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母改嫁后,我成了京城白富美 第168章

作者:凤衾 标签: 穿越重生

  元宝从早上叠到晚上,早已经装了满满的一箩筐,林氏从暖炕上站起来,往外头看了一眼,只觉得院子里空荡荡黑压压的,她窗口站了一会儿,见有小丫鬟从跟前过去,只开口道:“廊下的灯怎么那么暗?”

  那丫鬟闻言,便停下了脚步来,只抬头看了看屋檐下挂着的大羊皮灯笼,疑惑道:“回太太,今年灯笼里头点着的,都是半寸粗的蜡烛,应该比往年更亮堂些才是呀?”

  这青桐院的灯每天都是她点的,每天都是一样的。

  “是吗?”林氏低低的叹了一口气,嘀咕道:“为什么我觉得那么暗呢?”

  那丫鬟见林氏这么说,只忙道:“太太若是觉得暗了,奴婢再去点两盏来。”她说着正要往外头去,就听见门口上夜的婆子道:“秀儿姑娘,这么晚了怎么还往我们这来?”

  秀儿是来送还阿胶膏的,国公爷临出门时特特吩咐了,所以他也不等徐氏醒来,便带着东西,往青桐院来了。

  只是这时候天色已晚,青桐院就要关门了,她想了想,便同上夜的婆子道:“是我们国公爷让来的,大太太今儿送了阿胶膏给我们太太,谁知让国公爷瞧见了,说这个东西大补,我们太太身子骨性热,大夫嘱咐了不能吃这些,若是吃了,反倒不好了,因此还让奴婢送还给大太太,如今天也晚了,我就不进去了,烦请妈妈明早把东西给大太太就是了。”

  林氏就站在廊下,如何听不见外头的话来,只怔了片刻,瞧见那身影就要转身离去,也不知怎么,就鬼使神差一般的往前走了两步,脱口问道:“是你们国公爷亲口说的吗?”

  秀儿早已转身,如今听见林氏从里头出来追问,倒是愣了愣,只如实回道:“大太太这话问的,小桃过去送阿胶膏的时候,咱们太太都收下了,还赏了她一盒松子糖呢,要不是国公爷的意思,奴婢可不敢动太太的东西。”

  林氏却像是再听不见秀儿的话,只转过了身去,低着头往里走了两步,幽幽道:“东西不用拿进来了,赏给你们吃吧。”

  日子很快就到了龙抬头,闺学里来了书信,说以云荞如今这状况,不宜进学。

  京城的闺学,原本就是为皇室宗亲并侯门公府甄选王妃或当家主母所设,云荞既不能言语,将来自然无法胜任冢妇的位置,更别说是有可能成为一国之母的王妃。

  徐氏心中虽然有几分遗憾,可一想到云荞如今哑了,去了闺学只怕也会被人欺负,心下也就释怀了。

  至于元宵节当日把镜子卖个云荞的小贩儿,萧昊焱也已经将那人给寻了出来。

  那小贩听说那日买他镜子的人是镇国公府的小姐,且因此得了怪病,只吓得魂飞魄散,把元宵节那天晚上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一遍,只说是一个白胡子白眉毛的妖僧干的,与他无关。

  只是……天下之大,光整个京城,便有僧众不计其数,那小贩口中的白胡子白眉毛的妖僧,着实无处可寻。

  眨眼到了四月份,徐氏收到了徐阁老从襄阳老家写来的书信,说他受襄阳府学之邀,在襄阳城闺学任教,问云荞愿不愿意,去襄阳陪他们老两口住一段时日?

  徐氏心中不舍,却也没有理由回绝。

  一来,她自认亲之后,和徐家俩老相伴的时日便不足数月,确实未尽孝道;二来,京城的名医已经看遍了,云荞的病症也不见好,倒不如去襄阳碰碰运气;三来,徐阁老既已受聘于襄阳闺学,由他亲自教授云荞,将来回京之后,亦不会被京城众人耻笑。

  徐氏思量再三,纵有万般不舍,却也只能答应云荞,将她送去襄阳。

  云荞离京那日,正是四月十八,天气已渐渐炎热。

  徐氏还在房里替云荞赶制一双新的绣花鞋,听丫鬟回说送二姑娘出门的马车都已经在门口等着了,徐氏这才擦了擦眼泪,将新做好的鞋用帕子包起来,从房中出来。

  云荞正在同福堂和老太太辞行。

  几位伯母婶娘、嫂子姐妹也都过来送行。打从徐氏进门,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众人看着云荞从七八岁的小丫头片子长成如今十几岁的少女,心中哪有不喜欢的道理。

  偏生她这病太过古怪了,京城的大夫们都束手无策,好好的姑娘,连闺学都去不成。

  众人心中不舍,可又怕老太太伤心,到底不敢在跟前落泪,只都强颜欢笑的嘱咐了几句,唯有两个玉知道云荞要走,心中十分不舍。

  都是从小玩到大的姐妹,原本以为可以一起上闺学的,没想到又要分开。

  萧玉凤只哽咽着道:“你去多久回来啊,三姐姐明年就要出阁了,你可要回来吃她的喜酒才好!”

  萧玉燕的亲事定了下来,四太太给她物色的是保定陈家,保定离京城不算远,可到底也是外地了,将来姐妹们要见面,自然也是不容易了。

  云荞一个劲的点头,萧玉燕是庶女,平常话就不多,如今见和自己亲厚的妹妹要走,也只是暗暗的落泪罢了。

  让几个大人看了,也都经不住了。

  还记得前些年,大姑娘二姑娘也还没出阁,姐妹们时常一起玩,热闹的什么似的,如今姑娘们都大了,嫁人的嫁人,远去的远去,这同福堂到底没有从前热闹了。

  李玥瞧着这一个个哭哭啼啼的模样,老太太又老泪纵横的样子,只忍不住开口道:“大家都别哭了,二妹妹又不是嫁人了,只是去她外祖父家住上一阵子,没准我娃还没生出来,她就回来了呢!”

  老太太正难过着,被她这么一句,便强笑道:“那也不至于,从京城去襄阳,路上还要走一个月呢,就算只住上三五个月,回来你的娃也该落地了。”李玥也有四个月的身孕了,眼见着肚子都显怀了。

  云荞见老太太难过,心里亦十分不舍,只从兜里拿了小册子出来,在上面写道:“祖母,我会很快回来的。”

  老人家只哽咽着点了点头,见外头婆子又进来催促,这才道:“去吧,好好在你外祖父外祖母跟前尽孝。”

第358章 襄阳之行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离襄阳府闺学不过一条巷子之隔的一个三进小四合院中,少女穿着一袭雪青色的杭绸对襟褙子,手执一盏油灯,轻移莲步,放在了老人家的书桌上。

  时辰尚早,但外头下着雨,这书房就看着尤为阴暗。

  一丝的光亮照到了笔下的信笺上,烛影摇曳,老人家面上的焦虑也落在了少女的眸中。

  徐阁老抬起头来,就看见娇娇俏俏的外孙女站在了他书案的一侧。

  自那年把她从京城接过来,如今已过去了三载,那时尚且身量不足的小丫头片子,如今已是十五岁的窈窕少女了,除了仍旧说不了话,容姿样貌,更比来时娇艳。

  只是苦了这丫头,离开了镇国公府,不能和母亲相伴,来到襄阳府这么一个小地方,只能和他们俩老过起了苦日子。

  云荞见外祖父一时无话,只指了指外头的正厅,老人家会意,便开口道:“是你外祖母摆晚饭了吗?”

  云荞点了点头,帮着老人家收拾书案,将一叠叠的书信卷宗放好。

  襄阳府这一场大雨下了一月有余,几处河堤告急,附近受难的村民都涌进了城内,连闺学都已经充作了收容难民之用,可这天气,却没有半点要放晴的意思。

  许久不曾为黎民百姓担忧过的徐阁老也淡定不起来了,听说襄阳府尹已经上书请朝廷赈灾,但府尹之上还有行省,上呈朝廷的奏折经几处辗转,送到皇帝跟前的时候,黄花菜也凉了。

  等那时候朝廷再拨款救灾,这襄阳府只怕是要灾情惨重、饿殍遍地了。

  云荞见徐阁老眉心微拧,再看那封信题头处的名字,便知道他是在给继父写信了。

  她来了襄阳三年多,每月都和镇国公府有往来书信,不过倒是鲜少见到外祖父给继父写信。

  “外祖父,是在跟父亲说这里的灾情吗?”云荞在纸条上写下这么一句话来。

  徐阁老点了点头,外孙女虽说哑了,但十分聪慧,什么事情都是一点就通,这几年在襄阳府闺学就读,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徐阁老便放下了笔道:“几处河堤崩塌,襄阳府这几个月还将有大批的难民涌入,也不知道朝廷收到了急报没有,若是再无动静,襄阳可就熬不了多久了。”

  闺学如今收容着难民,府尹也动员了当地的富户,在学堂门口设立粥摊,救济往来的灾民。

  只是……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十来天了,几家捐米的富户,早已经怨声载道,很快就要拿不出米来了。

  就连徐夫人和云荞,这几日吃的也是粥汤和面饼居多,将国公府从京城送来的碧梗米都换成了普通的米粮,用以赈灾。

  徐阁老愁得从靠背椅上站起来,一时间又触动了他的老寒腿,只疼的他皱着眉心缓了好半天。

  吹熄了油灯,云荞扶着徐阁老往外头来,游廊上的青石板被雨水打得湿滑,云荞让着外祖父走在里头,两人一径往正厅去。

  徐老夫人正和孙妈妈并两个丫鬟在布菜,见云荞扶着徐阁老来了,只笑着道:“今儿有肉吃,孙妈妈早起买菜,瞧见街上有猎户卖旧年腌制的野兔的,就买了一只回来。”

  徐阁老素来省俭,这两年若不是云荞在,老两口只怕连荤腥也不舍得吃几顿。如今徐氏又让孙妈妈陪着云荞过来了,镇国公府每一两个月,都要托人送些东西来,老两口的日子,才算比从前过的滋润了一些。

  再有……徐阁老如今又在闺学里应卯,因此还有学生们的束脩,有家里条件差一些的人家,没有现银的,不过就是送几斗米、或者一些野菜腊味,以当束脩之用,这些也都是送到家里来的。

  祖孙三人落了座,丫鬟送了米饭上来,云荞替两老一人夹了一块上好的野兔肉,只安安静静的吃饭。

  一时却听徐阁老开口道:“明日我要去一趟荆门,大概三日后回来。”

  徐老夫人一听这话,只抬起头问道:“你去荆门做什么?你这腿还能走吗?”

  这一阵子天气不好,虽是四月里,却连连阴雨,徐阁老的老寒腿发作,连走路都十分不利索,去哪儿都是云荞扶着的。

  “不能走也得走啊,闺学门口的粥摊已经没米了,再过两日要是借不到粮食,就要断粮了。”徐阁老这两年越发老迈了,眼皮耷拉着,一皱眉连眼睛都瞧不见了,他叹了一口气,只继续道:“我在荆门有个学生,家里是做米粮生意的,答应了先借我一百石的粮,要我亲自去提。”

  “派个人去不行吗?带上你的亲笔印信?”徐老夫人只担忧道,徐阁老这腿,走路都艰难,上下马车更是困难,之前去闺学讲课,那都是请了小轿抬过去的,如今要去荆门那么远。

  “这年头粮食比银子还难借,我若不亲自去,只怕他们不肯给,少不得我亲自走一趟,没准还能多借几石米回来。”徐阁老只开口道。

  徐老夫人虽然心中不舍,但也知道事关重大,倘若徐阁老不去,街上难民那一张张嘴可怎么办?这些人若是没东西吃,成群结队的在外面抢东西,那可是要酿成大祸的。

  她心中正迟疑不定,只见云荞放下了碗筷来,拉着她的袖子,只往徐阁老那边指了指,又靠到徐阁老的身边。

  云荞的意思是,她陪着外祖父一起去。

  这两年徐阁老的起居都是外孙女在服侍,见云荞提出要跟着一起去,徐老夫人也没了意见,只点了点头道:“既然这样,那就让外孙女陪着你一起走一趟吧,有她在身边照顾你,我还放心些。”

  众人吃过了晚饭,外面的雨才堪堪停了下来,云荞回了自己的房里,准备明日一早出发要带的东西。

第359章 男主出现啦

  及至第二天,天气放晴,雨也不下了。

  孙妈妈在外头雇了一辆马车,带上了国公爷派来保护云荞的两个护卫,连带着那赶车的车把式,一行六人便往荆门去了。

  云荞挽着帘子悄悄的往窗外看去,昔日也算的上热闹的襄阳府一片冷清,街巷两边的商铺只开了六七层,路上没有寻常的百姓,只有一些衣衫褴褛的难民,穿戴邋遢、形容憔悴,怪不得商户都不敢开门做生意。

  好些商家也受了灾,东西被冲走了一大半,此时虽开着门,店里看着却十分杂乱。

  看着一个个为生计发愁的老百姓,云荞心中也觉得闷闷的,只顺手就把帘子给放了下来,眉心微微的拧着。

  她小时候也遭过水灾,和母亲祖母逃过难,但那是她前世当奶娃子时候发生的事情,此时早已经没有任何的记忆了,这会子看着街巷中一个个背井离乡的身影,便能感受到当时母亲和祖母的不易。

  马车出了城,路就不怎么好走了,徐老爷子闭目养神,云荞用一块厚厚的毯子盖在他的膝盖上,自己侧身靠在马车壁上,微阖着眼眸打起了瞌睡来。

  从荆门通往襄阳的管道上,一辆黑漆平头马车正不紧不慢的行驶在路上。

  赶车的年轻人瞧着有二十来岁的模样,一手控着马辔、一手挥着马鞭,他身边还坐着一个小媳妇,梳着妇人的发髻,模样十分俏丽。

  那小媳妇见她男人十分悠闲的赶着车,只催促道:“你到是快些,只怕要变天了。”

  赶车的这才仰头看了看天,果然天边又飘来了一块积雨云,早将方才少有的一丝阳光给盖住了。

  “殿下坐稳了,车要跑快一些了,要不然还没到驿站,这雨就该下来了。”那人往马车中丢了一句,手里的鞭子已经挥了起来。

  马车里,谢景元不动声色的撩起帘子往外头看了一眼,只见四周黑压压的云果然就积压了过来,与远处的群山连在了一起,一时竟分不清哪些是云,哪些是山。

  听说汉江发了大水,把整个襄阳府淹了一半,这几日他已经筹措了一批粮草,要运往襄阳。

  只是……运粮的大部队还没出发,他就赶在了前头,打算往襄阳府走一趟。

  若是没记错的话,徐阁老的老家就在襄阳,也不知道他们俩老有没有遭灾了。

  益州一行,一去就是三年多,这三年为了避人耳目,他连镇国公府都不曾怎么联络过,只是每月通过暗线和萧昊焱互通书信,商讨京城的局势并内阁的动向。

  谢景元想到这里,恍然闭上眼睛,脑海中便出现一张娇媚不可方物的脸来,嘴角噙着娇嗔的笑,眉眼弯弯,那晶莹的瞳仁在纤长的睫羽下忽闪忽闪的,每一下,都像是扇在了他的心上一样。

  也不知道……二妹妹她如今是什么模样?

  一定是又长高了,说不定已经长到了他的肩头,也可能是下颌,更或者是鼻尖上了。

  闭着眼睛就笑了起来,谢景元伸手,抚了抚放在胸口处的荷包,将嘴角的一丝笑意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