麾下的阎柔关系最好,可惜他这次没过来。

  不过齐周和阎柔一向交好,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见到徐大,齐周的脸色这才好些。

  只是一谈到各自效力的主公,那气氛就很微妙了。

  好在徐大及时打住,抬手笑道:“咱们难得一见,今日不谈政事,只以朋友身份相交,走吧,我带你到城内转转,吃些新鲜吃食。”

  齐周一愣,紧接着摇头叹了一口气,暂时压下心中各种思绪,无奈跟上了徐大的步伐。

  渔阳县城的街道全铺水泥,干干净净的,也闻不到什么臭味,飘入鼻中的只有一股不算难闻的淡淡草药味儿。

  先前入城是带着使命而来,齐周根本没空去关注渔阳县城现在到底变成了什么模样。

  此刻放下任务后,只是见到这整洁干净的街道,他就吃了一惊。

  “徐公,这地上铺筑的就是水泥?”

  徐大点点头,“是啊,水泥可是个好东西,用它铺路建桥,或是修建房屋城墙,既坚固又能防风防雨。”

  徐大抬手直着前面已经快要竣工的新商业街北街,这是渔阳县城最热闹繁华的地方,商铺林立,行人如织。

  “那边就是用水泥和红砖新建的商民两用新区北城,咱们一会要去的饭馆也在那边,刚从海上弄来不少新鲜海货,滋味很不错,齐兄应该吃得惯吧?”徐大笑着问。

  他承认,他就是想装逼,想让这些大庆上流人士见识一下他家婆娘女儿们折腾出来的新鲜玩意儿。

  齐周被那热闹的北街吸引,并没有注意徐大的嘚瑟,点点头,表示自己吃得惯。

  整个幽州有一半的州境线都是海岸线,虽然现在海货还不流行,但从其他州郡部落送上来的海货他们也是尝过的。

  最好吃的是一种肉质鲜嫩刺还少的海鱼,可以生片来吃,但其他的海货,那味道一般人还真吃不下去。

  齐周对徐家军饭馆里的海货不是很期待,因为这些东西很难烹制得好吃。

  徐大看出齐周的敷衍,也没急着解释,见他对北街很感兴趣,大大方方领他过去。

  到了北街,人流量明显提升,街边铺面很多,生意最好的是一个写着便利店的地方,里面的人多到只能互相摩擦肩膀行动。

  人们似乎在争抢什么货物,齐周忍不住停下脚步好奇探去——原来是在抢糖霜!

  徐家庄出来的精盐和白糖早已经闻名幽州,所有人都知道,从徐家庄出去的精盐和白糖又便宜质量又好。

  齐周也尝过一点,对徐家的白糖印象深刻。

  他来前做过功课,把徐家的简体字和拼音恶补一通,是以现在能够看懂便利店柜台上写的内容。

  【白糖一斤二十筹,每人限购半斤】

  “今天是白糖的开放售卖日,每月只有初一和十五出售,量是足够的,但以前物资匮乏养成了争抢的习惯,大家还是喜欢哄抢。”徐大站在一旁,淡笑着解释。

  齐周扫了徐大一眼,他怀疑这男人在跟他炫耀。

  但不得不说,这一斤二十筹的售价,便宜得他都心动。

  要不是他现在的身份代表的不止是他自己,他也要冲进去哄抢了。

第357章 冤大头

  离开便利店,两人继续深入。

  到了这里,徐家军出现的频率明显变高,他们手腕上带着各种颜色的绑带,一种颜色代表一种职能。

  红颜色的负责治安巡逻,绿色的负责街道上来往的车马,蓝颜色的负责维护市场游动摊贩的秩序。

  在徐家军的管辖之下,流动的商贩也被管理井井有条,在商业街上,又一条单独给商贩们摆摊的小巷,在这巷子里,有从周围村庄过来贩卖瓜果蔬菜的农人,还有打了猎物的猎户们。

  有穿着徐家庄四袋装的城内妇人挎着篮子过来买菜,菜贩是个年过半百的老头,领着一个八九岁大的孙儿。

  妇人挑了一把菜,递给老头称重。

  称重?

  齐周看得稀奇。

  在涿郡治所的县城里,称重的很少,一般都是按份来算,因为农人不识字,也不会看称,更不知如何算术,稍微大额的计算,他们还要找旁的商贩询问确认。

  也因此,他见过太多农人因不会计算被狡猾的客人欺骗,蹲在角落无望哭诉的场面。

  初见时心中不忍,但见得多了,他就知道,这是常态,没什么值得注意的,谁让这些农人太蠢了呢。

  不过,徐家军这里的农民似乎不太一样。

  那老头确实是不识数的样子,但他带来的小孙儿却很熟练的拿着那把菜,跑到一个徐家军守着的亭子里,亲切的喊道:

  “道友,帮忙称下重。”

  道、道友?这是什么奇怪的称呼!

  齐周疑惑的看了徐大一眼,徐大满意的看着那个可爱的孩子,解释:“志同道合者,皆是道友。”

  菜贩祖孙俩买不起称,所以拿到公共称重亭里称重。

  而买菜的妇人对徐家军的称很信任,小孩说是多少重量,并熟练的算出价钱,妇人对应了一下价格,就爽快的把筹子结算了。

  一场交易,竟是如此简单。

  “这就是信用。”徐大为看得目瞪口呆的齐周解释道。

  齐周看着小孩手里拿着的木筹,再也不敢把这木筹当成一文不值的木片子。

  因为在这些渔阳百姓眼中,这筹子的价值,就和金银相当。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齐周正好对庆国的货币体系有所研究。

  此刻看到徐家军自用木筹如此成功,心中顿时升起一股强烈的危机感。

  一旦徐家军在百姓中建立了‘信用’这个概念,那么不管徐家发放的是五铢钱还是叶片木片,在人们眼中,都是一个东西。

  而一旦百姓们不再使用庆国发放的五铢钱,这将会对整个庆国的经济造成巨大威胁。

  因为,当国库内囤积的钱币不再是钱,那这个王朝,也就土崩瓦解了。

  当然,这种可能较小,最大的可能是可以预见的价值缩减,原本就不怎么稳定的五铢钱变得更不值钱。

  一旦让徐家军把盘子开大,近在咫尺的涿郡都将变得危险!

  到时候徐家甚至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成功将涿郡同化!

  难怪他没见到人们用布在徐家的集市上交易,原来是因为,在徐家军的地盘上,布这个外界价值最稳定的‘支付货币’,已经不再具备货币属性。

  在渔阳县内,布只是用来做衣服做被褥的材料,它已经不值钱了。

  因为徐家庄卖出的布价格实在的便宜得令人发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