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空间:糙汉的穿书娇气小知青 第148章

作者:捉刀小情书 标签: 穿越重生

第231章 三个嫌疑人

“能尽快就好。”于静姝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多反而不是好事,于是也没有多问,转而说道:“我们从另一条路下山吧!”

霍旬也无意透露具体进度,闻言带着于静姝从另一条山路离开了这座山。

与此同时,镇派出所,潘成庆对着一堆中老年东兴村村民的基本资料,低头沉思。

他进来把亮珠镇从前的案件记录都看了一遍。

一二十年前还没有现在那么太平,加上制度还不怎么完善,乡下的治安的确是不怎么好,没有破获的无头悬案也有许多。

其中很大一部分案件之所以没有破获,往往是因为当时很多乡村还不像现在规模这么大,村子里人口密度低,有很多无人的野地,给了作恶者可乘之机。

这时候也没有监控摄像头,指纹、化验之类的技术也基本没有引进,一个人在僻静处干了坏事,只要当时没人发现,过后再被查出来的几率就跟低了。

但无论能不能破案,派出所都有职责,把案件相关的证据收集起来,妥善保管。

所以潘成庆才有机会,排查这些陈年旧案。

和派出所的特殊人才分析过这些旧有的资料之后,潘成庆发现,这些旧案基本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那些普通罪犯出于某种目的的激情杀人,另一类就是有计划的谋杀了。

前者的犯罪现场一般非常凌乱,受害者死前也经历过激烈的搏斗,通过分析现场,即便抓不到凶手,也基本可以还原犯罪过程。

但后者相对而言就很复杂了,现场一般都很干净,没什么多余的证据,除了能判断出死者死因之外,甚至很难认定到底是意外还是他杀。

按理说,潘成庆也没有证据,证明这些“疑似意外”的案子是谋杀。

可整个亮珠镇十五到二十年前这几年间的意外,却实在是比其他地方多多了。

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其中一部分案子,并不是意外。

按照这个思路,这一部分案子,自然就是精心粉饰过的谋杀了。

潘成庆把能够明确证明是意外的案件排除在外,将剩下的案件发生的地点在地图里标注了出来,在特殊人才的帮助下,圈定了罪犯的活动范围和可能的居住地点,最终发现,可能性最高的居住地,全都在东兴村。

而且根据凶手的活动范围来推算,这个隐藏在东兴村的凶手,当时很有可能有正当的理由,长期外出却不被怀疑。

毕竟那些有疑点的悬案当中,有的案发地点距离东兴村很远,光是一来一回可能就要走上八九个小时。

村子里的人互相之间都认识,如果凶手平时根本不会长时间上山、外出,那么他消失去行凶的事,恐怕立刻就会暴露。

潘成庆之前和霍旬一起研究过这件事,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凶手的岁数应该在四十岁到六十五岁之间,而且在五十岁以上的可能性更大。

除此之外,这个人现在,或者十几年前曾经做过的行当,极有可能是猎人、采药人、或者赤脚医生。

猎人因为要蹲守猎物,一到两天不回家是不会引起怀疑的。

而所谓的采药人,并不是指那种农闲时去采山的普通村民,而是指那些有门道,会找老山参和灵芝的手艺人。

至于赤脚医生,则是因为那个时候村里基本没什么西药,赤脚医生给人看病的药材,很多都要自己解决,一个月有几天早出晚归去采药,应该也不会有人怀疑。

罗列好了这些条件,潘成庆就立刻调出了东兴村村民的资料,开始一一排查。

东兴村的人口比利业村还多一些,一共有九百多口人,一百九十多户人家,光是生产小队就有五个。

东兴村之前在利业村副业队的事上敢那么嚣张,也是仗着他们村人口多。

这一点没能威胁住于静姝,倒是给潘成庆查案子出了不少难题。

毕竟单纯按照年龄、性别,需要初步排查的人就有一百多人呢!

潘成庆一个人窝在办公室里头疼了一天一宿,才终于把可疑人员的名单筛选出来,偷偷去找了借着送货机会来到镇上的霍旬。

“一共筛出来七个人,不过最符合条件的,还是这三个。”

霍旬接过潘成庆递过来的几页纸,低头认真读了起来。

潘成庆所说的比较可疑的三个人,年纪都比较大,其中最年轻的一个,也已经五十多岁了,最老的那个再过几年也有七十了。

这三个人差不多都是二十几年前举家搬到东兴村的,算是村子里的老人儿了。

其中最年轻的那个姓朱,今年五十六了,长得挺高的大个子,年轻时喜欢打猎,没事就往林子和深山里钻,隔三差五就能带回来不小的猎物,甚至有一次还带回来了一头黑瞎子。

因为这事实在是很轰动,当年亮珠镇周边几个村庄的村民几乎都听说过这件事。

朱老汉因为有这个本事,一个人就把家养得挺好,虽说现在村里猎了东西一般都要平分了,可朱老汉岁数也大了,几个孩子都长大了,也用不着他自个儿打猎了。

所以近几年,朱老汉在家,基本就是能活动就去山上抓点小东西,不愿意活动就和老伴家待着,在村子里倒也不算显眼。

名单上的第二个人,是东兴村从前的赤脚大夫,姓邱,今年六十二岁,年轻的时候在村里四处给人看病,在村里人缘非常不错。

现在虽然东兴村有了更年轻的赤脚大夫,但村里不少上了岁数的人,还是更信任邱老汉的医术。

当霍旬看到这的时候,潘成庆说道:“这个邱老汉在村里人缘虽然不错,但他家里老伴在村里名声却臭得厉害。那老太太是个钱串子,哪有钱往哪钻,平时坑蒙拐骗的,为了钱啥事都干得出来。你们村上次因为老曹家说亲不是闹出来不少事吗?那个屯子来的媒婆,就是这老太太的徒弟。”

“邱老汉是什么态度?”

“能什么态度?听说那老太太刁得很,邱老汉平时压根就管不住她。倒是因为他常给村里人看病,不少人都踏了他的人情,不好意思发作,也算是变相地给他老伴收拾了不少烂摊子。”

霍旬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将记录着第三个人生平的纸抽了出来,放到最前面读了起来。

第232章 镇南小学体育老师

第三个可疑人,是东兴村一个挺厉害的采药人,姓向,今年六十七岁了,还动不动上山采药。

“这个家里也不消停。据说这向老汉年轻的时候挺有本事,附近几个村的人想上山挖人参,都要去他那拜把头。他自己在山上,也挖到过年份挺高的人参,在村子里算是有点家底。但他家里那几个儿子,却不怎么成器,老大学采药学了个半桶水,中间两个只会种地,最小的那个更是能耐,天天四处找局赌钱,把家里钱都快败坏干净了。整得向老汉一大把岁数了,还动不动得上山找药材,给他这个小儿子填窟窿。”

潘成庆说到这,语气变了变,“不过要是这些都是做戏,那可就是另一说了。”

霍旬沉吟片刻,说道:“调查重点放在向家和邱家身上吧!朱老汉家的女儿嫁得地方太偏远,不太符合敌特安插眼线时的行事作风。而且,如果当初村里孩子碰见的那个老太监是这三个人中的一个的话,朱老汉的岁数就有点年轻了。”

“这倒是,那个朱老汉我以前远远地看过一眼,长了一张大红脸,跟个关公似的,人高大马的,岁数那么大了,人还挺直溜,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四十多岁呢!”

潘成庆和霍旬商量完敌特的事,霍旬又把利业村的新线索告诉了潘成庆,两人交换了情报,就各自分头行动去了。

临走前,潘成庆给了霍旬一份病历,“你要的东西,精神病院那边送过来的,有关白秋雨的。我看了两页,那女的现在病的不轻。”

……

下午,利业村老薛家。

副业队的妇女们凑在一起,正在说村里发生的新鲜事。

“我今天吃完晌午饭出门的时候,碰见村支书媳妇了。”

“小任老师?她平时在镇上上班,也不咋在村里走动,咋今天突然出来溜达了?”

“说是镇南小学前段时间缺个体育老师,人家小任老师本来打算推荐个知青去补缺的,结果不知道咋的了,校领导竟然把咱们村的陈老四给选上了!”

“妈呀!咋选的人啊!陈老四识几个字儿啊,就能去当老师?他要能当,那我家掌柜的也能去!我掌柜的还比他白净比他高,不认识的瞅着都以为他是个文化人儿呢!”

“要不人家小任老师咋觉得奇怪呢!还特地跑去大队长家问是谁把陈老四推荐过去的。结果大队长说他也不知道,本来他还想推荐知青院的彭永军去呢,结果没等说,人家学校就把陈老四给招走了。”

副业队的一群妇女听到这,都面面相觑。

“这陈老四可是走了狗屎运了,还让他吃上商品粮了!”

“他那样的都能当老师,等我家孩子上学的时候,我说啥也不能送他那去,大不了绕点远,把孩子送镇北小学去!”

于静姝坐在一边,静静听着副业队的队员们说话,心里不免有点疑惑。

马志海把陈老四弄到学校里干什么?

要是想发展下线,初中高中都比小学合适,而且这边小学女老师多,就陈老四那不招女人待见的性格,恐怕也很难把女老师拉上贼船吧!

于静姝想得出神,冷不防被方小檀用胳膊肘拐了一下,让她往外看。

“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了,霍旬经过,竟然没往这屋看。”

霍旬因为上次霍老汉的事,现在在村里已经成了出了名的“老婆奴”。

当然了,村里人提起这事,多数也只是善意地调侃,倒也少有人抱着讽刺的态度。

毕竟就算真当老婆奴,也不是谁都有本事让于静姝这样的摇钱树看上的。

即便大环境还是重男轻女,却也没那么绝对。

有本事的女人还是能获得一些尊重的,霍旬就算被于静姝管着,也不能算是多么丢人的事。

只不过大家偶尔碰见于静姝和霍旬的时候,还是免不了起哄调侃几句。

于静姝和霍旬又没做过什么破坏感情、让对方失望的事,自然不会把事情往歪了想。

她看着霍旬急匆匆地往自己的住处走,只以为他是在忙着抓敌特的事,便对方小檀说道:“可能是工作上有什么急事吧!”

另一边,霍旬揣着厚厚的一沓病历,回到家里,在还十分空旷的房子里找个地方坐下,就开始翻看手里的病历。

其实霍旬向潘成庆要白秋雨的病历,并不是因为想追查于静姝的秘密,而是因为他害怕于静姝的秘密被白秋雨泄露出去。

虽说白秋雨目前被认定是精神病人,但万一有人真信了她的话,造成的后果就肯定是不利于于静姝的。

谨慎起见,霍旬还是要定期关注一下白秋雨的动向。

霍旬看了几页记录了白秋雨异常行为的病历,眉头就皱了起来。

因为病历上写着,白秋雨近期常常自言自语,独自一人待在病房里久了,还会找机会自残。

而且白秋雨虽然人格分裂,但两个人格却没有太明显的主从之分,狡猾起来,都让精神病院的医生护士十分头疼。

大概是因为国内的精神病学还在起步阶段,对很多精神疾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白秋雨的异常行为,并没有引起医院的额外重视,医生最后在病历上得出的结论,也只是觉得白秋雨的两个人格都太过强势,才造就了当前的局面。

但霍旬至少和白秋雨生活在同一个村里半年时间,对她也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非常清楚,白秋雨的第二人格,在那几个月当中,并没有出现过几次。

所以说这两个人格旗鼓相当,能够各自占据身体一半的时间,未免有些牵强。

而且白秋雨在病房里自言自语时说的那些疯话,虽然不够明确,却也有着明显的指向性。

病历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句子,就是“我们应该联手,你应该配合我”、“那个贱人抢走了我的宝贝,这件事不能让第三个人知道”、“要是把宝贝抢回来,咱们两个就能重新过上好日子”、“我本来可以做富太太”、“只要能出去,我愿意和你共享”这些话。

哪怕白秋雨没有明说,霍旬也下意识觉得,白秋雨说的那个抢走她宝贝的人,应该就是于静姝。

当然,霍旬根本就不信,于静姝会去抢白秋雨的东西。

白秋雨那么会颠倒黑白,她说的“抢”,很有可能就是防住了没让她偷走而已。

不过白秋雨一开始应该并不清楚自己被精神病院的医生偷偷监视了,否则她早期在病房里说的话不会那么露骨。

也正因如此,精神病院的人才认定了她人格分裂十分严重,还伴有重度妄想症。

可以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眼看着白秋雨在精神病院里越描越黑,霍旬微不可查地松了一口气,将病历收好,起身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