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荒不慌,全家大佬种田忙 第64章

作者:悠闲小神 标签: 穿越重生

  “幼娘,下来!”

  “哦!”徐月乖巧应下,丢下公孙昊,忙不迭从侧面楼梯“咚咚咚”跑了下去。

  王氏牵起女儿的小手,先把她上下打量一遍,又往上面警告的撇了一眼,这才牵着女儿回去。

  公孙昊不可置信的挑了挑眉,这是把他当成人贩子了?

  随后前来迎接母女二人的徐大往公孙昊那瞧了一眼,正好看到公孙昊的表情,心里回道:你可不就是?!

  公孙.奴隶贩子.昊:我竟无法反驳!

  ……

  渔阳到了,徐月一行九人却没有和其他乘客一起下船,而是在船上的船楼里住着,等了公孙昊家的商队整整三天。

  三天之后,待船上所有货物全部卸下,这才跟随公孙昊家的商队一起进入渔阳郡。

  关于自家那位堂姑奶奶家的具体地址,徐大完全没有印象,只记得当初堂姑奶奶派人送来的信上说了一个渔阳郡。

  说是到了渔阳郡治所渔阳县,自会有人前来相接。

  只可惜,这条消息距今已经过去十五年,时效早过了。

  但公孙昊已经答应帮忙找人,就算没有什么线索,他也要尽力去查。

  好在这人是嫁到了他们公孙家,地点也确定在渔阳郡内,只要知道一个名字,查起来并不算难。

  “你家那位姑奶奶叫什么?所嫁之人又叫什么?”公孙昊插着暖手的绒袖兜,疑惑问道。

  徐月众人看向唯一知道堂姑奶奶线索的徐大。

  徐大一本正经答:“我姑奶奶是公孙徐氏,所嫁之人叫什么,我不知道。”

  公孙昊眉头立马皱了起来,配上那条从左额横到右眼上方的可怖刀疤,能把小孩吓哭。

  徐大很无辜的摊了摊手,“我姑母闺名我一个小辈如何得知?要是都知道了,我家幼娘就用不着给你教人了,我们自己去找难道还找不到吗?”

  公孙昊再次无法反驳,深吸一口还透着寒气的北方春风,把心中烦躁压下,转头冷邦邦的对石头吩咐:

  “去找!”

  石头苦着脸,艰难应下,转头就把难题扔给手底下的人去办。

  那狐假虎威的气势,可比公孙昊本人更厉害,手下的人不敢怠慢分毫,特意抽调了一队人手,骑马散去,打听消息去了。

  长长的马队从城头排到了城尾,一行人缓缓出了城。

  公孙昊这人够意思,专门给徐月一行人拨了两辆马车。

  只是这个时候的马车大多没有车厢,只有一个盖头顶在头上,遮挡遮挡太阳。

  原因无他,只因现在的马车为双轮马车,没有承轴,做不了四轮,加了车厢会影响马车的稳定性,导致翻车。

  公孙昊的车队要载货,那种加了车厢的马车华而不实,他便弃之不用了。

  就他本人,也是骑马赶路,几乎没坐过马车。

  幽州是大庆东边最靠北的地方,也是大庆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边境线。

  从大庆国建国开始,幽州各郡就与北边游牧民族多有摩擦,两边既渡过蜜月期,也渡过冷战期。

  现在眼看大庆政局反复变动,这个屹立三百年不倒的强大国家有倾塌之势,北方游牧民族也开始蠢蠢欲动。

  而在大庆屹立不倒的三百年里,北方游牧民族从以前的匈奴一家独大,变成现在的北匈奴人南迁,鲜卑人占领从前北匈奴地盘盘,乌桓人在两族与大庆之间反复横跳的复杂局面。

  这三个游牧民族都曾与大庆有过摩擦,但最后都被大庆强大的军事实力打服了。

  当初正是因为有大庆压制北匈奴,位于东边的鲜卑人这才有机会乘机北迁,顶替北匈奴曾经的地位。

  而乌桓势微,为了在北匈奴和鲜卑两个大部族之间求生,不得不投靠大庆,成为了大庆的附属国,每每大庆有战事发生,都会从乌桓人这边召集雇佣兵。

  乌桓骑兵,在北方赫赫有名,是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有乌桓人在中间与匈奴人、鲜卑人周旋,大庆边境安宁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就是乌桓与大庆的蜜月期,两国最友好的时候,大庆准许一部分乌桓人南下迁移。

  只是时局变化,鲜卑人在北方崛起,一部分乌桓人被吞并,好好的国家分裂成为了依附于鲜卑的北乌桓,和与大庆保持友好的南乌桓。

  现在幽州北部仍与南乌桓人有亲密往来。

  中原一直以为幽州是贫寒之地,却不知道幽州气候严寒没错,但它有海有平原还有山丘,渔业、畜牧业、农业,在这个地方都得到了充分发展。

  并且,幽州边境与外邦人长期通商,用大庆的盐、油以及各种生活物资,与游牧民族交换他们的牛羊马,从中牟利。

  所以,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比生活在动乱中原的百姓们更幸福。

  不过幽州还要应对来自外族的压力,也不算什么世外桃源。

  在这里你不但要小心时不时跑过来打秋风的乌桓人,还得看管好家里的牛羊,免得被鲜卑人抢了去。

第99章 找到了

  总的来说,徐月觉得,幽州这块地盘好好发展发展,就能够具备与中原各方势力逐鹿中原的实力!

  而今幽州本地势力公孙家和担任幽州牧的赵氏皇族赵峥,共占幽州,互相牵制,遗憾错过了赶往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

  不过就算两家关系和谐,有幽州北面虎视眈眈的鲜卑、乌桓在,他们也难同群雄争霸中原。

  除非先把北面的游牧民族搞定,不然外族来犯,别说是幽州,就是整个中原都要完蛋。

  想到这,徐月就想到了晋之后五胡乱华大乱炖的状况,那般惨状,对底层老百姓来说就是人间炼狱。

  徐月不由得打了个寒颤,坐在一旁的徐二娘疑惑的看了过来,“幼娘,你在想什么呢?没事吧?”

  徐月摇摇头,“没事,我只是想到了一些事。”

  “啊,不说了,我要去给公孙昊的护卫们上卫生课了。”

  徐月看看日头,午时刚过一刻,这时候大家正好吃完午饭,属于午休时间,也是她和公孙昊约定好的授课时间。

  车队行进速度很快,徐月等人现在现在已经来到城外二十里的地方。

  在公孙昊还没找到堂姑奶奶确切地址之前,徐月一行人将跟随车队北上而行。

  商队要去哪儿徐月不知道,但这一路北上,必会经过渔阳县城,更方便打听姑奶奶的消息。

  徐月要去给公孙昊的人上课,王氏吩咐徐大郎同去,保护女儿安全。

  对公孙昊这样的人,王氏总觉得不放心,也有可能是她对对方贩卖人口的行径,先入为主了。

  徐大郎啃着饼子,跟在妹妹徐月身后,兄妹俩来到公孙昊等人做饭的空地上。

  见到兄妹俩过来,商队众人已经见惯不怪了。

  徐月指了指旁边一块清静空地,属于卫生队的二十名护卫自动出列,随她到空地上学习。

  其实徐月能教的东西都已经教得差不多,现在就剩下一些基础急救知识。

  她把这二十人当成预备护士培养,所以除了防预内容之外,还额外增加了急救项目。

  这也是徐月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虽只有些皮毛,但这二十人要是能够学到这点皮毛,对于整个商队来说,将是巨大的改变。

  首先就是商队里的卫生情况,原本队员们从来不知道饭前要洗手,一双手又搬货物,又拍马屁股,完事直接拿了饼子就往嘴里放,没吃出点问题都算老天庇佑,运气爆棚。

  还有屎尿问题,由于公孙昊手下的商队最少时都有两三百人,多时一两千,都快比得上一支雇佣兵。

  这么多人混居,外加牛马牲畜,大小便问题不处理好,很容易感染疾病。

  现在有徐月教导的二十人卫生队天天宣传,队伍里的卫生情况比以前好了很多。

  队员们饭前知道洗手了,要上厕所也知道集中处理,而不是随地大小便让好好的营地变成猪圈。

  有一次某个队员吃肉被骨头卡住,卫生队队员及时发现并用徐月教的海姆立克急救方法进行急救,队员很快就恢复过来。

  还有一次,赶车的队员不小心从暴走的马车上跌落,导致骨节错位,在李大夫赶来之前,卫生队护卫们就已经先一步把队员放上布和木棍做的简易担架,并用皮带固定队员避免二次伤害,迅速将他送到李大夫面前。

  如此种种,看得公孙昊忍不住冒出一个可怕的念头……把徐月留下。

  不过,这个想法只是想想而已,一对上徐大和王氏那护犊子的警告目光,公孙昊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对夫妻,不,准确来说,徐月这一家五口,都挺不正常的。

  爹不像是爹,娘不像是娘,一家五口有什么事商量着来,徐月一个小娃娃,还能做得了她们一家的主,用那什么卫生知识同他做交易。

  细想来,这事要是放在别家六七岁大的孩子身上,不吃一顿“竹板炒肉”都难。

  特别是徐王氏,盯他盯得跟什么似的,多同徐月讲一句话,就会拿着她的弓箭在不远处对着他比划。

  还有那个徐二娘,人不大,眼珠子滴溜溜的转,满腹诡计,时不时怪笑一下,瞧着渗人。

  至于徐家大郎和徐大,一个看似木讷憨厚,一个时刻保持和善微笑,却都不是什么善茬。

  前不见,他手下一个护卫不小心撞了小丫头一下,就被徐大郎和徐大逮住狠打了一顿,现在还躺在李大夫坐的马车上接受治疗呢。

  结果他前去询问情况,又被徐王氏和徐二娘这对母女劈头盖脸一顿骂,真是怕了!

  不过这一家子不管怎么不善,对最小的徐月却格外温柔宠溺。

  这暴躁的一家子,也就她能镇住。

  只是对这一家子了解越多,公孙昊就越觉得这一家子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

  他倒是挺想知道,公孙鳌这支旁系什么时候多了这样一门奇葩亲戚。

  ……

  徐月一行人跟着车队走的第五天,公孙昊派人过来告诉他们,她们家堂姑奶奶找到了。

  “主家让我问问你们,是先随我们到下一个城池后由咱们派人送你们过去,还是写信让你们家堂姑奶奶派人过来接你们?”

  一家五口对视一眼,没想到这么快就把人找到了。

  徐大欣喜追问,“我们家姑奶奶人在哪儿?”

  石头心里吐槽说了你们几个外地人也不知道,但还是回道:

  “就在渔阳县城外的公孙鳌一族乌堡中。”

  “你们家那位堂姑爷是公孙鳌家庶子,名唤公孙渝,娶了你家堂姑奶奶做继室。”

  “现公孙鳌家嫡长子公孙渊任渔阳郡郡丞,你们那位堂姑爷与公孙鳌家嫡次子公孙衍共守乌堡。”

  石头颇有几分自得的笑道:“论起辈分,公孙鳌还得叫我主家一声堂族叔呢,你们家的姑爷,恐怕得叫族爷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