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空间:糙汉的穿书娇气小知青 第152章

作者:捉刀小情书 标签: 穿越重生

一来这年头过生日的不多,二来是于静姝自己也不过生日。

她自己的生日和原主不是一天,原主生日那天,又是叶知秋的祭日,这种情况下,原主即便再怎么娇生惯养长大,也不可能大张旗鼓地庆祝生日。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于静姝回上海办事期间,所有人都没有提起她生日的事,只是陪她去祭拜了一下叶知秋,就送她离开了上海。

加上这段时间事情一件接着一件,于静姝也就没想起问霍旬的生日。

现在想来,霍旬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应该就是因为他的生日,十月初十。

其实于静姝和霍旬在一起的时候,很少会提起从前的事。

毕竟单纯从原生家庭来看,她和霍旬的过去就不是什么愉快的话题,自然能免则免,省得勾起对方的伤心事。

但要说于静姝对霍旬的过去全然不感兴趣,那当然也是不可能的。

她看今天分粮食闹不好得忙上一整天,左右也没别的事,于是就拉着副业队的那个嫂子,去了僻静点的地方,问道:“嫂子,你能不能跟我说说霍家以前的事?”

“这……”那嫂子有点犹豫,“说是能说,就是小于知青,以前的时候霍旬还小呢,那些事咋的也不能怪他,你可别因为我的话,和他生分啊!”

于静姝佯装嗔怪,“咱们都认识这么久了,嫂子你看我是那样人嘛!”

“嗨!我这不就是怕影响你俩感情……那我成啥人了!”那嫂子拍了一下大腿,接着说道:“要说老霍家以前的事,那就得从我小时候说起了。霍旬他妈年轻的时候,在咱们村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大美人儿,只是不知道咋整的,嫁给了霍老汉那么个不起眼的。”

“这么说,霍旬长得像他妈妈?”于静姝脑补了一下,觉得霍旬的生母应该是个冰山美人。

“是,尤其眼睛和嘴巴,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就是鼻子不太像。不过女的要是鼻子和男的一般大,那也不能好看呀!”那嫂子回答了于静姝的问题,又说道:“我记得当初我妈还说了,这俩人不能长远,后来果不其然,霍旬刚会走的时候,他妈就失踪了。村里人都说她看不上霍老汉,跟别的男的跑了。”

“那霍老汉是什么时候娶的赵娟?”

“应该就是霍旬四五岁的时候吧!本来没娶后来这个,霍老汉对霍旬也算还行。虽说这男人带孩子都糊弄,但起码是吃饱穿暖了。可后来娶了赵娟,就不一样了。我妈带我去村里那些婶子家串门,都说是赵娟吹枕头风,让霍老汉怀疑霍旬不是他的种。”

于静姝心说有后妈就有后爹,霍老汉那种人,没准还真会相信这种鬼话。

“那霍旬妈妈之前在村里有和谁来往过吗?”

“哪有啊!都是赵娟瞎掰!人家那么好看的大姑娘,要真想勾搭谁,还能轮得上他霍老汉?也就赵娟捧着块牛粪当宝贝,使劲败坏人家名声,还以为人家能回来吃回头草呢!”

“霍旬的外公外婆呢?也不管这事吗?”

“俩老人没得早,霍旬他妈跑了之后,俩老人就病了,没几个月就没了,要人家老人还在,她赵娟也不能那么糟践人家孩子。霍旬小时候瘦得巴巴的,动不动脸上胳膊上就都是檩子,我弟说他有一次下河洗澡,还看见霍旬身上让赵娟拿手拧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即便知道事情已经过去了,于静姝听见这些话,也难免有些生气,心想着上回真是便宜了那两个老畜生。

这时那嫂子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轻轻拍了于静姝一下。

“你还别说,刚才说了那么些从前的事,我还真想起一件怪事。”

第239章 由奢入俭难

“怪事?”于静姝好奇地朝那嫂子看了一眼。

“我也是听村里长辈无意间说起来的,那时候我才七八岁,我妈带着我串门,婶子们都以为我小,啥都听不懂,我在一边玩,她们就在炕上唠嗑。”

说到这,那嫂子眯着眼睛回忆了一下,说道:“当时一个婶子说什么飞出去的金凤凰回村来了,我在一边支着耳朵听,半天才听出门道儿。原来咱们村还有个女的,和霍旬他妈年岁差不多大,也是从小在村里长大的,只是平时不怎么起眼。谁知道霍旬他妈最后嫁给霍老汉,这女的倒不知道因为什么,进县城上班去了。”

“她在村里应该也有亲戚吧!回来看亲戚应该不算什么怪事啊!”

于静姝等着那嫂子的下文。

“她回来看亲戚不是怪事,可她早年和霍旬他妈也没啥交情,不知道咋的,却回村来看霍旬来了。那时候霍老汉还没娶赵娟,霍旬过得也算还行,这女的回来看霍旬,还给他带了不少好吃的,村里那阵子还传闲话,说这女的是不是想给霍旬当后妈……”

“这也太离谱了,霍老汉又不是什么香饽饽,来看霍旬的那个人怎么说也是县城户口了,能看上他?”于静姝觉得村里人的想法有些可笑。

女人的确有很多不看重出身,可是男方自己本人也得优秀才行,霍老汉是个什么玩意儿!

那嫂子听了于静姝的话,表情有点微妙,“你还别不信,这事传得有鼻子有眼的,你当是因为啥?那女的当时都二十好几了,还没结婚呢!后来是等到三十多了,好不容易才结得婚,还嫁了个岁数大的。我们都寻思,她这人长得也不难看,还有好工作,咋就找不着对象?怕不是有什么不能跟外人说的毛病呢!”

于静姝一时半会儿,想不出这事和霍旬以及霍旬的母亲有什么关系,只把这事当成一件陈年八卦,没有特别放在心上。

之后那嫂子又和于静姝说了许多霍旬少年时候的种种遭遇。

只不过男女有别,霍旬十几岁的时候,那嫂子也是大姑娘了,所以知道的也不是很多。

而且两人聊了这么久,村里的粮食也分了不少了。

那嫂子在排队的队伍里看见赵娟和霍老汉,就住了嘴,没再说霍旬的事。

“这可真是报应,这俩老逼登现在也得天天死命干活儿了……以前人家霍旬当兵的时候,他们在村里过得那叫一个恣儿!”

于静姝心说这本来就是他们该干的活,算什么报应。

让他们也挨十几年的揍,那才叫报应呢!

她冷漠地瞥了霍老汉和赵娟一眼,发现他们正嫉妒又畏惧地看着她,才面带讥讽地转开了目光。

霍老汉被于静姝的态度气了个够呛,可上次的教训实在是让人印象深刻,让他不敢再去招惹于静姝,只能涨红着老脸,把想骂的话憋在了肚子里。

等排队好不容易到了他们两口子,人家会计一核对工分,竟然说他们一家子只能分九百多斤粮食,还是带皮的粗粮!

这年头不能上工的孩子一年都能分一百八十斤粮食,只是工分不够,需要补一些买粮款。

霍老汉家里除了霍临,还有两个小的,村里为了保证老人和孩子的温饱,一般即便钱交不上,也不会扣掉这部分粮食。

所以霍老汉和赵娟两个人忙活了一年,竟然只挣了六百斤的粮食,平均一个人也才三百斤,去磨坊打出来还有损耗,能剩下的就更少了。

霍老汉站在原地,呆若木鸡。

会计嫌他杵在这耽误后边人领粮,语气很不耐烦地说道:“你还当是以前呢?人家霍旬现在也不当兵了,在村里那份额外的粮食早没了!”

原来利业村大队当年为了响应号召,大队规定,要是谁家孩子进了部队,导致家里少了一个壮劳力,这个人的工分就按每天八工分的标准,由大队均摊。

也就是说,霍旬在部队那几年,霍老汉家相当于有了一个每天挣八公分还不吃饭的劳力,每年能白领一份粮食。

时间长了,霍老汉一家子习以为常,都忘了这份粮食是人家霍旬进部队做贡献换来的了。

霍老汉和赵娟自从霍旬当兵以后,干活就糊弄,觉得反正粮食够吃就行,真正的好东西还不是都得拿钱拿票买?

一家子仗着能从霍旬手里咔哧东西,活也不好好干,别人家半大孩子都能打猪草挣工分了,他们家霍临还十指不沾阳春水呢!

这农活糊弄了七年,霍老汉和赵娟岁数也大了,再想捡起来像从前那么利索也就难了。

加上今年春天那阵子,霍老汉和赵娟因为霍临的事,忙前忙后的,压根就没好好上工,利业村大队又是人三劳七……

种种因素累积在一起,就导致霍老汉和赵娟今年分的粮食直接来了个大跳水。

村里有人看不惯霍老汉以前人五人六的那个样儿,这时候免不了出声嘲讽。

“俩人儿才六百斤?我听说人家老林家凤军一个人都快能分这么些了!”

“那能一样嘛!人家凤军在村里可是数一数二地能干,一天十二个工分,霍老汉那么大岁数了,哪能这么比?”

“不这么比还能怎么比?除去均摊的粮食,这俩人一人一天能挣个五工分就不错了!咱们平时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儿,有的人还在地头上享福呢!就是人家城里知青,也没有一天挣这么少工分的,就他们能摆谱!”

你一句我一句的,把霍老汉挤兑得人都矮了一截。

霍老汉也顾不得和会计掰扯了,赶紧和赵娟抬着分到手的粮食,送到了推车上,两个人灰溜溜地把粮食推回了家。

等到了家里,两口子才后知后觉地开始犯起了愁。

九百多斤皮粮,就是不打得太精细,除去苞米瓤子和几十斤苞米麸子,出来的粮食也只有七百多斤不到八百斤。

平均一天两斤多粮食,两大两小四口人吃哪够啊?

现在又不比从前,家里副食品多。

他们两口子还得下地干活,这吃得就更多了。

这么些粮食可能都不够一年摊煎饼的!

霍老汉和赵娟两个人在家掰着手指头犯愁,大队分粮的地方,于静姝却正在挑挑拣拣地换细粮呢!

“玉米留一百斤就够了,剩下的都换成大米和白面。”

会计听了,暗叹城里姑娘不会过日子,又确认似的问了一遍。

“小于知青,你可想好了,你和方知青两个人,就留一百斤苞米?”

ps:本章中有关霍旬额外的工分,参考的是《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中的一个例子,一般有这种补贴的大队,在当时算是比较富裕的大队,并不是所有生产队都有这种规定。

第240章 灶前夜话

“想好了,就要一百斤。”于静姝不假思索地说道。

因为于静姝是副业队长,平时带队上工,虽然副业队人数没大队长那么多,但工作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十分操心的活儿,所以于静姝和大队长一样,每天都是十二工分。

方小檀每天是十工分,和于静姝一起,一个能分四百多斤快五百斤粮食,一个能分五百四十斤的粮食,加起来总共有一千斤出头。

不过这些说的都是粗粮,就是那种干透的苞米棒子,实际真的分粮食的时候,大家也不可能全都要苞米,一点别的都不换。

一般都是苞米分的最多,其次有一些地瓜,然后就是大米、白面、黄豆这些精细的粮食。

其中最不值钱的就是地瓜,晒成干的三四斤也才能换一斤细粮,而且人家还未必愿意换。

如果是苞米面,大概两斤可以换一斤细粮。

至于为什么城里苞米面一毛二一斤,普通面粉一毛八一斤,到了乡下却得溢价交换,归根结底是因为细粮少,并不是等价交换就能换到的。

同样的情况要是放到黑市,恐怕还要再黑一两倍。

于静姝心想大米打得细不细,不仔细看也看不出来,可是面粉细不细,从颜色上就能区分出来,于是就和方小檀商量,多换点大米,少换点面粉。

省得以后往里面掺空间作物的时候被发现。

“咱们再换点黄豆吧!上次汪婶子送过来的小豆腐就挺好吃的,我听说就是用泡好的黄豆磨出来的,还不像豆腐那么麻烦。”

“那就换三百斤的大米,五十斤白面,再换七十斤黄豆,剩下的换点红薯放在地窖里,等冬天烤着吃。”

两个人合计完了,霍旬也开着车赶过来了。

几个来回把于静姝两人和老薛家的粮食一起放上后车斗,就开车拉着于静姝和方小檀一起回了老薛家。

惊蛰瞪着眼睛在院里等着,看见换回来的苞米不多,才暗自松了口气。

晚饭过后,于静姝守在灶坑前面,坐着个小板凳,看着火炭里埋着的地瓜,转头试探性地问霍旬,“霍大哥,你最近有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

霍旬有些意外地看了于静姝一眼,“怎么突然问这个?”

“这个嘛……你过几天就知道了。你先回答我的问题。”于静姝表情狡黠。

“想要的东西……一时半会儿还真想不起来。”霍旬眼中闪过一丝笑意,“结婚证算吗?”

于静姝抬手拍了一下霍旬的手臂,“哎呀!我跟你说正经的呢!现在没有,那以前呢?有没有特别想要的东西?”

“以前倒是有,只是过了那个年纪,也就不想要了。”