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荒不慌,全家大佬种田忙 第232章

作者:悠闲小神 标签: 穿越重生

  至于位于渔阳郡右面的右北平郡、辽西辽东等四郡,太过荒凉,又多异族,王萍萍打算等把幽州东面几郡稳定下来后,再过去会一会那些已经自立为王的异族部落。

  马车滚滚向前驶去,没经过改良的双轮单轴马车,离开了平摊宽阔的水泥马路后,颠簸得徐二娘直接吐了出来。

  “徐大郎你会不会赶车啊!”吐过后的徐二娘一边用手帕擦着嘴,一边愤怒骂道。

  徐大郎回头撇了她一眼,倒没生气,因为徐月也在车上,他把妹妹也颠着了。

  青年先是抱歉的冲徐月傻笑一下,紧接着狐疑的扫了徐二娘一眼,“你最近脾气真暴躁,你不能好好说话吗?幼娘就没生气。”

  徐二娘一怔,“你说什么啊?我很暴躁?是你没好好赶车在先好不好?”

  徐大郎嘁了一声,懒得搭理。

  徐二娘睨了他一眼,有些心虚的打开皮水囊喝了两口水,竟没有继续跟徐大郎争个输赢。

  徐月忙探出头对徐大郎说:“哥哥你慢些。”

  徐大郎颔首,“知道了。”

  马车内的王萍萍和徐大看看徐大郎,又看看坐在角落喝水的徐二娘,夫妇二人对视一眼,敏锐的感觉到有点不对劲。

  但没来得及细想,马车又猛的停下了。

  车内四人没有注意,齐齐踉跄了一下,撞成一团。

  “徐末你故意的是不是……”徐二娘的怒喝喊出一半,就卡住了。

  不知道从哪里冲出来一伙面黄肌瘦的难民,围在了马车前面。

  十二三人跪在了马车面前,伸出双手乞讨,眼睛亮得吓人。

  “大老爷,行行好,给口吃的吧……”

  “四五天没进食了,您给口吃的吧,没吃的,给口水也行,小的下辈子做牛做马报答您!”

  有人看着膘肥体壮的马,舔着干裂的唇,狠狠咽了咽干涩的嗓子。

  徐大郎眸色一冷,那人这才惊慌的低下头去,没再盯着马。

  徐大郎敢保证,要不是这些人看见了他腰间的刀,恐怕此刻早已经一拥而上,把他们一家劫得干干净净。

  早已经被淡忘的逃难记忆再次涌入脑海,徐大郎看着这些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难民,出现了短暂的恍惚。

  徐大和王萍萍示意两个女儿待在马车上,夫妇俩从车上跳了下来。

  两人一个佩剑一个背着弓,都是带了武器的,这些难民见了,下意识往后退了退,明显的慌乱起来。

  可是饥饿的滋味实在是太磨人,就算知道自己等人手无寸铁,有可能会死,还是忍不住小声祈求食物和水。

  先前徐月等人已经知道渔阳郡以外的地方旱情严重。但没想到,才刚离开渔阳郡地界,就遇到了逃难的人。

  王萍萍抬眼看了看道路两旁的情况,四周只有这伙不知道藏匿在这里已经多久的难民。

  刚刚入秋,草木就枯黄得厉害,周围干裂的田地都荒着根本无人耕种,河里也干得只剩下一层浅浅泥滩。

  这附近的本地农人要么已经逃走,要么就是已经死了。

  这燥热寂静的景象,和渔阳郡内百姓们正在庆祝丰收的欢乐景象完全是两个极端。

  这场旱情,虽然没有兖州当年那场大旱来得凶猛,但也差不多了。

第373章 鲜卑打秋风

  王萍萍冲车上的徐月点点头,徐月从车厢储物箱里拿出一个水囊和一袋干粮下车,把食物和水分给面前这十三人。

  十三人先是一愣,而后忙不迭掏出身上带的容器过来接水,感激涕零,边道谢边擦眼泪。

  这世道太过艰难,大家光是要顾好自己和家人就已经耗尽全身的力气,就算有善心的人,也没有余力去帮助其他人。

  徐月手中看着不大的皮水囊容量大得出奇,十三人每人都装满了一竹筒。

  袋子里的干粮是用细面混合粗粮一起烙的饼,添了盐和香葱,如果赶路不便生火做饭时,拿来烤一烤或是直接吃都行。

  灾民们看着手里的饼,根本忍不住放放再吃,急促的塞进嘴里,不小心呛到,也不舍得吐出来,用手捂着,缓了半天这才想起来就着水咽下。

  徐月一家靠在马车边上看着他们坐在路边大口咀嚼,面面相觑,都想到了当初自家逃难时的景象。

  和他们从前比起来,这灾民算是好运了,有了这筒水和两个大饼,又能撑上两三天,走到渔阳寻活路。

  十三人都是二三十左右的男子,要是养好了身体,有的是力气干活。

  在渔阳,能干活就不会被饿死

  王萍萍打量着他们,“听你们口音不像是本地人,从哪儿来的?”

  听见恩人娘子问话,已经恢复些力气的几人忙回道:

  “我们都是从上谷郡的居庸县逃难过来的。”

  徐月疑惑问:“上谷旱情不是不严重吗?你们怎么反倒往旱情严重的广阳郡来了?”

  幽州这次旱情,中部的涿郡和广阳郡旱得最严重,最北的上谷还算好的,至少没到要举家迁移的程度。

  听见徐月这么问,其中一个年轻男人没忍住哭出了声,

  “乌桓人和鲜卑人又来打秋风了,他们抢光了我们的牛羊和粮食,杀了我阿爹阿娘,屠了全村,我和阿姊好不容易逃了出来,结果阿姊为了救我,被鲜卑人掳走了……”

  他们都是来自一个地方的人,听见这话,刚刚因为吃到食物和水的而露出笑颜的几人全都沉默了。

  王萍萍追问:“边军呢?就这样放任乌桓和鲜卑人南下侵扰村庄?”

  刚刚哭诉的年轻男人凄惨的扯了扯嘴角,“乌桓人抢完东西屠完村子就跑,等边军追过来时,乌桓人早就跑了。”

  “鲜卑人不怕边军,州牧大人和鲜卑王有交情,只要他们不杀人,边军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且今年收成都不好,大家怕饿死,不少边军都逃了,这世道乱起来,谁还顾得上我们这些老百姓……”

  王萍萍眸色冷了下来,“照你们这么说,现在咱们这边军就是个摆设?”

  十三人没说话,说朝廷军是摆设他们不敢,但心里觉得和摆设也差不多。

  特别是白马将军公孙瓒离开幽州之后,没有了将军的震慑,只有一个州牧赵虞,边境那些异族就越发猖狂了。

  王萍萍看这十三人的反应,不用他们说她就已经明白,边军在劫掠这件事上,采取的是较为温和的政策。

  王萍萍其实和公孙瓒是一个想法,对付这些异族人就得给他打服打残,才能让他们消停。

  像赵虞的怀柔政策,虽然暂时能够换来边境稳固,但不能长久。

  因为协议,鲜卑大军暂时不会踏入大庆国土。

  但三五不时的小打小闹杀伤力也不小,特别是当地百姓们来说,好不容易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有了收获,结果马上就被鲜卑人劫掠,等于是这一年到头都白忙活了。

  这也和双方的地缘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说起来都是生存问题,鲜卑和乌桓人生在大漠草原,就注定了他们只能以游牧为生。

  而大漠就那一点点适合耕种的土地,又怎么能养活得起这么多人?

  中原地大物博,天生适合农耕文明发展,自然会引人眼红。

  鲜卑人和乌桓人如果不南下劫掠中原人的物资,他们的族人也无法活下去。

  站在生存的视角,鲜卑人和乌桓人似乎也没有错。

  只可惜,她现在是中原人,又怎能看着同胞们频频受到这些异族侵扰?

  “广阳这边不做停留,直接去上谷郡。”王萍萍低声对家人们说道。

  几人点点头,没有异议。

  徐月提醒这些灾民,“往南再走两日就能到渔阳郡内,投靠徐家军还能有条活路。”

  “徐家军真会收容难民吗?”他们谨慎问。

  徐月点头,“会的。”

  十三人总算松了一口气,能有个去处,那真是太好了。

  十三人非要跪下表示感谢,又歇了一会儿,等中午的日头下去,这才继续往南边赶去。

  走之前,那个年轻人像是突然才想起来似的,转头问:“几位恩公如何称呼?”

  一家人默契看向徐月,徐月淡笑着说:“我叫徐月,等到了渔阳,要是守城军们问起,你们就说是徐月让你们过去的,他们会安排好你们。”

  “徐?”几人对视一眼,觉得这姓氏未免有点太凑巧。

  但等他们回头想要再问时,马车已经驶远了。

  十三人只能暂时放下心头怀疑,怀抱着希望,继续往南走去。

  徐月等人也没有停歇,一路往北,直到天黑这才找到一个有细细山泉的坡脚停下休息。

  有皮水囊在,水很充足,徐二娘让徐月把放在研究室小厨房里的锅碗瓢盆拿出来,燃起火堆,架起锅,做顿热乎饭吃。

  荒郊野岭,四周一片漆黑,时不时有几声不知名野兽的低吼从山中传来。

  徐大郎起身,忽然朝着山中一声吼,把营地上余下四人都吓一跳。

  不过你别说,这一声咆哮下来,那些不知名的野兽叫声就都消失不见了。

  徐大取出便携帐篷,被王萍萍指挥得团团转,花费半小时,总算把今晚一家人要住的帐篷搭了起来。

  暗绿色的帐篷很大,四方形,带着田字窗,找一些干草铺在地上,再搭上防潮垫,铺上睡袋,一家五口今晚睡觉的地方就有了。

  回忆当年,再看现在,这生存条件简直是天差地别。

  徐月望着锅里的面疙瘩懊恼,当初自己怎么就没想到要用能量果换个帐篷呢?

第374章 商队

  “想什么呢?面已经煮开,可以吃了。”徐二娘用枯树叶包裹着锅耳,把食物从火上拿了下来。

  “没什么。”徐月笑着摇摇头,给家人们一人盛了一碗,叫大家过来吃东西。

  吃完饭后,时间已经很晚了,一家人熄了火,拿着油灯转入帐篷中。

  徐二娘和徐大郎各自忙着自己的事,王萍萍和徐大也没闲着,翻开地图,研究路线。

  这份地图跟随刺史印一块被齐周送了过来,彰显了赵虞的诚意。不过制作粗糙,和后世地图完全没有可比性,只能用来辨认一下大概的方位。

  徐月则取出对讲机,和渔阳通讯营那边联系,互相做个简短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